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八

时间:2020-06-21

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

如馨

中兴律祖

明万历年间,溧水今江苏溧水县有一位庄稼汉,姓杨,字古心,躬耕田地,自给自足,过着清净、恬淡的农家生活。可是,到了四十岁上,这位庄稼汉,却突然要出家做和尚,皈依佛门。

当他说出了自己的决定之后,全家人莫不大吃一惊!这之前,大家见他吃斋念佛,善心待人,也都不去管他,任由他自己去做好了。但实在没想到,年已不惑的杨古心居然不知哪根神经出了毛病,想撇弃家人,去出家做和尚!家人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都以为是自己听错了,更不用说点头同意了。所以,接下来的几天便是大家七嘴八舌、五次三番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陈之利害,希望他打消这个不可思议的荒唐的念头。但是,无论大家怎么劝说,杨古心九牛也拉不转头,铁定了一条心思:出家!

就这样僵持了许多天,大家倒底没能把他说服。于是,这位庄稼汉子便辞谢家人,来到摄山栖霞寺,投身于素葊法师座前,开始了僧侣生涯。他皈依佛门之后,法号如馨,人们管他叫如馨和尚。

削发剃度之后,如馨和尚一边跟随师傅学习经籍,一边自己苦心修持,加之他少小时候就一心从善,所以,佛法进境倒也迅速。在这个基础上,他便开始拜谒其他修为高迈的佛法大师。一次,有位圆本大师告诫他说:“你虽也剃度,身在佛门,但如果不清心寡欲,勤勉修为,却仍不能参得佛法;但即使能够做到这一点,如不去遍访古刹,拜谒大师,也仍然难得修习到佛法的精深境界,难以成为人人景仰的高僧。”

如馨和尚一听,若有所悟。从此,他不仅勤奋地研习佛法,而且经常纵游四方,拜谒大师,诚心敬意,由请求他们指点,以求终有一日,学有所得。

有一段时间,如馨和尚秉心持正,苦苦研习《华严经》。当他读到经卷中记载菩萨们的住处时,不觉心中大喜,积久热情,一下子迸出:他决心去寻找菩萨!他坚信,凭着自己的一腔诚意,一定会感动诸天佛祖与各路菩萨,得睹法容。

在书中,他看见文殊菩萨经常居止在五台山,就决心前往五台山。他辞别师尊和其他憎众,不远万里,跋山涉水,一路迤逦,冲五台山方向进发。山高水长,路途艰险,他全不放在眼里;风吹雨打,日晒霜冻,一也点儿也不在乎;风餐露宿,忍饥挨饿。他也丝毫不动摇自己不屈的意志。就这样,在长达三年的艰苦爬涉之后,一心求佛的如馨和尚终于来到五台山附近,能够远远地眺望到这座巍峨高耸的佛法胜地了。如馨和尚忘记了一切疲劳与辛苦,一个心思,提起精神,大步流星般地冲五台山奔去!

这时,天穷日暮,一轮夕阳将远近山峦全都染上了一层金色,人置身这一奇异美景之中,仿佛来到了西天佛国净土,沐浴在佛祖光芒四射的金光之下。如馨和尚完全沉浸在这一片美景与幻景之中,只知一个劲儿地向前追赶这金灿灿的夕阳,却几乎连自己已身在灵山这一事实都忘却了。

如馨和尚来到一片树林之中。树林很大,树木很多,树也很高。但是,十分令人奇怪的是,在这参天古木、林荫遮蔽的树林之中,尽管时已渐昏,内面却明如白昼!走着走着,如馨和尚突然发现眼前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位老奶奶,形容枯槁,白发飘飘,跚蹒在林中小道上,手中却抱着一件已经很破旧的袈裟。等如馨和尚来到近旁,老奶奶却爽声问道:“你到这里来做什么?”如馨和尚一听,赶紧上前行礼,然后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我听说文殊菩萨经常居停在这里,所以特地来拜求。”老奶奶一听,告诉他说:“看来你也是前来拜求文殊受戒的。正好,这件袈裟是我这个儿子遗在尘世上的,那就送给你好了。”

如馨和尚一听,不觉大为惊讶:一则,这位老奶奶却直呼文殊菩萨之名;二则,她居然说文殊菩萨便是他的儿子!这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就是他惊疑之际,老奶奶早已隐去,半点声息也没有。但刚才那件旧架袋却已分明披在自己身上!

这时,林中不远处,陡然又传来几声十分响亮的喊声:“比丘!比丘!文殊在此!”如馨和尚一听,更加惊疑不止;循声追过去,却又什么也没看见。

所有这一切,恍如梦境般扑朔迷离,几乎令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但是,摸一摸身上的袈裟,这一切都又分明发生过!

如馨和尚就这样痴痴迷迷、懵懵懂懂地惊疑着、耽醉着。突然间,他又感觉到自己法思洞开,意绪泉涌,顿悟心地法门,大小乘律如胸中自在流注,毫无阻碍,心地豁亮。心中那份欢欣之情,形诸颜色,甚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欣喜若狂。

有了这一出乎意外、却又是存乎意中的奇遇之后,如馨和尚又爬上了高高的五台山,参拜完古刹名师,随即南返,决心中兴当时已然衰弊的佛法戒律,弘法一代,决不松懈。

就在这时,金陵今南京幽栖寺洪恩、雪浪二位法师谨遵神宗皇帝之命,修筑长干塔,所有的工作全都完工了,却唯独塔上顶层没有修筑完毕。而这宝塔顶层没完工,也并不是他们延误工期。他们使尽各种方法,就是安装不上去。为此,二位法师忧戚非常。于是,他们就虔心拜求佛祖,希望佛祖明示自己何处犯了戒律,以致佛祖不怿;或者,是自己修习不深,法愿不够,所以无能为力,力不从心,那么,就恭青佛祖慈悲,显灵降谶,寻找合适人材前来修筑宝塔之顶……

这样,二位法师在忧戚不安中度过了几天时日。到了一天晚上,二人竟然做了一个相同的梦:在梦中,佛祖瑞现金身,告知二人说,佛祖的十大比丘弟子中持戒第一的优波离马上就要到来。他到来之后,宝塔顶层自然不费吹灰之力,就会顺顺畅畅地安装上去……

二位法师梦醒之后,互相说起梦境,竟严丝合缝,不曾有丝毫出入。第二天天刚亮,他们便率领众人四处打听、迎接优波离尊者,却茫无所见。

这时,如馨和尚来了,他光头赤脚、斜穿着一件旧袈裟、手持钵盂,独自一人,姗姗而来。起初,谁也没有把眼前这位其貌不扬、年岁不小的和尚和二位法师口中所说的优波离尊者联系起来。直到如馨和尚进了寺庙,洪恩法师见了,心中不觉陡然一动,心想:人不可貌相,这位大和尚没准儿就是佛祖指示的优波离尊者哩!

洪恩、雪浪二位法师十分恭谨地款待着如馨和尚,而且命其他所有僧众、工匠对他顶礼膜拜。如馨和尚一见,并不明白其中缘由,只是尽由着他们行礼。

然后,二位法师就向如馨和尚说起了建塔之事,不过隐去了梦境暂且不提,请求如馨和尚不辞辛劳,救渡众人。如馨和尚一听,却也爽快,就径直随着大家来到宝塔跟前。只听他一声大喝,那座似有千万斤重的宝塔顶便悠悠然飞升上顶,与整座塔台合在一起,丝毫不见错乱!大家一见,欢声雷动!二位法师这才又当众将前一夜的梦境惟妙惟肖地和盘托出,群情再次为之振动。如馨和尚竟然是佛祖十大比丘弟子之一的优波离尊者的化身、再世!

从此,如馨和尚声名大噪,前来投归、瞻视的人络绎不绝,门庭若市。而他设坛说法,明戒兴律,更是盛况空前。他先后在栖霞寺、甘露寺、灵隐寺、天宁寺等中国古刹名寺登坛演说戒律,听众累万,成为一时盛事。

如馨和尚马不停蹄、东游西走,一连在全国各地开设讲坛多达三十多场,处处都盛况空前,以致声闻朝廷,上达圣听。明神宗驾幸五台山,特地传圣旨召如馨和尚前来说法。开坛之日,蓝天之上现出五彩祥云,宛若一柄华盖,悬浮空中,直到红日中天,方始散去。神宗皇帝龙心大悦,预先御笔亲题戒坛为“万寿戒坛”赐号“慧云律师”。三坛法毕,又赏赐如馨和尚千佛珠衣。

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公元l615年十一月十四日,一代圣僧如馨和尚溘然而逝,西归佛国。寿年七十五岁。不惑之年方始投身佛门,僧龄为三十四年。他的尸身,被弟子们埋葬在金陵天隆寺玉怀山。

神宗皇帝听说如馨和尚已然西归,颇为哀惋,思慕他的清辉,就命燕都今北京愍忠寺的和尚按照记忆将如馨和尚的像貌画成图幅,供于大内,日夜朝参;并御笔题辞说:

