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从鹿邑老子故事传说看鹿邑民间对传统道德的强调与追求

时间:2020-05-23

河南周口民间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967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0 分钟。

23 从鹿邑老子故事传说看鹿邑民间对传统道德的强调与追求1 1 唐旭东 (周口师范学院老子文化研究院 文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摘 要:在圣哲老子的故里河南鹿邑,至今流传着很多关于老子的生动故事传说。2 其中很多传说故事表现了鹿邑民间对仁善、信义、智、勇、勤等传统道德的强调和追求。小故事,大道理,其文化价值、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都不可小视。 关键词:鹿邑;老子;传统道德;仁善;信义 在圣哲老子的故里河南鹿邑,至今流传着很多关于老子的生动故事传说。3 其中很多传说故事表现了鹿邑民间对仁善、信义、勤俭等传统道德的强调和追求。但学术界目前尚未有人对此予以关注,兹不揣侧陋,撰此短文,以期抛砖引玉。 一、 仁善 在鹿邑老子故事传说中,很多传说故事表现了鹿邑民间对“仁善”传统道德的强调和追求。像老子出世传说,老子的母亲在临死前对老子唯一的叮嘱就是“你在尘世上,做个好人。”4 作为好人,首先强调的就是仁善之德。仁善,首先表现为怜悯和同情。所谓怜悯,是指见到别人受苦受难,不自觉地表现出哀怜之心。如鹿邑老子追乞丐传说,通过老子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他对小乞丐的怜悯:“这要饭的小孩多可怜人哪,穿得那样烂,饿得瘦成那个样子,恁小个人出来要饭,谁家有一点办法也不舍得叫小孩出来要饭哪!”同情,是见到他人受苦受难,从对方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想象自己处在那样的情境当中的痛苦感受和心情,亦即“感同身受”。孔子说:如果有可以一以贯之的行为,那就是“恕”,其含义之一就是站在对方角度思考,考虑对方的感受,即同情 5 。如鹿邑老子追乞丐传说这样表现老子对小乞丐的同情:“这小孩要是我,心里该啥滋味呀?他从老远的地方跑到我家来,一口饭没要就走了,我心里多不好受!”孔子一再强调“仁”,儒家所谓的“仁”的要义之一就是对弱者的怜悯与同情。孔子还说:所谓“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自己不愿受痛苦的煎熬,那么救人脱离苦海,成人之愿也可以视为仁者之行。饥者欲食,寒者欲衣,老子给小乞丐送馍,亦可以说成是满足他欲食的愿望,自然也可以视为仁心善行,是更高层次的“仁”。怜悯和同情也被孟子认为是人性本善的“四端”之一。在鹿邑老子追乞丐传说中,老子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设想对方的感受,可谓仁人之心了 6 。鹿邑民间对怜悯与同情之心的反复讲述和强调其实是对作为仁善之心的基础的强调。 更高层次的仁善表现为基于仁德爱心的见义勇为。见义勇为,有“大义”与“小义”、“大勇”与“小勇”之分,“为”也有“大为”与“小为”之分。“小义”、“小勇”、“小为”表现在帮助施与 1 本文为作者主持的周口师范学院老子文化研究项目“鹿邑老子故事传说的思想文化价值研究”(项目编号:zknuE05)的成果之一。 2 本文及本课题所说的老子是故事传说中的老子,是故事传说中虚构的文学形象,不等同于历史上真实的老子。 