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佛陀的那些事儿历代佛学高僧的简要事迹

时间:2020-06-20

佛家历代高僧小时候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1103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3 分钟。

博大精深、义理玄幽的佛教文化,在传入华夏后两千年的岁月里边,法灯高悬,佛光普照,孕育了无数佛子高僧。

一、东汉三国时期的佛经翻译大师

东汉三国是佛教在中国的初传时期。汉末桓灵时,许多天竺和西域僧人来洛阳译经传法,其中著名的如安世高、支谶、支谦、康僧会等。安世高,原为安息国(今伊朗)太子,父死,让国于叔,弛避本土,游历西域各国。汉桓帝(147—167)初来华在洛阳译经,20余年间共译出《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大小《十二门经》、《修行道地经》等34部。支娄迦谶(简称支谶)月支国人,桓帝末年游于洛阳,灵帝光和、中平间(178—189)译出《道行般若经》、《首楞严三昧经》、《般舟三昧经》等14部27卷。支谦,一名支越,原籍月支国,其祖在汉灵帝时归汉,东汉末避难到吴,孙权拜为博士,后从沙门竺法兰受持五戒,译出《大明度无极经》、《维摩诘经》等数十部。康僧会,原籍康居国(今哈萨克斯坦),世居天竺,随父经商移居交趾,吴赤乌十年(247年)到建业(今南京),说孙权为其建立佛寺,又劝孙皓信奉佛教,是江南佛法弘传之始,按大乘菩萨行译出《六度集经》8卷。昙柯迦罗,天竺高僧,于魏嘉平年间(249—254年)来洛阳译经,译出《僧祗戒心》,是中国戒律之始。

三国时中国最早出家受戒的朱世行,也是第一个西行求法的汉僧,深研佛法,对经典的解释超越了前人仅仅满足于梵汉对译的水平。朱世行在洛阳讲解竺叔兰、无罗叉所译《道行波若经》时因经文简略义理不通,遂於吴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亲自西涉流沙,到达西域于阗,请回《大品般若经》梵本90章,认其弟子如檀带回洛阳,自己却圆寂于异国他乡,时年八十岁。此经后由鸠摩罗什大师等为汉文,称《放光般若经》

二、东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的奠基人

佛教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得到急剧发展,僧侣队伍迅速发展,寺院数目不断增多,佛经典籍大量翻译,高僧大德陆续涌现。宋代祖琇曾经说过:“法源滥觞之初由佛图澄而得道安,由道安而得慧远。”佛图澄、道安、慧远,三代相承,成为东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的奠基人。与此同时,北方也出现了佛经翻译大师鸠摩罗什及其弟子僧肇等。

1.神通大和尚佛图澄

东晋时西域僧人佛图澄(231-348年)龟兹(在今新疆库车)人,曾到罽宾(今克什米尔)求学。他才华超群,神通奇异,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经敦煌来洛阳,时年已七十,受到当时后赵国主石勒、石虎的信任尊崇,被尊为神通大和尚,声望远播内外,门徒近万人,高足有道安、僧朗等,成为北方佛教的核心人物。

佛图澄严持戒律,在他的感化下,石虎奉佛教为国教,建造寺院近900所,废除了西晋禁止汉人出家的规定。晋建兴年间,女弟子安令首尼在洛阳西门外建造竹林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家女众净检在竹林寺第一个受比丘尼戒。

2.汉传佛教僧尼规范的奠基人释道安

道安大师(312-385年)俗姓卫,扶柳郡(今河北正定县人),少孤,12岁出家,驱役田舍,劳务三年,在邺(今河南安阳)向佛图澄学律,先后避乱于太行、王屋,365年应东晋名士习凿齿之请投奔襄阳,晋孝武帝奉以王公待遇,激励他“居道训俗”。378年前秦国主苻坚派兵围攻襄阳,俘道安到长安,奉为“国器”,安置于长安五重寺,主讲《放光般若经》,翻译《鞞婆沙论》、《阿毗昙心论》、《僧伽罗刹经》等,开创毗昙学,僧众数千人,大弘法化,对中国佛教奠定了稳定基础,在西晋末年战乱中培育弟子数千人,成为晋代著名高僧,在注释佛典、编纂经录、制定仪轨等佛教基础事业上,留下了他光辉的业绩。

