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好家风好家教故事征文获奖作品连载一

时间:2020-07-01

好家风家教故事2000字

提示:本文共有 925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9 分钟。

好家风好家教故事征文获奖作品(连载一)好家风好家教故事征文获奖作品(连载一)2019 12 26 09:28关注原载《寻甸民族文化》2019年第4期寻甸作家协会 推荐一枝画笔描生计,半罐油彩绘人生——刘存福家风采访纪实作者:《寻甸民族文化》编辑部 余文飞教场,也叫校场、较场,是古时候操练或比武的场地,与军队息息相关。教场坝,在寻甸县城东北,古时为寻甸州府驻军操练场地。随着历史变迁,这里没了驻军演练和比武,因为地势平整宽阔,紧挨寻甸县城,倒是建起了村落,许是寻甸人骨子里对历史的尊重,村子就叫教场坝村。教场坝原有一所古寺庙,叫圆通寺,唐代永辉年间(公元650~655年)修建,是寻甸迄今可知历史最早的佛寺。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寺庙遭火灾焚毁。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一个法名昌洪的和尚在教场坝静龙庵遗址重建了圆通寺。圆通寺香火鼎盛时期,住寺和尚多达七十余人。1958年,大跃进时期,圆通寺被拆除一部分庙宇,1977年修建红星河,寺院全部被拆除。时至今日,教场坝村又新建圆通寺。寺里塑佛描壁,雕梁画栋,领头操刀者,刘存富也。刘存福,笔名刘海,寻甸县功山镇柳树河村人,现定居仁德街道教场坝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凭着一手无师自通的乡土味浓郁的通俗画技法,享誉方圆。唐代诗人杨巨源有一首五言律诗《赠邻家老将》,勾勒出一位栩栩如生,饱经沧桑,壮怀激烈却又坎坷悲凉的老将形象,其中有句:拂雪陈师祭,冲风立教场。我走进教场坝村的圆通寺旁,领略了一个平凡的民间画者——刘存福,一个把家庭背在肩上的花甲老人,颇有“冲风立教场”的气度,走出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1一合小院:积淀着故土情怀,围住乡土的守望和憧憬刘存福的家居小院,颇让人费解。若不是经熟人介绍引路,还以为走错了庙门。教场坝村已经没有了昔日的教场声势,代之而起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向西方向寻甸一中校园巍然耸立,旁边大幢大幢的住宅小区林立,向南方向寻甸档案馆大楼、公安大楼、人社大楼气势恢宏。教场坝村以及周边几个村落的富态清晰可见,一栋栋乡村小别墅层次分明,透着乡村农家的富足小康。圆通寺在村尾,老远就看见红墙黄瓦、飞檐斗拱的模样。路旁还有些土地,一直向北方向延伸,北方向是莲花山,山势端庄大气。已近深秋,地里种植的包谷即将成熟,一株株、一排排、一丘丘昂首挺胸,笔直,坚挺,颇有几分“沙场秋点兵”的意味。徐涌津兄驾着车,他是本次采访的向导。看着他驱车冲进圆通寺的庙门,我不禁犯嘀咕,刘存福家会在这里?这可是清修之地,神佛之所,人人敬而远之的地方。一下车,迎面走来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六十岁开外,一问,果然,1957年出生,六十冒头。他就是刘存福。寒暄一二,便让进了家门。一进门,不禁暗暗喝了一声彩。小院在一进庙门的右手边,圆通寺的第一合。圆通寺东西向一字排开,分两进,计两合。第一进为一合,庙门在南,一进门,迎面正北方向是财神殿,正西方是天王殿,东边是刘存福的小院。穿过天王殿,是庙的第二进亦为一合,依次有坐北朝南的大雄宝殿、坐西向东的冥王殿、坐南朝北的知客房等建筑。刘存福的小院与圆通寺看似一体,却又别具一格。门庭飞檐斗拱,坐东朝西的小楼雕梁画栋,右边是廊道式的厨房,左边是浅塑着诸多乡土元素的围墙。庭院正中是一座小桥,以桥为中心,两条笔直交叉的水渠朝四方延伸,把院子分成井然的四块地,俨然一个大大的“田”字。地里泥土芬芳,种着葱、蒜、芫荽、白菜、青菜等等南方常见的时令小蔬。