3 本文及本课题所说的老子是故事传说中的老子,是故事传说中虚构的文学形象,不等同于历史上真实的老子。 4 秦新成、刘升元.老子的传说[M].海燕出版社,1990:4. 5 唐旭东.鹿邑老子追乞丐传说的当代思想价值[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504:6. 6 唐旭东.鹿邑老子追乞丐传说的当代思想价值[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504:6. 24 爱心,帮助个人脱离困苦。如老子追乞丐传说中,老子在怜悯与同情心的驱使下,决定偷偷地给小乞丐拿两个馍。他在决定给小乞丐拿两个馍的时候也曾有过一番心理斗争,生怕舅舅为此责骂他。但在爱心的激发和鼓动下他还是偷偷地给小乞丐拿了两个馍并追着去送给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表现了“勇”的品质。在送的过程中虽然因为小乞丐已经离去追之不及,也有过放弃的想法,但他还是否定了自己的想法:“我既然已经下决心给这穷孩子拿了馍,就不应该再拿回去。可怜穷苦人不能光挂在嘴上,还要用实际行动。”这种“实际行动”不是要别人去行动,而是自己主动担承,积极作为,是见义勇为的行为,大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气概和魄力。老百姓世代传说这个故事,要表达的主题无非就是这个建立于怜悯、同情基础之上的仁德爱心和由这仁德爱心激发的勇于担承和作为的精神和行为 1 。 更大的“为”表现在造福群体和甚至天下百姓万民,更大的“勇”表现为对这种造福群体乃至天下百姓的大事业的自觉担承,这都直接表现了老子仁善的美德,表现了鹿邑民间对仁善道德的强调与追求。如老子架桥传说,表现了老子造福一方百姓群体的仁善之举:“这天,李耳坐在李子树下看了一阵书,抬头朝濑乡沟瞅去,见村里人们扛着锄头下地,在沟北绕一大圈子才能来到沟南岸,不由心中暗自思忖:‘修桥补路,是桩善事,我要在这沟上架个小木桥,众人上地耕耘不是方便多了吗?’” [1]37 想到这里,他说干就干,很快克服困难将桥架好了。在该传说中,李耳急一方百姓所难,而且李耳将“修桥补路”看做一件善事,为的是方便大家,方便众人上地耕耘,具有为一方百姓造福的意义,可以看出,在该故事传说中,李耳的身上体现出爱民忧民的“圣人”德性。架桥的过程也体现了李耳的急众人所急,为众人着想,这本身也是“仁”和“善”的表现:桥架好了,“村民过桥,下田劳动方便多了,李耳心里暗自高兴。类似的还有如意钩的来历传说和赶山鞭的传说,讲述的是老子使用如意钩和赶山鞭挖掉和打掉隐阳山,为苦县老百姓除掉障碍和灾害,为一方百姓造福的故事同样体现了这个层次的“仁善”和“勇为”。 至于鹿邑老子出世传说和老子得道传说则表现了老子心忧天下的“仁善”品性。心忧天下、为万民解救危难,这是最大的“为”,也是最高层次的“仁”和“善”。如老子出世传说中老子刚坐胎于母亲体内之时跟母亲有一段对话:“她红着脸,小声问肚子里的小生命:‘孩儿,你既然已经会说话,就出来吧。’胎儿回答:‘母亲,孩儿眼下不能出去。我要在这里想事哩。’‘想啥事?’‘想啥?能使傻子变聪明,笨人变灵,恶者向善,天下太平。’” 2 这些可不是一般老百姓所关心和考虑的,只有圣人才会去考虑开启民智、使恶者向善、天下太平之事,亦即是说, 3 该故事传说赋予了胎儿的老子圣人的德性。老子得道传说表现了老子心忧天下的“仁善”品性:“一天,他坐在濑乡沟边,一边读书一边想:‘人间非旱即淹,风雨不调,百姓受罪。我咋能从这书里找到一个妙法,使天下通畅和顺呢?’”“天下”、“人间”这些字眼明确告诉我们,老子所关心的是关系到天下万民疾苦,思考的是使天下风调雨顺、政通人和这种福泽万民之事。