瞻其貌,知其人;

入三昧,绝六尘;

昔波离,今古心。

足见皇恩优宠,钦敬有加。而佛门中人,则因为如馨和尚不辞辛劳,殚精竭虑,振兴了自元末以来几至荒疏的律戒,都敬他为“中兴律祖”。

天隐

通教通宗

天隐禅师是荆溪今江苏宜兴县南人,俗姓闵,父亲早逝,与母亲二人种植田园为生。直到他年长二十岁时,才不自觉地检点言行,蔬食明心,但此时,他还并不知晓自己这一发愿善心正是在向佛家三宝靠近。他不过是立誓起愿,以慈善之心对人,不做为非作歹的事。偶尔犯了过失,则默颂邻“小人间居为不善章”,以示忏悔;如生邪念,也一样颂念如故,邪念顿消,正气盎然。就这样,凭自己一念向善之心,天隐禅师虽未出家,却在乡里人眼中,跟佛门中人没有太多的区别了。

一次,有位游方和尚偶然经过天隐的家乡,并应众人之请,设与说法,弘教传道。天隐禅师闻讯,也随着大家一起前来听讲。这天,和尚讲说《楞严经》。当他讲到“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时,天隐禅师不觉怦然为之心动,执意要皈依佛门,以求解脱之道。他的母亲虽然舍不得相依为命的儿子离去,但是,她早就发现自己的儿子虽处尘寰,却无心尘俗,知道他志向高远,因此,也就不坚留,任由他去出家修行。

说来也巧,就在天隐禅师一心准备出家的时候,有一位自清凉山唐凝庵的幻有禅师,禅行深厚,应太常吴安节通政延请,居停在龙池山。天隐禅师一听,立马辞别母亲,起程归依。明神宗万历戊戌公元1598年初,天隐禅师终于得以削度,投身佛门。

起初 ,幻有禅师却只让他看一本《赵州无字语》。天隐禅师便用心去参悟;又趁无人之时,利用三天三夜的功夫,参悟自己未生成之前的面目。这样过了百余日。一天,天隐禅师偶然翻阅《楞严经》,发现上面记载着佛祖如来呵斥阿难尊者的话:“此非汝心。”天隐禅师一见,顿入空豁境界,不觉将所有的思虑一一放置一边,从此精心勤勉,正心求道。

第二年春,天隐禅师随幻有禅师来到显亲禅堂,问正在禅堂中修炼的永嘉大师:“忽然如三际托空,怎么办才好呢?”幻有一听,大声呵斥,随即却又对天隐禅师说:“要不,我替你去修行好了!”天隐禅师一听,赶紧拜谢,由此证通“宾主照用”一句的禅机。

随后,天隐禅师又来到天界寺拜谒松云大师。松云大师仙风道骨,年高体迈,却依然精修定课,不曾少止。天隐禅师跟随他学习,朝参夕叩,寒暑不辍,终于大有收获。

之后,天隐禅师又拜谒了一代大师文斋禅师于能仁寺。文斋禅师见他出语新奇,敏捷长才,不觉对他青眼有加,颇多指点。

辞别了文斋禅师,天隐禅师便回到久别的清凉山,闭关修炼,前后坚持了两年时间。就在他力参未透,终日禅定在蒲团之上,忘绝境界时,突然听得室外一声驴叫,长嘶不歇,声若惊雷,天隐恍然证通,尽释疑虑。于是,高兴之余,天隐禅师便写了一首偈子道:

忽闻驴子叫,惊起当人笑;

万别与千差。非声非色闹。

从此,天隐禅师禅机洞开,见解圆通,了无阻碍。

一天,听得风拂松顶,雨打窗纸,天隐禅师口占一首偈子:

风声与水声,不必论疏亲;

一耳闻为快,何曾有二音。

明神宗万历甲辰(公元1604年)四月八日,天隐禅师才解关出定。出定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去拜谒师尊幻有禅师。可是幻有禅师却已北上京师,正居停在普照寺。天隐禅师风尘仆仆,一路赶到京师。拜谒完毕,幻有禅师就要考问他这次闭关修习的成果,抬头见窗外一片天寒地冻,朔风阵阵,就让天隐禅师口颂偈子。天隐禅师略一思虑,便开口说:

人说北地寒,我道南方暖;

寒暖不知人,穷人知寒暖。

幻有禅师一听,点头称许。

这时,又有一位博通三藏奥义的古辉大师,在京师白塔寺讲经说法。天隐禅师前去拜谒听讲,不觉又大获启悟,并写偈子道:

通宗不通教,开口便胡道;

通教不通宗,如蛇入竹筒;

宗教两俱通,如日处虚空;

宗教俱不通,如犬吠茅从。

慈圣太后在五台山开设僧俗俱有的无遮大会,静渊法师负责住持。天隐禅师听说之后,来到五台山,瞻仰古刹法容,不觉大开视界。随后,又与妙峰禅师一见如故,在五台山塔院之内居停数月,互相参悟、指正,大有进益。

回到京师后不久,天隐禅师又与密云禅师结伴南行,游历浙江各地,真诚苦行,建树德业,浩然无穷。又在天童寺拜谒了幻也大师。

这样,直到明神宗万历丁未(公元1607年),天隐禅师才回到龙池寺,拜谒师尊幻有禅师。第二年,幻有禅师以自己年高体弱为由,准备退隐,让天隐禅师住持寺院,但天隐禅师却见恩师在上,怎么也不敢僭越,所以力辞不就。这样就一直拖到神宗皇帝万历癸丑(公元1613年),幻有禅师再次命天隐禅师署理寺院事务,但天隐禅师却仍然辞谢了,并借清凉山南的静室幽处闭关悟道去了。

幻有禅师见状,既高兴于自己弟子对佛禅的执着,却又为自己年迈寺院无人发扬光大而忧戚。因此,他就特地写了一首偈子,命侍僧送给正在禅定中的天隐禅师:

老衲于今不坐关,既无住也幸无间;

何曾进又何曾出,只在寻常天地间。

天隐禅师一见,大惊失色,因为在这首偈子中,师尊暗暗地寓示自己即将圆寂化去之意;赶紧回到禅院,却仍然晚了一步——幻有禅师已然圆化而去。他匍匐在师尊之前。不禁失声痛哭。处理完师尊后事,天隐禅师却仍然不去住持寺院,而是接着入关禅定去了。这样过了很久,凝庵居士再三以师命相加劝,天隐禅师这才肯闭关出定,回到龙池寺,担任住持。

神宗皇帝万历庚申(公元1620年),天隐禅师意欲编写一本历书,就四处寻觅幽僻静地,终于在清凉山南,寻找到一条叫做荆溪的深谷林莽之地。于是,他便带了个近侍弟子,砍伐茅草,编结草庵,然后便静处其中,一心一意地编写起历书来。这时,正值冬末春初,大雪绵绵,漫无际涯,前后长达五十余天,方始停歇。在这段时间内,因为他们地处偏远,人迹罕至,大雪蔽日,封断了所有出入的小道羊肠。而他们储存的粮食已然全部吃完,锅炊断绝,无以为生;环顾四周,唯有那些的饥禽饿兽和他们一样无处觅食的生灵而已。天隐禅师见了,就对侍僧说:“如果我命数已尽,天灭杀我,那么,在我化去之后,你就将我埋在这林莽深谷之中,日后这里自然会成为一块伽蓝宝地的。”就在在他说完这句话当天,风停雪止,久别了的太阳重又朗照蓝天之上!不几天,大雪消融,道路畅通。寺中的人送来接济的粮食,他们又得以继续编著历书。

就这样,天隐禅师历经千难万苦,十二年后,终于编修成功一部规模宏大的历书!

到了明思宗崇祯七年(即公元1634年)八月,已然六十高龄的天隐禅师迁任湖洲上柏山报恩禅院。来到这里,天隐禅师就告示寺院上下僧众说:“我已经年老体弱了,不能为大家提持佛法,不过是借助于土木瓦石,转大法轮,启发大家的大机悟、大用度,还望大家不要当面错过了这个好机会。如果错过了机会,你们就只会知道事从头前过,而不觉老已从头上来了!……

众人听了,莫不心动求禅。有人就问“什么是夺人不夺境?”天隐禅师听了,微微一笑,答道:“白云封我圆光户,恰似无人坐室中。”此人接着又问:“什么样的情景是夺境不夺人?”天隐禅师回答说:“风送白云归洞去,只留一个野僧间。”“什么样的情景是人、境二者俱夺去?”“了知四大原非我,白云聚散本无踪。”“那什么样的情景只是人、境二者俱不夺?”天隐禅师听了,依然微笑着,睿智地回答道:“几度白云来伴我,就里和衣带月眠。”众人听罢,无不雀跃、启悟,深加钦敬。

之后,又有得法弟子呈偈云:

千玄万妙隔重重,个里无私总不容;

一种没弦琴上曲,寒崖吹落五更风。

天隐禅师见了,回了一首偈颂说:

千波万浪隔重重,识得源头处处通;