道安首先确立了佛教唯依国主才能成立的原则,主动承担了对社会施行教化的使命。道安一生中探究经文的奥秘,注释了许多经典,撰写序文,以阐明佛典翻译的由来、佛典的题解以及自己的见解,如《了本生死序》、《道行般若经序》、《增一阿含经序》等,并且收集佛典,编纂历史上第一部完备的佛教目录《综理众经目录》。

道安还制定僧尼轨范,统一佛徒姓氏。道安之前,沙门姓氏随俗姓,或加以外籍国名、族名为姓,道安主张“大师之本,莫尊于释迦”,在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提倡俗家人抛弃俗姓,追随世尊姓“释”。鸠摩罗什称道安为“中土菩萨”。

3.中国净土宗开创人慧远大师

道安的弟子慧远(334-416年)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县)人,少年时游学中原许昌、洛阳,博通儒家六经及老庄之学。21岁时拜道安为师,听讲《般若经》,彻悟佛学真谛,叹道:“儒道九流,直糠粃尔”遂与其弟慧持并落发出家。24岁时登坛开讲《般若经》深为道安器重,由于中原战乱,辗转避难,东晋哀帝三年(365年)随师到襄阳,在战乱中与师分手,率弟子数十人南下,在荆州大明寺讲经,381年应同参之请至浔阳(今江西九江),住锡庐山东林寺,在东林寺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汇聚俗道百余人,建斋立誓,一心念佛,共期往生西方净土,集结白莲社,开创中国净土宗,被后人称为莲宗初祖,门下弟子有十八贤之称。

慧远承受了僧迦提婆、鸠摩罗什,佛驮跋陀罗等大师的北方佛学理论,在中国社会与政治伦理变革的条件下,把儒学,玄学理论吸收到佛教教义中,使之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思想。他留下的主要著作有《法性论》、《释三报论》、《大智度论钞》等,对律仪有感於弗若多罗和鸠摩罗什未能译完《十诵律》,派弟子昙邕去恳求昙摩流支译完剩余部分,开辟了《十律诵》在江南流行的源泉。当时朝廷当权的太尉桓玄发布“沙门应敬王者诏”,强制僧尼隶属于皇权,慧远为维护佛教的地位,针锋相对写下了《沙门不敬王者论》,阐明出家与社会法不同,主张沙门没有向王者磕头顶礼的必要。

4. 译经大师鸠摩罗什及其弟子僧肇

鸠摩罗什,意译为“童寿”,祖籍天竺,随父迁居龟兹,7岁出家学毗昙,9岁随母去罽宾游学,学习中、长《阿含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回龟兹宣传大乘教义,一时声誉鹊起,名满西域。382年,前秦国主苻坚遗骁骑将军吕光率兵西伐攻陷龟兹,获鸠摩罗什,羁留于凉州(今甘肃兰州)。401年,后秦国主姚兴兵伐凉州,迎请鸠摩罗什及其弟子共译出大小乘经、律、论35部294卷,除重译了《妙法莲华经》、《小品般若经》、《维摩诘经》、《金刚般若经》、《成实论》等外,侧重弘扬龙树、提婆中观学派的代表论著如《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在整个中国佛教翻译史上树起了一座里程碑。鸠摩罗什门下集当时全国僧侣精英,人才辈出,有所谓四杰、八俊、十哲等美誉,如阐发佛性的道生(即“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生公大师)、主持建业(今南京)译场的慧观、在彭城(今徐州)弘道的道融、宣讲“成实学”影响整个北魏的僧嵩等,发展了中国化的佛学理论,扩大了以《法华经》、《涅盘经》为中心的佛教义学的传播范围。其中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僧睿和僧肇。僧睿曾师事道安,罗什的重要译籍,大都经过他的手笔,且多有序言,是最早的中国佛教思想史学家和佛教思想评论家。他在晚年所著《喻疑》一文中说:“三藏(小乘)祛其染滞。《般若》除其虚妄,《法华》开一究竟,《泥洹》(即《涅盘》)阐其实化。此三津开照,照无遗矣!”