而且最终老子经过黑胡、白胡天使的点化最终解决了天下水寒不均的问题。如果说老子出世传说表现的是老子在事关天下万民的大事上的勇于思考,那么老子得道传说则表现了老子在事关天下万民的大事上的勇于作为。这两个故事传说表现了鹿邑民间对心忧天下层面的“仁善”和“勇为”的理解和思考,表现了鹿邑民间对“仁善”之德的最高理解、强调和追求。 同时,鹿邑老子故事传说还特别强调了善要出自真心,不能伪善。两个金瓜的传说还通过李耳真正的善心善行获得好报,表现了对于真正的善心善行的褒奖劝诱。通过对张暴先蒙面捅掉小燕子,使小燕子摔断了腿,然后伪善地对小燕子进行治疗,结果遭到火灾,不但烧光了三间房子,连张暴本人也被“烧得焦头烂额,不象人形了”,表现了对表面伪善而实际凶恶贪婪的人和行为的痛恨,是对“伪善”者的生动儆诫,告诫人们仁善要发自内心,不能伪善。正像该传说最后老五爷对张暴 1 唐旭东.鹿邑老子追乞丐传说的当代思想价值[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504:6. 2 秦新成、刘升元.老子的传说[M].海燕出版社,1990:2.亦见于秦新成、刘升元.老子的故事[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4 5.二者内容一样,文字略有不同。 3 唐旭东.鹿邑老子出世传说的文化解析[J].党政干部学刊,20157:80. 25 所说的:“我劝你以后学李耳。学李耳,不要光学个外皮儿,要学他的心。” 另外,鹿邑老子故事传说还体现了“除恶即为善”的思想。在考鸟传说中,当老子终于修成了识别“善”“恶”的“火眼金睛”,“恶”再也无法在老子面前遁形,“老子看到这坏东西,恨之入骨,开开笼门一把抓住它,狠狠地摔在石头上,那东西变成了一堆稀烂的臭屎。”以生动的描述表现了民间对于“恶”深恶痛绝、除恶务尽的情感和态度。尽管老子除掉“恶”的时候也是“狠狠”的,但最终除掉了“恶”的时候,故事的听众或者读者却产生了一种由衷的快感,这是因为民间以自己的叙述方式生动地表达了除恶即是行善的观念和道理。除恶就是行善,这是民间对于善与恶的辩证统一认识。在城头讲学传说中这一思想是通过李展飞之口表达出来的:“今日我杀了他,为父报仇,也为苦县百姓除了一害”,表面上是说李展飞杀杨豹既是为父报私仇,也是为苦县百姓除害,实则更深层表达的是民间“除恶即为善”的思想观念,因为恶人恶行总是普遍地侵犯和危害大多数人的合法权益甚至财产和生命安全,除恶人,止暴行,弭兵火的行为在客观上通常都带有爱民、护民、为万民百姓行公义的性质,李展飞的话正可视为民间“民间除恶即为善”观念的生动表达。 二、信义 在鹿邑老子故事传说中,很多传说故事表现了鹿邑民间对“信义”传统道德的强调和追求。 作为个人的道德规范,除了“仁”和“礼”,孔子强调最多的应该就是“信”了,虽说民以食为天,孔子却强调宁愿“去食”、“去兵”也不能去“信”。“信”是国民信心的最后支撑,无信,则国之将倾。作为一种人际关系准则,言而有信,一言九鼎,言出必践,言必行,行必果,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之一。自古至今,人们津津乐道的那些真实的或者虚构的大侠们一般都具有这种品质,被人们崇敬和企慕。李白《侠客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这就是侠的义节,侠的风范。“得千金,不如得季布一诺”,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对侠的重诺守信风范的信服。在民间,这种信条或曰做人应有的原则同样被尊奉和强调。 1 在鹿邑老子故事传说中,言而有信。言出必践也同样被强调着。