浓郁的乡土趣味扑面而来。走进会客厅,又喝一彩。装修没有现代化的元素,三十多平方米的大厅里全是油彩绘画。天花板是喷绘的蓝天白云图案,蓝天晴亮透彻,白云散漫悠闲。进门右手边是一组休闲沙发,墙上一幅山川松鹤图,远山洁白高峻,近水清亮干净,松树茁壮,仙鹤优雅。左手边是会客主座,一溜串摆着沙发、茶几、摆件等,却有两幅让人忍俊不禁的小品,一幅是一个主妇模样的人,端着个脸盆,正冲着窗外泼水,倒泼的漱口杯,迎面倾泻的一盆水,正对着座位上的人,栩栩如生,不经意间衍生出吓人一跳的情趣。另一幅是一只褐毛大猩猩,叉坐在窗台上,笑容可掬,捧着一只手机津津有味地玩。试想,客人正在沙发端坐,忽然回头一看,一只大猩猩坐在背后嘻嘻哈哈,效果可想而知。正面是电视墙,电视柜是一个长条几凳,看上去古色古香,刻着拙朴的花纹,摸上去凉冰冰的,像个古董,问起材质,刘存福神秘地笑笑,这是他自己亲手用水泥浇筑雕刻的,这样的手艺,刘存福不说,谁知道呢。电视墙是整个客厅的灵魂,是一幅宏大的山居田园图。图上乡土元素丰富,高山连绵起伏,流水迂回清澈,山村恬静富饶,土地阡陌井然,劳作农人坦然淡泊,小桥、流水、绿树、红花。忽然想起陶渊明恬淡闲适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问刘存福,果然有此情结,此画就是他理想中的乡村生活,他的追求与憧憬。这些色彩艳丽,构思奇巧的墙画,都是刘存福自己构思,自己设计,自己绘制的。走进一个简简单单的会客厅,就像走进一处艺术的殿堂。这样的殿堂,却又富含着厚重的故土情怀。刘存福说,自己从二十来岁就走南闯北四处奔波,挣了些钱,养活了一大家人。临了老了,就想回归农村,抹掉所有的光环,自己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2一根扁担:挑满家庭的艰辛,也承载着时代的苦难爷爷姓甚名谁,刘存福说不上来了。也难怪,听了刘存福从其父亲那里断断续续了解到的爷爷的经历。名字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一个意志坚定,历经千磨万难,盘持家庭的劳苦人民,永远活在了后辈儿孙的心中,足够了。刘存福的爷爷是巧家县长麦地人。巧家县地处云贵低纬高原,金沙江河谷深切割地带,海拔高差大,地形地貌复杂,我曾经路经过,说穷山恶水之地,毫不为过。尤其在过去靠传统农耕生活的年月,这样的地形地貌,生存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爷爷生养了两男一女,奶奶过早离世无异于雪上加霜。眼看是不能活了,爷爷一咬牙,一根扁担,一头挑着全副家当,一头挑着儿女,逃难了。第一站落脚在寻甸县金源乡高峰下的沙湾大沟,这也是一个穷山恶水,泥石流多发的地方。爷爷一看不行,生存不下去了,一根扁担又肩起家来继续走。第二站落脚在寻甸县金所乡格模村,觅得大山里一个烧炭的窝棚,修修补补,一家人暂时安顿下来。生计仍然艰辛,爷爷语重心长地教育孩子们,人挪活树挪死,好男儿志在四方,鼓励孩子们找生计。刘存福的大伯和父亲,相继从军了。只留下爷爷和小女儿相依为命。为了生计,爷爷不得不把女儿托付给乡邻,自己只身一人到金所乡金所村的某蔡姓地主家打长工,积劳成疾,后病死在异乡。蔡家一看爷爷后人无力,两个儿子从军杳无音讯,一个女儿自身难保,就狠心把爷爷草草埋在乱葬岗,第二天,爷爷就被狼刨了,尸骨无存。爷爷坎坷的一生让人唏嘘不已,这个刚毅的男人,扛着家庭,背井离乡。虽客死异乡,却用自己生命的辗转腾挪,让三个儿女没有饿死,各自找到自己的生计,在那个黑暗的时代,这是多么不容易呀!说着爷爷的苦难,我体会到刘存福言语中由衷的敬畏与感伤。3一身戎装:装着崇高的党性,也装着严谨的家风父亲刘方,行二,肖猪,生于1935年,是个有着军人风骨的人。父亲参加过国民革命军第60军,收编解放军后,曾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国民革命军第60军原属滇军,其中80%的官士兵均为云南人。清宣统三年(1911年)以同盟会会员为核心的一批滇军将领,领导响应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民国4年(1915年)滇军参加了护国起义。