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论《世说新语》中王戎的矛盾形象

时间:2020-06-22

王戎观虎生动形象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749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5 分钟。

· · 2008 · 3CANGSANG一南朝刘义庆撰写的《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从后汉到东晋人物轶闻琐事的轶事小说,它保存了汉晋士人的精神风貌,是“魏晋风度”的生动写照。当时贵族子弟要想求取声名仕进,必须学习名士的言谈风度,因此,《世说新语》 也成了当时人人必读的“名士教科书”。在这部作品记载的众多人物中,我们发现有一位很有意思的矛盾人物—— — 王戎。王戎 233~305 ,字浚冲,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祖父王雄曾任幽州刺史,父亲王浑任凉州刺史,家族显赫。王戎十五岁便与父亲的好友阮籍成为忘年之交,阮籍携其入竹林之游,与嵇康、刘伶、山涛、向秀、阮咸并称为“竹林七贤”。后来,袭父爵,成为西晋大臣,历任吏部黄门侍郎、河东太守、吏部尚书,官至尚书令,封安丰县侯。王戎是《世说新语》中大书特书的人物,书中有关王戎的篇目共有 29 条,下文一一列出:王戎云: “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德行 16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 “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 “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德行 17 王戎云: “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及与之言,理中清远,将无以德掩其言。” 德行 19 王安丰遭艰,至性过人。裴令往吊之,曰: “若使一恸果能伤人,浚冲必不免灭性之讥。” 德行 20 王戎父浑有令名,官至凉州刺史。浑薨,所历九郡义故,怀其德惠,相率致赙数百万,戎悉不受。德行 21 诸名士共至洛水戏,还,乐令问王夷甫曰: “今日戏乐乎?”王曰: “裴仆射善谈名理,混混有雅致;张茂先论史、汉,靡靡可听;我与王安丰说延陵、子房,亦超超玄著。” 言语 23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雅量 4 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雅量 5 王戎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遗筒中笺布五端,戎虽不受,厚报其书。雅量 6 钟士季目王安丰: “阿戎了解人意。”谓裴公之谈,经日不竭。吏部郎阙,文帝问其人于钟会,会曰: “裴楷清通,王戎简要,皆其选也。”于是用裴。赏誉 5 王浚冲、裴叔则二人,总角诣钟士季,须臾去,后客问钟曰:“向二童何如?”钟曰: “裴楷清通,王戎简要。后二十年,此二贤当为吏部尚书,冀尔时天下无滞才。” 赏誉 6 王戎目山巨源: “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赏誉 10 王戎目阮文业: “清伦有鉴识,汉元以来未有此人。”赏誉13 王戎曰: “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赏誉 16 王太尉曰: “见裴令公精明朗然,笼盖人上,非凡识也。若死而可作,当与之同归。”或云王戎语。赏誉 24 裴令公目王安丰: “眼烂烂如岩下电。” 容止 6 有人语王戎曰: “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答曰:“君未见其父耳。” 容止 11 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 “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企羡 4 王 河 睿 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 “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伤逝 2 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任诞 1 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任诞 8 裴成公妇,王戎女。王戎晨往裴许,不通径前。裴从床南下,女从北下,相对作宾主,了无异色。任诞 14 王戎弱冠诣阮籍,时刘公荣在坐,阮谓王曰: “偶有二斗美酒,当与君共饮,彼公荣者无预焉。”二人交觞酬酢,公荣遂不得一杯。而言语谈戏,三人无异。或有问之者,阮答曰: “胜公荣者,不可不与饮酒;不如公荣者,不可不与饮酒;唯公荣,可不与饮酒。” 简傲 2 嵇、阮、山、刘在竹林酣饮,王戎后往。步兵曰: “俗物已复来败人意!”王笑曰: “卿辈意,亦复可败邪?” 