僧肇(?-414年)是罗什门下年纪最轻、也最有才华的学僧,幼年家贫,佣书为业,遂因缮写,历观经史,备尽坟籍。后见《维摩诘经》旧译本,披寻玩味,因此出家。他的论著颇多,尤以《肇论》著名。《肇论》是中国佛教哲学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创作,包括《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和《涅盘无名论》四篇论文,是当时佛学和玄学讨论问题的总结,把佛教神学问题和哲学认识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以高度抽象的理论形式表达出来,标志着中国佛教神学理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东晋南北朝的西行求法的法显大师

晋宋之际,掀起了一个西行求法的高潮,陆续西去求法和观瞻圣迹的僧人不断,其中最著名的是法显大师。

法显(339-420年)俗姓龚,平阳(今山西临汾)武阳人,3岁成沙弥,20岁时受大戒,感慨律藏不全,矢志寻求。晋隆安三年(399年)与慧景等四人从长安出发,自敦煌渡流沙,经鄯善(今若羌)、于阗(今和田)、子合(今叶城),经由竭叉(今喀什)逾葱岭,抵北天竺陀历国(在今巴基斯坦北境),到达乌苌国、犍陀卫国、弗楼沙国、那竭国、罗夷国、跋那国、毗荼国(均在今巴基斯坦境内),进入中天竺境的摩头罗国、僧伽施国、罽饶夷城、沙祗大国、拘萨罗国舍卫城、迦毗罗卫和拘夷那竭城、毗舍离国(均在今印度北部地区),最后到达摩揭提国的巴连弗邑(即华氏城)。405-407年法显在华氏城留住并讲经三年,又经王舍新城、耆闍度瓦山、伽耶城、迦尸国波柰城、拘睒弥(均在印度中部地区),沿恒河东下,经瞻波国到达海口多摩梨帝国(在今印度加尔各答附近),居住两年。410年乘船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住两年后,搭商船经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回国,413年到达建康(今南京)。

法显西行求法首尾十五年,经历29国,第一次实录了自陆路游历印度,由斯里兰卡经南洋群岛归航的伟大旅行。他巡礼佛迹,参谒圣地,带回了《长阿含》、《杂阿含》、《杂藏》、《弥沙塞律》、《摩诃僧祗律》、《萨婆多律》、《杂阿毗昙心》、《摩诃僧祗毗昙心》、〈方等泥洹经〉等。回国后在建康(今南京)道场寺与宝云等共译出经律等6部63卷,并且撰述〈佛国记〉,记录了行程与见闻,成为研究古代西域、中亚与印度史地文化的重要文献。

法显之后,一批西行求法者不绝于路,形成一时风尚。追随法显足迹西行的智猛、昙纂,也于404年至424年西行,到达华氏城,取经返国北魏神龟元(518年),魏太后遗崇灵寺比丘惠生和宋云等向西域求经,也到达乌苌国和犍陀罗国,取回佛经170部。

四、隋唐五代佛教昌盛时期的高僧大德

经过南北朝急剧发展的隋唐佛教,在亚洲东部大陆以崭新的风貌繁荣昌盛起来,并扬名佛教世界.隋唐佛教建立起了独具特点的诸大宗派,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禅宗等,各自发展徒众,判教立宗,著书弘教,创造了新的佛教理论体系。

1. 吉藏和他开创的三论宗

由鸠摩罗什、僧肇传下的三论学思想体系,到吉藏构建成为三论宗

吉藏(540-623年)俗姓安,祖籍为安息国(今伊朗)人,后迁居金陵(今南京),7岁依法朗出家,19岁替师复讲经论,住会稽(今浙江绍兴)嘉祥寺,宣讲三论,听者常千余人,后世尊为嘉祥大师。隋炀帝敕命到长安日严寺著书立说,留有《中论疏》、《十二门疏》、《三论玄义》、《二谛论》等,完成了创教。入唐后被征为统辖全国僧侣的十大德之一。

2.智顗大师和他建立的天台宗

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顗(读仪,538 597年),也称智者大师,俗姓陈,世居颖川(今河南许昌),18岁出家,23岁投慧思受学,为慧思所偏爱。陈光大元年(567年),智顗受师命抵金陵(今南京)受陈宣帝和上层官员的礼遇敬重,住瓦官寺讲解《大智度论》,为僧俗官员等演说禅法8年,后入天台山隐居,实修止观,成熟“圆融实相”学说。后重返金陵,受陈宣帝躬礼三拜,于光宅寺讲《法华经》。隋开皇十三年(593年),智顗到荆州玉泉寺演说天台教义,造寺36所,造佛像80万躯,亲手度僧一万四千余人,完成“天台三大部”(即《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法华文句》三部代表著作)。

智顗传弟子32人,最有名的是灌顶(561 632年)号章安大师,记录整理“天台三大部”著有《涅盘玄义》、《观心论疏》、《国清百录》。中唐时,智顗的五弟子湛然(711-782)以“天台三大部”为基础,融合《大乘起信论》的思想,提出“无堕有有性”学说,阐明了真如佛性的普遍性,中兴天台宗。