滇军在中国近代史上留有盛名。民国26年(1937年)9月,当时的云南王龙云将原有的6个步兵旅编组为国民革命军第60军。抗日战争时期,60军相继参加了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等重要战役。1945年8月15日,卢汉亲率国民革命军第93军、第60军进入越南的南定市,接受日军投降。1948年10月17日,国民革命军第60军发动起义,迫使国民革命军新编第7军投诚。国民革命军第60军起义后,立即开赴吉林省九台及其附近地区待命,1949年1月2日,中共中央军委授予这支部队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番号,并任命了领导人。1950年10月25日,第50军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开赴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二、三、四次战役。在第三次战役中,全歼英军皇家重型坦克营,解放汉城。在第四次战役中,在汉江两岸顽强抗敌50昼夜,沉重打击和消耗了敌有生力量,保证了志愿军主力休整、集结和粮弹补充,为准备实施战役反击争取了时间。1951年3月15日回国整补。同年7月,第二次开赴朝鲜,担负西海岸防御以及抢修机场等任务。10月至11月,奉命执行渡海攻岛任务,在空军和炮兵支援下,先后攻占南朝鲜军盘的椴岛、炭岛、大和岛、小和岛、和艾岛。1955年4月,第50军从朝鲜撤军回国。第50军在入朝作战的期间,充分发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胜利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涌现出二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鲍清芳,国际主义战士、二级模范王永维等功臣、模范1.4万人,有1个团、6个连、11个班、7个组获荣誉称号,有7000余人获朝鲜政府授予的勋章或奖章。1955年4月12日,第50军回国,隶属于沈阳军区建制领导。1967年5月27日,第50军调归成都军区建制领导。1985年12月1日,第50军番号撤销。梳理国民革命军第60军以及收编后整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的历史,只是为了厘清刘存福的父亲刘方军人作风的脉络由来。父亲哪年参加60军,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又是哪年退伍回到故乡,刘存福都记不清楚。更遗憾的是,父亲已经于2007年过世,母亲于2011年过世,许多细枝末节的过往找不回来了。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父亲退伍转业回乡,父母均没了,便到寻甸功山镇的柳树河村上门招亲。先后担任生产队长、大队支书。父亲生养了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刘存福是大哥,1957年出生。那个年月,相继发生的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等,让一家人的生产生活举步维艰。父亲是个实诚人,有着坚定理想信念的中国共产党员,讲政治,讲原则。在饥饿面前,原则是那样的苍白无力。吃大锅饭,一大个村子,三吃两不吃,断顿了。生产队集体断顿,只好各自找粮食,谋生计,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经常发生。刘存福清晰地记得,有一次家里断顿了,父亲无法,拖着饥饿疲乏的身子,好歹到邻村的朋友家,借得一点“粮食”,所谓的粮食,不过是磨包谷面落下的包谷皮而已。母亲带着孩子们到田地里找些野菜,运气好,找了一些马棉花,捯饬进锅里,一家人饥肠辘辘地围坐在火塘边。这时,来了几个乡亲,吵嚷着要父亲给他们分粮食。