根境脱然在体用,拈来物物始从容。

过了没多久,一生执着佛法、弘扬禅宗的天隐禅师便寂然化去,魂归西方了。

法祥

豆儿佛

法祥,字瑞光,明代越州人氏,俗姓周,从小有出世之志。成人后跟随叔父来到京城,在柳巷拜见笑岩为师,笑岩见他根器不错,便教他念佛的法门。不久,回到南方,他抛下妻室儿女,出家为僧,并前往栖霞山谒见素庵法师。随后又参见遍融大师,遍融所授与笑岩大师所教的一般无二,于是他照此一心念佛。

尔后,法祥从五台山来到伏牛山,与柏松和尚相互切磋。柏松和尚留他住在石室中,独自念佛吃斋,一住就是三年。有一天,他正在打坐,神凝寂定,雪花纷飞,满山皆白,火熄衣湿,他全然不知,柏松和尚前去看他,以手击掌出声,才将他从寂定状况中唤醒。柏松和尚对他说:“安心于这小小的寂定,毕竟不是办法,假若一味耽于这种境界,那就会坠入偏空。不如外出云游,遇南即止。”

听了柏松的话,法祥便飘然而行,遍历楚蜀之境,后来云游到南岳衡山,忽然记起柏松和尚临别时“遇南即止”的嘱咐,便打算在这里住下来,正好南岳有个僧人以侧刀峰的一处静室相让,于是自处静室,放下身心,一志念拂。他四处化斋,募得四十八石黄豆,一颗豆念一佛,净念相继,一直到死,一辈子不知念了多少个四十八石黄豆,也不知念了多少佛!因此,天下人都称他为“豆儿佛”。而随着他声名的与日俱增,十方僧人争相投其门下,南岳侧刀峰逐渐成为了佛界的盛地。

法祥常常告诫弟子们说:“你们出家剃发为僧,却不知道生死事大,只是倚墙靠壁,所识一片茫然,这算什么?假若空穿僧衣,徒作僧人,而不专心净业,一旦大限到来,有何颜面去见阎王老子?”弟子们无不感奋以致泣涕。法祥虽然绝意世俗,但当时的贤人硕儒,闻其风者,莫不景仰。如刘方伯、史直指、伍学宪等人,都曾虚心向他问道。凡有达官贵人邀招,他一概回绝不往。当时的郡丞卢公,在祭祀庙宇时,对迟到者加以处罚,共得罚米三十余石,全都送给法祥,法祥说:“我岂能因为一钵饭而招致众人的怨恨呢?”坚决不受。听说这件事的人都十分佩服他的为人。

法祥接待外来的僧俗,不论是好是坏,身分高低,一律平等对待,慈悲为怀。有一次,荆襄一带的大盗贾二、唐九等七人被官府缉捕,逃到南岳侧刀峰,请示庇护,法祥可怜他们,便同意了,让他们穿上僧服,随僧众一起去做事,追捕的公差追捕至此,明明知道贾二等人是大盗,但见法祥大师如此慈悲,又听到他的念佛之声,心中十分感动,就从身上取出黄金三两作为斋金,下山去了。那些大盗也因此而感化,自愿充任苦行僧,以赎从前的罪过。

法祥大师在南岳侧刀峰住了三十多年,既不主动求人化斋,也不请求权贵的资胁,不设方丈,不用侍者,天天危坐在佛殿左侧,念佛不止。寺中不设库房,他的竹箱中也无什么值钱的东西,他圆寂之后,人们整理他的遗物,仅有一小瓶胡椒、几块旧布。他有时用糠饼充饥,有人将糠饼丢在地上,他拾起来,在火上烤一烤,照样吃进肚里。他外出总要带上一把锄头,看见脏东西,就挖土将其掩埋。

万历三十八年二月六日,他召集弟子,告诫说:“不要虚张声势,诳惑世人,只管老老实实地念佛。”说完,合掌而逝,世寿七十九。弟子将他塔葬于侧刀峰之右侧。

明得

驱虎涌莲

明神宗万历年间,有一位苦行僧,他白天总是不辞功苦,为寺庙里挑水打柴,烧火煮饭,伺侯大法师和其他师兄弟,真可谓无微不至,他却依然欢洽愉悦,从无怨怼之情。到了晚上,他却一点儿也不感到劳累,换了一个人似的,静坐室中,伴随着古佛青灯,修研佛法。

一天,这位苦行僧偶尔从树木茂密、遮天蔽日的一座大山中经过,突然发现一保吊睛猛虎雄踞道路中,虎视眈眈,闪耀出森然博人的架势。环顾左右,绝无其他岔道可走。在这种进退维谷、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这位面目沉静的苦行僧却镇静自若毅然决然,敲打着木鱼,口中念念有词,向前走了过去……眼见着苦行僧就要靠近猛虎的时候,突然,那只吊睛斑额大虎却若有畏惧似的,爬起身,夹起尾巴逃了!

这位佛法无边、诵经驱虎的苦行僧不是别人,正是名重当时、显异惊世的明得法师。

明得法师本来别号月亭,后来,因为他师从绍兴府(今浙江绍兴)万松林法师,为了表示自己尊敬师傅之意,他将自己的别号改为千松。他的祖籍是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县),父亲姓周。

明得法师刚生下来不久,就显露出不同凡响处。在他五、六岁的时候,他跟随自己的父亲一起去一个叫资道场的地方,傍晚住宿在一座寺庙里,看见墙壁上的罗汉绘像,小小年纪的明得就一本正经地问父亲:“这是些什么人?怎么不跟我们穿一样的衣服呢?难道他们是神僧吗?”

父亲见垂髻小儿居然被这些罗汉画像所深深吸引,又居然问出这些令人惊诧的问题来,情动于衷,感慨地说:“他们正是那些法力无边、普救众生的神僧。”

明得一听,慨然赞叹,坚定地对父亲说:“我愿意做这样的人!”说完,就请求父亲同意自己出家修行。他父亲哪会同意?回到家里,他又禀求母亲,依然未得应允。

这样一直等到他长大到十三岁的时候,父母双亲见儿子仍执意出家,无可奈何,便同意他出家修行。于是,明得法师便来到本郡的双林庆善庵,拜兴祥和尚为师,学习瑜珈教义。四年后,方才削发剃度,正式出家。

明得法师听人说起神异超度的事情,就去拜谒据说颇通此道的百川海法师,没想到百圳海法师听他说明来意之后,对这个晚辈十分冷淡,全然不理他求学的热忱。

明得法师苦求无法,便单衣薄履,风餐露宿,开始了他备极艰难、匍匐叩请的早期游学求法的岁月。

一天,他腹中饥饿,满目疲惫,一边蹒跚在崎岖的山路上,一边却暗自思念自己从小立志,求佛学法,没想到却佛缘如此脆薄,几至于浪迹四野,无处藏身。别说学佛求法了,就是明天何去何从都成了问题……一路上,明得法师心入魔境,在那里胡思乱想。

就在这时,有人告诉他说,这条路一直通往著名的天竺寺。闻此明得法师不禁眼前一亮,心想:我为什么不径直奔天笠寺去,恳请观世音菩萨显灵,指导我投奔明师,教我佛法?

明得法师心中佛念一生,脚底不禁如生风云,跨步马上轻松、超迈起来,刚才还缠绕自己的饥饿感顿此时乎也不翼而飞。他飞奔天竺寺而去。

到上天竺,先要路过中天竺寺。这时,万松法师正在这里设坛说法。明得自闻如此事,便改变初衷直奔中天竺寺而来。拜谒过万松法师,请他收自己为徒。

万松法师见他态度诚恳,恭敬有加,内心喜悦。就问他说:“你从何而来?想求问些什么事情?”

“我想研修佛门法宝,寻求一位明师指引啊!”明得答道。

万松法师一听,就伸出一只手指头,点着他说:“你不是想赴上天竺礼拜观音大士,却怎么跑到我这儿来了?”

明得一听,已知眼前这位法师修行高迈,非常人所能同日而语,拜师之心更加诚恳。明得涕泣泗流,跪地施行大礼,恳请万松法师收受自己为徒,并请他为自己判示生死大事,以作引导。

万松法师见了,说:“你一心只求超脱死生前界限,却哪里知道生生死死,只有苦修勤练,内心无碍才能解脱成啊!一心苦求反而不得,有心栽在花不开,无意插柳却成荫啊!”

明得法师一听,若有所失,却又似乎有所启悟,于是拜身门下,朝参夕叩。这样又过了很久,万松法师见他态度一如往昔,毫不懈怠,认为他尚可教导,就传授给他《楞严经》。

明得如获至宝,苦心参研,慧心大开,修研得清净本然,超然物外。极目四眺,仿佛云开雾散,长空清碧,明月独照……并作了一位偈颂呈献给万松法师看

《楞严经》内本无经,(冉+页)面何须问姓名;

六月炎天炎似火,寒冬腊月冷如冰。

万松法师一见,点头称许,并对他说:“没想到你慧心如此俊锐,在这样短暂的时间内使证悟出清凉宗的要义。看来用不了多久,江南寺院的弘法讲坛,恐后没有人能超过你去。你当努力研习,不可懈怠。至于向上飞升得道大事,从中自可证修。”明得法师一听大喜,修法也更加精进。

后来,明得法师独自研修《枣伯合论》。等到参证到第十章“地”的时候,早已是星汉辉煌的子夜中宵了。不知不觉中,他竟然困乏无力,昏昏思眠。诚不得已,明得法师便伏在读经的案几角上,准备打个盹儿,然后接着研习。可是,他太困乏了,刚一趴下,竟然马上熟睡了过去!

