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清康熙皇帝玄烨

时间:2020-05-27

康熙历史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814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7 分钟。

康熙皇帝简介 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名玄烨。世祖顺治皇帝第三子。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顺治十一年(1654年)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天表英俊,岳立洪声。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驾崩,圣祖时年八岁,即位,翌年改元康熙。史称康熙皇帝。康熙皇帝一生坎坷,八岁丧父,九岁丧母。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康熙皇帝临危不乱,勤于读书,精通历史,地理,算学,医学等诸多学科。在祖母孝庄文皇后的辅佐下,智擒鳌拜,裁撤三藩,收复台湾。历史上有名的康熙盛世自此发端。康熙皇帝一生崇尚孝道。对其祖母,母亲皆极为尊敬。他的母亲孝康章皇后去世后,几十年来,对其嫡母孝惠章皇后恭顺有加,每年亲自侍奉孝惠章皇后赴热河避暑。在其病重期间,每日前往寿宁宫探望,直至皇后驾崩。康熙皇帝对其祖母,太宗之庄妃,世祖生母孝庄文皇后更是恪尽孝道。不但每日前往慈宁宫问安,还在孝庄文皇后生病时几次步行至天坛,为其祈祷,言愿以己之寿命换祖母万寿。孝庄文皇后驾崩后,康熙悲痛万分,亲视其入殓,断发着服,庐次于慈宁宫外,正直除夕佳节,群臣请其回宫,未允。回宫后,仍然每日去慈宁宫,睹物思人。康熙皇帝,一生励精图治,政绩卓著。除却上文所提,积极抵抗外国势力侵略,与俄国精确边界,两次亲征准葛尔,定鼎天下,完成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因其文治武功,后人称为千古一帝。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驾崩于北京京郊畅春园,享年69岁,庙号圣祖,是为清朝唯一有圣字庙号的皇帝。 康熙皇帝,名爱新觉罗·玄烨,庙号清圣祖,习惯上以年号称之为康熙。他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二代皇帝,因为缔造了“康乾盛世”,以及在维持中国领土完整方面的作为,成为中国最受景仰的帝王之一。拜当代影视传媒所赐,他也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帝王。 康熙以八虚龄践柞,其时前辈留给他的是一个庞大而危机四伏的江山,对清朝的效忠尚未形成习惯,以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已经显现或将要显现;在朝廷内部,“强人政治”的时代尚未过去,鳌拜等大臣独断专行,已形成对皇权的巨大威胁。这样的时代,正呼唤一位政治巨人的出现,来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治秩序。康熙以他日后的文治武功证明了,他很好地承担起了这一角色的责任和义务。 在康熙早年的成长中,他的祖母孝庄文皇后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对各方力量的制衡,努力为康熙亲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但当康熙在1667年开始亲政之时,发现专横的顾命大臣鳌拜已成为他乾纲独断的最大障碍。两年后,康熙设计将鳌拜及其亲信一网打尽,从此独揽大权,这是康熙一生成功的起点。 其时,南方的“三藩”又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三藩”是分封在南方的三个藩王,均为明朝降清将领,在打天下中立下汗马功劳。“三藩”中以吴三桂为首,握有重兵,渐有成为割据势力之势。康熙在“削也反,不削也反”的判断之下,于1673年下令削藩。吴三桂立即造**,打着恢复汉人天下的旗号,一度将战火烧及南方的半壁江山。康熙在这场战争中初步显示了军事领导才能,运筹帷幄,果断机智,成功策反了王辅臣等人,用了8年时间终于将叛乱平定下去。 接着,康熙乘胜利之势,派施琅率水军跨过台湾海峡,攻灭台湾郑氏政权。这是中国古代渡海作战的经典一役,清除了明朝最后的残余力量。台湾作为“东南数省之屏障”的作用也从此得到中央政权的重视。 在中国内战的同时,俄国人正在沿着西伯利亚的据点一步一步地向东推进,占据了清朝龙兴之地——黑龙江流域,第一次成为中国北方的威胁。