如鹿邑老子看桃传说通过李耳的言行表现了对守信之德的肯定。该传说中李耳是这样允诺于高奶奶的:“高奶奶,请您放心,俺们一定说到做到。”第一天李耳去叫玄娃一起去给高奶奶看桃,当猜到玄娃可能说话不算话的时候他是这样想和做的:“‘对,还是先走吧,他就是说话不算数,我也用说到做到来对待。’想到这里自己就先走了。”这一段心理和行动描写及“说到做到”四个字表现了李耳对诺言承担和对“守信”之德的坚守。到了山上以后,李耳久等不见玄娃到来,心里很生气,真想站起来就走。这时候该传说又用一大段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了李耳对“守信”之德的坚守:“不能,我已经答应给高奶奶把桃看好,我要是走了,高奶奶的蜜桃被人偷了,我不也成了说话不算数的人了吗?”到了第二天,李耳的决心和对守信之德的坚守就更加明确坚定了。当他听了玄娃的拖延之辞,他所想和做的是:“‘不管你去不去,反正答应人家要办的事我一定要说到做到。’想到这,又一个人先头里走了。” 甚者,不仅然诺的要有行有果,心许的也要坚决做到。在鹿邑老子追乞丐的传说中,也表现出这种观念:“李耳心里说:‘他走了,馍还给不给他呢?嘿,不给他吧。’又一想,‘不行!我既然已经下决心给这穷孩子拿了馍,就不应该再拿回去。可怜穷苦人不能光挂在嘴上,还要用实际行动。’”言而有信,心许必践,却正反映了民间对于信义的道德追求和人格自律。 2 三、智慧 在鹿邑老子故事传说中,老子的智慧一方面体现在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举一反三,从普通的表面现象看到深刻的道理。如《最早的老师》中,李耳与铁橛为所见到的树到底是楝树还是槐树而争论得互不相让,不可开交。在听到赵五爷的话以后,“李耳心里十二个窍门一齐开了,每遇到事情,总要从多方面去看,细心研究,精心考证,终于成了中国最早的哲学家”。在《知人容易自知 1 唐旭东.鹿邑老子追乞丐传说的当代思想价值[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504:7. 2 唐旭东.鹿邑老子追乞丐传说的当代思想价值[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504: 7. 26 难》传说中,当“李耳从后脑勺子上摘下那个用树叶掐的小鹿”以后,“掂着那个小鹿,呆呆地进入沉思,他好大一会儿没说话。张孩和刘妮问他想啥哩”,李耳说:“你们不知道,我是在想,你们头上的树叶,我看得清清楚楚,可我并不知道我自己头上也有树叶。你们要不对我说,我怎么会知道?我头上的小鹿是挂在后脑勺上的,我就是照镜子也不一定能看见,真是‘知人容易自知难’。”从这个故事里不难看到,在鹿邑民间,老子是一个善于透过别人不在意的事情去深层次地思考内在的道理。又如《咱们都来学水》:“(李耳)看哪看,想呀想……之间水边,有人来掂水浇菜,有人来提水洗衣,鱼儿在水上亮翅,鹅鸭在水上游戏。这里的水是从山上流进潭里的,又从潭里流出来穿过树林和果园,流过田野,汇入河流。它流过的地方,树木特别绿,水果长得特别大,庄家长得特别茂盛”,透过这些现象,他进行了比德:“你看这水多么伟大,多么了不起!它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造福于万物,又不居功自傲,它情愿到地方最低的地方去。它给人们好处,又不让人称它爷。实际上它更伟大。”进而发现了社会和政治的真理:“它要是个君主,也是个上等君主。要知道君主分为四等——上等君主,象水一样,他造福于人民,叫人民不感到他的存在”。当然,这都是李耳从平日里就留心于事物,善于观察思考的结果。