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通关练第三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十八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时间:2020-05-07

三皇五帝的故事概括

提示:本文共有 1749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5 分钟。

考点十八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名片 考点内容 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分析概括作者对事物所持的看法、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等。 考查形式 ①全国卷、天津卷等为单选题,②其他省份试卷另有填空题、简答题。 趋势分析 ①题型稳定,全国卷、天津卷等仍将采用单选题形式;②部分自主命题试卷仍会综合采用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的形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培厚 精神新土层 ,迎接 新集体生活 去底,腾讯公布官方数据显示,用户每天在微信平台上平均阅读 5.86 篇文章。以每篇1500 字计,一个月下来就是一本 200 多页的书。这样一本 书 ,恐怕难以扭转 中国人不读书 的印象,也不足以涵养丰盈的精神生活。不仅仅是在中国,美国埃默里大学教授马克 鲍尔莱恩对于 把时间都花在了社交网站 上的轻人,也忧心忡忡。为了提醒埋头手机者保留一个 与历史、与艺术、与公民理念相遇 的生命空间,他的书名就叫《最愚蠢的一代》。 作家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爱书之人,可能都幻想过这样一座图书馆:没有容积的限制、跨越时空的区隔, 摊开你的手掌,无限在此收藏 。网络不就是这样吗?飞速发展的搜索技术、不断扩大的社交平台,海量的信息、无界的交流,只需在巴掌大的屏幕上敲击几下就尽在掌握。从丰富性的角度看,互联网绝不该成为文化的沙漠,而应是比博尔赫斯的想象更辉煌的 天堂 。 今天的 新集体生活 更加开放、更加自由、个性更加鲜明。在网络的土壤中,即便是荒腔走板的歌声,也可能因触动隐秘的心弦而得到共鸣。只是,这样的个性张扬,虽为文化土层的培育提供了更大空间,却也 既有繁花,亦生稗草 ,让互联网文化显得颇为芜杂。微信公号不乏 揭秘 爆料 有染 等吸引眼球的劲爆词汇,更有 30 岁以前要明白 中国人转起来 等或浓或淡的心灵鸡汤 这些内容尽管无伤大雅,却也难免让人担心它们背后日渐贫血的心灵。 面对泥沙俱下的文化洪流,尤其需要澄清自己的文化水源,才能于沙中淘到金。无论有多么庞大的库存,你能接触到的如果只是你知道或者愿意知道的那一小部分,那与其说是看到了世界,不如说只是验证了自己。从这个角度看,那些无法深究的八卦、那些不知所云的感悟、那些似是而非的谣传、那些低俗庸俗的段子,不是丰富了你的生活,反而是把你阻隔在了一个伟大的宝库之外。 互联网的丰富,正源于其海纳百川。网络时代独有的文化,可说是一种 新集体文化 。知识之海、观念之海,在每个 集体人 的参与中更显无涯。无数网友的标记、评论和打分,形成了影片、书籍、音乐的 标准 ;网站中,许多专业人士分享的知识、经验、见解,形成了对一个问题的多角度考察。而如博客、微博、朋友圈,离开了成千上万用户的参与更是 毫无意义。互联网,网聚人的力量;新集体文化,同样网聚每个人的文化。 今天的中国人,尚未走出自身 三千未有之大变局 ,又一脚踏进信息时代的洪流,与全世界一起走进 旷古未有之大时代 。近百来生活方式的变化,可能比之前上千更大。 从人类文明进程看,这样的时刻,往往伴随着文化活力的迸发。灿烂的文化成就,都生长于全新生产生活的土壤。正是从这样的角度,我们有着怎样的文化素养,不仅仅决定着我们能收获什么。告别肤浅,告别短促,走出心灵之 宅 ,克服精神之 惫 ,培厚新集体文化的精神土层,才能给历史真正留下属于我们时代的文化遗产。 选自《人民日报 人民观点》,有删改 对本文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底,我国国民的阅读量平均每人每日阅读近 6 篇,一个月电子的阅读量就等于 200多页一本书,这大大丰富了国民的精神生活,但并不能就说国民精神境界得到了提高。 B.网络中的搜索技术、社交平台,海量信息与无界交流,都可以随意掌握在人们手中,正可谓 摊开你的手掌,无限在此收藏 ,互联网或许可成为人们文化精神中的 天堂 。 C.微信公号为吸引人们的眼球,常用些劲爆的词汇,增添些五花八门的内容,这恰好印证了互联网的丰富多彩与其海纳百川的特点,人们对此无须过分担忧,但都需引起注意。 D.对于当今的中国人来说,在尚未走出自身困境的同时,又踏进纷繁浩瀚的信息时代,这不仅仅是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可以着力促进文化活力的迸发。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 项中 这大大丰富了国民的精神生活 与原文第一段 恐怕难以扭转 中国人不读书 的印象,也不足以涵养丰盈的精神生活 矛盾。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如果说工业 3.0 要解决的是生产效率与消费效率之间的矛盾,那么,以 互联网+ 为特征的工业 4.0 则很可能会打破先生产后消费的传统思维,甚至会让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鸿沟逐步消除。 在工业 4.0 阶段,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是 互联网+ ,而不再是 +互联网 。一个 + 位置变化耐人寻味。