父亲是生产队长,可村里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父亲犹豫地看了看母亲和孩子们,招呼到家里的乡亲们和自家将就着凑合一顿。母亲搂过几个孩子,伤心地背过脸去。几个乡亲一听说有吃的,也不客气,赶紧揭开锅,一看锅里少得可怜的包谷皮马棉花糊糊有气无力地涨沸着,哀叹一声,垂头丧气地走了。文革中后期,被饥饿打败的乡亲们开始偷偷地萌生些“资本主义”的念头,悄悄地在房前屋后,村头村尾的僻静地方,零星开垦些许小田小地,种点粮食蔬菜,聊以维持生计。母亲和父亲商量,自家也跟着大伙一起开一点荒,父亲义正辞严,坚决不准。后来,母亲带着孩子们,背着父亲在村子边一处乱石堆上开垦了三四厘地,种上些辣椒,撒了点菜种。立秋过后,辣椒红了,菜苗绿了,母亲和孩子们眼里亮了。这时,父亲正积极响应上头号召,动员乡亲们不允许私自开荒种地,一切田地都应该姓“公”,不听劝就要割“资本主义的尾巴”。有抵触情绪的村里人就闹嚷起来,说你家还不是开荒,还管别人。父亲问明白事由,气冲冲地找到地里,把辣椒、小菜一股脑儿全拔了,踩得稀烂。又风风火火地赶回家,捏着一根竹棍,觅着母亲和刘存福就是一顿劈头盖脸地抽打。从此,谁也不敢提私自开荒的话题。土地下放后,柳树河村是山乡,地域宽广,一些人家便偷偷地私自开荒,扩大土地面积,一而十,十而百,几乎家家户户都开始开荒种地,谁家开的荒就是谁家的。由于父亲的固执,坚守原则,一家人都不敢随同大流。等到后期,周遭开荒得七七八八了,全村土地最少的,就是刘存福一家。父亲一生行得端,走得正。时时刻刻都在告诫子女,要忠诚党,相信党和政府,损害国家利益的事不做,损害他人利益的事不做。刘存福回忆说,因为自己是家里的老大,父亲对其要求非常严格,小时候一有时间,父亲就教他读书写字,要他带好弟弟妹妹的头。堂堂正正做人,勤勤谨谨做事。刘存福说,自从记事起,可没少吃父亲的打。小手指粗的竹棍,一旦做错事或是说错话,立即就美美实实地挨上一顿。兄妹六人,一直到父亲去世,从不敢说党和国家一句不中听的话,从不敢沾染一丁点黄赌毒,与外人争执,总是自己先主动礼让三分。一旦做不好,父亲就亮出“竹棍家法”来。说到这里,刘存福苦笑道,小时候,和小伙伴们玩耍,若是不高兴起了争执或是打架,小伙伴只要说一句“我要去告你爹”,不管当时多凶狠,多占理,立马就认怂了,赶紧赔礼道歉,甚至任人欺负。吵完了打完了,不管有理无理,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向对方告饶,千万别把事情告诉父亲。一旦父亲得知,不管有理无理,首先就要教训自己的孩子。父亲常说,做人,要以己度人,换位思考。刘存福与父母短暂地分过一回家,两年半左右。当时刘存福已经娶妻,育有一子一女。还是大集体的年月,一家人嗷嗷待哺。入秋时节,集体的洋芋收过了,一场大雨,把收过的洋芋地洗礼了一番,那些遗漏在地里的洋芋被雨水冲刷出来,露在地表上。刘存福看见了,就去捡拾了些回来。家里穷,连煮洋芋的锅子都没有,就用烧水的茶壶囫囵煮了,一家人坐在火塘边吃洋芋。父亲忙完生产队的事情回来了,饥饿难耐,也和大家一起剥洋芋吃。吃着吃着,就问起洋芋来历,刘存福照实说了,父亲蹭地站起身,把手中滚烫的洋芋一巴掌拍在刘存福右眼睛上,烫得刘存福嗷嗷直叫。父亲大声斥责道,集体的洋芋你也敢去偷?反了天了。刘存福忍住痛,辩解道,我不是去偷的,是集体不要的去捡的。父亲怒不可遏,谁让你去捡的?等到翻地的时候,集体不会自己去捡!集体的东西就是集体的东西。你目无集体利益,给老子滚,分家当你的小偷去。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刘存福一家四口就分家另过了两年半左右。后来刘存福离婚了,两个孩子照顾不过来,在母亲的撮合下,父亲才放下心中的耿耿,重新并家。我问刘存福:你父亲如此严厉!你对他印象怎么样?刘存福毫不犹豫地说道:父亲是个好父亲。好在哪里我不知道,但我就认为他是个好父亲。兄妹六人,后辈子孙,亲戚朋友,乡亲父老都这样认为。他有一股堂堂正正的军人气质。我接着问:那母亲呢?母亲是个慈祥友善的人,她和父亲相得益彰。她总是用柔性的母爱,维护着我们兄妹,为了保护我们,她没少挨父亲的打。父亲教训我们时,她总是适时地护住我们,替我们挨打,对父亲,她无怨无悔,对子女,她任劳任怨。