正像《咱们都来学水》传说所言:“他除了看书就是想问题,象傻了一样……李耳一连几天坐在水潭旁边,对着潭水看看想想,想想看看,也不知道是弄啥哩。村上有人说李耳疯了,傻了;有人说,他是看书看迷了,神经了。”正是这种对事物的道理那种锲而不舍、近乎痴迷的追求,才成就了老子的大智慧。 另一方面,老子的智慧还体现在以不同的身份现世,巧妙点化世人。在《立碑》传说中,宋朝时众民工奉命立先天太后碑,由于石碑高达一丈七尺多,太高,而碑帽却有一千多斤,太重,实在无法将沉重的碑帽抬到碑顶上去,正当大家想尽一切办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一筹莫展的时候,已经是神仙之体的老子突然现世,巧妙地以“半截入土”点化众人,结果就有人悟到了真谛,先用土将石碑埋上,堆成斜坡,然后抬着碑帽沿着斜坡走到石碑顶,将碑帽放上去,然后再把土铲掉,这样沉重的碑帽就相对容易地放到石碑上了。这则故事也突出了老子的智慧,是民间劳动经验的总结。在《苦县没有大地震》传说中,苦县老百姓听说要遭大地震了,人人都很惊慌,纷纷准备外逃。老子以卖末桃的老人身份现身鹿邑民间,巧妙点化大家:“咱这苦县地面底下有个石层很厚的红石山,……末桃,末桃!”果真就有一个聪明人理解了老子的话中真意:“苦县地面底下有个红石山……末桃……对!末桃,就是莫要逃!这是老君爷点化大家,不叫咱往外逃!说咱这底下有很厚的石层,不会发生大地震,不叫咱往外逃!”由此解除了一方百姓的忧虑,安定了一方百姓。鹿邑民间讲述这个故事,一方面体现了老子的爱民,以万民之忧为自己之忧,一方面老子以卖末桃的老人身份出现,巧妙点化大家,体现了老子的多知与智慧。但鹿邑人把这些生活经验归功于老子的智慧和点化,则显示了鹿邑民间的圣人崇拜观念。 更高的智慧在于识人与做人。在《七十二行尊老君》《老君和城隍》《大智训尚狗》传说中,则充分展现了老子的识人和做人智慧。在《七十二行尊老君》传说中,饿佛要跟鲁班、女娲、干将、莫邪争一份供香(祭礼),但他不会说话,尽管饿佛大吵大闹,弄得鲁班他们坐卧不安,但是他们认死也不分给他。这时老子过来说:“你们享用的祭礼,不该给饿佛,应该给我。木匠用的斧子、锯,是我火炉里炼造的;锔锅的锅和锔子,是我火炉里铸成的,打铁的就更离不开我的火炉。所以你们的祭品应该分给我一份。你们要是不给,我就叫你们的生意做不成!”听他这么一说,鲁班、女娲、干将、莫邪都认为老君说的在理,各将自己得到的祭礼拿出四分之一送给老君。但老子收到这一份祭礼之后立即转手交给了饿佛,实际上他是帮饿佛要的这一份祭礼。这个传说中也照样可以看到民间对于做人智慧的追求。一方面,老子巧妙地帮饿佛要了这一份祭礼,满足了饿佛的要求,自然得到饿佛的感激。另一方面,他帮鲁班他们解决了饿佛整天吵闹得他们心烦的困境,也得到了鲁班他们的支持和感谢。另一方面,他自己要的祭礼并不是为自己,而是帮饿佛要的,体现了他的德性,他的仁善之心和不贪美德:“饱汉子一斗,饿汉子一口,我天天吃得饱饱的,要他(按:当作“它”)没用,现在把我这一份供香(祭礼)让给你饿佛吧。”因此,“饿佛得到一份祭礼,对老君十分感激。鲁班、女娲、干将、莫邪也都佩服老君道德高崇,称他为自己的老师。”还有一个 27 重要方面,即民间对于谈判智慧的强调和追求。饿佛之所以跟鲁班他们要祭礼失败,最后弄得大家都陷入困境,一筹莫展,主要在于他不会说话,说话粗鲁,而且拿捏不住鲁班他们所关心的要害。而老子则抓住能那捏住对方的利益核心进行谈判,所以鲁班他们只得乖乖地拿出了一份祭礼献给老子。这体现了民间对说话的技巧和谈判的智慧的总结和追求。在《老君和城隍》传说中,老君(成仙的老子)因为热情为民众排忧解难,因此香火极为兴盛,而城隍不愿为民众解忧,故而香火冷落。老君面对城隍的到来和他的唉声叹气,怕伤了朋友的面子,没有点破症结所在,而是想出了一条妙计,假装明天要到外地办事,让城隍代替管理几天庙宇。