恍恍忽忽之中,明得法师只觉身不由己,慢慢飞升起来,一会儿就到了佛教圣境兜罗绵世界!在这个绝不同于尘俗世界的兜罗绵世界,明得法师梦见自己身在佛门,并且开堂升坐,给那一方的人民讲解、传授《华严经》的深奥大义,听众无不被他那博深的造诣、流利的讲述所深深吸引,争相传颂他的佛号。

就这样,明得法师觉得自己在兜罗绵国呆了很长时间,讲解内容字字清晰,一一印现在脑海之中,竟然连梦中的自己都惊讶于自己的博学!好不容易讲解完毕,又唱了一首偈子,留送给那些依依不舍的徒众:

从本已来无,今日何曾有;

一毛头上现,虚空笑开口。

唱完,便起身从讲坛上的法座上走下来 ——随即也从梦中醒转过来。

明得法师睁开眼,看看四壁,依然只有刚才的孤灯相伴,哪有兜罗绵国,又哪里有什么法坛、讲席和听众?但仔细一回忆,刚才的一切却又明明出现过,就连那首偈子,也依然记忆犹新,丝毫不爽。

于是,明得法师便去禀报师傅。万松一听,大为神奇,就一边摸着他的头顶,喃喃低语道:“这是冥冥之中的神圣的力量已经福临到你的心灵上了你的佛缘真是不浅啊!这样,不仅我的佛学后继有人,就是我们清凉一宗也一定会凭借你的法力,而重振昔日雄风,傲立佛林!”

说完这番话没多久,一直都希望重振清凉宗的万松法师却并没有看见清凉宗的振兴,就溘然而逝了。

万松法师圆化之后,明得法师为他整整地悬铛守塔,长达三年之久——好比是自己的父母至亲去世,守孝尽礼一样。这三年,明得法师一心守塔,摒弃了一切尘俗杂念。三年之后,方始参与寺院的事务。

这时,与中天竺寺相距不远的佛慧寺有一位祗圆法师,正在开设讲坛,弘法宣旨。刚刚守塔归来的明得法师一听,马上就身着缁服、头戴斗笠,前去听讲。

祗圆法师也早就风闻了许多有关明得法师佛缘深厚的传说,现在,见他前来拜师求学,内心里不免颇有三分敬重的意思。没想到祗圆法师的一个弟子叫沙泉的,自恃师名,得意自负,不把明得放在眼里,甚至连明得的法号也不记录在听讲的人员名单里,更不用说借宿寺中了。

明得法师大人大量,不和他计较,就到附近不远处的报先寺借宿,大清早赶过去诵佛念经;白天听祗圆法师讲经释法,到了晚上,又向法师求教,祗圆法师见他求学诚恳,还以为他住在本寺中呢!

与明得法师同时借宿在报先寺的还有十余人。他们日日在一起参禅求法,法力日见精进,自然十分欢喜。报先寺只是一座规模并不大的小寺庙,所以,添加了这十余位僧众之后,饭食竟难以为继!

这事让明得法师知道了,一天,他独自一人来到寺庙中的宝殿之上,跪在伽蓝座下,行完大礼,稽首祈祷道:“如果我与佛教还有一些缘份的话,您一定要尽力呵护弟子们!”

不几天,有位教外之人从云间今上海松江县前来,捐献报先寺大米百石。寺里执事感到十分奇怪,就问他为什么这么做,这位施主说,是受了神旨,特地远道而来,敬奉一位佛缘深厚的高僧明得法师!

消息一传开,人们争相前来报先寺,一睹明得法师的法容、一听他的法音为快。因此,小小的报先寺,寺因僧贵,竟然把大大的佛慧寺比得黯淡了下去!

此时,祗圆法师才知道,原来那位恭敬有礼、佛缘深厚的明得法师竟不是住宿在佛慧寺,而是居止在报先寺!为了弥补不肖弟子之过,当明得法师在报先寺开坛弘法之时,祗圆法师特地命待僧赠以袈裟和拂尘,明得法师却婉言谢绝了,只是心领了法师的厚爱美意;然后,焚燃香火,依旧回敬奉自己的恩师万松法师。

之后,明得法师便辞别众人,孑然一身,攀越到径山(今浙汪余杭县)凌霄峰顶,与世隔绝,全身心地投入,为参三年,终于又将心中疑虑很久了的一些结扣,一一参破。最后证透这些结扣的时间,正是一个和风送爽、月明星稀的夜晚。明得法师依然一如既往地趺坐面壁,突然之间,心中豁然开朗,所有疑难,顿作冰消,就仿佛是得了神通似的,一通百通,一无关碍。明得大师内心里无比高兴,不禁脱口而出,作了一首偈颂:

千年翠竹万年松,叶叶枝枝是祖风;

云岳高岑楼隐处,无言杲日普皆同。

下得径山,来到埋葬恩师万松法师的塔前,明得法师再三向恩师行跪叩大礼,嘴中喃喃念道:“师尊您没有欺骗我啊!师尊您没有欺骗我啊!……”

从此以后,明得法师名声鹊噪,如日中天。来向他求学拜师的人,络绎不绝。明得法师迎来送往,弘法念佛,没有一天闲着。

后来,明得法师应邀来到杭州灵隐寺开堂讲法,门庭严峻,盛况空前。但是,却有无赖僧人彻空、天然等人,心有不服。为法师法威震摄,睥睨于前,却又不敢进去理论。于是,他们心生毒计,凭空捏造事实,诬陷明得法师,从而置他于死地。这些佛门败类却没有想到,搬起石头却砸伤了自己的脚他们捏造的事实不久即大白于天下,不过是子虚乌有,纯属诬陷暗害。因此,除天然提前远远地逃跑之外,他的同党多人全被官府拘捕、监禁!这真可谓好人得好报,害人终害己!

事后,明得法师南游赤城今浙江天台县北,旁门外道归化座下的,不计其数,这全都凭借他那庄严的法容和慈悲的法心。

就在这次游化途中,一次,明得法师在一座叫做大中庵的庵堂里宣扬佛法,突然,一场大火把好端端的一座庵堂化成一片灰烬!而法师却依然端坐方丈室中,安然无恙!就连他讲法的这方丈之室,也丝毫无损。从内面看去,仿佛不曾发生过火灾似的。

后来,法师又来到法海寺给僧侣门阐释《圆觉疏钞》,突然,在法师的法座下,平空里涌现出朵朵白莲,晶莹剔透,温润可爱。白莲旁边,又生长出许多极其荣华的紫色芝草,环绕四周。大家从外面望过来,白莲紫芒,衬托出一片神仙佛境:明得法师就身居这佛境中岿然端坐,令人望而生出无限敬仰钦佩之心。有几位五台山的居士见状,特地制作了一抉巨匾,高悬在明得禅师说法生莲的殿堂,就叫它“诵莲堂”。

后来,明得法师来到嘉兴府(今浙江嘉兴)东禅寺。一天晚上在睡梦之中,他竟然梦见了文殊菩萨骑着那匹神狮出巡,行进中,文殊菩萨忽然扔下神狮,驾一朵五彩祥云,一闪而去。明得法师又看见这匹神狮忽然化为一名童子,相貌清峻,骨格超迈,非同凡人。法师就故意问他说:“你刚才还只是一匹狮子,怎么突然就变成了一名童子?你张开口让我看看究竟,应该可以吧!”

童子听法师这么说,就张开了他的嘴。法师凑近一看,发现他的嘴一如丹珠,红色满腔 ——这不正是狮子血盆大口的迹象吗?法师就忍不住地抚摸着童子的脊背说:“你变了半天,却仍然还是脱不了狮子的本性啊!”

法师说完,童子开了口,问法师:“您刚才看过了我的嘴,那我也可以看看您的嘴吗?”法师一听,并无半点犹豫,就张开嘴,准备任由童子去看。可是,童子却一跃而起,直入法师嘴中,并径直下坠咽喉……

法师大惊而醒,满头满脸大汗淋漓。但当他清醒过来,回忆梦中情景,却不禁大为高兴,说:“大智大慧的文殊菩萨已经在我腹胃之中了,今后,我便不惧一切旁门左道,尽可以广弘佛法、大振清凉一宗了!”

江浙一带,旧俗多崇尚玄武帝。甚至有的僧侣不顾教规,明明穿着袈裟,却去礼拜玄武帝。明得法师见了,故意走近了去问这些跪拜玄武帝的僧人们说:“你们现在要干什么去?”那些僧人有的见过禅师法容,就十分恭敬地说:“我们是去敬奉我们佛门祖师去啊!”

