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中华道德故事——孝道

时间:2020-06-13

孝道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370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原谷背篓

原谷是春秋时陈留一带人。他9岁时,祖父已经年老不能耕作了,父母厌恶祖父,商议将祖父丢弃荒郊野外。原谷听说后,跪在双亲面前求情,遭到斥责。

次日凌晨,父亲命原谷抬篓,把祖父丢弃荒野。在路上,原谷抬着篓子走在前面,一边走一边回头望望祖父。风烛残年的祖父坐在篓子里,神情暗淡,表情呆滞,注视着频频回头的孙子。

将老人抬到荒野后,父亲命原谷抛掉篓子回家。原谷不仅不抛掉篓子,反而把篓子紧紧地背在了身上。父亲不解地问:“要这个破篓子干啥?”原谷一本正经地回答:“等你年老了不能耕作时,我好用它把你也送到这里来。”

父亲听了当即怒斥他:“小孩子,怎么能跟大人说这种话?”

原谷反驳道:“儿子应当听从父亲的教诲。你能这样对待爷爷,我为什么就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你呢?”

原谷的话使父亲大为震惊,继而羞愧难当。他跪倒在父亲面前哭求饶恕,带着愧色将老人抬回家中,精心赡养,孝敬终身。

点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聪明的原谷用“换位救教法”,让不孝的父母幡然醒悟。

虞舜孝顺父母

虞舜,字重华,是中国父系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

舜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就死了,父亲又娶了个后妻,生了个弟弟叫象。舜是个好孩子,勤劳诚恳,孝敬父母,家里的活都是他干。可是继母心地狭窄、泼辣蛮横,弟弟象也很自私自利。

有一天,象和母亲商量想害死舜。他们叫舜修整漏雨的仓屋。舜虽隐隐约约觉察出他们的用意,但还是答应了。他带着两只斗笠,顺着梯子爬上仓顶,认真地修补起来。

这时,象偷偷地走近仓屋,悄悄地把梯子扛走,然后又放了一把火,顿时,茅草盖的仓屋燃烧起来,火舌席卷,浓烟滚滚,舜急忙寻找梯子,但梯子已找不到了。他于是把两只斗笠挟在腋下,像插上鸟的翅膀,乘着风势,跳了下来。

象和继母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们叫舜去修井。舜还是答应了,这次他带了两把短斧。舜下井后,并没有先掏泥沙,而是在井壁上挖了一个洞,这个洞紧挨着邻居家另一口井的通道。舜刚挖好,象就在井上叫他了。舜的答声未落,泥团石块就像下雨一样落了下来,一会儿就把井填满了。舜由于躲进刚挖好的洞里,才没有遇害。

过了一会儿,舜从邻居家的井口爬了出来。他没有回家,只身来到历山脚下,开荒种地过日子。

有一年,发生了自然灾害。舜的父母因遭灾,生活发生了困难。父亲十分想念儿子舜,常常独自一人到那口被填满的井边哭泣,慢慢地眼睛哭瞎了。继母也变得神情迟钝,象则成了哑巴。

有一天,舜的继母挑了一担柴到集市上换米,正巧舜也去卖米,他认出了继母。舜把米给她,故意没有收柴,一连几天都是这样。继母把这件事告诉了舜的父亲。父亲想,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人,只有儿子舜才会这样做。可是继母不信,说:“百尺井底又有大石头压着,哪能活下来呢?”

父亲坚持要去看一看。第二天,继母和象扶着舜的父亲来到集市,他们故意站在舜的身边。父亲听了一会儿,对舜说:“听你的声音像是我的儿子。”舜回答说:“我就是舜啊!”他上前抱住父亲哭了,父亲也放声大哭起来。后来,舜把父母和兄弟都接回了家。传说,尧帝听了这件事,非常赞赏舜的品德,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还将帝位禅让给他。

点评:面对继母的歹心,无怨无恨,并在继母年迈之时,悉心赡养,义无反顾。敬老文化,始于虞舜,源远流长。

子骞劝父谅继母

闵子骞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学生。

从小就死了生母,父亲娶了后妻,成为他的继母。子骞年纪虽小,却孝顺父母。平时吃饭,他总是恭敬地把好饭菜端到父母面前,吃完饭后,他又抢着收拾桌子,洗刷碗筷。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弟弟,子骞的日子从此便不好过了。他像奴仆一样被使来唤去,白天要带弟弟玩耍,晚上要哄弟弟睡觉。继母稍不顺心,就又打又骂。