城隍本来就有想借机弄清老子门庭若市的秘密,欣然答应。但面对民众各种各样的祈求,本来不耐烦为民众排忧解难的城隍被弄得头大眼昏,最终他自己说“我受不了者麻烦!”然后找个机会溜掉了。在这个传说中,老子不直接点破城隍受穷的原因,而是不露声色地让城隍自己体会,自己找原因,充分体现了老子之智,这也是民间做人艺术的总结。在《大智训尚狗》这个传说中,老子一方面向尚狗指出了王子朝与敬、悼二王的关系以及尚狗挑拨王子朝争权的害处。但另一方面又做了充分的准备,指出以尚狗的本性,不但不会回头,还会更怀恨并设法暗害老子,因此老子已经早已做好了安排,一旦他被害,随即有人将尚狗揭露,这样使得尚狗投鼠忌器,不敢加害老子。最后写尚狗王子朝所杀,充分证明了老子识人与做人的高度智慧。 四、勇 鹿邑老子故事传说对勇的道德的提倡和追求除了像前文谈到的见义勇为,勇于担承之外,还通过对老子面对种种危险和困难都能以具有“勇”的道德精神的言行的刻画来加以表现的。勇有四个层次。最低的层次表现在面对困难和危险的时候敢于斗争,勇于斗争,并最终战胜。如在鹿邑老子收服青牛传说中,当老子看到张大胆处于危急之中的时候“一下子来了天大的勇气,地大的机灵,‘呼’一下子从树上跳下来,骑到白麒麟的脊梁上,一手扳着它的角,一手去抠它的鼻子”。通过一场有惊无险的勇力与机智的较量,最终收服了青牛,使它成为了自己的坐骑。又如城头讲学传说中,老子面对汹汹来犯的齐兵(实际上是凶悍的土匪),毅然登上城头,劝说他们罢兵。当然,老子不可能想不到他登城劝说可能面临的危险,但他毅然这样做了,表现了他的仁爱之心、巨大勇气和勇敢精神。 稍高一个层次的勇是面对生死考验,勇敢面对和斗争。如在考鸟传说中,面对“恶”一次次唤来血雨腥风、饕餮猛虎、惊涛骇浪,面对随时都可能摔落悬崖,粉身碎骨,或者船翻人亡、葬身海底的生死考验,老子都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而胜之。 比面对自然物带来的危险和灾难更为难以克服和战胜的是人世间的困难。如祝寿传说,表现的是老子要改变为富人、当官的祝寿的规矩,而另立为穷人祝寿、给老百姓祝寿的新规矩,这种挑战显然比单纯的面对生死考验更有难度,但老子不但毅然决然地这样做了,而且有勇气面对来自“恶二少”庞雄的质问甚至威胁,并在庞太爷的支持下获得了胜利。 当然,更大的勇表现为战胜自己。如架桥传说中,当老子救起赖皮泡王杠的女儿,听到有乡亲这样说:“王杠这人坏得很,女儿落水活该”的时候,他心里从主观感情上讲,对王杠肯定也是很反感的,因为之前老子辛辛苦苦架桥,而王杠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偷走桥上的木头,导致三木桥变成独木桥,他女儿因天下暴雨而滑落水中,正是他这一恶行的自然结果。而且当李耳的舅舅没指名地骂了偷桥上木头的贼的时候,王杠反而跳出来把李耳和他的舅舅臭骂了一顿,威胁要把李耳舅舅家里“翻腾翻腾”,还把李耳“‘臭书生’、‘假善人’地骂了一阵”。但老子没有任这种情绪发展下去,而是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劝解乡亲:“不能这样说。爹恶儿善,坏往好变。作恶事,收恶果;作善事,收善果。他善,咱用善对待他,他恶,咱也要用善对待他。要给恶人搭起向善的桥梁。”应该说,勇于面对自己,战胜自己的负面情绪对一般人来说尤其难以做到,但老子做到了。最终他的言行感动了王杠,诚心悔过,并表示要把他偷走的木头再架到桥上。 五、勤 28 勤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自强不息,跟中华民族的勤劳也有很大的关系。民间讲述老子勤的故事,体现了民间对于勤的美德的强调与追求。如果说“咱们都来学水”传说表现了老子的勤思,那么鹿邑老子走亲戚的传说中,集中表现了老子读书之勤。