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上海故事图说老上海农历新年风俗

时间:2020-05-30

农历新年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346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兜喜神

以前,每年出一份年历,年历上印有“鞭打春牛”的图案,俗称“春牛图”,在年历的右上方必印着一八卦图,上面标着新年的喜神方位,称之“喜神方”,其在风俗中的作用不小。如鲁迅先生《彷徨·长明灯》:“这屯上的居民是不大出行的,动一动就须查黄历,看那上面是否写着‘不宜出行’;倘没有写,出去也须先走喜神方,迎吉利。”而正月初一清晨,妇女们就会结伴迎着新一年的喜神方走,叫“迎喜神”。人们深信,正月初的“迎喜神”能给自己迎来吉祥,沾上喜气。如巴金《家》十七:“(女眷们)到了街上,向着本年的喜神方走去,算是干了一年一度的‘出行’的把戏。”古代许多城市有城墙,城墙大多是方形的,城里的道路东西南北排列齐整。上海的城墙是圆的,且上海是水乡城邑,城里的街道曲折多弯,出门后就转向了。于是“迎喜神”在上海叫作“兜喜神”,是否始终迎着喜神方走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妇女必须参加这样的风俗活动。“喜”的概念很宽泛,可以指吉祥、幸福、开心、喜事等。不过,民间又把女人怀孕称之“有喜”,一种经孵化但尚未成雏出壳的鸡鸭蛋也叫“喜蛋”。在“母以子贵”的封建年代,怀孕育子可是女子的头等大事。所以对许多女子来讲,“喜神”往往就是“送子罗汉”“送子观音”,“走喜神”“兜喜神”其目的或意义就是祈子——未婚的女子希望早点找到一位好郎君,尽快生个小宝宝。而已婚的少妇则祈祷来年再添个baby。

《图画日报》:兜喜神

刘豁公《上海竹枝词》咏:

曈曈旭日上红墙,多少佳人理晓妆。

戚畹招邀浑不应,大家争赴喜神方。

作者还加了注文:“沪俗,阴历元旦有‘兜喜神方’之举。兜喜神方者,即从《历本》所指喜神所在之向绕行一周,所以取吉利也。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盖藉此招摇过市,可与异性接触也。”旧时,上海妇女正月初一清晨兜喜神风俗颇盛。平时妇女很少出门,正月初一有那么多打扮一新的女子结伴出行,成了道风景线,吸引更多男子争向观瞻,难免会闹出不符道德之事。据记载,清道光时上海知县黄冕曾下令取缔,此风稍有控制。兜喜神靠步行,对小脚女人来讲难免艰辛。后来上海有了马车、汽车、兜喜神也演变为坐车“兜风”。朱延寿《岁事竹枝词》:

百年难遇岁朝春,择定何方有喜神。

驾御气汽车行驶过,风驰电闪避风尘。

如今,不但“兜喜神”风俗早已消失,连“兜喜神”这个名词——知道者也没有多少了。

《图画日报》:汽车呜呜飞行之快捷

爆孛娄

历史上上海城隍庙有“猛将祠”,虹口区的吴淞路402弄(已拆)有“猛将堂”。猛将即刘猛将,是中国的农业神,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我读过一册光绪甲申《刘猛将宝卷》,说刘猛将是宋朝上海人,世居镇上陈士安桥,从小丧母,父亲另娶,受尽后母欺凌,但他仍坚持孝道。后他经仙人指点,得天书一部、宝剑一柄,甲胄一副,旋应征入伍,随军西征,屡建奇功,羽化后被玉皇大帝封为“驱蝗之神”,保一国之平安,受百姓之敬重。刘猛将的诞辰是正月十三,这一天猛将堂有重大法事,家家户户祭祀刘猛将。可能百姓们认为蝗虫的天敌就是鸡,而鸡最喜欢吃的东西就是五谷,于是人们以五谷祭祀这位“驱蝗之神”,这一天的风俗活动就是——爆孛娄。

《图画日报》:卖米花球

宋朝著名学者范成大是今苏州人,其《上元纪吴中节物俳体十二韵》中有:“捻粉团栾意,熬稃腷膊声。”作者自注:“炒糯谷以卜,俗名‘孛娄’,北人号‘糯米花’。”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个月圆的日子,称“上元”“元宵”。上元的活动共五天,从十三“上灯”开始,十八“落灯”结束。上元节将到来,人们就开始准备糯米粉,就要做汤团了。十三那天要把谷物放到锅中炒,爆裂的谷物发出“腷膊、腷膊”的响声,人们用它祭猛将,也用它祈祷丰年。这东西江南一带叫作“爆孛娄”,而北方人叫作“爆米花”。

明朝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中收录一首佚名《爆孛娄》诗,生动有趣:

东入吴门十万家,家家爆谷卜年华。

就锅抛下黄金粟,转于翻成白玉花。

红粉美人占喜事,白头老叟问生涯。

晓来妆饰诸儿女,数片梅花插鬓斜。

正月十三那天,家家户户爆米花,受热爆裂的米花如梅花。女人们祈祷今年添个小宝贝,男人们希望今年获得大丰收,而小朋友把米花插到头上,那可是不错的打扮。

玉米是明朝中后期传入中国的,上海人称之“番麦”“珍珠米”,它是中国传统“五谷”之外的谷物,又称之“禹粮”(大禹设想的“救荒粮”)。清乾隆上海人李行南《申江竹枝词》:

糯谷干收杂禹粮,釜中腷膊闹花香。

今朝孛娄开如雪,卜得今年胜旧年。

爆炒米花(摄影:浙江吴建平)

看来清朝时上海人就用珍珠米代糯米爆米花了,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哈力克”或popcorn——爆玉米花的记载了。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后,随着爆米花机的出现,家庭的爆米花就消失了。不过,稍上年纪的人一定还记得,到了春节前,上海街头随处可以见到爆炒米花摊,不经意中就能听到“喔!响啰”的爆炒米花人的叫喊声。

迎紫姑

“阴阳”贯穿中国思想史之始终。日为阳,称太阳,月为阴,称太阴;男为阳,女为阴。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日,是“阴”的节日,许多风俗活动就是女人的活动,在女人中进行。据南朝刘敬叔《异苑》中讲:“紫姑,姓何名媚,字丽娘。莱阳人。寿阳李景之妾。”大老婆欺侮她,就叫她干打扫厕所、猪圈之类的活。一年正月十五,当大家正在闹元宵时,紫姑冤屈而死在厕所里,她就成为中国的厕所女神。每年正月十五妇女们就要祭祀紫姑,祈祷紫姑赐予女人们幸福。一千多年来,祭紫姑一直被叫作“迎紫姑”,形式大同小异,就是取一只竹编的家用簸箕,将其覆过来后盖上一红布,在簸箕下垂一线,线下吊一针;再备一只稍大的方木盘,均匀平铺一层干面粉。参加迎紫姑的妇女恭敬地将簸箕请到供桌上或门后柱间,由两妇女各用一食指轻托起簸箕。由于簸箕只有两个支点,必须不停移动手指才能使簸箕搁在手指上而不致于掉下来。颤动的簸箕带动下垂的线和针,在木盘的面粉上画出不规则的图案,人们认为这图案就是紫姑给人们的兆象或启示。大概正是这些不规则,不能识别的图案,才给人们解释兆象和启示以更多的随意性。

《图画日报》:迎紫姑

紫姑在上海地区多叫作“扛三姑娘”或“三姑娘”。在活动之前,祈祷者必须先礼拜“三姑娘”,然后逐次呼喊“三姑娘,来了弗。”当呼喊者感到身上有轻微的重压感时,说明“三姑娘”已附身,托箕者才能将簸箕托起。实际上同类的风俗各国均有之,只是人们祈祷幸福的一种方法而已。如今,这种活动在上海南汇海边,以及江浙的农村中依然流行。

《吴友如墨宝》:迎紫姑神

走三桥

明谢肇淛《五杂俎》中记:“齐鲁人多以正月十六夜游寺观,谓之‘走百病’。”清徐釚《词苑丛谈》:“京师旧俗,妇女多以元宵夜出游,摸正阳门钉以祓除不祥,名‘走百病’。”正月十五子夜一过就是十六,古人深信,正月十五深更半夜,妇女们通过这样的方式能祛除疾病。江南多河流,城镇多古桥,所以江南的“走百病”活动不是“夜游寺观”或“摸正阳门钉”,而是从多座桥上走过,称之“走三桥”。在古代汉语中,数字作实数使用时“三”就是“3”;而当虚数使用时,“一”表示单,“二”表示多,“三”表示很多。所以“走三桥”可以是过三座桥,也可指走许多桥。

明人《走三桥》诗:

细娘吩咐后庭鸡,不到天明莫浪啼。

走遍三桥灯已落,却嫌罗袜污春泥。

《图画日报》:走三桥

从凌晨走到清晨,此“走三桥”可能是走了许多桥。清人顾禄《清嘉录》是记录苏州风俗的著作,说:“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必历三桥”可理解为——必须走过三座以上的桥。上海“走三桥”风俗颇盛行。上海城墙周9里,城里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但城里就有肇嘉浜、方浜、侯家浜、薛家浜等许多河流,有大小桥梁数十座,大概在200米内会有一座桥,所以多走几座桥不成问题。不过,人们大多选择东门外方浜上的学士桥(由陆深捐建,又称“陆家石桥”,陆深是大学士,故称“学士桥”)、长生桥和如意桥。这“三桥”就象征升官、长寿、幸福,犹如中国人顶欢喜的“福禄寿”三星高照。