排调 4 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俭啬 2 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契书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俭啬 3 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俭啬 4 王戎女适裴 危 页 ,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悦。女遽还钱,乃释然。俭啬 5 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 “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 “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论《世说新语》中王戎的矛盾形象刘 汾 周宏波摘 要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编撰的一部记载名士言行、标举魏晋风度的轶事小说,影响之大,被鲁迅称作六朝的“名士教科书”。西晋王戎作为“竹林七贤”之一,也是书中花大量笔墨描写的重要人物。但是在《世说新语》的记录中,王戎的形象却充满了矛盾。文章试图分析王戎的矛盾性格,并揭示出其中的深层原因。关键词 王戎 《世说新语》 矛盾形象文学艺术231 DOI:10.13514/j.cnki.cn14 1186/k.2008.03.008CANGSANG· · 2008 · 3听之。惑溺 6 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截然不同的王戎的形象,一个是才智超群、性情真旷的雅士,另一个却是庸俗贪婪、猥琐不堪的小人,为什么同一本书对同一人物的记载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到底哪个才是更加真实的王戎?下文将仔细加以辨析。二分析王戎这个人物,可以以“子袭父爵”为分界点,将他的人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步入仕途之前。这个时期的王戎聪慧绝伦,是当时的名士集团“竹林七贤”中年纪最轻的一位,深得阮籍、嵇康等人的赏识。《世说新语》中有两篇关于少年王戎的记载: 1 路旁识李。路边李树结得硕果累累,众子争相攀折,王戎却推断出李子一定是苦的。从这篇故事可见王戎的聪明才智。 2 广场观虎。笼中的老虎不停地攀爬吼叫,大人们都吓得后退跌倒,他却面无惧色。可见他的非凡胆识。另据《晋书·王戎传》记载: “戎眼烂烂,如岩下电。”王戎小时候神采朗朗,颇有灵气,当时钟会见到他,就预测他将来会当吏部尚书。王戎十五岁时,去父亲的营地看望父亲,也就在那时认识了他父亲的朋友阮籍,而王戎凭自己敏捷的才思、伶俐的谈吐赢得了阮籍的声声称赞,阮籍甚至对他的父亲说王戎清爽有鉴赏,不是做父亲的所能比拟。后来阮籍又携其入“竹林之游”,他们终日饮酒谈玄,寄情山水。此时的王戎谈吐做派都接近阮、嵇辈,颇为清雅,不涉俗物。在父亲王浑死后,王戎毅然拒收父亲手下官员送来的百万钱财,做得像个不爱财的君子。阮籍、嵇康的独立人格意识和人生旨趣,在年轻时代的王戎的人生价值观中是有体现的。王戎的这段历史,是无愧于“竹林七贤”称号的。第二阶段:步入仕途之后。父亲死后,王戎袭父爵而步入仕途,官至吏部尚书。据史料记载,王戎二十四岁时被钟会推举为相国掾。钟会是杀死嵇康的刽子手,而王戎居然接受他的举荐,足见王戎是有官宦之志的“俗物”。而事实上他也远远比不上阮籍、嵇康具有思想深度,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他,却无任何作品流传后世。王戎后期的表现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 作为政治家,他有出色的政治才能却缺乏政治操守。据《晋书·王戎传》记载:司马炎代魏称帝以后,王戎受命率兵伐吴。王戎成功说服了吴军将领归降,然后领兵直取吴都建业,逼得吴主孙皓出城投降,最后因平吴有功,被封为安丰县侯。晋惠帝时,王戎任吏部尚书,厉行改革,整顿吏治,在官吏选拔上实行“甲午制”,即先让待选的人去地方试用三年,再根据考绩酌情授职;考核不良则不复录用。可是在当时混乱的政局和散诞的世风下,这种想法根本就无法实现。因为这次改革,他还被人弹劾为“不仰依尧舜典谟,而驱动浮华,亏败风俗,非徒无益,且有大损”。后来,晋惠帝下令废除“甲午制”,这次改革也以失败告终。不久,他的女婿裴 危 页 因写《崇有论》抨击玄学得罪权贵而被处死,王戎也被牵连免官。其后,王戎虽然被再次起用,并升任司徒,但从此随波逐流,苟媚言笑。在愍怀太子司马 还矛同 同八口 被废一事上,王戎也没有出面劝谏。八王之乱爆发时,齐王司马 同八口 掌权,曾向王戎问计,王戎因为出言不慎得祸,弄得几乎性命不保。危急之下,王戎靠假装五石散药力发作,掉进茅坑才终于免于一死。此后,王戎心灰意冷,百事不问。这就是官场上的王戎,虽然累居要职,身负国家重托,在乱世中却一味明哲保身,全然没有政治操守,他的种种行径理所当然地遭到有识之士的鄙视。2. 生活中的他吝啬而贪婪。王戎身为朝廷重臣,待遇优厚,家世显赫,财产无数。但是,对于钱财他却斤斤计较。女婿借了点钱,好久都没有还给他,当女儿回娘家时,王戎一脸的不高兴,直到女儿把钱还给他,他才笑逐颜开。他在侄子结婚时送给侄子一件单衣,第二天就向侄子要回。另据《晋书》记载,王戎的儿子天生肥胖,他就不给孩子饭吃,而是让他吃糠。对家人如此,对外人更不用说了,自家的好李卖出去,怕别人得到李子的种子,把李核都钻个洞。