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关于郑板桥的故事

时间:2020-05-28

有关郑板桥的故事50

提示:本文共有 815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7 分钟。

郑板桥的“怪”,颇有点济公活佛的味道,“怪”中总含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每当他看到贪官奸民被游街示众时,便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作为围屏,以此吸引观众,借以警世醒民。2、颇有骂名郑板桥无官一身轻,再回到扬州卖字画,身价已与前大不相同,求之者多,收入颇有可观。但他最厌恶那些附儒风雅的暴发户,就像扬州一些脑满肠肥的盐商之类,纵出高价,他也不加理会。高兴时马上动笔,不高兴时,不允还要骂人。他这种怪脾气,自难为世俗所理解。有一次为朋友作画时,他特地题字以作坦率的自供:“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3、个人润例郑板桥卖画,不像历来文人画家那样犹抱琵琶半遮面。既然已经迈进市场,索性大大方方的。他制定《板桥润格》,成为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作无益语言也。”还在最后附了一首诗:“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明明是俗不可耐的事,但出诸板桥,转觉其俗得分外可爱,正因他是出于率真。4、好吃狗肉板桥定润格,规定凡求其书画者,应先付定金,并作润例,颇为风趣。当时,许多豪门巨绅,厅堂点缀,常以得到板桥书画为荣。但板桥不慕名利,不畏权势,生平最不喜为那些官宦劣绅们作书画,这在他老人家的润格里是不便声明的。有一次,一帮豪绅为得其书画,运用计谋,设下陷阱。他们了解到板桥爱吃狗肉,就在他偕友外出交游的必经之路上,借村民的茅舍,烹煮了一锅香喷喷的狗肉,待板桥经过时;主人“笑脸相迎,并以狗肉好酒相待。”板桥不疑,开怀畅饮,连赞酒美肴不止。饭罢,主人端出文房四宝,言请大人留联以作纪念。板桥深觉今有口福,便立刻应诺,随即起身提笔,并询问主人大名,署款以酬雅意。书毕,尽兴而归。后来,在一次宴席上,他偶然发现自己的书画作品挂在那里,方知自己受骗,十分后悔,自己嘴馋不已。5、状元外交家清同治七年戊辰科状元洪钧,是个外交上的传奇人物,又是知名学者,他的政治生涯大多是与外国人打交道,他的私人生活又与当时名妓赛金花连在一起。所以其名气是和外交、洋人、才华、风流交织成一体的。洪钧曾任翰林院修撰,兵部侍郎。光绪登基后,器重他的才学,晋升内阁学士。这期间其母病故,回家服丧,按例应当三年,但由于外交的急需,三月便返朝,受命为德、俄、奥、荷四国特命公使。在服丧时洪结识了红遍苏州的名妓赛金花,两人初会便情意绸缪,不久便结连理。洪接到出使的密令后,便携新婚妻子赴任,洪精通德、俄文,才华出人,再加上高贵典雅的赛金花做点缀,那些外交界的老手几乎都为之惊叹、折服,尽管赛金花比洪小三十二岁,但二人感情很好,可是好景不长,在洪回国后的第三年,就一病不起,将年仅二十四岁的赛金花留在了人间。参考资料来源:百科 郑板桥查看全部6个回答大肚腩有福气了!寻120 280体重胖子,减肥不饿肚子,只要17个名额名药汇广告相关问题全部郑板桥有哪些故事,要短一些1、郑板桥印章 他用印章,提醒自己勿忘故乡。 郑板桥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出生于江苏兴化(当时归属扬州),因此,他有一印章是“扬州兴化天”,以此提醒自己时刻不要忘记故乡。他还有一方印,叫做“雪婆婆同日生”,板桥自述当地民俗以十月二十五日为雪婆婆生日,他于这一天出生,故有此印。 求学期间,明代艺术大师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山人)是郑板桥崇拜的偶像,板桥赞其书画“翰墨馨香,笔势惊人,如狂风,如云朵,如银河,如烟霞,变化万端,美不可言。”板桥还称徐渭“才高而笔豪,而燮亦有倔强不屈之气,所以不谋而合”。 崇拜之极,板桥请治印高手吴于河刻一印:“青藤门下牛马走”,意即愿在徐渭门下执仆役之礼,心甘情愿为其效劳。郑板桥是康熙时期的秀才,雍正王朝的举人,乾隆年间的进士,因此他就有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印章。 2、板桥智售过期扇 清朝的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 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 3、板桥妙语斥小偷 郑板桥辞官回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惟携黄狗一只,兰花一盆。一夜,天冷,月黑,风大,雨密,板桥辗转不眠,适有小偷光顾。他想:如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对付,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又不甘心。 