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便将目光投向这里。1685年,派遣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等,在“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的配合下,取得了雅克萨战役的大捷。康熙接受了沙俄使臣的求和,随后签订了《尼布楚和约》,划定了两国东部边境线,此后一个半世纪里,两国基本保持和平。 但北边的威胁除了新出现的沙俄之外,还有旧有的蒙古分裂势力。当时的蒙古已分为漠南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南蒙古已归附清朝,漠西、漠北蒙古则维持半独立状态。在康熙一步步统一中国内地的同时,漠西蒙古出了一位枭雄——噶尔丹,也正在一步步统一蒙古诸部。噶尔丹具有成为一位努尔哈赤式英雄的诸多要素,但他不幸运,碰上的对手是康熙领导下蒸蒸日上的中央王朝。尽避在1690年曾一度进逼到离北京仅700余里的地方,但终于在乌兰巴通一战中败于康熙之手。1691年,康熙召集蒙古诸部王公,主持了“多伦会盟”,加强了满蒙联盟,直接目的是孤立噶尔丹,但蒙古族也从此得以在清朝的统治利益中分得一杯羹。此后,康熙三次亲征噶尔丹,最终迫使噶尔丹在穷途末路中死去。清朝在中国北方漫长边境线上的统治,从此确立下来。 傲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重新纠集了余部,在1717年进军西藏。康熙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役中,同样赢得干净利落,他在1720年派军入藏,驱逐了策妄阿拉布坦,稳定了对西藏的宗主权。 在上述一系列战争的同时,康熙通过正确的国内政策,使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走出多年战乱的浩劫,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他比较重视民生,亲政不久,便废除了满洲贵族“圈地”的弊政。六次南巡以视察水利工程,并修治永定河等河道。值得称道的是,他在位期间曾多次减免全国赋税,并在1712年国库充实的情况下,规定“盛世滋生人口,永不加赋”,即以现有人口为基准,以后增加人口都不再增加人头税,此举以及其继承人雍正实行的“摊丁入亩”,对中国人口的猛增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康熙在位期间钦定了《大清律》,条目之多刑例之全,都可谓集中国历代律法的大全。在科举制度方面,除了常规的八股取士之外,康熙增设了博学鸿儒科,采用考试与举荐相结合的方式招揽人才。在平三藩之乱期间,为了增加国库收入,颁布了捐纳制度,凡地主士绅子弟,只要缴纳一定的“捐钱”,便可得到较低等的官职,捐纳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成为科举制的一种补充。 康熙帝本人多才多艺,除了精通儒家学说之外,还对对数学、天文、地理、医学、生物学、工程技术等方面有浓厚兴趣,热心向西方学者学习相关知识。他在位期间,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他在位61年,在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历史上称之为“康熙之治”,是“康乾盛世”的开端。 收复台湾之后,康熙曾一度开海禁,但他晚年又重新实行“禁海”政策,走上了闭关锁国的道路。清代“文字狱”始于康熙时代,不过最热衷于此的是他的孙子乾隆皇帝。在康熙晚年,由于在立储问题上的优柔寡断,导致诸子联结朝臣争位,朝政一度出现混乱局面。这些,都是康熙少数令后人指摘的地方。 但康熙在历史上的影响也不宜被过高估计。首先,无论是平定三藩的战争,还是平定噶尔丹,或者是收复台湾的战争,康熙都是以一国之力对付一个地方力量,虽然胜利也来之不易,但并没有改变宏观的历史格局;而在雅克萨战役中击败的也只是沙俄一个具有冒险性质的团体,远不是沙俄的主力。其次,康熙的国内政策促进了国家的繁荣,但他的政策缺乏创新,基本上都是沿用前人的做法,“康熙之治”的出现,也与他所处的王朝第二代帝王的有利位置有关,具有战后恢复性发展的性质。而且,康熙本人热爱数学、自然科学、西方技术,却没有将之向全国推广的热情,使中国丧失了一个大规模接受西方文明的良机。 总的来说,康熙是一个有成就的帝王,但并非一个改变了历史发展大势的人物。他对历史的实际影响可能略逊色于他的名气。 满清以12万人的八旗兵,征服了拥有上亿人口的明帝国。在创造了这一历史罕见的奇迹之后,清朝初期的统治者也陷入了巨大的危机意识之中。确立满清在全中国统治的合法性基础,便是康熙皇帝执政的核心任务。康熙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使清政权既获得了儒家文化和汉族知识分子的认同感,又保持了满人尚武和开拓进取的特点。 