他广收田园,财富多得洛阳城没有几个能比得上,晚上还和夫人在烛光下计算财产。他的俭吝,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刘义庆撰写的《世说新语》中, 9 篇记录“俭吝”的篇章中,就有4 篇是写王戎的。有史料记载,他在荆州刺史任上,曾因用官家的钱财修造自己的园宅被人揭发;在当侍中的时候,又以收受南郡太守刘肇五十端细布的贿赂而被有司弹劾,虽然有晋武帝替他开脱,而终于为清议所鄙。王戎的俭吝贪婪,的确是有悖名士清高的形象。3. 情感生活中,他是真正的性情中人。王戎与妻子感情极好,平日举止亲昵,而不以世俗批评为意。母亲死后,王戎悲痛欲绝,形销骨立,连皇帝都为他担忧。儿子死后,悲不自胜,对友人痛诉衷肠。这种种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正是魏晋时期“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社会思潮的体现。但这些行为并不能抹杀众人对他品格的怀疑。刘勰《文心雕龙》认为“王戎开国上秩,而鬻官嚣俗”。近人余嘉锡也曾严厉地批评他“居官则闪茸,持身则贪吝”、 “斯真窃位之盗巨,抑亦王纲之巨蠹”。历朝历代,持此观点的人当不在少数。当然,也有人站出来替王戎辩护,主张王戎的种种行为不过是一种想要保全于乱世的韬晦。《晋阳秋》载,东晋孙盛称王戎“多殖财贿”是“以此自晦”;戴逵《竹林七贤论》认为王戎“晦默于危乱之际,获免忧祸,既明且哲”,这些论调都是以时运混乱无度替王戎的行为开脱。魏晋时期固然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但是王戎的行为处事,更多的还是出于功利钻营,和阮籍的借酒浇愁、陶渊明的归隐躬耕完全是两重境界。三通过对王戎种种看似前后矛盾的言行背后的动机做一分析,可以明白地看出他的利己主义的人生观。首先,王戎自小生长在官宦世家,家庭对他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在与阮籍等人游于竹林时,阮籍就曾笑话他为“俗物”,可见阮籍从王戎的日常谈吐中已经察觉到他有强烈的功利心。王戎少了阮籍、嵇康的思想家、文学家的气质,而多了一份务实和世俗。他早就明白在魏晋那个以武力征服一切的时代, “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权力和金钱才是最有用的利器。所以最终他选择了放弃操守,投身仕途。何谓“韬晦”?是想隐瞒自己的才能而不被别人发现。而王戎的用世之心从他一开始依附钟会时起就已经是天下皆知了,又何须韬晦?当时宦海风波险恶,而王戎却凭借他的机智和圆滑一次次转危为安,清流鄙薄,群议沸腾,却能够把官越做越大,钱财越揽越多,又何曾真正韬晦过?至于灯下数钱,借钱急索,足以证明其小气自私,而卖李钻核则可以算是下作了。说王戎为了自全而韬晦至此地步,实在有点勉强。还有一件事情可以证明王戎的所谓“韬晦”不过是假韬晦罢了。在司马 同八口 被围攻时,王戎曾献计缴械投降,部下请求杀了这个出馊主意的人,此时,王戎倒学起阮籍大醉六十天的方式,以五石散药性发作为借口避祸,终于免于一死。可笑的是,在被罢免后,王戎还到处钻营,在官场上争取高位。如果说这也算是一文学艺术232 · · 2008 · 3CANGSANG种韬晦之举,未免也太美化王戎了。事实是,此时的王戎已经完全蜕变为一个利欲熏心的官僚,曾经的“竹林之游”只能是一段美好的回忆罢了。正如前引《伤逝》篇里所说的:在经过当年竹林七贤同游的黄公酒垆时,王戎也忍不住感叹“为时所羁绁”,今之视昨, “邈若山河”。此时的王戎变得都认不出自己了。四王戎,这个前后对比鲜明的矛盾人物,在他身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人格差异呢?下面试从两个大的方面做一分析。1. 客观上的原因。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国家分裂,政局动荡,战火连绵,再加之天灾不断,使得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个人,都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知识分子更是噤若寒蝉。但是在这个看似思想禁锢的时代,却意外地成为了历史上少有的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时代。士人的觉醒成为一种集体的、自觉的文化现象,他们纷纷从汉末经学倡导的“愚忠”和“盲从”中挣脱出来,一股背弃儒教、提倡老庄“任性自然”的哲学社会思潮风起云涌,而这一思潮的根本内涵即是对个性价值的重视。这个时期的知识分子个性更为鲜明突出,今人称之为“魏晋风度”。“竹林七贤”就是“魏晋风度”的重要代表。身为七贤之一,王戎焉能不受影响?表现在他的性格中,就是任情放诞。但是同时,在一个政治黑暗,统治残暴,民不聊生的时代,志趣高洁而独立不羁的人必然不能见容于统治者。阮籍、嵇康的命运就是前车之鉴,聪明如王戎,如何会不明白乱世中的自处之道?况且他本无阮籍嵇康二人的操守。少了对政治贞操的一份坚持,于是魏晋风度就只剩下喝酒、服药和谈玄了。在这几点上,王戎真不愧为时尚人士。重情悖礼,大约就是玄学和魏晋时期的个性解放思想带给王戎的唯一一点影响吧!2. 主观上的原因。王戎前后行为的变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在高压政治之下,一个人的灵魂往往被扭曲;而名与利的诱惑则使得王戎最终放弃了自我,彻底地沦入了蝇营狗苟的官场仕途。