3.华严宗的创始人法顺以及传人

华严宗的先驱是法顺(557-640年)俗姓杜,世称杜顺,雍州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18岁出家,先学禅后学《华严》,著有《华严五教止观》、《华严法界观门》,根据佛教各种经论的不同教义,把止观分为五类,并将《华严》放在大乘圆教的最高地位,把〈华严经〉的主要思想概括为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后经智俨、法藏补充发展,构成华严宗的“四法界”理论。

智俨(602-668年)俗姓赵,天水人,12岁随法顺于终南山出家,著〈华严搜玄记〉、〈华严一乘十玄门〉、〈华严孔目章〉,阐述华严“六相义”、“十玄门”等思想,构画出华严宗的主要理论框架。

法藏(643-712年)因先世为康居(今哈萨克斯坦)人,故俗姓康,生于长安,17岁出家,入终南山听智俨讲〈华严经〉,曾参加玄奘译场。圣历二年(699年)受武则天诏命在洛阳佛授记寺讲新译〈华严〉,讲到“华严世界品”时,堂宇震动,武则天下敕祝贺,以为“如来降迹”,他的讲述提纲成为〈华严金狮子章〉,武则天赐法藏为“贤首大师”,故华严宗又名贤首宗。法藏的弟子、高句丽(读高勾丽,今朝鲜)僧审祥传华严教义到日本。

唐高宗时,华严传人澄观(738-839年)长住五台山大华严寺,讲经疏文,以为“文殊主智,普贤主理,二圣合为毗卢遮那,万行皆通,即是〈华严〉之义”,将佛菩萨拜同〈华严〉教义紧密结合起来,强化了五台山与峨眉山作为文殊、菩贤圣地的地位,唐德宗曾赐号“清凉国师”,撰著400余卷,被尊为“华严疏主”。

4.“开元三大士”和汉传密宗的建立

汉传密宗的建立,一般推为“开元天大士”即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他们的弟子一计和惠果起了很大的作用。

善无畏(637-735年)中天竺人,出身贵族,舍王位出家入烂陀寺,唐开元四年(716年)来长安,玄宗尊为国师,命于大内建灌顶道场,皇子宁王、薛王等多从他灌顶受法,先后译出〈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即(大日经))、〈苏悉地羯罗经〉、〈苏婆呼童子经〉等,弘传密教理论。

金刚智(669 741年)中天竺人,出身婆罗门,自幼出家,开元七年(719年)航经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佛逝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抵广州,再到长安,住慈恩寺建毗卢遮那塔及曼陀罗场,立坛灌顶,广弘密教,先后译出〈金刚顶不使用瑜伽中略出念诵法〉、〈金刚峰楼阁一切瑜伽瑜祗经〉、〈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等密教经典多部。

不空(705 774年)原名智藏,师子国人,后于闍婆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遇金刚智,随来洛阳,参与译经,往返长安与洛阳两京间。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与金刚智同时被唐玄宗命归国,不空经广州搭船去师子国,重学秘密总持、三密护身、瑜伽护摩等,天宝五年(746年)携梵箧再来长安,翻译〈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等。天宝十二年(753年)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奏请不空赴河西边陲,请福疆场,不空又来到武威,翻译密典,演瑜伽教,设曼陀罗,官员多从其受灌顶,声名远播于西域。

一行(?-727年)俗姓张,钜鹿(今河北巨鹿)人,博览经史,精于天文历算、阴阳五行,为逃避武三思的胁迫而出家,先从善无畏受胎藏法,又从金刚智学陀罗尼密印(咒语及手印),参与翻译《大日经》。一行在中国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奉唐玄宗之命完成了《开元大衍历法》。

惠果(752-805年)俗姓冯,京兆万年(今西安)人,9岁随不空弟子昙贞学佛,17岁从不空受灌顶,又从善无畏弟子玄超受密法,融会金刚界密法和胎藏界密法,建立“金胎不二”之说,不空去世后,惠果成为第一位传法阿闍黎。

随唐五代时期禅宗的祖师大德,如禅宗五祖弘忍、北宗的神秀和南宗创始人慧能,以及慧能以下传承的南岳怀让、青原行思等,以及禅宗五家七宗的创宗祖师,我们将在下一讲中再讲到。