4一只画笔:画出沧桑的生计,也描摹着灿烂的人生在过去的人的眼里,刘存福就是个不务正业的人,勉强读过初中,当了六年民办教师,不好好当老师,拿着一份稳定的收入,却辞了工作到处去走乡串寨写写画画,会有什么出息?刘存福从小就喜欢画画,看到好看的花花草草,就喜欢画下来。连环画小人书风靡的时代里,刘存福拿到一本,便如获至宝,照葫芦画瓢地临摹。后来小人书有了彩色版,便照着书上色彩临摹上色。村旁的溪边有黑窑泥,他便取些来,甩甩打打,掐掐捏捏,捏小猫,捏小狗,捏各种各样心仪的玩具。刘存福说,最得意的一次,是用窑泥做了一个收音机的模样,装了个小喇叭在里面,安上电池,吚吚呜呜的,小伙伴们说,太像了,像真的一样,着实得意自豪了些日子。读书的日子里,人家上课专心听课,自己却在课桌下偷偷的画画,因为学习上的“不学无术”,没少挨老师和父亲的教训。磕磕绊绊地初中毕业,二十出头的时候,机缘巧合,当上了一个民办教师,主教美术,带着孩子们写写画画。可家里穷,教师工资又低,刚教书时,每个月8块钱,后来不断提高,到离职那年,月工资涨到18.5元。后来娶妻生子,微薄的收入,补贴完家用,连买画画材料的钱都不够。偶然的机会,听说刘存福画画画得好,有一户人家就请去画嫁女的箱柜,一画数天,栩栩如生的画逼真好看、色彩丰富,主人家很满意,便给了些辛苦钱,一数,画这一回的钱比一个月的工资还多。人好活好,慕名请画的人多起来,刘存福干脆阔别教书生涯,专职从事民间绘画去了。本土风俗,一户平常人家嫁女,总要陪送一套箱柜,有米柜、橱柜、衣柜、供桌、椅凳等等,全套用油漆画下来,少则三五天,多则个把星期搞定,收入10至20元不等,许多的农村人,还喜欢画画门神、对联、板壁,都是些寓意丰富,吉祥如意的花草虫鱼,纹饰人像,山水松竹,无师自通的刘存福信手拈来的活计而已。我不禁问,这样的手艺活来钱也太快了。刘存福笑笑,虽说此类绘画技术难度不高,但是累。一是找活累,背着沉重的画笔油彩走村串寨,翻山越岭,经常两头黑。到了村里,挨家挨户去问活,人家以为是江湖骗子之流,不搭理,非得找到个善良的人家,商量着免费画幅画给人家看看,人家一看,好啊!便同意给你画,村里人听说有这么个人,手艺不错,才聚拢来,搭理你,供你吃住,请你画画。二是做活累。那些箱箱柜柜,搬过来弄过去,站着蹲着趴着跪着,一个个小细节都不能马虎,一马虎,手艺砸了,交不了差。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还好那时候年轻,一觉醒来,继续干活。往好听了去说,挣的是手艺钱,往难听了去说,挣的还不是苦力钱。艺多不压人,在外的奔波,让刘存福了解到,艺术不一定非得在高高的殿堂之上,民间随处可见,广大的民众对艺术的理解、喜爱与接受,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刘存福便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画箱笼柜子、门神对联、壁画山水,开始着手研究古建筑,尤其古寺庙的建筑设计,雕塑漆彩。多年的摸索尝试,实践操作,让他对古建修复有了扎实的技艺。为了一人富裕,带动一方富裕的理想,刘存福领着自己四个兄弟,带着自己的几个侄儿以及周边村里喜欢绘画艺术的村民,慕名前来拜师学艺的弟子们,四处揽活,到处帮人绘画,修复古建筑,建盖庙宇,俨然一个民间民俗绘画艺术施工队。人数少时10多人,多时30余人。他们态度诚恳,办事严谨,工作务实,颇有口碑。“柳树河农民画”渐成品牌,远近小有名声。刘存福对技艺的传授是无私的,他对兄弟侄儿,街坊邻居,门下弟子的传艺都是免费的,只要想跟着他学,愿意吃苦耐劳,他一概教授,迄今他已经收徒授艺二三十人。80年代末,曾有一个贵州汉子因家境贫寒,要到昆明谋生计,一路步行,走到柳树河的时候,恰逢刘存福的父母在公路上晒场。汉子又累又饿,瘫坐路边,乞求父亲给口饭吃,给口水喝。父亲赶紧吩咐母亲拿来吃食。汉子饱餐一顿,感恩戴德,竟然不走了。刘存福刚好带着一干人从罗平县绘画回来,问清缘由,征得汉子同意,二话不说就当做徒弟带上了。后来,这位刘姓弟子有了一技之长,娶了媳妇,安家罗平。刘存福的弟子天南地北都有,四川的,楚雄的,贵州的等等不一而足。刘存福从来不低看他们,总是耐心教导,无私授艺。