明白这一点,王戎前后行为的反差之大也就不足为奇了。五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终于可以为《世说新语》中王戎的矛盾形象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王戎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他有着怎样的身世和才华,一旦被名利所俘获,就将在污浊的道路上越陷越深,永远无法洗刷掉历史上的污名。参考文献:[1] 余嘉锡 . 世说新语笺疏 [M]. 上海 : 古籍出版社 ,1993.[2] 房玄龄等 . 晋书·王戎传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4.[3] 马积高 , 黄均 .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上 [M]. 长沙 :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4] 陈书良 . 竹林七贤 [M]. 长沙 : 岳麓书社 ,1996.[5] 宁稼雨 . 魏晋风度 [M]. 上海 : 东方出版社 ,1992.[6] 周振甫 . 文心雕龙注释 [M].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刘 汾 湖南第一师范文史系 讲师 硕士周宏波 湖南第一师范责编 张文娟三、以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永恒的过程,其基本特点就是实践性。科学发展观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这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来实行。社会发展之所以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就是因为人的发展观念的不科学。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会在发展中注重各方面的协调关系,注重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注意处理好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最终实现一种全面的、和谐的发展。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更多地着眼于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特别是要着眼于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并通过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制度创新,保障人民群众奕有的民主和自由权利,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就是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二是统筹兼顾,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要从全局出发,通盘考虑,系统设计,不仅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而且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处理好方方面面的问题,协调好各种关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三是加强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健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总之,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时期党执政兴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具有丰富的、科学的内涵。只要我们坚持和贯彻好科学发展观,就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出才能促进整个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46 卷 上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80.[2] 胡锦涛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奋斗 [M].2007 10 15.安玉英 山西大学工程学院社科部 副教授责编 武敏上接第 77页文学艺术233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论《世说新语》中王戎的矛盾形象”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世说新语》中的阮籍形象研究