五、玄奘大师鉴真和尚和怀海禅师

1.玄奘(600-664年)是著名的佛学理论家、佛经翻译家和旅行家。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人,父母早亡,13岁出家,19岁在成都从道基、宝暹等受学,初露头角,23岁讲学於荆州天皇寺,声誉鹊起。此后行脚吴会,北上相州,向善知识高僧执经问难。玄奘看到当时佛教宗派林立,讲说各异,莫衷一是,参学的大乘佛教地论、摄论学派经籍,因翻译差舛,义理分歧。为求完善的佛经原本,统一佛学教义,遂萌生“誓游西方以问所惑”的志愿。

武德末年,玄奘在长安大庄严寺恰逢中天竺僧人波颇密多罗,向他介绍了印度那烂寺讲学规模和戒贤所授《瑜伽师地论》,更矢志前往西天求法。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玄奘从长安出发,乘危远迈,杖策孤征。当时唐王朝禁止人们出境,玄奘孤身孑影偷出边卡,抵达高昌(在今吐鲁番),以惊人的毅力,百折不回地度行在沙漠上,登葱岭,越凌山,过铁门,经恒叉尸罗(今阿富汗东北境),至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抵达北印度,参学听讲《俱舍》、《因明》、《声明》诸论。随之又至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西部)、仆底国(今印度阿姆利则),从大德学习《对法论》、《显宗论》和《理门论》再至烂达国(今印度贾朗达尔)就大德习《从事分毗婆沙》,然后转入中印度境,在秣底补罗国从德光弟子习《辨真论》、《随发智论》,在曲女城从毗离耶犀那习《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贞观八年(634年)冬,玄奘抵达当时印度最高学府王舍城那烂陀寺,投印度瑜伽学派传人戒贤门下学习大乘空有二派及婆罗门教各地经典,被推为地位尊崇的十大德之一。贞观十二年(638年),玄奘离开那难陀寺游学东印、南印、西印诸国,先后在伊烂那钵伐多国、南?萨罗国、驮那羯磔迦国、钵伐多国学习瑜伽、唯识、成实、声明、因明及阿毗达磨理论。玄奘在唐贞观十六年(642年)返回那难陀寺,戒贤请他为寺主讲《摄大乘》、《唯识决择》,又撰写融会大乘中观和瑜伽学派理论的《会宗论》,声名远播五天竺。应迦摩缕波国童子王和羯若鞠闍国戒日王邀请,玄奘参加了曲女城的无遮大会(学术辩论大会),担当大会论主,立《真唯识量》,提出《制恶见论》共1600颂,历时18天,无人能破,被誉为“大乘天”。翌年春,玄奘携带657部佛教经籍、佛像和植物种子等返国,终于在贞观十九年(645年)荣归长安,唐太宗举办盛大法会,隆重接待,举国轰动。

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及弟子窥基、圆测等,在长安弘福寺主持大规模的翻译佛经活动,直到圆寂前一个月才停笔,译出74部,1335卷佛经,共1300多万字。玄奘还将西行求法途中,所亲历110国、传闻28国,沿途所见所闻,口述整理,门徒辨机记录而成《大唐西域记》12卷,为今天研究西亚印度古代史、中印交通史和古代佛教史的详实史料。

玄奘大师门下集中了当时主要的佛教学者,其中发扬唯识法相的主要有窥基、圆测(新罗国王孙)、普光、道昭(日本僧)、神昉等到,都有著述传世。

2.不畏艰险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

中国佛教的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成实宗、俱舍宗等,相继传入日本。随着佛教在日本的流行,急需懂得佛教戒规、主持僧尼出家受戒的学僧。为此,日本朝廷派人到唐朝聘请德高望重的律学高僧赴日。

鉴真(688-763年)中唐时律宗名僧,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江都县)人,14岁在扬州大云寺出家,游学长安、洛阳,究学三藏,钻研律学,兼通天台,佛学极有造诣,住锡于扬州大明寺。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鉴真应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的邀请,不畏艰险,毅然东渡弘法,六次渡海,五次失败,其间双目失明,终於753年与弟子法进、法载、思讬等到达日本,次年被迎请到日本都城奈良,为太上皇、圣武天皇、皇太后、皇太子及400余人授戒,在东大寺建戒坛,传播律宗及天台宗教义,同时介绍中国文化艺术医药建筑和技艺,为发展中日人民友好做出了贡献。759年,日本朝廷在奈良专为鉴真建唐昭提寺。