明得法师一听,厉声呵斥道:“你们这些人,身在佛门,心却纯属旁门左道。玄武帝只是北方一名水神,在我佛教中,称作毗娑门天王。他不过是凭借自己的神力而成为我佛的外护之神,你们却不分青红皂白,竟奉为祖师,这难道不是荒谬的事情吗?”说完,法师就将玄武神像捣毁,而就地另设达摩始祖像,并告诉那些吓得发呆的僧人们说:“这才是你们真正的始祖,好好敬奉吧!”

从此以后,明得法师只要经过名兰精舍,一旦发现僧侣有敬奉玄武神像的,一概毁去,并重新设置达摩始祖像,使僧侣们专心正道,努力修习,不断精进。

明得法师为人孤鸿高迈,刚毅果敢;一生之中,始终弘扬佛法为己任,所以,祸患不避于身,喜怒不形于色。而只要登座讲法,则一如慈云霭然,听众无不感受到他广博的慈悲佛心;对邪门歪道,法师虽然不横施棒喝,去法仪威严,不假宽贷,挽救了不少人。

明神宗万历年间丁亥公元1587年的秋天,年过半百的明得法师把他的门人弟子召集到一起,告诉他们说:“我从今天开始,再给你们讲解一遍《楞严经》,之后,恐怕你们就再也听不到我的传法了!”

听法师这么说,大家隐隐感到有些不祥之际。到了这一年的冬天,明得法师果然病了。但他却依然一如既往地叮嘱门徒弟子勤学精进,研修佛法,继续光大教宗……到了第二年正月十七日,一代高僧明得法师冥然仙逝!世寿五十八岁,僧侣生涯长达四十六年。明得法师仙逝之后,遗体被安葬在径山塔下。

真清

往生中品

明神宗万历葵巳公元1593年正月的一天,高僧真清将他的所有六人弟子召集起来,告诉他们说:“昨天晚上,我梦见神人前来通知我,说我尘缘将尽。”弟子们从师傅的话语中听出师傅的无奈之情。

有一位弟子就斗胆地劝说师傅:“听说有些药石能致死者生、生者死,师傅您为什么不服些药石,多享些人间岁月。”

真清禅师一听毅然决然地申斥弟子道:“死生有命,药石怎么能抗拒得了呢?你万不可轻信旁门左道的邪传异说;而且,我尘缘已尽,圣境冥现,这说明我修持正果,已然成功了啊!这样的话,魂去尸留又有什么不好?”说完,禅师便选定继承人,尽传衣钵。

过一段时候,真清禅师便谨遵梦中之命,不再饮食米饭,仅仅喝一点檀香水而已。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多天,直到端坐西逝。

可是,真清禅师这段时间虽则粒米未进,却一如既往,面容红润,精神饱满,半点不像多日饥饿之相。这时,禅师特地传授给弟子们一道《无生法》,并谆谆教育他们刻苦研习,以成正果。

到三月二十九日晚上,真清禅师再次召集弟子说:“我现在要西去了!在我圆寂之后,你们切不可用世俗的那些习尚来对待我的尸身、处理我的后事!切记,切记!”

大家答应了。有弟子又问道:“师傅,佛经上说,净土佛国共分九个等级,您会再生在哪一品级中呢?”“我不过是生于中等品级而已。”禅师淡然回答。

“您为什么不再生在上品之中?”弟子不解,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这是因为我的戒香所薰,位止中品!如果我想再生上品,今生的修炼还远远不够。”禅师说完,冥然而逝。

可是,五天之后,真清禅师却居然仍一如活着的时候,面容红润,手足温软,神情自若,全不像早已仙逝的样子。因此,那些远近前来凭吊他的人,全都不相信禅师已然西归,只当他甜熟地小憩一会儿,回头还会活转来相见。

到了烧化的那一天,蓝天之上,朗日高照,不见半丝云彩。当门徒弟子准备好了柴薪,就要点火烧化禅师尸身的时候,不知谁偶一抬头,发现有一大朵五彩祥云冉冉飘来,就宛如一片硕大的莲荷叶,覆盖在禅师的头顶之上。尤其令人惊讶的是,这片云彩竟然洒落几点雨珠,却又只降临在禅师身上。

一会儿,烈火熊熊燃烧起来,焰炎涨天,真清禅师的尸身在烈火中被映得通红……这时,大家又嗅闻到一股浓郁的异香从烈火中散发出来,沁人心脾,深入骨髓。即使是寺院附近的路人,也各因自己修持慧心的或深或浅,或浓或淡地嗅闻到了这股异香。

半个时辰之后,大火渐渐地熄灭下来,而刚才还完完整整的真清禅师,早已被烧化,剩一堆尸骨。但是,等大家把这些尸骨收拢起来,准备建塔埋葬时,却又一次惊讶地发现,禅师的这些骨头竟然也与一般人不同,它们全都呈现出三种不同的颜色,有红、有白、还有一种发绿。而红的尸骨,却又红得像桃;白的尸骨,晶莹碧透,宛若白云;绿的尸骨呢,则温润圆滑,一如琅竿!把它作堆积在一起,互相碰撞,竟发出铿锵有力的响声,真如玉石相撞,清脆响亮。这还不算,附近的人竟然再次闻到了刚才那凭空升起的香气,郁郁荡荡,缭绕不绝……

修成正果的真清禅师出生手明世宗嘉靖丁酉(公元1537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俗姓罗,祖籍长沙府湘潭县(今湖南湘潭)。年幼时的真清禅师长得身材高大,修伟玉立,威仪肃严,颇有些小大人的样子。而且,打小开始,他就从不轻易言笑,自觉自愿地深锁书斋,每天都或念儒经、或读历史,总不少于几千字,却字字领悟,深入脑髓,终生不忘。

那时候,真清禅师的父亲正在河南某县担任县尹,他见儿子仪容出众,才华超群,喜形常常流露于辞色之中。尤其是宾朋好友相聚,他的父亲更是不揣唐突,当着大家的面,夸奖儿子之后,期望他努力上进,日后光宗耀祖,显亲扬名。

真清禅师十五岁的时候,他考入县学,当了秀才。于是就更加刻苦努力,一心按父亲所说,准备走科举仕途。

有一天,当他走在上学堂的路上时,被一位路过的神异高僧偶然看见了,僧人不禁朗声赞叹道:“你可真是从佛修行的难得的好材料啊!”真清听他言语不合世情,举止又有些疯颠的样子,也没大理会他,径直进学堂念他的“四书”、“五经”去了;那位高僧见真清不怎么理会自己,也并不十分介意,慢慢地离去了。

过了几年,真清的父亲突遭横祸,一个温馨和美的家庭顷刻化作烟云消散。真清于是便南下衡山 在湖南衡阳 ,来到南岳伏虎岩,投身宝珠和尚法座之下,受具足戒,真的做起和尚来了!

这一年,他十九岁。

真清禅师拜宝珠和尚为师之后,宝珠和尚一上来就让他读无字天书:一幅画,几幅图景;甚至干脆就是自然界中的几只飞鸟,半径草木,告诉他,这些无不包含着丰富的禅机。这对于一位初涉佛门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但是,真清禅师却顾不得这些,凭借着自己的聪慧,一心参证,毫不懈怠。

冬来暑往,春去秋至,一眨眼的功夫,五、六年时间过去了。等到真清禅师二十五岁的时候,他参禅、证心的历史,已经有好几年了。这一次,宝珠和尚又要外出云游,灵机一动,决定带上他那位勤学苦修的弟子,随时点拨,没准儿一件什么小事一触发他的慧根,他便一通百通,处处证通了!

