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高中语文成语熟语大全

时间:2020-06-04

高中成语故事大全简短

提示:本文共有 423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一、熟语与俗语

1.熟语。按照《辞海·语言文字分册》的解释,熟语是指“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

由此可见,熟语是长期以来人们所熟知和惯用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是一种形式简练、意义精辟、内容丰富而材料特殊的语言,包括成语和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种类。

2.俗语。《辞海·语言文字分册》说俗语是“流行于民间的通俗语句,指谚语、俚语及口头上常用的成语等”。熟语里,凡定意定型、四言格式的固定词组是“成语”;其他的定型词组或短语皆为“俗语”,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还包括四言的倍数,如八言、十六言。八言、十六言的语言单位已不是单纯的词组,本质上讲是含有一个相对完整意义的短语;而四言成语则为定型词组,语法上往往充当句子的某种成分。其实,这两大类是相通的。比如,某项工作,若让一个门外汉干,可以说“一窍不通”,也可以说“擀面杖吹火”,前为四言成语,后为五言俗语。又如“黄连树下弹琵琶”是俗语,“苦中作乐”是成语;“铁公鸡”是俗语,“一毛不拔”是成语。

综上所述,熟语和俗语是种属关系,前者包含后者。俗语乃熟语的另一类,包括谚语、格言、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主要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并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通俗而定型的语句,具有形式简括、生动形象的特点。它与四言成语不同,多口头语。成语趋向于书面语,较为典雅。然而在古代,统治阶段及一些文人鄙视俗语,以为“引车卖浆”之声,却崇尚所谓的“雅言正音”。但这丝毫未能阻止俗语的流行和沿用,即使文人作品中亦不乏其例: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野谚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贾谊《过秦论》)

俚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曹丕《典论·论文》)

这都说明,平时总以为来自经传的“雅言”,其渊源实在民间。

二、成语

史式《汉语成语研究》说:“凡在语言中长期沿用,约定俗成,一般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与组成部分,有其特定含义,不能望文生义,在句子中的功能相当于一个词的定型词组或短句,谓之成语。”这种说法基本上概括了成语的性质和特征,即成语是熟语的一类,是熟语中定意定型、言简意赅、风格文雅的四言习用固定词组。这样就不再与三言(如“挖墙脚”)、五言(如“看山跑死马”)、六言(如“一回生二回熟”)、七言(如“天涯何处无芳草”)之类的俗语混淆了。

上面说过,成语以四音节为主要形式,许多非四音节的俗语也有向四言发展的趋势。这有其内在的原因和规律。

1.四言成语受传统四言格的影响。四言成语由来已久,它音节整齐,声韵和谐,说者顺口,听者悦耳,用者方便,为人们喜闻乐道,这样久经沿用,就渐渐形成传统格式。

2.四言成语受民间俗语的影响。《诗经》采自民风,却以四言为主、杂以它言的形式记载下来,流传于世,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的四言成语。如“窈窕淑女”“桃(逃)之夭夭”“信誓旦旦”“他山之石”“夙兴夜寐”就分别来自《诗经》的《关雎》《桃夭》《氓》《小苑》《鹤鸣》。即使一些民间古谣谚、儿歌之类也多四言,如:“上任接印,金天银地;问起官事,昏天黑地;吃起饭来,花天酒地;闲着无事,云天雾地;下了台,老百姓欢天喜地。”(《皖北民歌·五大天地》)很明显,《诗经》、古谣谚、儿歌源自民间,流行民间,其四言形式是约定俗成的。

3.四言成语受文人作品的影响。绝大多数文人受民间风俗习惯及其口头俗语影响,在自己的作品里引用、革新和创造了大量的四言成语,使之发扬光大。不仅如此,有些文体,如骈赋之类,本身就非常讲究声韵对仗,乐于用事;加上四言格式不仅形式适中,且与古声调的“平上去入”相关,这样,四言格式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取得了优势,而非四言的形式则通过不同渠道向四言转化。至于转化方式,亦不难举出:

(1)添加或紧缩语素。如:刎颈交——刎颈之交,春宵一刻值千金——一刻千金

(2)应用联绵词和叠音。如:参差不齐,望洋兴叹,余音袅袅。

(3)应用同性词或事物。如:酸甜苦辣,之乎者也,高山流水。

(4)更为值得重视的是,通过历代加工沿用,不少创造新成语的格式已经约定俗成。我们可以信手拈来,加以套用,也是一种多产法。具体讲,有以下五种定格:

①数量语素的定格。如:一()二()——一穷二白,九()一()——九牛一毛,尺()寸()——尺短寸长,片()只()——片言只语。

②方位语素的定格。如:南()北()——南辕北辙,()东()西——声东击西,里()外()——里应外合,()上()下——欺上瞒下。

③对举的定格。如:有()无()——有眼无珠,()高()低——眼高手低,()天()地——惊天动地,同()异()——同床异梦。

④交叉的定格:如:有()有()——有理有据,自()自()——自怨自艾,不()不()——不伦不类,亦()亦()——亦步亦趋。

⑤其他定格。如:唯()是()——唯才是举,如()似()——如狼似虎,宁()毋()——宁缺毋滥。

4.四言成语中对古音成分的保留。古汉语声韵调较现代汉语复杂得多,可交叉成大量音节,因而其音节总数就比现代汉语多得多,这就是古汉语中可以保留大量单音节词的语音基础。后来语音逐渐简化,音节渐少,本来不同的单音节词变为同音词,同音词太多就易混淆,这就迫使许多单音节词复杂化。但为了达到既“言简”又“意赅”的目的,不少成语仍保留着古汉语成分,继续沿用单音节语素,而且形成了不同的结构类型:

(1)联合式。如:喜怒哀乐,阳春白雪。

(2)主谓式:如:叶公好龙,物欲横流。

(3)动宾式。如:独树一帜,饱经风霜。

(4)补充式。如:危在旦夕,疲于奔命。

(5)条件式。如:不破不立,水滴石穿。

(6)选择式。如:宁缺毋滥,宁死不屈。

(7)因果式。如:睹物思人,爱屋及乌。

(8)让步式。如:鞭长莫及,罄竹难书。

(9)目的式。如:揠苗助长,杀一儆百。

(10)偏正式。如:世外桃源,众矢之的。

(11)兼语式:如:引狼入室,引人入胜。

(12)连谓式。如:手到擒来,见风使舵。

(13)其他。如:叽里咕噜,慢条斯理。

5.语法功能上,四言成语与俗语一般不同。四言成语作为一个定型词组,运用非常灵活,可充当各种句子成分。如:

(1)“闻过则喜”是每个党员应有的品德。

(2)西方资产阶级的蠢材们,你们总是要比输的。中国的高速度,你们只能望洋兴叹而已。

(3)张良给了楚霸王一个“四面楚歌”。

(4)迅速地反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为当前政治任务服务,这是每个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上述成语“闻过则喜”“望洋兴叹”“四面楚歌”“义不容辞”就分别充当了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但四言以外的俗语短句则不然,它们尽管也很精炼,却往往表达独立、特定而完整的意思。它们不是非与其他成分组合才能明白地表情达意,而是个短句。如: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个短句本身就有主干成分主谓宾,还有定状补成分。那么要使之融入其他句子中充当某一成分就不容易,即使勉强为之,也会显得别扭。因此,相对四言成语,它就缺乏那种语法功能上的灵活性。

三、俗语

1.谚语。谚语是群众中广为流传的通俗简练而蕴意深广的固定短语,喻事明理,多用较为定型的直言常语。如“日晕而风,础润而雨”。从内容来看,大致分三大类:一是反映人生哲理的,二是反映生产经验的,三是反映阶级斗争的。如:不怕慢,就怕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二月二,龙抬头;湖广熟,天下足;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当然,也可举出一些反映剥削阶级意识的谚语,如:八字命生成,由天不由人;女子无才便是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这些谚语便逐渐被遗弃直至消亡。

2.格言。格言是广为沿用的富有劝诫、启发、教育作用的短句,多用文言成分,少用辞格而直叙明言,一望而知其意,或“可为法则之言”。如“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格言与谚语很相似,但有区别。谚语多表示一种判断或推理,语言趋于口语化,通俗易懂;格言则直叙明言,一望而知其意,语言多文言成分,趋于书面化。如“有志者,事竟成”是格言,而“笨鸟展翅飞,总有飞到时”为谚语;又如“腐木不可以为柱”是格言,而“稀泥扶不上墙”为谚语。

3.惯用语。惯用语是一种比喻定型化的具有抽象整体意义的词组,结构简括,形象生动,含义准确,出现频率高,用处广。如“掺沙子”“磨洋工”“穿小鞋”“演双簧”。惯用语是熟语中比较特殊的成分,特点鲜明。首先,它在用法上是整体的,意义上是单一的,已从字面意义转化为较深刻的抽象意义,不能望文生义。如“踢皮球”本指以脚踢球的运动方式,后喻指不负责任地互相推来推去。其次,它在形式上多为三字格,结构上多为动宾形式。另外,还有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和并列结构等,如“碰钉子”“和稀泥”“鬼画符”“纸老虎”“挂羊头,卖狗肉”等。当然它也有灵活性的特点,尤其是动宾形式的,有的中间就能嵌入其他成分,譬如“敲(别人的)竹杠”“泼(他的)冷水”。