3.制定佛门清规的怀海大师

百丈怀海(720-814年),号百丈禅师,原籍福州长乐人,从马祖道一受教,后居新吴(今江西新奉)大雄山,接纳四方禅众。唐代以前的寺院制度一般都是按小乘律典制定的,大体上沿袭了印度佛教的风范。按照佛教传统律制,大德禅师多居律寺,制约苛细。从四祖道言、五祖弘忍以来,即使禅僧领袖,也往往离寺别居于茅岩,戒律荡然。到了唐代,国力强盛,诸宗竞兴,迫切需要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寺院制度。唐武宗灭佛后,诸宗一蹶不振,唯有简便易行的禅宗和净土宗盛行不衰,一些禅寺常住千于人。为了过好集体的修行生活,百丈怀海根据本国情况和禅宗特点,折衰大小乘戒律,创意制定了佛门清规,规定僧尼“不论高下,尽入僧堂;堂中长设连床,卧必斜枕床唇,谓之带刀睡;朝参夕聚,饮食随宜,示节俭以;行普请法,示上下均力也“,后人称为《百丈清规》,是维持寺院清净的规约。现存的《敕撰百丈清规》,为元代德辉奉命编撰的,成为官方颁布的必行戒条。因为后寺十寺九禅,使《百丈清规》成为全国统一的寺院丛林制度。

六、宋元明清的历代祖师大德

自从五代禅宗法眼宗巨子延寿首创净禅合一以后,净土宗逐渐成为佛教各宗的“共宗”,各宗都以提倡念佛为修行法门,净土成为诸宗融合的归宿。除了宋以后的禅宗我们将在下一讲介绍外,其他各宗也产生了不少高僧大德。

1.天台宗大德

宋初天台宗大师义寂(919-987年)字常照,俗姓胡,温州永嘉人,因请吴越王遗使从高丽(今朝鲜)等国求得佛法而备受尊重,“由是一家教乘以师为重兴之人也”。义寂传人如义通、知礼、遵式等,在北宋时期中兴天台,注重忏法,不寺院念经拜忏的仪轨奠定了基础。

孤山智圆(976-1022年),俗姓徐,住西湖孤山与处士林逋(和靖先生)为友,学通内外,旁涉老庄,兼通儒墨,提出儒、道、释“三教合一说”,主张内佛外儒以治民众。

2.净土宗大德

净土信仰到宋以后有了新的发展,莲总六祖延寿是禅净一致说的积极倡导者,发挥了禅净双修的主张,认为一切修行最后都归于净土,并身体力行,念佛诵经,施食放生,著有《净土指归》,对后世影响很大。莲宗七祖省常仿效慧远庐山莲社故事,在杭州西湖昭庆寺创建净行社,是宋代著名的净土结社。

3.藏传密宗的八思巴国师和宗喀巴大师

蒙古人建立的元代皇室大力扶持藏传佛教密宗喇嘛教。八思巴(1235-1280年)为宋末元初西藏佛教萨迦派僧人,藏传佛教喇嘛创始人,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帝师,元世祖忽必烈特别支持萨迦派发展,建都燕京(今北京)后,以八思巴为国师、帝师,统领天下释教,仿梵文创八思巴蒙文,逐步确立政教合一的统治体制,推动了喇嘛教在中国的传播。

元末明初藏传佛教宗教改革和黄教创始人宗喀巴(1357-1419年),本名罗桑扎巴,青海湟中县人,他所创立的黄教(格鲁派)逐渐成为藏传佛教的主流,主要著作有《普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菩萨戒品释》、《师事法五十颂释》、《密宗十四根本戒释》、《中论广释》等,其弟子达赖与班禅额尔德尼后来受清代皇帝册封,世代相承成为西藏政教合一的最高统治者。

4.明代佛教高僧大德

宋代以后,“诸宗合一、三代同源”的佛教发展趋向,到明代终于成为佛教主流,明末出现了云栖袾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四大佛教名僧。

袾宏(1535-1603年)号莲池,俗姓沈,世称莲池大师,杭州人。他主张教禅并重、三教合一,认为释道儒三教,“理无二致,而深浅历然;深浅虽殊,而同归一理。此所以为三教一家也”最后以净土宗为归趣,一生著作30余种,后人集为《云栖法汇》。