这样,宝珠和尚就带领真清禅师北游金陵古城今南京,去探访著名的大禹墓穴。就在他们乘船前往禹穴时,船靠岸时发出哗哗的响声,真清禅师忽然心有所悟。宝珠和尚一见,不觉大喜,对他说:“你的慧心已然打开,日后自己更应努力参究,定会大有收获。”自此以后,宝珠和尚便借口年事太高,来到普陀山(浙江普陀县),隐逸于下天竺寺。

有一位朝廷内臣叫张永的,听说宝珠和尚隐居了,向来仰慕他的法容,就密奏张太后,赏赐给宝珠和尚紫色僧伽黎衣,以向天下人昭示他的佛法慈悲。

宝珠和尚隐居的时候,真清禅师感激恩师栽培,所以坚请服侍,一直就跟在他身边。一天,宝珠和尚告诉真清禅师说:“我马上就要圆寂坐化了!你好好地替我守好门户,不要放任何人进来。如果你在外面听到我在屋内发出石头倒地一样的大声,你才能够打开门窗。”宝珠和尚叮嘱再三后,便紧闭门窗,让真清禅师守候在门外,自己独自在室中入定。

果然有一天突然听得内屋传出一声巨响,宛若大石倒地,赶紧推门进去,一看,宝珠和尚已然冥逝仙去了!埋葬了师尊之后,真清禅师便下了普陀山,来到盐官今浙江海宁县一带,探访古迹。

一次,真清禅师借宿居止在觉皇寺。不久,背后突后长出一个大疽,且将化脓,疼痛难忍。四处访医求药,全都无济于事。正在彷徨苦愁之际,他却突然梦见一神人入梦而来,送给他一种药,不久,他的病果然就痊愈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佛慧寺月溪法师在吉祥灵寺开讲《大乘起信论》。真清禅师听说后。便也召集弟子。大唱临济宗旨。真清禅师十分从容地对他们说:“圆宗无象,满教难思。我如果有什么宗旨可讲,那么,岂止法堂前草深一丈,就是真空之中,也该去绿荫怡人,满目苍翠了;同样,你们如果有什么法旨可听,那么,岂止是头顶长头,简直就是要入声名之境了!——其实,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不过是以楔出楔,随迷遣迷:哪里有什么法旨可讲?却修证得果!所以说,如果你一旦参通禅机,山岳湖海也不禁为之移易;而一旦有悖佛法,却又铜墙铁壁一般,锱铢难以楔入。更何况是什么《起信论》、《大彻宗乘》,一概不在话下:哪里还会为它们而悲苦、忧戚呢?你们努力参禅,禅通佛通,切记!切记!”弟子们听罢,心中豁然开朗,大为愉悦,稽首而退。

于是,真清禅师又南游天台在今浙江天台县,遍访胜迹。一天,途中遇到荆山法师,前往石梁,二人相偕来到毗陵永庆今江苏省武进县。途中,二人互相拿《楞严经》参究证习,你一言我一语,一路说得好不热闹。末了,荆山法师不禁大加感叹,说:“我讲《楞严经》,虽然在佛教名词术语方面十分讲究,但是,听你的阐释,却能超凡脱俗,从大处下手,这实在是太难得了!”唏嘘感叹之辞,欣赏赞服之气,流于言表。

告别荆山法师,真清禅师准备回到南岳最开始出家的地方,可是,礼部唐荆川公却在偶遇禅师之后,硬邀至家,盘桓很久,长达三年有余。之后,真清禅师又回到天台山古平田寺,有一位临海今浙江临海人王司寇对他仰慕已久,入山相访,二人又订结方外挚交。再后,真清禅师又不远千里,爬山涉水,来到天台山华顶天柱峰,屏绝世人,一心修研大、小《弥陀忏》,前后长达六年时间。之后的闲暇时间,禅师却又开始敷演十乘,阐明三观。因此,天下修习之人,无不如影随形一样,汇聚在禅师的法座之前,只求亲闻点拨,早日证得正果。

一天,真清禅师忽然梦见琳宫绮丽,宝树参差。弥陀三圣威武高大地端坐其中,威容摄心,真清禅师赶紧下跪,就要参拜,但是,旁边的一个小沙弥却径直地走过来,交给他一方金牌,仔细一看,上面写着几行小字,写的是:“戒香薰戒,寤知中品,往生之像。”原来,这是真清禅师勤修苦炼,诵经念佛,精诚所致,金石为开了!金牌上的字说的正是他日后一定会超脱尘世,再生佛国,佛早就预先告知了他。于是便有了本传开头的那番对话。

后来,真清禅师正告世人说:“大乘八万,小乘三千,这实际上是整个天地四方的模范,天上、人间、地狱三界的渡梯与航船。可是,现在有些人却自视过高,轻视佛教律仪;却又自恃见解精到,于是便很自然地使得后学弟子不遵佛制,动辄便冒犯戒律。虽然有人是无心犯错,却毕竟是罪孽深重。因此,到了这个时候,纵使你具有曹植七步作诗的天才,口若悬河,但你却仍不能因此就能辩解得脱罪孽,而仍然会身堕地狱之内,永无解脱之日!求佛学法之人,可得仔细小心!”

明神宗万历丁亥公元1587年八月,蒙慈圣宣文明萧皇太后遣使降旨,特地赏赐真清禅师金纹紫方袍,以示圣礼优宠。十月,王太初居士因为内心忧虑,特地劳请真清禅师来到永明禅室,给他阐释《妙宗钞》的微言大义,前后长达一百天。这之后,台郡王又亲自登临禅师居停的佛寺,特为设供侍奉。

第二年,由于天灾人祸,粮食普遍欠收,盗贼蜂起,人民朝不夕保。可是,就连这些强悍之徒,却也能摄服于真清禅师的法容、佛力,轻易不敢前去骚扰、侵犯。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真清禅师当时法恩隆盛。

后来,五台山居士陆光祖特地空出芙蓉之席,五次三番地恳请真清禅师前去讲法,禅师却婉言谢绝了。却突然告诉大家说:“桃源(今湖南桃源)的慈云寺,是懒融大师的四世法嗣开山辟地建筑而成,唐玄宗天宝年间御赐匾额称‘云居山,安国五代德韶国师中兴为第二道场,永明寿禅师剃发出家的旧址。……可现在,一座好端端的佛教圣地,却竟然被一邦强盗所占据,准备用它作掩尸埋骨之所!我想,这也是我大明皇朝、佛门禅宗几百年上千年的香火盛地,现在,却要成为世俗之人的葬身之地,这是谁的罪责呢?我们不能坐视他们胡作非为,一定要把圣地古寺抢夺回来!”

于是,真清禅师力排众议,花去自己所能变卖和筹集到的所有钱、粮,终于将这座慈云古寺从强盗手中赎取回来,并千方百计,费尽心力,将这一佛教圣地修葺一新,再现出当年辉煌。

忙完所有这一切,真清禅师便病倒了。他这一病,便没有再好起来。明神宗万厉葵巳公元1593年春,真清禅师终于撒手西归。世寿五十七岁,而僧龄却长达三十八年。

真清禅师死后,天台山慈云禅寺如惺禅师收拢他的尸骨,将它们埋葬在慈云寺南岗,并修筑僧塔,以示纪念;到了明神宗万历壬寅即公元1602年 ,如惺禅师又将它们迁葬到慈云寺西螺师山右右,并特地求了凡居士袁黄题写了墓志铭。

自成

挑母出家

自成和尚直到三十多岁的时候方出家。

在出家之前,自成和尚叫刘宝藏,是一个极其普通、工作又十分辛苦的铁匠铺伙计。冬天,朔风呼呼,他要起早贪黑,来到铺子里,挥锤不止;夏天,烈日炎炎,热浪逼人,他也必须坐在炉子前一会儿生火、一会儿又拉风箱……生活是艰辛的。

宝藏的父亲早就抛下他和母亲,撒手西去了。而他又是一个侍奉母亲纯孝的孝子,孝行远近闻名。为了让母亲不致于忍饥挨冻,他必须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所以,尽管铁匠铺子里的活计十分艰苦,他仍然十分卖力气地干着。

可是,在铁匠铺里拚命干活的这些岁月里,刘宝藏却在敲钳打剪的时候,开始闻听到一些佛家的故事和零碎的经义。这些富有情趣的故事和深奥经义一下子便打动了他的心,使他念念不忘,几至于废寝忘食。渐渐地,他听人们传说得多了,又自己找了些佛教经籍来半懂不懂读,竟然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样,他渐渐地产生了出家修行、投身佛门的想法。

可是,母亲怎么办呢?自己一旦出家,母亲肯定就会因为衣食无着而流浪街头。而这又绝对是作为一个孝子所不忍心的事情。宝藏很困惑,找不到一条合适的选择能够解决这一矛盾。

最后,刘宝藏终于下定决心,明告老母亲自己出家的志愿。他母亲也十分了解儿子,并不加以拦阻,就点头同意了。这样,刘宝藏便辞掉了铁匠铺里的活计,准备好一副担子,一边装着被褥、衣物、饭碗等什物,一边请老母亲端坐其中,便肩挑着这副担子上路投奔佛门去了!