刘存福说,让更多人喜欢通俗易懂的农民画,学习农民画,也让更多人有一技之长,获得谋生的一门手艺,是他最高兴的事。问起个人家庭情况,刘存福毫不避讳,他说,第一个媳妇是个四川人,育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后来嫌弃家贫,嫌弃他不务正业只知道绘画,离婚了。现在这个媳妇,是罗平人,是他在罗平帮人做活的时候认识的,喜欢他画的画,便娶来了,育有两女。因为绘画,让他没了媳妇,因为绘画,让他又有了媳妇。他们这一拨人,因为绘画娶上媳妇,安居乐业的比比皆是。现在的刘存福,已经年过花甲。他唏嘘道,繁重的活干不住了,他负责把关他们的团队承揽的重要大局,细枝末节的事都交给弟弟、儿子、徒弟们打理去了。他们现在主要的工作是承揽古建筑的恢复,庙宇的建设、雕塑等等。我大胆地问他,你从事民间绘画技艺四十余年了,能赚到钱么?他愣了愣,爽朗地笑笑,诚恳地说道,也没有赚到什么钱,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兄弟几个齐上手,一年也就苦得几万块钱,虽然在那时候钱值当,可我们一家孝道为先,每次一回来就统统交给父母统一支配,兄弟几个的妻子都沾不上手,一大家拉拉杂杂的几十口人,父母又经常接济亲友乡邻,糊嘴而已。我不禁岔上问题,兄弟五人,先后娶回五个媳妇,相继生儿育女,俗话说得好,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挣得一分半分都交给父母统一支配,各家各户都能同意?心甘情愿吗?哪能不心甘情愿?刘存福笑道,父亲虽然严厉,做事却公正,母亲慈祥,却也有大局观念。家里家外的这几碗水,交给他们操持,端得平稳哩!我们兄弟之间,也彼此相互信任,红嘴红脸的事情扯不出来。再说了,一个家庭要和睦,“忠孝仁义礼智信”不是应该的么?我点点头,虽说此七字涵盖的内容远远大于家的范畴与承担,已经是国、社会、人类的命题了,但千万个平凡普通的小家,不就是一个大国的基础。我不点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后来,父母过世了,自己挣到的钱,可以自由支配了,便陆续买了点地皮,先把安身之地打理好,先在柳树河村盖了点房子,留给大儿子住家了。因为应邀来建盖圆通寺,刚好遇到合适的地盘,又在这里挑水带菜洗,建盖了一个小院,落脚在此。旁边已经置办了些地盘,以后再挣点钱,建盖一个民俗展厅,通俗画展室,把咱们柳树河农民画这个牌子打好,延续下去。我期待刘存福这样的愿望实现,那时候,“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乡村记忆估计在他这里可以回味一二,岂不快哉!采访尾声,我问道,刘老师,我听了你和你的家庭的故事,你们一家实际是有一门好家风,在潜移默化地支撑着你的家庭发展繁荣。你能体会得到,梳理一下么?或者用几句话,总结一下,你对你的家庭的理解,这样的话,说不好就可以做为你们家的家风家训,世代传扬下去。刘存福愣了愣,好家风,没感觉呀!我是家里长兄,父母去世后,长兄为父,下边的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倒是很听我的,各自家庭有个什么亲情困难排解不开,我一到,总能说说劝劝迎刃而解。接着,他压低声音,神秘地说道,在柳树河村,许多人家也喜欢邀请我去排解纠纷,一些家庭教训孩子不长进,常常训斥道:你们看看刘存福家兄弟几个是怎样努力上进的,再看看你们……家风家训一说,憋到最后,刘存福实在总结不出自己家有什么特别之处,更别说提炼出诸如“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之类的话语来。我略一思量,总结出了八个字:严、孝、济、忍,慈、谨、信、诚。做为这次采访的结语,权当赠给刘存福大哥灿烂的人生。祝愿他们一家:家风悠远,幸福绵长。完Copyright ?? 1998 2020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好家风好家教故事征文获奖作品连载一”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好家风好家教故事征文获奖作品连载一