一个严寒的冬日,子骞给父亲赶车。大风夹着碎雪打来,把他冻得瑟瑟发抖,手上的缰绳老掉在地上。父亲呵斥他做事不专心,子骞一句话也不分辩。可冻僵的双手还是拉不住缰绳。父亲看看儿子身上穿的棉衣,觉得厚厚的,怎么会冷成这样?一定是儿子装的,没出息!父亲生气地一鞭子打了下去。棉衣当即裂开了一个大口子,一团团芦花露了出来,被风吹走。父亲大吃一惊,怎么后妻竟干出这种事?他带着子骞驾车返回家去。再一看两个小儿子穿的都是棉花絮的新棉衣。父亲难过得掉下眼泪。他责备自己让儿子忍冻干活,憎恨后妻虐待子骞。他不顾后妻下跪磕头求饶,执意要将她赶出家门。

子骞泪如雨下,苦苦哀求父亲道:“母亲在家,就我一个人受寒;母亲要是走了,三个孩子都要受冻,望父亲大人深思啊!”

父亲感到儿子的话在理,便将后妻留下来。继母见子骞以德报怨,很是感动,从此对三个儿子一样对待。子骞长大后,孝名闻于天下。

孔子称赞说:“闵子骞真是个孝子啊,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让别人对他的父母兄弟都没有不好的闲话。”

点评:子骞孝母,闻名天下。以德报怨,世人传颂。

子路负米孝双亲

子路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身材高大,耿直豪爽,武艺高强,对父母十分孝顺,是乡里有名的孝子。

子路年轻时,因家境贫困,常去富贵人家干活。因为他饭量大,时常以糠菜、杂粮充饥,但他从不让父母吃一顿糠菜。

有一次,子路听说陬邑有大米出售,而他父母正想吃米饭,但大米价格比杂粮要贵得多。为了使父母能吃上大米,他就给寺庙修路,每天背石块上山。拿到了工钱后,走50里路上陬邑买米,背回家给父母烧白米饭。两老连声赞道:“这大米饭真好吃呀!”子路听了心中十分高兴,但他自己则仍吃杂粮。

后来子路拜孔子为师,由于他勤奋好学,长进很快,经常受到孔子的称赞。但孔子看到他每隔一月总要请假回家,认为他家庭观念太重,会影响学业。

一天,孔子问子路:“你经常请假,是不是你父母有病?”子路回答说:“老师,实不相瞒,我父母最爱吃大米饭,所以学生常要到陬邑背米。这是不能改变的,望老师原谅。”

孔子听了,对周围的学生说“子路真是一名大孝子呀!”

几位学生对子路说:“你从家里到陬邑来回100里,难道不辛苦吗?”

子路说道:“双亲年迈,能够给他们一点满足,表达做儿子的一番孝心,这是老师平日对我们的教导。回家背米,既路远又辛苦,但只要想到老人能得到安慰,我就会精神百倍。”

子路的父母去世后不久,楚国请子路去做官。他有了百辆马车,还有100多担稻谷的俸禄,显贵一时。有一次,子路在用餐时,端起香喷喷的白米饭,对着酒肉菜肴, 想到过去为父母负米的往事, 感叹不已, 就哼起了一首歌:

昔日百里负米,回家两老开颜;

现今父母去世,未能与我同席。

但愿草木不凋,无奈霜雪难熬;

正如鱼儿过河,对着流水而泣。

苍天如若风情,伴来亡灵共餐;

人寿终究有数,不孝后悔莫及。

歌罢,子路望着米饭佳肴久久不能下咽。

点评:子路负米孝双亲,做官不忘父母恩。一句“人寿终究有数,不孝后悔莫及”,令天下儿女回味无穷。

孙思邈为双亲治病

唐初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用毕生精力研究药学,所著《千金方》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和3000余个药方,史称“药王”。

谁会想到这位药王最初的学医动机竟是为了给父母治病。

孙思邈出生于陕西耀县一个贫苦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木匠。他7岁时,父亲得了雀目病(即夜盲症),母亲患了粗脖子病。有一次,父亲锯木时,他在一旁看着发呆。父亲问他:“孩儿,你长大了也要做木匠?”

“不,我不想做木匠。”

“那你想干什么?”

“我想做一名郎中,好给父母亲治病。”

父亲见他一番孝心,心里十分感动,就对他说:“要当一名郎中就要去读书,不能像我这样一字不识,明天我就带你去念书。”

第二天,父亲陪着孙思邈到城外一座土窑里去学徒。孙思邈见院子里里外外堆着许多草药,十分高兴,心想:要是在这些草药里能找到治父母病的药,就太好了!在此后的3年间,他经常向师父问这问那,常常使师父感到为难。后来,他知道师父只会用一些土方治病,根本不懂得药理,师父也知道徒弟的心思,就对他说:“你聪明好学,我不能耽误你的前程。从这里北去40里的铜官县有一位名医,是我的舅舅,你到他那里去学医吧!”说完,送给他一本《黄帝内经》。