康熙皇帝死因之谜 从雍正即位后,民间就一直有人说康熙皇帝不是寿终正寝的,他是被雍正皇帝害死的。真的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回头来看看历史。 从康熙晚年言行来看,他的建嗣计划中培养的对象是胤禵而不是胤禛。 康熙早年曾三征噶尔丹,以平定西北疆土。但几十年来,其部族的分裂野心不死。五十四年春,清朝作出西征准噶尔的重大决策,开始向西北地区增派援军。如果能在老皇帝非常重视的西北战场建功立业,无疑会使自己在立储的问题上增加很重的砝码。 康熙五十七年秋天,康熙皇帝正式任命胤禵为抚远大将军,表现得对胤禵十分赞赏。 作为清朝统治者的满洲贵族历来崇尚武功。开国的皇帝都是从战场上杀出来的。基于这一思想,康熙皇帝实际上是在给胤禵创造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为他顺利登上宝座铺平道路。 康熙晚年很注意打击皇子结党营私的行为,活动猖獗的皇八子胤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遭到打压的。但康熙忽视了另一个觊觎皇位的人 皇四子胤禛。他表面上不动声色,实际上他已经网罗了年羹尧等地方大员,同时皇帝身边的近臣隆科多也是他的死党。而这一切,康熙并不知道。康熙生命的最后几天就是在隆科多的"保护"下度过的,我们可以想象这几天的情况。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晚,在严密控制畅春园并得到玄烨某些内侍协助下,隆科多在进给康熙的药品或食物中投放了毒药。药性发作后,康熙虽未立即死亡,但已处于严重昏迷状态。隆科多于是一方面严密封锁这一消息,另一方面又矫诏将皇子们急召到畅春园,然后才告知玄烨"病危",随之他们也就参加对玄烨的照料和抢救,实际上是处于被变相软禁的状态。所以玄烨"病危"一事,皇亲国戚及满汉文武大臣当天并不知情。这样做是为麻痹胤禩、胤禵集团其他成员以及被废太子胤礽的亲信,防止他们因此而有所警觉,进行反击准备。 必于传位遗诏问题,是在玄烨死后才由隆科多向在场皇子们下达。这使大家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对胤禩、胤禵更不啻晴天霹雳,从而使皇子们愤恨异常却又无可奈何。既然隆科多是胤禛的人,那么他口中的所谓的"遗旨"也就是最有利于胤禛的了。其时,不但是诸位皇子、大臣对康熙的"遗诏"有怀疑,连西洋人对玄烨之死也抱着怀疑态度,意大利人马国贤对康熙去世的记载就是:"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既无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除此之外,胤禛即位后的一些举动也让人怀疑他的帝位得之有愧。在位期间,雍正没有居住康熙生前所居畅春园,另拨巨款营建了圆明园;没有去过一次康熙年年必往的避暑山庄,连自己的陵墓也离开了京东马兰峪,在数百里以外的京西易县另建西陵。 雍正阴谋夺位,虽不光彩,但作为皇帝,他是当之无愧的。在他十三年的统治中,澄清吏治,削除朋党,惩治贪风,使康熙朝后期一度废弛的朝政得以整顿,从而建立起一个独具革新特色、雷厉风行的帝王政府。由于雍正的励精图治,中国在他的继承人乾隆统治下,出现了一直持续到18世纪的繁荣景象。 他在政治上的才能,其实不能不说是康熙教导有方的结果。 康熙皇帝平定三藩 康熙帝亲自执政后,大力整顿朝政,奖励生产,惩办贪污,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渐渐强盛起来。当时,南明政权虽然已经灭亡。但是南方有三个藩王却叫康熙帝十分担心。 这三个藩王本来是投降清朝的明军将领,一个是引清兵进关的吴三桂,一个叫尚可喜,一个叫耿仲明。因为他们帮助清朝消灭南明,镇压农民军,清王朝认为他们有功,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驻防云南、贵州;尚可喜为平南王,驻防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驻防福建,合起来叫做"三藩"。 三藩之中,又数吴三桂最强。吴三桂当上藩王之后,十分骄横,不但掌握地方兵权,还控制财政,自派官吏,不把清朝廷放在眼里。 康熙帝知道要统一政令,三藩是很大的障碍,一定得找机会削弱他们的势力。正好尚可喜年老,想回辽东老家,上了一道奏章,要求让他儿子尚之信继承王位,留在广东。康熙帝批准尚可喜告老,但是不让他儿子接替平南王爵位。这一来,触动了吴三桂、耿精忠(耿仲明的孙子),他们想试探一下康熙帝的态度,假惺惺地主动提出撤除藩王爵位、回到北方的请求。 这些奏章送到朝廷,康熙帝召集朝巨商议。许多大臣认为吴三桂他们要求撤藩是假的,如果批准他们的请求,吴三桂一定会造**。 康熙帝果断地说:"吴三桂早有野心。撤藩,他要反;不撤,他迟早也要反。