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继又闻:“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心想:不偷也罢。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既有恶犬,何不逾墙而出。 正欲上墙,又闻:“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乃细心避开,足方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4、开仓放粮 乾隆十一年(1746年),郑板桥调任潍县知县。恰逢潍县遭遇百年不遇的灾荒,百姓卖儿鬻女,四处逃亡,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状。郑板桥到任后,经常微服私访,深入民间考察灾情。 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郑板桥寝食难安,于是接连上书朝廷,要求开仓赈济,以救百姓于水火。有些富户巨贾又趁火打劫,囤积居奇,高价售粮,致使“斗粟值钱千百”。朝廷对上奏迟迟不复,在万般无奈中,郑板桥冒着丢官和杀头的危险,决定开仓赈济,让百姓持券借贷。 郑板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县丞和典吏,听取他们的意见。他们认为,私自开仓犯刀剐之罪,千万不可操之过急,还是等上面批示下来后再做打算为好。板桥听了生气地说:“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遣,我任之!” 5、郑板桥之暖老温贫 郑板桥出世以后,祖辈富有家业已渐衰败。虽有田产,也雇过佃户、女佃等人,但家中生活也比较清贫。板桥在《七歌》中追忆自己童年“时缺一升半升米,儿怒饭少相抵触”,便是当时窘迫生活的写照。 乾隆七年,奋斗半生的板桥终被派往山东范县任职。虽说官职仅七品,毕竟薪俸固定,不再靠卖字画和授私塾的微薄收入来维持生计。过了数年,板桥将积蓄的俸钱让堂弟带回,后来怕他开支不当,就专门写家书一封,叮嘱堂弟将钱“挨家比户,逐一散给”亲朋故友、旧日同学。 “其余邻里乡党,相赒zhōu相恤,汝自为之,务在金尽而止”(《范县署中寄舍弟墨》)。还有一次,板桥得知家中新置田地秋收达五百斛(约合二百五十石),专门写信告知家中:“天寒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家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62 浏览47032019 10 03郑板桥的故事是什么?郑板桥辞官回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惟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一夜,天冷,月黑,风大,雨密,板桥辗转不眠,适有小偷光顾。他想:如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对付,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继又闻:“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心想:不偷也罢。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既有恶犬,何不逾墙而出。正欲上墙,又闻:“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乃细心避开,足方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卖画扬州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 郑板桥像 ”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亭,往来山阴道上。1757年,六十五岁,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极多,流传极广。 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不幸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三十二岁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名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 三十五岁,客于通州;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四书》各一部。三十七岁时作《道情十首》初稿.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论了许多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以“怪”出名 1. 