孙思邈到了铜官,找到了这位名医。在他那里一边学习,一边研究《黄帝内经》,医学知识长进不少。但这位名医也不知道如何治雀目病和粗脖子病,这使他十分失望。

第二年,孙思邈回到家乡开始给乡亲们治病。他行医不贪求财物,对病人同情爱护,渐渐地在家乡有了名声。有一次,他治好了一位病人的痼疾,病人到他家来答谢,得知孙思邈父母也身患痼疾,就对孙思邈说:“我听说太白山麓有一位叫陈元的老郎中能治你母亲的那种病。”孙思邈一听大喜过望,第二天就去了太白山。孙思邈走了半个月终于打听到陈元郎中。陈元见他一片孝诚之心,就收他为徒弟。在陈元那里,孙思邈学到了治粗脖子病的祖传秘法,可是如何治雀目病仍毫无头绪。

一天,孙思邈问师父:“为什么患雀目病的大多是贫苦人家,而有钱人家却很少得这种病?”

陈元听后说:“你的话很有道理,不妨给病人多吃点肉食试试。”

孙思邈按照师父的话要一位病人每天吃几两肉,但病人试了一个月毫不见效。于是他再翻遍大量医书,终于找到“肝开窍于目”的解释,就给那位病人改吃牛羊肝,不到半个月果然见效。孙思邈回家后立即用在太白山学到的方法给父母治病,不久父母患的雀目病和粗脖子病都痊愈了。

点评:为父母治病的孝心,使孙思邈成为名垂史册的“药王”。爱有力量,多么伟大!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中华道德故事——孝道”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中华道德故事——孝道

中华道德故事——孝道

父亲,父母,孙思邈,继母,子骞,子路,孔子,儿子,病人,后妻,师父,祖父,母亲,篓子,陈元,双亲,弟弟,雀目,回家,学生,梯子,虞舜,有一次,粗脖子,兄弟,名医,大米,太白山,孝心,杂粮

2014-08-15 #小故事

《中华忠孝道德教育读本》读后感

《中华忠孝道德教育读本》读后感

董永,忠孝,孝道,父母,陈毅,孝经,女子,槐荫,又怎么,个人,中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人们,孝感,子女,孝敬父母,故事,文档,核心,父亲,道德教育,读本,好干部,孝道文化,对父母,爱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之孝,养育之恩

2013-10-29 #故事会

《中华忠孝道德教育读本》读后感

《中华忠孝道德教育读本》读后感

董永,忠孝,孝道,读后感,父母,陈毅,中华,孝经,女子,道德教育,读本,槐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感,孝敬父母,故事,践行,又怎么,孝道文化,对父母,感谢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之孝,养育之恩,天之,常存仁,爱其,翟鸿燊,和实

2016-08-12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中华忠孝道德教育读本》读后感

《中华忠孝道德教育读本》读后感

董永,孝道,忠孝,父母,陈毅,孝经,女子,槐荫,人们,孝感,子女,孝敬父母,故事,核心,父亲,又怎么,好干部,孝道文化,对父母,养之孝,养育之恩,天之,爱其,翟鸿燊,和实,为人民服务,达天下,中华,东汉时期,丧母

2012-03-14 #故事会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民间剪纸艺术展示孝道文化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民间剪纸艺术展示孝道文化

孝道,父母,社会,中华民族,孝道文化,家庭,文化,思想,作用,基础,子女,老年人,道德,家庭和睦,常回家看看,一统,中华,传统美德,传统,天下,孝敬父母,家乡,新理念,长辈,道德规范,精神,进步,社会稳定,老龄社会,重要组成部分

2014-03-14 #短篇故事

《中华忠孝道德教育读本》读后感

《中华忠孝道德教育读本》读后感

董永,孝道,忠孝,父母,陈毅,孝经,女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人们,孝感,子女,孝敬父母,故事,核心,父亲,槐荫,践行,又怎么,好干部,孝道文化,对父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之孝,养育之恩,天之,爱其,翟鸿燊,和实,为人民服务

2019-04-16 #故事阅读

关于中华孝道四字成语小故事:孝悌忠信

关于中华孝道四字成语小故事:孝悌忠信

秦国,孝悌忠信,老百姓,周楫,孟子,祖统,梁惠,成语,兄长,仁政,君主,典故,出处,坚甲利兵,拼音,战国时期,朋友,救驾,行为准则,魏国,孝顺父母,他没有,可以通过,应具备,孟子说,怎么能,成语解释,道德标准,西湖二集

2015-04-04 #故事会

中华孝道文化在健康养老中的地位与作用初探

中华孝道文化在健康养老中的地位与作用初探

老年人,老人,家庭,孝道文化,养老,孝道,社会,子女,中华民族,发展,教育,服务,问题,我国,家庭美德,生活,人们,基础,时代,环境,观念,变化,宣传,家庭养老,年轻人,行为,道德,银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08-31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