真可(1543-1603年)俗姓沈,世称紫柏大师,江苏吴江人,曾发起雕刻大藏经(即《径山藏》),见地融朗,圆摄万法,认为只有文字经教、契会实相般若才是学佛根柢,主张儒佛合流,用儒学的仁、义、礼、智、信,配佛教的慈、气、节、慧、心五佛。

德清(1546-1632年)俗姓蔡,号憨山老人,安徽全椒人,论述丰富,后人集为(憨山老人梦游集)。他主张儒佛调和,认为儒者讲涉世,老庄讲忘世,佛家讲出世,“三者之要在一起,得此一心,则天下之理得矣。故曰,三教圣人,所同者心,所异者迹也”,提出以儒学五常配佛教的五戒。

智旭(1599-1655年)俗姓钟,后世称为蕅益大师,吴县(今江苏)人,少习儒书,曾著《辟佛论》反对信佛,后受袾宏著作影响,归依佛门,从德清弟子雪岭出家,以《中论》所说偈“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号“八不道人”,著有《阅藏知津》、《周易禅解》、《四书蕅易解》等。蕅益认为“儒与老主治世,而密为出世阶;释主出世,而明为世间佑,主张“融合诸宗,归极净土”,本着三学一致宗旨,力主佛儒调和,“以禅入儒,诱儒知禅”。

5.清代佛教著名高僧大德

清初诸帝积极扶持佛教。顺治帝在宠妃死后弃们出家,住锡五台山。康熙帝六下江南,凡至名山大寺,往往书赐匾额。雍正帝以禅门宗匠自居,自号“圆明居士”,舍雍正府为喇嘛庙,即雍和宫。乾隆帝大力扶植士大夫学佛,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完成了汉文大藏经的雕刻,称为“乾隆大藏经”或“龙藏”。所以清代内地佛教,主要是禅净两宗弘传甚广。清初临济宗著名禅僧有密云圆悟、天隐圆修、雪峤圆信;曹洞宗有无异元来、永觉元贤、晦台圆镜,各化一方。永觉圆贤在福州涌泉寺提倡“鼓山禅”,在清代很有影响。清代净宗大师有行策、省庵、瑞安,行策著《起一心精念佛七期规定》,为近代“打佛七”之始。清代居士佛教开始兴起,在家信徒中,彭绍升(际清,1740-1796年)撰《居士传》、《行居集》等,周梦颜著《西归直指》、《欲海回狂》,提倡净土念佛,求有生解脱,至今仍是学修净土宗的重要教材。

印光大师(1861-1941年),陕西人,早年学儒,对佛法多有攻击,后病中反省,知尽前非,投奔终南山五台莲花洞寺,顿入佛门,别号常惭愧僧,在北京红螺山资福寺专修净业,后在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证得念佛三昧,著有文稿95篇,民国时高鹤居士辑为《印光法师文钞》,是近代净土宗的主要代表。

清末明初的佛教振兴的领导者倡导者杨文会(1837-1911年)号仁山,安徽石埭县人,二十六罗起信佛,在〈大乘起信论〉感召下,成为虔诚的佛教徒,清同治五年(1866年)创办金陵刻经处和佛教学堂,与江都(今江苏扬州)郑学川(法名妙空)在扬州砖桥鸡园设立的江北刻经处为嚆矢,具有各宗深厚的学问,光绪年间随外交使团数次出访英法,与日僧南条文雄相互交换两国所缺佛经,陆续从日本取回失散千年的法相宗疏论经籍,引起学者研究法相唯识学的热潮。他创办的祗洹精舍,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佛学人才,如创建“仁学”思想、参与康梁变法、在戊戌政变中英勇就义的谭嗣同,精通法相唯识学说、创建支那学院的欧阳渐(欧阳竟无)、章太炎,专三论的黎端甫,工密教的桂伯华与章太炎等人,创建“觉社”的近代佛学泰斗太虚大师、创“新唯识论”的熊十力等人,佛学研究均卓有成效,成为中国近代佛教复兴运动和推动佛教西渐的主力。

七、近代中国佛教著名代表人物

近代禅宗泰斗虚云大师(1840-1959年)俗姓萧,初名石岩,一名演彻,字德清,别号幻游,原籍湖南湘乡,出生於福建泉州,在鼓山泉寺出家,曾遍参金山、高旻、天童、天宁诸名刹,巡礼四大名山,以禅功苦行著称于世,曾在多所名刹任住持,弘法於闽、滇、粤、赣,去东南亚弘法,重振云南宾川鸡足山道场及昆明西山华亭寺,1953年被推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晚年住山西云居山真如寺。