不久,历下今山东济南钟楼寺潭大法师见他求佛诚笃,而且又事母纯孝,感慨之余,就给他削发剃度,法名自成。

在这里,自成和尚呆了没多久,便身穿僧衣,手持钵孟,肩挑老母,远游四方去了。沿途上,他总是托钵化缘,然后,先将化来的斋饭供奉给老母亲食用。等到老母亲吃完了,他才吃一点儿;有时化到的斋饭不多,等母亲吃得八成饱,已然钵中空空,些许皆无,自成和尚就在路边清溪之中,舀一钵清水,喝几口了事,权当充饥。

后来,自成和尚担负着母亲来到燕都(今北京)西山一带,往返于林莽与峪地间,时间长达三、四年。在这里,一开始,人们对他的行为莫不感到好奇和惊讶,久而久之,渐渐闻听了他事母纯孝的故事,无不对他钦敬有加,看到他前来化缘,也总是足足地给他满钵饭食。但是,自成和尚却精勤苦行,日益澹然,一钵之外,别无长物。

就这样,自成和尚的母亲终于得尽天年,无疾而卒。这时,身为佛僧的自成和尚又将母亲按照佛门的茶毗法埋葬;附近僧众在他母亲的墓前,立了一块巨大的石碑,以表彰他的孝仪。过往之人,一经颂读,无不钦叹不已。

埋葬母亲之后,自成和尚就来到西山下的大峪岳家坡,结草为庵,专心修持,精进佛法,竟一日千丈,进步迅猛。傅中贵久闻他的孝道,现在又见他佛法高妙,就力请他出任都城之中普安寺住持。在这里,自成法师仍然精心修习,勤勉不辍,深得人们赞誉。

不多久,有一位白衣张居士,在京城阜城门外四里园建造了一座普济寺。五次三番延请自成和尚前去住持。这样。自成和尚就离开普安寺,来到普济寺。

明世宗嘉靖庚戌公元1550年的秋天,敌寇来势汹汹,大犯京师,竟至于东、南、北三面被水桶般地围困,唯有城西一面,尚未合围。

一天,一名敌军将领率领数千铁骑,一路奔驰,来到普济寺前。那名将官一见寺宇巍峨,殿阁高大,就径直跨进院门,一大群护卫则紧随其后,蜂涌而来。自成和尚尚在寺中静修佛法,见众人到来,并不畏惧,反而含笑合十地迎了过去,走得近了。他方始颓然憨笑,说:“佛祖慈悲。你们尽可以进来,只是不要动我物,不要折我木,不要毁我屋。”

敌贼一听,倒也痛快,点头答应了。可是,当时正值秋八月,果食已熟,灿然如火,悬挂树梢。众兵一见,争相前去摘取。自成和尚并不加以阻拦,只是告诫他们说:“这些柿子十分涩苦,难以下咽。”众人不信,以为是和尚吝悭,故意阻挠自己,就不顾劝阻大口吞食起来。可是,他们才一咬下,竟然苦涩不堪,翻肠倒胃,十分难受。大家这才信了自成和尚所说不妄。而自成和尚这时又从其他地方的果树上摘下来苹果、鸭梨,一一进献众人。大家一吃,甘甜润脆,香酥可口。领军将领认为自成和尚诚实可嘉,就下令军中,在这座寺庙之中,不得滥杀人众;并特地颁示一柄令旗,插在显眼的地方,以示警戒。

等到这群人马撤走,自成和尚依然去静修佛法。可是没多久,却有一名贼寇,追赶一名王姓子弟,王奔逃至寺庙之中。情急之下,藏身于大殿内佛像座下。可是最终还是让追杀他的贼寇发现了。就在这名贼寇高举大刀,向王氏子头上劈去的一刹那,自成和尚从贼寇背后突然猛击他的手臂,大刀咣啷一声掉落地上,王氏子因而得以逃命。凭着那柄令旗,贼寇没敢对和尚下手。

就在这前前后后的一段时间里,有一位余杭今浙江余杭县人韶善士,不远千里,来对自成和尚供养尽心。后来,这位韶善士又在家乡建筑了一座弥勒庵,坚请自成和尚前去住。自成和尚因此又南迁余杭。

在余杭,自成和尚依然一如既往,清贫苦修,不事蓄藏,衲衣敝帚之外,不过一钵而已。如果偶然多得善男信女们的施舍,也都倾囊捐助贫苦之人;如果偶尔遇到乏粮少食的时候,他也并不出去化缘,而是端坐面壁,诚心念佛。时间长了,有心人渐渐地知晓了他的这一秘密,就给他送来饭食;可是,自成和尚吃完之后,却依然面壁如故,习焉安之,率以为常。

后来,为了重修普安寺,自成和尚这才又北还普济寺,设坛说法,弟子也日渐多了起来。其中,有一名法号觉淳的弟子,修业勤勉,颇见根基。自成和尚见了,却多方寻找苦险之由,命觉淳仔细修炼,认真完成;无论严寒酷暑,从不轻易放松对他的要求。当时,大家都不明白自成和尚何以唯独对觉淳如此苛刻,而觉淳自己对此毫不在乎,只是一味听命。直到临终,自成和尚才遍召众人,明告他们说:“我有觉淳弟子传承衣钵,就好比一棵大树已然有了一根粗壮结实的主杆;至于枝枝叶叶,繁茂扶疏,庇荫世人,则大有人在!”大家一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师傅一直都在刻苦磨砺觉淳师!

过后不久,自成和尚果然无疾而化。高龄八十九岁,僧龄长达五十多年。

安葬罢师傅,觉淳和尚继承了师傅的衣体,不仅完全修复了济安寺,而且使这里的法会大为兴盛;觉淳和尚的弟子本在和尚又传承衣钵,果然使自成和尚的佛法枝叶茂盛,荫庇世人。

福登

真正佛子

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 —1620 年,山阴王尊贵无比,世人无不倾附。但他本人却乐善好施,敬奉佛祖。著名的蒲城今陕西蒲城县文昌阁便是他所捐资修建。

一天,山阴王早起,率领一队随从晨游登高,归来时突然在这座巍峨的文昌阁的廊檐之下,发现正熟睡着一个十二、三岁的小沙弥,身旁放着一只乞食、化缘用的木瓢。再看他身上穿的,也不过是一件藏污纳垢、捉襟见肘的僧衣。很显然,他是一个行乞僧。

小沙弥的这一身打扮和文昌阁的豪华极不协调,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山阴王的随从们便想动手,将这胆大妄为之徒撵走了事。小沙弥在酣然香梦之中,并不知道周身傍正围着许多人冲自己指指点点,只顾梦中酣睡。但是,就在大家正准备动手的时候,山阴王却伸手拦住了他们。

山阴王走近小沙弥的身边,仔细一看他的长相,不觉大吃一惊!原来小沙弥虽然脏污了一些,但却依然掩盖不了他自己的奇风异骨。尤其是他的长相,更是让人觉得非同寻常。只见他鼻昂喉结,头大嘴阔,面润姿华……真所谓五官毕露,一无掩饰。但是,小沙弥却神凝骨坚,品格邈远。纵然是睡梦之中,也依然只是持正秉律,毫不放逸。

山阴王一见之下,便被他深深吸引和打动。因此,他便命人叫来文昌阁内的僧人,告诉他们说:“这位小师傅长相奇特,非同凡人。日后的造诣,一定不可限量。你们为什么不把他收留下来,以俟日后发展?”

这样,流浪村野的小沙弥便在文昌阁寄住下来。

可是不几天,附近一带突然发生地震,人们猝不及防,奔走逃命的有之,丧身亡命的有之,残腿断臂的有之,活埋地下的有之。小沙弥在屋宇倾覆之际,没有来得及躲避,被死死地埋压在栋宇之下。人们全都以为他早被压死或者砸死了,觉得山阴王虽平素慧眼视人,从无妄言,这回怕是有些不确。可是,三天之后,当大家将倒塌的椽檩砖石清理到一边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小沙弥竟完好无损地躺在地上,一点儿伤也没受着!大家这才对王爷的话深信不疑,对小沙弥也另眼看待。就连王爷后来听说了这件事,也颇为惊讶,更加惊奇于小沙弥的福祚。

这个深得王爷青睐、瑞兆显现的小沙弥,原来是一个七岁就父母双逝的孤儿。被山阴王发现以前他一直靠给乡里人牧羊生活。到十二岁的时候,他来到一座寺院,剃去头发,当上了小沙弥;然后便手持一瓢,行乞村市。

这位小沙弥不是别人,正是后代五台山圣光寺一代高僧福登大师。

那一年,山阴王又在中条山(今山西省西南部)捐修了栖岩寺,等到寺庙完工了,就特地让福登来到这里修研。福登也十分勤勉,努力修习。为了使自己学有所成,他不仅仅幽居独处,闭门不出,他从野外砍来一大捆荆棘,将它们依次布列在墙壁四围,以便断绝自已靠墙休息、偷懒的念头。并且,静修室中,福登不专设睡榻坐椅,只是存放了数卷经律,此外别无他物。就这样,他鹄立习经,不舍昼夜,三年之后,突然心有所悟,方始出关。

出关之后,福登便来到介休山在山西省,听寺院中的大和尚讲说《楞严经》。之后在这里受具足戒,真正成为一名僧侣。受戒之后,福登和尚便又策杖南行,遍参名师,尽访古刹;又泛舟南海,顶礼普陀;最后又回归中条山。

这一次,福登和尚虽然仍然身在中条山,却并没有回到栖岩寺,而是来到山中人迹罕至的林莽幽谷之中,砍伐茅草,结草为庵。渴饮一瓢山泉,饥食几粒野果,摒弃尘嚣,遁形隐迹,潜心钻研,一心修炼。这样,在长达三年的苦修之后,福登和尚的佛法道行便飞跃直上,境界极高。

等到福登和尚出山后,山阴王又在南山上再次修筑了一所庙宇,特地请福登和尚居停。在这里,福登和尚念及自己早已亡化的双亲,便特地自已占卜一卦,选择了一处吉地将双亲重新下葬。然后,他又用针扎破自己的舌头,流血盈盆,用血抄写了一部《华严经》,用来超度双亲。