扬州八怪(金农、汪士慎、黄慎、李鱓、郑燮、李方膺、高翔、罗聘) 2. 怪在何处(画得怪、文章怪、性情怪、行为怪) 板桥的“怪”,颇有点济公活佛的味道,“怪”中总含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每当他看到贪官奸民被游街示众时,便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作为围屏,以此吸引观众,借以警世醒民。 颇有骂名 他无官一身轻,再回到扬州卖字画,身价已与前大不相同,求之者多,收入颇有可观。但他最厌恶那些附风的雅的暴发户,就像扬州一些脑满肠肥的盐商之类,纵出高价,他也不加理会。高兴时马上动笔,不高兴时,不允还要骂人。他这种怪脾气,自难为世俗所理解。有一次为朋友作画时,他特地题字以作坦率的自供: “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 个人润例 写字画画,斤斤计较于酬金,自是俗不可耐。但板桥毫不隐讳,而且明定出一则可笑的怪润例:大幅六两、中幅四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盖公之所陕,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现银,则中心喜税,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恐赖赈。年老神疲,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春风过耳边。” 明明是俗不可耐的事,但出诸板桥,转觉其俗得分外可爱,正因他是出于率真。 好吃狗肉 等第狗肉(一黑、二黄、三花、四白),誉之“人间珍肴”。 板桥定润格,规定凡求其书画者,应先付定金,并作润例,颇为风趣。当时,许多豪门巨绅,厅堂点缀,常以得到板桥书画为荣。但板桥不慕名利,不畏权势,生平最不喜为那些官宦劣绅们作书画,这在他老人家的润格里是不便声明的。有一次,一帮豪绅为得其书画,运用计谋,设下陷阱。他们了解到板桥爱吃狗肉,就在他偕友外出交游的必经之路上,借村民的茅舍,烹煮了一锅香喷喷的狗肉,待板桥经过时;主人“笑脸相迎,并以狗肉好酒相待。”板桥不疑,开怀畅饮,连赞酒美肴不止。饭罢,主人端出文房四宝,言请大人留联以作纪念。板桥深觉今有口福,便立刻应诺,随即起身提笔,并询问主人大名,署款以酬雅意。书毕,尽兴而归。后来,在一次宴席上,他偶然发现自己的书画作品挂在那里,方知自己受骗,十分后悔,自己嘴馋不已。2 浏览1282019 08 17郑板桥的故事的主要内容郑板桥轶事 一、清代才子郑板桥的姻缘: 《竹石图》 郑板桥文采盖世,可惜穷途潦倒,一日走到一家人门前,惊觉门前的对联是自己的诗作,郑生向户主饶夫人问个究竟,饶夫人说自己女儿极爱郑板桥的作品,郑生忙道自己正是郑板桥,饶夫人马上把女儿五娘叫出来,并且把她许配给郑板桥,郑板桥后来高中进士,大小登科一道儿至,夫妇二人也恩爱一生。 二、郑板桥夫人的“人各有体!” 清代郑板桥临摹诸家法帖甚勤,有一晚上,做梦也在临帖,东指西横,梦中误将指头横在夫人背上大肆临摹。 夫人惊醒,郑板桥在睡梦中听得夫人娇声曰:“人各有体!”,郑板桥幡然醒悟,尽毁所有法帖,自己另创一体。 三、郑板桥嫁女儿 板桥嫁女儿,嫁得别创一格,嫁得爽快利落;不比时下婚姻,讨价还价,有辱婚姻的神圣。“板桥有女,颇传父学。”当女儿大到可以嫁人的时候,板桥说:“吾携汝至一好去处。”板桥把女儿带到一位书画至友的家中后说:“此汝室也,好为之,行且琴鸣瑟应矣。”一句话交待清楚,转身自去,而嫁女大典,也就此告成了。 四、郑板桥的小处不可随便 郑板桥的字很值钱,书童经常把他草稿偷出去,裱褙后卖钱。有一回郑板桥故意写了“不可随处小便”的字,他想这回不会被拿去卖钱。过几天,郑板桥在一家书画店里看到他的这幅字,但内容已被改为“小处不可随便”。 五、入骨的温情 论及板桥的为人处世之道,以“率真”二字似可概之。他深知恕道,非常练达人情,从一些生活的细节上,都能表现出十足的人情味,为诗为文,字里行间也莫不流露出至情至性,他堪称是中国读书人的典型。他感念乳母之恩,后母之爱,叔侄亲情,朋友道义,以及自己的困顿,写了一首“七歌”,随口白话,不见藻饰,而一字一泪,感人至深。怀念儿时的游伴(一位邻居乖巧的小姑娘王一姐),他题了一阕“贺新郎”的词相赠,淡淡的几笔素描,小儿女的憨神态,即跃然纸上,留下一股甜蜜的回味。 他虽已富贵了,仍不忘贫贱的故旧,多所存问,体贴入微,这在他的家书上更很生动的表达。如何接待贫寒的求告者:先请其吃碗热粥,然后再问其来意;如何体恤童仆:想想人家的孩子,亦正如自己的孩子;甚至为了保全一座无主的孤坟,而甘愿买下一块没人肯要的荒地,以备自己他日归土,好与地下作伴,这种泽及枯骨的想法,正是仁心的高度发挥。不管他的什么想法,总能表现出他的率真,在惯见虚伪取税的社会中,率真可算是很难得的。 六、耿介的操守 专制时代的衙门,具有十足的可怖性,纯良的百姓是不敢轻易进入的。身为县太爷,高高在上,为了养威,也不会轻易外出,出必鸣锣喝道,以示尊不可犯。功名与利禄相密合,就不会再想到民间的疾苦。所谓“灭门县令”,能少作点恶,已属难得,遇有灾难,掩饰之不遑,浸吞赈款之不遑,更难顾及其他。而板桥一反官场的积习,布衣草鞋,深入民间,以了解疾苦;并毫无矫情,一本其真,将所见所闻的民间悲惨事,一一表达诗篇中,以作刺骨的讽喻。