不如来个先发制人。"接着,就下诏答复吴三桂,同意他撤藩。诏令一下,吴三桂果然暴跳如雷。他自以为是清朝开国老臣,现在年纪轻轻的皇帝居然撤他的权,就非反不可了。 鲍元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为了笼络民心,他脱下清朝王爵的穿戴,换上明朝将军的盔甲,在永历帝的墓前假惺惺地痛哭一番,说是要替明王朝报仇雪恨。但是,人们都记得很清楚,把清兵请进中原来的是吴三桂;最后杀死永历帝的还是吴三桂。现在他居然打起恢复明朝的旗号来,还能欺骗谁呢? 吴三桂在西南一带势力大,一开始,叛军打得很顺利,一直打到湖南。他又派人跟广东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联系,约他们一起叛变。这两个藩王有吴三桂撑腰,也反了。历史上把这件事称做"三落之 三藩一乱,整个南方都被叛军占领。康熙帝并没有被他们吓倒,一面调兵遣将,集中兵力讨伐吴三桂;一面停止撤销尚之信、耿精忠的藩王称号,把他们稳住。尚之信、耿精忠一看形势对吴三桂不利,又投降了。 吴三桂开始打了一些胜仗,后来清兵越来越多,越打越强,吴三桂的力量渐渐削弱,处境十分孤立。经过八年战争,他自己知道支撑不下去,连悔带恨,生了一场大病断了气。 鲍元1681年,清军分三路攻进云南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潘自杀。清军最后平定了叛乱势力,统一了南方。 康熙三征噶尔丹 清朝时蒙古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个部分。除了漠南蒙古早已归属清朝外,其他两部也都臣服了清朝。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本来在伊犁一带过游牧生活。自从噶尔丹统治准噶尔部以后,他野心勃勃,先兼并了漠西蒙古的其他部落,又向东进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抵抗一阵失败了,几十万的漠北蒙古人逃到漠南,请求清朝政府保护。康熙帝派使者到噶尔丹那里,叫他把侵占的地方还给漠北蒙古。噶尔丹自以为有沙俄撑腰,十分骄横,不但不肯退兵,还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大举进犯漠南。 康熙帝召集大臣宣布他决定亲征噶尔丹。他认为噶尔丹气势汹汹,野心不小,既然打进来,非反击不可。公元1690年,康熙帝分兵两路:左路由抚远大将军福全率领,出古北口;右路由安北大将军常宁率领,出喜峰口,康熙帝亲自带兵在后面指挥。 右路清军先接触噶尔丹军,打了败仗。噶尔丹长驱直入,一直打到离开北京只有七百里的乌兰布通(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噶尔丹得意扬扬,还派使者向清军要求交出他们的仇人。 康熙帝命令福全反击。噶尔丹把几万骑兵集中在大红山下,后面有树林掩护,前面又有河流阻挡。他把上万只骆驼,缚住四脚躺在地上,驼背上加上箱子,用湿毡毯裹住,摆成长长的一个驼城。叛军就在那箱垛中间射箭放枪,阻止清军进攻。 清军用火炮火枪对准驼城的一段集中轰击,炮声隆隆,响得震天动地。驼城被打开了缺口。清军的步兵骑兵一起冲杀过去,福全又派兵绕出山后夹击,把叛军杀得七零八落,纷纷丢了营寨逃走。 傲尔丹一看形势不利,赶快派个喇嘛到清营求和。福全一面停止追击,一面派人向康熙帝请示。康熙帝下令说:"快进军追击!别中了贼人的诡计。"果然,噶尔丹求和只是缓兵之计,等清军奉命追击的时候,噶尔丹已经带了残兵逃到漠北去了。 傲尔丹回到漠北,表面向清朝政府表示屈服,暗地里重新招兵买马。公元1694年,康熙帝约噶尔丹会见,订立盟约。噶尔丹不但不来,还暗地派人到漠南煽动叛乱。他扬言他们已经向沙俄政府借到鸟枪兵六万,将大举进攻。内蒙古各部亲王纷纷向康熙帝告发。 鲍元1696年,康熙帝第二次亲征,分三路出击:黑龙江将军萨市素从东路进兵;大将军费扬古率陕西、甘肃的兵,从西路出兵,截击噶尔丹的后路;康熙帝亲自带中路军,从独石口出发。三路大军约定时期夹攻。 康熙帝的中路军到了科图,遇到了敌军前锋,但东西两路还没有到达,这时候,有人传说沙俄将要出兵帮助噶尔丹。随行的一些大臣就有点害怕起来,劝康熙帝班师回北京。康熙帝气愤地说。"我这次出征,没有见到叛贼就退兵,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再说,我中路一退,叛军全力对付西路,西路不是危险了吗?"当下,康熙帝决定继续进兵克鲁伦河,并且派使者去见噶尔丹,告诉他康熙帝亲征的消息。噶尔丹在山头一望,见到康熙帝黄旗飘扬,军容整齐,连夜拔营撤退。 康熙帝一面派兵追击,一面赶快通知西路军大将费扬古,要他们在半路上截击。 傲尔丹带兵奔走了五天五夜,到了昭莫多(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东南)正好遇到费扬古军。昭莫多原是一座大树林,前面有一个开阔地带,历来是漠北的战场。