该传说一开始就把李耳称为“书疯子”,甚于书迷和书呆子:“大家见过书迷和书呆子,很少见过书疯子,李耳就是个书疯子。”然后概括地介绍他如何痴迷于读书:“李耳十六、七岁的时候,白天读书,夜晚读书。夜里读书要熬很多灯油,家里人也怕他累坏了身体,就规定夜晚不准他读书。不叫他读,他就钻被窝里偷着读。被窝里没法点灯,他就想了个办法,到处捉萤火虫。他把捉到的萤火虫放进罐子里,夜里用身子撑着被子,把书映着罐子口读。”虽说模仿和改造了后世车胤囊萤的故事,但毕竟突出了老子勤于读书的品质。接着又以李耳一次走亲戚的故事加以具体表现:“有一回,李耳到姨家去走亲戚。因为路程远,须要头一天去,第二天回。他坐着马拉的小车往姨家走,准备回来时请他姨坐车到曲仁里来住几天。临去时,他带上好些书,……还特意带上他的盛萤火虫的小罐,准备到姨家的时候,半夜里好照着看书。李耳坐在小拉车上,一面赶着马走路,一面看书。走哇,走哇,因为他看书看迷了,看呆了,把天底下的事都忘了。他不知走了多少路,也不知看了多长时间,一抬头,姨家早走过了。马顺着路拐到一座小山下的一条小河边来了。他心里说:‘这咋办?得赶紧拐回姨家去。’又一想,‘《河图》这本书还没看完,到姨家去还得重新问路,这不耽误看好些书吗?唉,干脆不去了,就在这里看书,把这本书看完再说吧,不能因为走亲戚就打断我看书。’想到这里,就把马拴在树上让它吃草;他坐在小河边看起书来。饿了,吃走亲戚擓的礼物,渴了就喝几口河里的水。天黑了,他把盛萤火虫的小罐拿出来照着书本看,越看越上瘾,看了《河图》又看《洛书》。看哪看,一连看了几天几夜。……家里人……最后,终于在小山脚底下的小河旁边找到了他。他正嚼着走亲戚的礼物看书呢。来找他的人笑着责怪他说:‘你这个书疯子,走亲戚走到哪里去了!’”勤作为中华传统道德之一,鹿邑老子故事传说虽没有过多强调,却突出了老子读书之勤奋,一方面解释了老子成为一个知识博大精深的人的原因,一方面也表达了“文痴者文必工,艺痴者艺必良”,痴而后工的观念。 鹿邑民间借关于产生于当地的圣哲老子的故事传说生动地表达了鹿邑民间对于传统道德的继承、强调和追求。这种道德追求一方面借助圣哲老子的名气和地位使传统道德具有典型示范的意义,另一方面凭借代代讲述这些故事使传统道德观念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秦新成、刘升元.老子的传说[M].海燕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 唐旭东(1970 ),男,山东烟台栖霞市人,文学博士,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老子文化研究院专职研究员。主要从事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和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教学。 附作者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文昌路东段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 邮政编码:466001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从鹿邑老子故事传说看鹿邑民间对传统道德的强调与追求”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鹿邑财政系统举办“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事迹宣讲活动