他在“逃荒行”中写卖妻卖儿的悲痛,“还家行”中写一妇与前后两夫及子有间难割难舍的幽情,读来都会令人酸鼻。这些血泪文字,为痛苦无告的小民倾吐心声,是不合为官之道的,亦属练达宦情者的大忌。 他对县民的关切,虽已尽心竭力,仍感惶恐未足。在他写“范县”的诗中有两句:“县门一尺情犹隔,况是君门隔紫宸。”可以体会得也。以小小县衙的一道浅的门墙,对民情尚有隔膜,何况那皇帝老倌只高坐在重门深禁的金銮殿上,还能知道些什么?在君权至上的时代,这种感慨很易受到曲解,甚至惹出祸端。幸而他仅仅是个小小的“七品官耳”,若像苏东坡那样的树大招风,遭到小人的罗织,定个轻蔑朝廷的罪名,抄家问斩,都属意中之事,实在大意不得的。 七、板桥巧断赖婚案 他在地方任知县时,颇为当地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例如他任潍县的知县时,岁逢饥荒,于是大兴工赈,令豪门大户煮粥救饥,全活者甚多。传闻郑板桥于潍县担任县令时,受理一桩赖婚案,穷秀才告其岳父不守诺言,无端赖婚。 板桥事先已知穷秀才的岳父是一位大地主,他令穷秀才暂留衙内,派人传唤地主与他的女儿到堂上。于是,板桥问道:“你为什么要赖婚?”财主答:“因穷秀才养活不了我的女儿,他们不宜生活在一起。”板桥说:“原来如此,看来你的女儿确实不应该嫁给一位穷秀才。不过,你也得为你的女婿想想。这样吧!你出一千两黄金,我来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保证你满意。” 财主听说郑板桥要帮他解除女儿与穷秀才的婚约,颇为高兴。他按时如数付现。板桥说:“你的女儿迟早总是要嫁人的,倒不如我给你找个乘龙快婿,这一千两黄金就算是嫁妆之资,你意下如何?”财主听了之后,眉开眼笑,连连点头哈腰说:“当然好!当然好!” 在说话之间,板桥已令人把穷秀才传了出来,当即命他与财主女儿拜堂成亲,随后双方携金而去。财主瞠目结舌,不知所措,最后哭笑不得,退堂而归。 八、板桥妙笔战盐商 有一天,某盐商将一个私自贩盐的小贩扭送到县衙门,要县令板桥处以重罚。板桥一见那个小贩,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知他为生活所逼,不得不如此。于是,顿生怜悯之心,他想戏弄一下这个盐商。就对盐商说:“这个小贩应当加重处罚,我准备给他戴上枷锁,立街示众,好不好?”盐商笑眯眯地说:“好!好!” 板桥当即命衙役抱来一些芦席,用细木片做托,认真扎好,中间挖一个大圆孔。他又画了许多竹子和兰花,题了字,贴在芦枷上。然后让小贩套在脖子上,站在盐商的门口示众。因板桥向以诗、书、画号称“三绝”,画的竹子和兰花,尤其名播四海。许多人都想目睹为快,更渴望能得到他的墨宝。所以当小贩戴着芦枷往盐商门前一站,立即招引很多人围观,整个县城都为之哄动了,盐商的门堵得水泄不通,生意一点也做不成。盐商只好到县衙内哀求板桥放了那个小贩。 九、竹影墙 他才学极高,其画更是出名,许多人求其画而不可得。 据说郑板桥的画非常传神,能够使画中之物成真。话说郑板桥有一个朋友,家里新砌了一道墙,他一直请求郑板桥给在墙壁上画个画,无奈郑板桥总是忙着没时间。 有一次,这朋友请郑板桥还有一些朋友到家里喝酒。酒席喝到一半,主人当着大家的面,非请郑板桥在墙壁上画一画不可。郑板桥见推不掉,就说:"行,你磨墨吧!" 主人连忙让儿子拿来一砚墨来,郑板桥一看,说道:"不行,太少了,至上要磨半小盆的墨。"大家一听,那么多的墨,难不成要将整壁墙都涂黑?主人心疑之际,仍赶紧让儿子端来半小盆的墨。这时郑板桥已经是醉得摇摇晃晃了,他走到墙壁前面,用手往盆子里一沾,就往墙上抹起来,抹了几把,又把整个盆子端起来,将里头的墨汁整个都泼到墙壁上,弄得黑鸦鸦一片。这主人心里可不痛快了,他原来只想让郑板桥画在墙上,一是风光,二是好看。谁知黑鸦鸦一片不知在画何物?又不好涂掉,只好留下,自己生闷气。 有一天刚下一场大雨,天上不住地打雷,加上闪电,好不惊人,谁知雨过天晴,这道墙壁前面竟然死了上百只的麻雀。 过了一些时日,来了一个老头,来到这主人家门口,就对着这道墙壁仔细地看。这主人看见了,一时好奇,就问:"您在看啥?" "这画,一定是名人画的吧?" 主人心中还有气,说道:"那是什么名人,只是一个朋友用手抹的。" 老头儿问:"这画成了之后,可出过什么奇怪之事?"主人答:"奇事倒是有一件,有天下大雨,又打雷又闪电,之后就在墙前面发现死了上百只的麻雀。" 老头点头说道:"这画,真是太好了!一般人看不出他画的是竹林,只有打雷下雨的时候,闪电一照,才看出是竹林,麻雀将它当成真的竹林,飞来避雨,所以就撞在墙上死了。"109 浏览56092016 12 02郑板桥的故事(要简短,急!)抓阄抓出的状元 崇祯皇帝继位后,很想有所作为,使积弱的未明王朝能有一些起色。所以非常注重人才的选拔。明崇祯元年戊辰科考试,是第一次由他亲自选才,因而特别注重。殿试阅卷后,阅卷大臣将精心挑选的前三十六名的卷子呈上,他怀疑凭自己的眼力未必能选出真才,就将前三十六名进士的姓名抄下,作成阄,放入罐内,用金筷子去挟,挟出的第一个是刘若宰,他不放心放回去重挟,如是者三,所得的都是刘若宰,他以为这是天意,逐定刘为状元。62 浏览17102018 05 21儿时郑板桥故事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关于郑板桥的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人物资料 郑板桥人物介绍 郑板桥人物故事