费扬古按照康熙帝的部署,在小山的树林茂密地方设下埋伏,先派先锋四百人诱战,边战边退,把叛军引到预先埋伏的地方,清军先下马步战,听到号角声起,就一跃上马,占据了山顶。叛军向山顶进攻,清军从山顶放箭发枪,展开了一场激战。费扬古又派出一支人马在山下袭击叛军辎重,前后夹击。叛军死的死,降的降。最后,噶尔丹只带了几十名骑兵脱逃。 经过两次大战,噶尔丹叛乱集团土崩瓦解,康熙帝要噶尔丹投降,但是噶尔丹继续顽抗。隔了一年,康熙帝又带兵渡过黄河亲征。这时候,噶尔丹原来的根据地伊犁已经被他侄儿策妄阿那布坦占领;他的左右亲信听说清军来到,也纷纷投降,愿意做清军的向导。噶尔丹走投无路,只得服毒自杀。 清政府重新控制了阿尔泰山以东的漠北蒙古,给当地蒙古贵族各种官职。清政府又在乌里雅苏台设立将军,统辖漠北蒙古。 后来,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那布坦攻占西藏。公元1720年,康熙帝又派兵远征西藏,驱逐了策妄阿那布坦,护送达赖喇嘛六世进藏。后来,清政府又在拉萨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康熙皇帝收台湾 郑成功赶走了荷兰殖民主义者,为祖国光复了台湾。但他以恢复明朝为旗帜,其实恢复明朝在大陆的统治已不可能,只是在这个名义下走向了封建割据的道路,日益变成全国统一的障碍。他的儿子郑经接替执政以后,又进一步铲除了荷兰在台湾的残余势力,并在台湾展开了经济及文化建设。经过郑氏二十多年的经营之后,台湾由原来人烟稀少的荒域,变作"地方千余里,户口数十万"的富庶之区。因此,郑氏对于台湾是有收复与开发之功的。然而,郑氏在台湾转入长期割据之后,则日益起着消极的作用。因为台湾的发展是离不开大陆的支持的,郑氏割据台湾,阻绝了台湾和大陆之间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联系,不利于台湾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郑氏对清朝所展开的军事活动,给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和平生产和生活,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郑经乘吴三桂等三藩变作之际,统兵进犯大陆,对清朝发动子大规模的战争,兵连七年不解,为了争取地盘,又和福建的耿精忠发生混战,先后在福建、广东等占领区内横征暴敛,引起了极大的骚扰。所以从国内形势来看,郑氏割据台湾为害非浅。从国防上来看,台湾在政治上脱离大陆,孤悬海上,就很容易招致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侵略,甚至有被吞并的危险。在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已经深入东方的国际环境下,台湾的割据将是后患无穷。因此种种,一康熙帝统一台湾,在当时实属必要。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之乱平定,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成熟了。这年台湾又发生内哄,郑经死后,诸子争位,长子被杀,幼子郑克爽立。郑克爽时年十二岁,大权尽操于冯锡范与刘国轩之手。康熙帝遂欲趁此时机,解决台湾问题,即用施琅为水师提督,决计进兵台湾。康熙二十三年(1683年)闰六月,施琅统战船三百、水师二万攻打澎湖,一战而克,大获全胜。郑军二万士卒、"百只战舰全部被击溃,守将刘国轩遁归台湾。澎湖一破,台湾震慑。郑克爽、冯锡范、刘国轩等见大势已去,人心瓦解,台湾不能固守,即表示愿降。施琅入台受降,郑克爽乃率众剃发,登岸归顺。 收复台湾后,康熙皇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 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于福建省。并在台湾设总兵一员,驻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驻兵三千。康熙帝收取台湾,完成台湾和大陆之间的政治统一,促进了以后台湾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由此台湾成为我国东南海上的重镇,有利于加强和巩固我国东南沿海的国防,有利于抵御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入侵。康熙帝统一台湾,其意义极为重大。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清康熙皇帝玄烨”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清康熙皇帝玄烨