4.歇后语。歇后语是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道的生动形象而诙谐有趣的口头语言(还包括一部分谜语),分前后两部分,前后为引注关系。前部分用物事构成一个生动形象的譬喻,像是“喻体”;后部分对前部分加以判断、推理或解释,亦是歇后语的宗旨所在(好用谐韵)。前后互相映衬,既明了理,又构成优美的艺术语言。如“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打破沙锅——纹(问)到底”“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曹刿论战——一鼓作气”。歇后语一般分“藏头”和“藏尾”两种情况。前者并不多见,如“而立岁”,即三十多岁,是“三十而立”的“藏头”歇后语。我们平时所说的歇后语一般指“藏尾”歇后语,如“下马威”藏了“风”字,“寿比南”藏了“山”字。歇后语生动形象,诙谐幽默,妙趣横生,若用得恰当,会使文章顿时生色,可谓“示言外之力”而“收言后之果”。如下文:

一士人家贫,与友上寿,无从得酒,乃持水一瓶称觞曰:“君子之交淡如。”友应声曰:“醉翁之意不在。”

(冯梦龙《古今谭概·巧言》)

两个人分别引用了《庄子·秋水》和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话,却各藏了一个字——“水”和“酒”,既反映了朋友之间以诚相待的关系,又给人以幽默诙谐的艺术享受。

又如:只听老婆问西门庆说:“你家第五个秋胡戏,你娶他来家多少时了……”

(《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三回)

这个歇后语是由元杂剧剧名《秋胡戏妻》藏了“妻”字而成的,显得跌宕多姿。

学习熟语要将其放到大语文环境中,按照语文学习规律,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生活实际。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高中语文成语熟语大全”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有关爱国名人故事素材大全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有关爱国名人故事素材大全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美国,廉颇,中国,祖国,中国人,吉鸿昌,詹天佑,文天祥,朱自清,使者,茅以升,董存瑞,赵国,赵王,救济,暗堡,肖邦,蒋介,钱学森,炸药包,科学,英国,铁路,服务,华罗庚,赵括,新中国,严辞,丞相,一生

2020-05-25 #故事会

成语故事:老牛舐犊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成语故事:老牛舐犊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曹操,杨修,曹植,侍卫,鸡肋,丞相,金日磾,命令,怎敢,盒子,行装,问题,和解,老牛舐犊,塞北,曹丕,杨修见,杨彪,在梦,一口酥,军国大事,盖上,睡着了,三子,主意,大喜,匙子,偷来,儿子,军士

2020-06-04 #长篇故事

2017高考作文素材积累:林肯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2017高考作文素材积累:林肯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林肯,孩子,台阶,妈妈,总统,小男孩,挫折,父母,失败了,小手,时间,聪明人,议员,挑战,生活,南希,士光,参加竞选,成功了,企业,企业倒闭,决心,初中,参议员,性格,国会议员,土地,官员,家长,所有人

2020-05-04 #小故事

2017高考作文素材积累:林肯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2017高考作文素材积累:林肯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林肯,孩子,台阶,妈妈,总统,小男孩,挫折,父母,失败了,小手,时间,聪明人,议员,挑战,生活,南希,士光,参加竞选,成功了,企业,企业倒闭,决心,初中,参议员,性格,国会议员,土地,官员,家长,所有人

2020-05-26 #短篇故事

历史人物典故15个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历史人物典故15个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项羽,典故,韩信,释义,比喻,刘邦,刘禹锡,班超,和氏璧,老婆婆,谢安,陈胜,军队,垓下,对方,栈道,纣王,蔺相如,吴广,孔子,张良,汉高祖刘邦,王羲之,赵括,陈仓,到一个,四面楚歌,孺子可教,暴殄天物,假象

2020-09-01 #短篇故事

经典成语故事——鞠躬精粹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经典成语故事——鞠躬精粹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诸葛亮,成语,刘备,鞠躬尽瘁,后出师表,北伐,死而后已,竭尽全力,一面,东吴,儿子,后主,尽瘁,来历,蜀国,蜀汉,鞠躬尽力,前出师表,不辞劳苦,刘禅,南征孟,吴三国,吴伐魏,曹操,曹丕,方休,时蜀国,杨振宁,武乡侯,诸葛

2020-06-03 #长篇故事

杜甫遇李白的历史故事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杜甫遇李白的历史故事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李白,杜甫,高适,诗人,大诗,湿地,马队,向东,大泽,李白和杜甫,地方,山东,年龄,猎物,生命力,酒席,马蹄,李白与杜甫,又一次,是这样,这一带,名满天下,崭露头角,代一,怀壮志,县尉,好的,得天,荒地老,主人

2011-07-16 #故事阅读

经典成语故事——囊萤映雪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经典成语故事——囊萤映雪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孙康,车胤,映雪,萤火虫,成语,反光,太守,成语故事,时间,灯油,勤学苦读,吴会稽,来当,武子,白绢,童幼,地主,导语,一盏灯,书籍,刃迎缕解,凿壁偷光,冬练三九,以夜继日,倦意,光点,出处,南平,囊萤映雪,口袋

2016-12-07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