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人物资料 郑板桥人物介绍 郑板桥人物故事

板桥,郑板桥,扬州,郑燮,书画,画家,骂人,丛兰,乾隆,兰竹,兰竹石,康有为,启功,士铨,奇古,学书,神寒骨,翩翩,金农,郑进,地理学家,卖字画,同义词,原名,人称,举人,一生,不变,世俗,个人

2020-09-07 #故事大全

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的画

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的画

郑板桥,东范,乾隆,郑燮,原名,人称,举人,先生,板桥,康熙,官山,县令,政绩,扬州,扬州八怪,祖籍,潍县,苏州,秀才,进士,代表人物,雍正十年

2020-05-28 #故事会

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的画

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的画

郑板桥,东范,乾隆,郑燮,原名,人称,举人,先生,板桥,康熙,官山,县令,政绩,扬州,扬州八怪,祖籍,潍县,苏州,秀才,进士,代表人物,雍正十年

2020-05-28 #短篇故事

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的画

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的画

郑板桥,东范,乾隆,郑燮,原名,人称,举人,先生,板桥,康熙,官山,县令,政绩,扬州,扬州八怪,祖籍,潍县,苏州,秀才,进士,代表人物,雍正十年

2020-05-28 #故事会在线阅读

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的画

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的画

郑板桥,东范,乾隆,郑燮,原名,人称,举人,先生,板桥,康熙,官山,县令,政绩,扬州,扬州八怪,祖籍,潍县,苏州,秀才,进士,代表人物,雍正十年

2020-09-07 #小故事

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的画

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的画

郑板桥,东范,乾隆,郑燮,原名,人称,举人,先生,板桥,康熙,官山,县令,政绩,扬州,扬州八怪,祖籍,潍县,苏州,秀才,进士,代表人物,雍正十年

2020-09-06 #经典故事

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的画

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的画

郑板桥,东范,乾隆,郑燮,原名,人称,举人,先生,板桥,康熙,官山,县令,政绩,扬州,扬州八怪,祖籍,潍县,苏州,秀才,进士,代表人物,雍正十年

2020-09-08 #小故事

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的画

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的画

郑板桥,东范,乾隆,郑燮,原名,人称,举人,先生,板桥,康熙,官山,县令,政绩,扬州,扬州八怪,祖籍,潍县,苏州,秀才,进士,代表人物,雍正十年

2020-09-06 #长篇故事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轶事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轶事

郑板桥,盐商,狗肉,板桥,奉旨,小偷,小贩,知府,字画,扇子,老翁,好的,扇面,桅杆,潍县,皇上,黄狗,为题,先生,县衙门,县令,大人,官船,差役,披衣,旗子,旨意,河蟹,穷人,花盆

2020-09-06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