清康熙皇帝玄烨

鳌拜,康熙,康熙帝,噶尔丹,吴三桂,台湾,康熙皇帝,蒙古,漠北,清军,玄烨,叛军,势力,皇帝,隆科多,历史,地方,沙俄,藩王,郑氏,一面,傲尔,孝庄文皇后,尚可喜,施琅,畅春园,耿精忠,西蒙,费扬古,郑克爽

2020-05-27 #小故事

清康熙皇帝玄烨

清康熙皇帝玄烨

鳌拜,康熙,康熙帝,噶尔丹,吴三桂,台湾,康熙皇帝,蒙古,漠北,清军,玄烨,叛军,势力,皇帝,隆科多,历史,地方,沙俄,藩王,郑氏,一面,傲尔,孝庄文皇后,尚可喜,施琅,畅春园,耿精忠,西蒙,费扬古,郑克爽

2020-05-27 #故事大全

清康熙皇帝玄烨

清康熙皇帝玄烨

鳌拜,康熙,康熙帝,噶尔丹,吴三桂,台湾,康熙皇帝,蒙古,漠北,清军,玄烨,叛军,势力,皇帝,隆科多,历史,地方,沙俄,藩王,郑氏,一面,傲尔,孝庄文皇后,尚可喜,施琅,畅春园,耿精忠,西蒙,费扬古,郑克爽

2020-05-26 #短篇故事

清康熙皇帝玄烨

清康熙皇帝玄烨

鳌拜,康熙,康熙帝,噶尔丹,吴三桂,台湾,康熙皇帝,蒙古,漠北,清军,玄烨,叛军,势力,皇帝,隆科多,历史,地方,沙俄,藩王,郑氏,一面,傲尔,孝庄文皇后,尚可喜,施琅,畅春园,耿精忠,西蒙,费扬古,郑克爽

2020-05-29 #小故事

清康熙皇帝玄烨

清康熙皇帝玄烨

鳌拜,康熙,康熙帝,噶尔丹,吴三桂,台湾,康熙皇帝,蒙古,漠北,清军,玄烨,叛军,势力,皇帝,隆科多,历史,地方,沙俄,藩王,郑氏,一面,傲尔,孝庄文皇后,尚可喜,施琅,畅春园,耿精忠,西蒙,费扬古,郑克爽

2020-05-27 #短篇故事

清康熙皇帝玄烨

清康熙皇帝玄烨

鳌拜,康熙,康熙帝,噶尔丹,吴三桂,台湾,康熙皇帝,蒙古,漠北,清军,玄烨,叛军,势力,皇帝,隆科多,历史,地方,沙俄,藩王,郑氏,一面,傲尔,孝庄文皇后,尚可喜,施琅,畅春园,耿精忠,西蒙,费扬古,郑克爽

2020-09-05 #故事大全

清朝历代皇帝顺序

清朝历代皇帝顺序

皇帝,道光,入关,乾隆,爱新觉罗,光绪帝,清太宗,皇太极,嘉庆,四子,慈安,清世祖,清文宗,清德宗,清高宗,清穆宗,康乾盛世,公元,光绪,农历,吏治,庙号,康熙,康熙皇帝,慈禧太后,清世宗,清圣祖,道光帝,雍正皇帝,同治皇帝

2020-05-29 #长篇故事

《延禧攻略》等清宫戏为什么这么火?清王朝康熙大帝的故事(一)

《延禧攻略》等清宫戏为什么这么火?清王朝康熙大帝的故事(一)

鳌拜,玄烨,康熙,皇帝,大臣,位辅政,故事,祖母,高强,康熙皇帝,婴儿,朝政,武功,江山,眼睛,遗诏,对这个,坐享其成,延禧,天一亮,孙成,子玄烨,拜本,母孝庄,甄嬛传,爱新觉罗,苏麻喇姑,辅政大臣,和喜,高而

2016-09-16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