好家风好家教故事征文获奖作品连载一

刘存,父亲,爷爷,圆通寺,寻甸,国民革命军,母亲,父母,60军,家庭,媳妇,生计,洋芋,集体,50军,好家风,一家人,兄弟,小院,手艺,教场,教场坝村,时候,绘画,孩子们,柳树河,寻甸县,粮食,一家,人家

2017-08-16 #故事会

弘扬好家风好家训 首届菁英汇 好家讲堂在榕举办

弘扬好家风好家训 首届菁英汇 好家讲堂在榕举办

体能,福建省,蚂蚁,活动,福建,企业,企业家,家庭,讲堂,大赛,协会,福州,孩子,福州市,交流,陈楠,青企协,家国,菁英汇,记者,代表,分赛区,力量,晋安区,幸福家庭,挑战赛,美好生活,赛区,闽商,青年

2016-11-30 #故事大全

家风好传承 镇江路街道“好家风·好故事·好家庭”作品征选圆满落幕

家风好传承 镇江路街道“好家风·好故事·好家庭”作品征选圆满落幕

好家风,作品,家风,幼儿园,街道,各学校,孩子,辖区,建设,获奖,习近平,友善,冷严,大爱,张旭,北仲路第一小学,好家庭,和家,好的,家国,新时代,一等奖,一家人,三等奖,主题,主体,总书记,家庭,传统,书法

2017-08-02 #故事会

一年级好家风好家训征文

一年级好家风好家训征文

家风,家训,妈妈,奶奶,好家风,征文,我家,时候,风气,同学,国家,外婆,家人,才能,爷爷,爸爸,老板,范文,长辈,一个国家,有的人,认为是,诚实守信,不文,人们,人民,参天大树,大山,家教,文明

2020-07-04 #经典故事

一年级好家风好家训征文

一年级好家风好家训征文

家风,家训,妈妈,奶奶,好家风,征文,我家,时候,风气,同学,国家,外婆,家人,才能,爷爷,爸爸,老板,范文,长辈,一个国家,有的人,认为是,诚实守信,不文,人们,人民,参天大树,大山,家教,文明

2020-07-04 #长篇故事

2017一年级好家风好家训征文

2017一年级好家风好家训征文

家风,家训,妈妈,风气,好家风,国家,我家,才能,范文,爸爸,一个国家,不文,人民,同学,征文,家庭,时间,爷爷,玩电脑,和家,好的,为人处事,一家之主,偏方,伦理,人人,人生,代表,休息时间,传家

2020-07-04 #故事大全

2017一年级好家风好家训征文

2017一年级好家风好家训征文

家风,家训,妈妈,风气,好家风,国家,我家,才能,范文,爸爸,一个国家,不文,人民,同学,征文,家庭,时间,爷爷,玩电脑,和家,好的,为人处事,一家之主,偏方,伦理,人人,人生,代表,休息时间,传家

2020-07-04 #故事阅读

小学二年级好家风好家训征文范文模版

小学二年级好家风好家训征文范文模版

家风,好家风,父亲,家庭,有家,社会,品德,征文,不一样,小学二年级,有人说,意思,精力,一个家庭,有家规,鞋店,买鞋,乡民,人民,价值观,再加,力气,国家,家训,年代,我家,才干,特点,车站,影响

2019-05-08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