做完这一切,福登和尚便翩然下山,参加法会,结交法缘。这时候,神宗皇帝朱翊钧皇储之位一直空着,未得子嗣。便差遣权臣大僚前往武当山祈祷上天,福赐子息。这事后来让福登和尚听说了,心想:“我们佛门中人,凡所作为,都是为国报本。现在皇上尚无子嗣,内心焦虑,正是我等专诚虔心,尽忠施报之时!”一念动起,他便付诸实践。福登和尚邀约众人,设无遮大会,为皇上求取子息。消息传出,四远八方之人,无论僧徒道众,无不奔走相告,络绎不绝,连袂而来。

法会一直持续了一百二十日,九边八省,无不为之震动,纷纷传扬福登和尚的法号。等到法会应期结束,福登和尚又手持一钵,飘然而去,结庵山中,再行修持。

一年之后,神宗皇帝的皇长子呱呱而啼,降临人世间。为了报答福登和尚的佛法道行,神宗皇帝责令有司特地在福登和尚修持之地,盖起了一座法容肃整、庙宇恢宏的华严寺;又在山顶修砌了一座万佛铁塔,借以昭示佛法三宝。此外,皇帝还赏赐给福登和尚金银布帛无数。嘉赏他的高妙法行。但是,福登和尚却一概不入私囊,而是往来于中州今河南一带各地,分散给僧侣和穷人。

等到千金散尽。福登和尚念及修持之所,兼程回归。当他看见山中万固寺长年失修之后,又佛心大发,四方化缘,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终于使得寺庙内的塔殿楼阁为之焕然如新,幽荫留人。

这时,陕西渭水泛滥,人民屡遭灾难;即便是平常,过往行人也常被河水所阻,深为所苦。于是,宣府(在今河北宣化县)西院便准备在河上修筑一座跨河大桥,以造福人民。福登和尚一听,善念又生,决心前去尽力。这样,尽管渭水广阔,沙土又深,最后却终于在河中连拱二十三孔,建成大桥。

在这之先,福登和尚一直发愿,要铸成佛门三力士金像,送往三座佛宝名山,安放在显化之地,以便万众敬仰。到神宗皇帝万历巳亥即公元1599年的春天,福登和尚特地杖锡而行,拜谒沈王。这时,沈王正在潞安今山西长治县捐巨款铸造渗金普贤像,准备完成之后将它送往峨嵋山。

听罢福登和尚铸佛像金身的祈请,沈王颇感兴趣,就问他说:“你估计铸造一尊金身需要多少费用?”

“万金足够了!”福登和尚回答说。

沈王一听,所费虽多,但对于他来说,仍不过九牛一毛,就欣然同意,并派人将福登和尚送到荆州今湖北江陵,听任他支取钱财,监督工匠铸塑佛像。最后,经过福登和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三座金身力士像。精妙绝伦,华彩斐然,金碧辉煌,世所仅见。

福登和尚本来准备将它们运送到峨嵋山上去,但却受普陀寺僧力阻而止。于是,他便自行占卜,选择吉祥福祥之地,准备另行建寺安放。这块风水宝地便选择在华山在陕西华阴县。于是,华山上便又耸立起一座巍峨的巨刹来。

之后,福登和尚又与众人议论,在佛教圣地五台山建筑新的庙宇。他的这一善念传达朝廷之后,神宗皇帝特地差遣御马太监王忠、圣母差遣近侍太监陈儒,各自带着厚加赏赐的金银钱财相助。万历丙午公元1606年夏天的五月,开始动工兴建寺中大殿,前后一共多达六层,周匝楼阁,层现错出,重列突兀,壮丽恢宏。之后,寺中其他建筑次第完工,神宗皇帝御笔亲赐“大护国圣光永明寺”的匾额。这便是福登和尚最后的居停之所。

在圣光寺住持了一段时间之后,福登和尚又南北游方,足迹遍布东西。当他再次回到圣光寺的时候,发现五台山道路崎岖,荆棘遮道,难以行走。于是,福登和尚便亲自率领众人头顶烈日与寒风,几经寒暑,终于在三百余里的羊肠小道上铺上石板,修起了桥梁。而且在不见人烟的地方,又修筑起草庵,以备行人歇脚。其中,最有名的一道桥梁叫普济桥,在阜平县今河北阜平县内;最有名的草庵叫惠济院,在龙关之外。

福登和尚又在五台山内修筑了卢座七如来殿;然后又在阜平县内设立长寿庄,专为当朝太后祈福禳灾。这座长寿庄,共有殿阁七层,内外重叠,机巧错现。皇帝特为御赐“慈佑圆明”的匾额,以示嘉奖。

就在这时,一天,四方兴福、处处行善的福登和尚突感身有不适,显露微疾,因此,便离开长寿庄,回归山中圣光寺。刚到本久,人们却发现就在他的寝居静室周围,数以百计的乌鸦上下翻飞、绕房喧噪,即使人们拿竹杆或石籽儿哄赶驱逐,这些黑乌鸦也不离开。

福登和尚见了,淡然说:“乌鸦哀鸣,是告诉你们我的大行之期在即啊!”于是,便命侍僧为自己准备佛龛,备圆寂时用。大家又发现从西天冉冉飘来朵朵红云,到达寺顶,随即寂然不动。再回头看福登和尚,已然圆寂西去。大家这才明白,刚才那朵朵红云正是前来接引福登和尚的。

福登和尚尘缘凡七十三年。神宗皇帝听说之后,御赐葬祭,并于圣光寺西修筑僧塔。塔顶之上,是御笔亲书的“真正佛子,妙峰高僧”的赐号。

〖〗

为有缘人搭建一座亲近老和尚的平台

愿耳濡目染,皆成菩提道种!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

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

龙洋活佛舍寿 30 年为众生修法的故事 特别提示:...我修这个法,是为了祈愿佛教三大 语系一切高僧大德...多智 钦寺历代极其重视护法的供养和修持,除了一髻......

2020-06-20 #故事大全

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目录

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目录

三世勘破 一生解怨 诚感舍利 传法东吴 行事通神变 说法如平常 百年传法 一生清净 了尽生死 飘萍传灯 白莲净土 都城名士 山林玄僧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传法东土 关河大师 赤髯胡僧 曲高和寡 向高忤众 万里求法 愿生恶世中 度...

2020-06-20 #长篇故事

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6:道安漂萍传灯

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6:道安漂萍传灯

X道安,是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生于东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卒于孝武太元十年(385),年七十四(一说年七十二),出生于常山扶柳县(今河北省冀州境)的一个读书人家里。由于世乱,早丧父母,从小就受外兄孔氏...

2020-06-20 #故事会

历代高僧大德故事:真清一

历代高僧大德故事:真清一

真清——往生中品(一)明神宗万历葵巳公元1593年正月的一天,高僧真清将他的所有六人弟子召集起来,告诉他们说:“昨天晚上,我梦见神人前来通知我,说我尘缘将尽。”弟子们从师傅的话语中听出师傅的无奈之情。于是...

2020-05-17 #长篇故事

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鉴真一

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鉴真一

为首的两个日本僧人叫荣睿和普照,见过鉴真,便开门见山道:“佛法传入我们日本国也有一百八十多年了,如今更是如日中天,但是因为没有得过真传的传戒师,结果一直不能正规地授戒,僧众都担心自己的虔诚得不到认可,...

2020-06-20 #故事大全

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佛陀波利一

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佛陀波利一

佛陀波利——见佛须知(一)南海里又是浊浪排空。一只从印度开往东土的大船苦苦挣扎着,但还是被发狂的波涛击得粉碎,就在旅客们梦想着的繁华而和平的大陆边上。佛陀波利醒转过来,发现船和旅伴都已无影无踪,大海已...

2020-06-20 #短篇故事

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惟净一

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惟净一

惟净——光梵大师(一) 宋代财政岁收虽丰,却极难支撑庞大的官僚机构。庆历年间(公元1041 — 1048年),朝廷下令精简机构,减少开支,消息传出,有人欢喜有人愁。 身为鸿胪少卿的惟净第一个反应是:译经馆恐怕保不住了...

2020-06-20 #长篇故事

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 志 宽   一代佛日

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 志 宽   一代佛日

贞观唐太宗年号初,志宽返回老家蒲晋,道俗为他的到来进行了隆重的庆贺。此时,州中遇大旱,人们多次求雨都没有结果,众人一同请志宽为他们求雨。志宽为求雨作了道场,并发誓,如果不下雨,他就不回到屋中。志宽在院...

2020-06-20 #短篇故事

历代高僧大德故事:僧稠三

历代高僧大德故事:僧稠三

僧稠——岭东第一禅(三)僧稠在少林寺修炼时,曾发现有两卷长生之术的仙经放在他的床上,僧树对仙经说: “我修得是佛道,不想在世上长生不老。”说完这话,僧稠就失去了对事物的各种感觉,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

2020-08-07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