鹿邑财政系统举办“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事迹宣讲活动

道德模范,事迹,好人,活动,鹿邑,道德,身边人,映象,全体,鹿邑县,行动,凌辉,俞廷,丁喜,杨晓,胡洪涛,比干,县财政局,实习生,乡镇,事例,人员,人参,人物,传统美德,作风,先进事迹,公民,全局,口头

2007-11-09 #故事阅读

老子故里鹿邑县多支救援队伍联合搜寻失踪老人

老子故里鹿邑县多支救援队伍联合搜寻失踪老人

救援,救援队,鹿邑,义务,队员,老人,公益,大宋,救援人员,斑马,信息,涡河,刘传,张正川,发现了,村南,鹿邑县,微信,河沟,水面,线索,组织,道德,民间公益,老子故里,无私奉献,中提,付霞,宋先生,宋老

2010-12-14 #故事会

老子故里 河南鹿邑为啥安徽人说老子是亳州的看看历史不就明白了关于亳州 流传着许多

老子故里 河南鹿邑为啥安徽人说老子是亳州的看看历史不就明白了关于亳州 流传着许多

亳州,亳州市,河南,亳县,年间,历史,利辛县,安徽,地级,民国,涡阳县,老子,蒙城县,行政区域,鹿邑,阜阳,安徽人,其中一个,故事传说,老子故里,为帝,代颛顼,凤颍,唐开元,唐天宝,帝喾,山桑,成汤,涂山氏,管治河

2020-05-23 #故事阅读

迎中秋 庆国庆 鹿邑老子故里精彩纷呈

迎中秋 庆国庆 鹿邑老子故里精彩纷呈

明道宫,太清宫,老君台,鹿邑,千年文化,历史,原名,老子,老子故里,唐高祖,唐乾封,唐玄宗,唐天宝,唐高宗李治,唐高祖李渊,太清坛,宋真宗赵恒,李渊,武则天,欧阳修,母殿,苏东坡,隆基,三圣,九龙井,太极殿,时光,同庆,传奇,仙台

2018-04-13 #故事大全

河南鹿邑 老子故里 道家思想的发源地

河南鹿邑 老子故里 道家思想的发源地

老子,思想,道家思想,中国,孔子,豫州,中华民族,世界,国家,主张,创始人,发源地,文明,河南,鹿邑县,道家,无为而治,才可,张道陵,李耳,韩非,中华人民,万物,东汉时期,传统美德,九州,信念,信仰,兵家必争之地,先祖

2012-02-26 #故事阅读

“十一假期” 鹿邑县老子历史博物馆让你免费参观 感悟道家文化

“十一假期” 鹿邑县老子历史博物馆让你免费参观 感悟道家文化

道德经,老子,历史博物馆,老子文化,博物馆,版本,雕像,东段,历史,中文版,公益,园区,原文,米路,展厅,圣像,外文版,展品,极具,木雕,时期,时间,木版,材质,游客,碑刻,砖雕,石版,精髓,鹿邑县

2014-03-14 #故事阅读

传统文化道家经典 老子的《道德经》说了些什么?

传统文化道家经典 老子的《道德经》说了些什么?

老子,道家,个人,著作,道德经,好的,后人,天地,老君,研究,孔孟,宋儒,黄老,佛家,儒家,修养,历史,前人,合心,境界,太阳,德行,政治,文学,方法,概念,知者,身心,设想,什么都

2017-08-31 #小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鹿邑王皮溜人 你信吗?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鹿邑王皮溜人 你信吗?

英台,山伯,梁山伯,肖梁,故事,老人,鹿邑,朱英台,朱庄,朱庄村,马秀才,民间,马庄村,梁祝传说,传说,大桥,村民,汝南,祝英台,董家,书院,公里处,村里,普大,肖振,里多,郭新,有关,多年前,梁山伯与祝英台

2012-01-30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