晚清上海旧城内外学士桥、长生桥位置图

“走三桥”是江南元宵普遍的风俗,各地所走之桥也因地制宜,秦锡田《周浦塘棹歌》:

元宵例合走三桥,环洞新桥只二条。

吾愿苏家桥改建,三桥走遍路迢迢。

词中“环洞”即“度民桥”,“新桥”即“裕民桥”,均为今浦东地区周浦塘之桥,现已消失。当时大概苏家桥损坏不能通行,所以作者才有此呼声。“走百病”和“走三桥”名义上是“祓除百病”,但更像节日健身和旅游活动。

清末周浦塘沿线一带地图

如今,上海人在小孩满月时抱小孩过三座桥,或坐汽车越过黄浦江上的三座大桥,这是不是古时“走百病”或“走三桥”之遗风呢?我想也许是吧。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上海故事图说老上海农历新年风俗”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品老字号美食 读百年人文故事《上海老味道续集》新书发布

品老字号美食 读百年人文故事《上海老味道续集》新书发布

老字号,豫园,松月楼,美食,南翔馒头店,绿波廊,春风,文化,集团,沈嘉禄,上海老饭店,南翔馒头,图说,品牌,新书,松鹤楼,上海老,上海文化,味道,市民,城隍庙,小笼,德兴,续集,湖滨,素食,菜馆,馒头,食客,餐饮

2014-10-25 #长篇故事

当阿拉丁神灯遇上老上海 会有怎样神奇魔幻的故事?

当阿拉丁神灯遇上老上海 会有怎样神奇魔幻的故事?

上海,阿拉丁,魔幻,作品,童鑫,出品人,励志,上海市,发布会,图说,官方,乐斯,于志庆,吕洋,孙佳,王丽,首席记者,上海戏剧学院,上海文化,众能,大世界,有仙,老故事,行业协会,展现了,东西,事情,人性,亲情,俗套

2010-09-04 #故事阅读

快来看!这个爷叔做的微缩石库门 还原了老上海的光阴故事

快来看!这个爷叔做的微缩石库门 还原了老上海的光阴故事

申宝,模型,石库门,上海,记者,老爷,弄堂,新民晚报,图说,老上海,事情,地址,小时候,工作室,热水,结构,连环画,生活,贺友直,陈逸飞,烟火气,艺术中心,一爿,手工,侄子,佐证,卯榫,啄木鸟,地方,城市

2007-10-03 #小故事

“新世界”和“老上海” 她爱心相连——南京东路派出所社区民警朱静怡的故事

“新世界”和“老上海” 她爱心相连——南京东路派出所社区民警朱静怡的故事

朱静,小区,居民,南京路,社区,新世界,疫情,老人,小阿姨,定兴,车位,需求,上海,图说,西饼屋,车库,老人们,黄浦公安分局,人员,价格,周边,师傅,建议,总能,情况,想法,扎堆,民警,爱心,真心

2011-01-03 #小故事

杂技也可以讲故事 《上海大世界》演绎海派杂技人的家国梦

杂技也可以讲故事 《上海大世界》演绎海派杂技人的家国梦

杂技,海派,上海,董润,上海大世界,城隍庙,梦瑶,舞台上,大世界,主办方,作品,图说,国际,基因,时代,红色,董家,顶缸,石库门,赵玥,女主角,班主,内在美,云峰剧院,上海马戏城,中国梦,大楼下,徐家汇天主教堂,景都,老上海

2016-12-21 #故事会在线阅读

新年的故事

新年的故事

公历,老人,初一,农历,历法,西历,村里,汉武帝,老婆婆,阳历,农历新年,农历正月,人们,公元,名称,婆婆,朝代,浑身,烛火,耶诞,节日,西元,风俗,活动,一月一日,太初历,有一种,和公,凯撒,司马迁

2020-09-06 #故事会在线阅读

关于新年的故事

关于新年的故事

公历,老人,初一,农历,历法,西历,村里,汉武帝,老婆婆,阳历,农历新年,农历正月,人们,公元,名称,婆婆,朝代,浑身,烛火,耶诞,节日,西元,风俗,活动,一月一日,太初历,有一种,和公,凯撒,司马迁

2020-09-07 #故事阅读

上海故事再被搬上舞台 话剧《苏州河的儿女们》将在ET聚场上演

上海故事再被搬上舞台 话剧《苏州河的儿女们》将在ET聚场上演

苏州河,儿女们,作品,工程师,上海,主旋律,改革,上海故事,金家花园,人物,人心,图说,官方,时代,舞台,话剧,变迁,变化,转型,很好看,社办企业,两岸,信息,剧情,力量,发布会,舞台剧,命运,基层,百年老

2020-06-24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