《世说新语》中的阮籍形象研究

阮籍,世说新语,形象,嵇康,文人,放达,礼俗,魏晋,时期,人物,故事,无奈,晋书,士人,中阮,乱世,态度,避世,竹林七贤,社会,白眼,穷途之哭,研究,刘注,刘注引,张珊珊,文王,阮嗣宗,就不能,代表

2011-11-18 #短篇故事

浅谈《世说新语》中的阮籍形象

浅谈《世说新语》中的阮籍形象

阮籍,世说新语,形象,人们,矛盾性,母亲,魏晋,维普网,唐王,刘孝,国之志,孟尝,建安七子,晋文,晋文王,王勃,简傲,高洁,作家,丈夫,中阮,内容摘要,关键词,后世,印象,勇气,声闻,天下,孝道,对子

2018-09-07 #故事阅读

论《世说新语》中的王戎形象

论《世说新语》中的王戎形象

王戎,名士,阮籍,世说新语,儒家,感情,士人,生命,仕途,做法,竹林七贤,风度,司马氏,入仕,政治,竹林,和峤,魏晋,亲情,情感,智慧,深情,笔者,风神,影响,个人,主张,山涛,官场,妻子

2020-06-22 #故事阅读

浅谈《世说新语》中的阮籍形象

浅谈《世说新语》中的阮籍形象

世说新语,于南朝,阮籍,摘要,成书,士大夫,典型,代表,叛逆,形象,性情,文人,时代,无奈,轶事,竹林七贤,角色,风尚,重点,志人小说,以此来,寄情山水,对这个,是一部,魏晋名士,生动地,那个时代,魏晋,风流名士,明哲保身

2019-05-14 #故事大全

浅谈《世说新语》中的阮籍形象

浅谈《世说新语》中的阮籍形象

世说新语,于南朝,阮籍,摘要,成书,士大夫,典型,代表,叛逆,形象,性情,文人,时代,无奈,轶事,竹林七贤,角色,风尚,重点,志人小说,以此来,寄情山水,对这个,是一部,魏晋名士,生动地,那个时代,魏晋,风流名士,明哲保身

2016-05-11 #经典故事

浅谈世说新语中阮籍形象.doc

浅谈世说新语中阮籍形象.doc

阮籍,世说新语,司马氏,态度,司马昭,魏晋,形象,东平,内心,时代,文人,时期,矛盾性,行为,晋文王,关系,地位,太守,性格,晋书,母亲,理想,礼教,统治者,合作,生活,刘孝,司马师,晋文,曹氏

2018-03-26 #小故事

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刘墉,教育,态度,90后,学生,文章,时候,社会,读后感,80后,形象,令人深思,优点,动作,孩子,垮掉,语言,时代,用心,经历,缺点,道理,一个又一个,不太一样,小事件,对我们,小故事,发人深省,小少爷

2020-09-01 #长篇故事

《世说新语》中的人物美及其原因

《世说新语》中的人物美及其原因

世说新语,人物,魏晋,人们,时期,思想,历史时期,内心,社会,言语,门阀政治,个体,中华书局,人士,文人雅士,方面,美的,佛道,原因,关系,大臣,形象,意识,文化,时代,玄学,离骚,阶级,分析,对话

2017-05-26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