圆瑛(1878-1953年)俗名吴宏悟,号韬光,福建古田人,9岁在鼓山涌泉寺出家,先后于常州天宁寺、宁波天童寺学经,1909年在宁波创办佛教讲习所,1914任中华佛教总会参议长,在京、津、闽、浙、台等地讲经,1929年与太虚和尚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佛教会,任理事长。抗日战争期间,曾组织僧侣救护队,办难民收容所,并赴南洋募捐援助抗战,1945年开办楞严专宗学院,1953年被推为中国佛教动员会首任会长,著有《楞严经讲义》、《大乘起信论讲义》、《一吼堂诗文集》等。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佛陀的那些事儿历代佛学高僧的简要事迹”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佛陀的那些事儿历代佛学高僧的简要事迹

佛陀的那些事儿历代佛学高僧的简要事迹

佛教,弟子,玄奘,道安,大师,鸠摩罗什,华严,洛阳,不空,印度,长安,主张,佛经,净土宗,佛图澄,华严宗,中国佛教,发展,中国,佛学,净土,天台宗,寺院,时期,教义,日本,般若经,理论,禅宗,大乘

2020-05-11 #故事会在线阅读

佛陀的那些事儿历代佛学高僧的简要事迹

佛陀的那些事儿历代佛学高僧的简要事迹

佛教,弟子,玄奘,道安,大师,鸠摩罗什,华严,洛阳,不空,印度,长安,主张,佛经,净土宗,佛图澄,华严宗,中国佛教,发展,中国,佛学,净土,天台宗,寺院,时期,教义,日本,般若经,理论,禅宗,大乘

2020-06-20 #长篇故事

佛陀的那些事儿历代佛学高僧的简要事迹

佛陀的那些事儿历代佛学高僧的简要事迹

佛教,弟子,玄奘,道安,大师,鸠摩罗什,华严,洛阳,不空,印度,长安,主张,佛经,净土宗,佛图澄,华严宗,中国佛教,发展,中国,佛学,净土,天台宗,寺院,时期,教义,日本,般若经,理论,禅宗,大乘

2020-06-20 #故事阅读

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佛陀波利一

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佛陀波利一

波利,佛陀,老翁,印度,菩萨,文殊菩萨,大海,师父,文殊,佛道,慈眉善,尊胜,东土,万恶,一面,下子,五台山,五台,佛光,人民,众生,佛性,南海,僧人,大船,和平,去处,吃尽苦头,善事,大陆

2020-06-20 #短篇故事

评测佛陀 漫画之神对人生的解读

评测佛陀 漫画之神对人生的解读

故事,佛陀,佛教,作品,真理,人物,佛学,漫画,宗教,手冢,主角,人性,人生,支线,欲望,生命,关系,因素,方式,电影,角色,原因,同时代,学说,时代,杰作,模样,核心,理念,票房

2009-05-01 #长篇故事

《释迦牟尼的故事》—最强大心灵的佛陀传记

《释迦牟尼的故事》—最强大心灵的佛陀传记

佛教,毗罗,王国,释迦牟尼,人们,佛陀,和平,天竺,亚当斯,尼成佛,萨罗,赵子健,释迦牟,佛教艺术,新华社,人生,佛学,印度,喜马拉雅,地方,城市,山峰,山巅,智慧,成佛,故事,月亮,民族,珍品,生平

2020-08-07 #故事阅读

龟兹石窟中的佛陀 声闻 缘觉和菩萨造像

龟兹石窟中的佛陀 声闻 缘觉和菩萨造像

菩萨,佛陀,比丘,声闻,龟兹,龟兹石窟,众生,和缘,图像,阿罗汉,佛教,壁画,观念,发际线,思想,佛像,佛学,弟子,能力,等正觉,诸佛,和声,有情,涅槃,甬道,菩提,释迦牟尼,风洞,麟角,克孜尔石窟

2020-02-19 #小故事

佛陀开悟成道日 究竟悟到了什么?

佛陀开悟成道日 究竟悟到了什么?

佛陀,众生,生命,一念,生死,全宇宙,执着,时间,觉悟,世间,一切众生,宇宙,山河大地,证悟,远近,如来藏,腾讯,世界,佛性,佛学,形态,智慧,空间,源头,身体,无上正等正觉,存在于,生死轮回,超越了,德普

2020-05-03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