过去,无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还是二者深度融合,都是 +互联网 概念,即传统产业是主体,互联网只是工具。 工具的最大特点是被动。再好的工具,只有被利用才有价值。工具化是工业 3.0 阶段互联网的主要特征。在 3.0 阶段,互联网作为具有革命性的工具,的确可以扩大和提升信息交流的空间和速度,从而让传统产业不仅生产效率继续有所提高,而且使得消费效率获得极大提升。特别是网络销售平台的建立,让消费过程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如果说以蒸汽机和电气化为代表的工业 1.0 和 2.0 所运用的是力学原理,解放的是体力,解决的是产能,那么以信息化为代表的 3.0 运用的则是数字手段,延伸的是人类的眼睛和耳朵,主要解决的是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之间的矛盾。在这一时期,互联网仍然是工具,因此传统产业的基本形态并没有因互联网的加入而改变。 在工业 4.0 阶段,互联网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网络,它更是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互相交融的物联网,传递的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它还可以包括物质和能量的信息。互联网自身的演进导致了它角色的变化。某种意义上讲,今后的互联网已不再是一般 意义上的工具,它会上升为矛盾主体,从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的全流程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传统产业则可能变为被 + 的对象。 互联网的去工具化从、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主动涉足传统制造业已经初现端倪。而互联网对传统制造业带来的颠覆在发达国家也已经出现。 美国的某款新能源汽车,由于运用了物联网概念,已经取消了传统的 4S 店商业模式,不仅销售不需要,甚至保养、维修也不再需要 4S 店。因为发达的物联网络已经让生产者能掌握售出汽车的各种数据,甚至轮胎该更换或者哪个零件该出问题,厂家比用户还清楚,可以随时随地上门服务。 率先提出工业 4.0 概念的德国走得更远。如今在德国一些城市的街头,停着不少有特殊标识的汽车,只要是会员,就可以用一张卡片把任意一辆车开走,办完事停在路边走人即可,而你驾驶车辆的所有数据会及时传回车厂,相关费用从你的账户扣除。这一模式未来很可能颠覆传统汽车的销售模式,很多人今后可以不必再买车;而类似奔驰、宝马这类传统制造企业,也很可能会演变成汽车服务提供商 据悉格力集团为应对小米手机的挑战,也开始生产手机了。但是,如果格力还是用传统制造思维去生产智能手机,就可能还会停留在 3.0 甚至 2.0 时代。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区别 互联网+ 与 互联网 的主要依据,是互联网在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中,究竟处于主体地位还是被动地位。 B.在 互联网+ 阶段,厂家可通过物联网掌握售出产品的各项数据,根据需要随时随地主动地为用户提供上门服务。 C.在 4.0 时代,传统产业可能变为 + 的对象,类似奔驰、宝马这类传统制造企业,很可能会演变成汽车服务提供商。 D.反思应对小米手机挑战的过程,格力集团只有停止用传统制造思维去生产智能手机,才能真正步入工业 4.0 时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 项,无中生有,原文最后一段说 如果格力还是用传统制造思维去生产智能手机,就可能还会停留在 3.0 甚至 2.0 时代 ,不能由此推断 D 项的内容。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学而优则仕 传统之功过说 两千余来, 学而优则仕 作为以学致仕的信条被读书人奉行不渝。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形成以后, 学而优则仕 的信条与科举制度融为一体,互为里表,成了士子生活的金科玉律。 学而优则仕 传统在历史演化中对中国社会产生过积极影响。它确立了学问作为政府取吏的标准。以学取士将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吸引到官员队伍中,保证了政府运作始终处于接受过儒家道德教训的文吏手中。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不得不接受叔孙通的名言 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并视为治国要诀,对书生保有相当的尊重。文吏统治造就了 士 作为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也促成了 士为四民之首 的观念。《三国演义》塑造了名士祢衡裸体痛骂曹操而为曹操所宽宥的形象,近代文化名人章太炎以大勋章作扇坠在 袁世凯的总统府门前大诟袁氏包藏祸心,而被袁氏所容忍,个中原因固不止一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士子对世道民心的巨大影响,无论是治世英雄,还是乱世奸雄,都不能不有所忌惮。另一方面,读书人坚守位卑不忘忧国的信条,以天下为己任,希望将平生所学贡献于国家民族,都与学优而仕传统有关。 中国历史上,所谓 贵族 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不是全由血统决定。对社会各等级的人而言,通过以科举制度为体现的 学优而仕 途径跻身于士大夫阶级之后,可以加入孟子所说的 劳心者 之列,由 治于人 而变为 治人 ,从而由 贱 入 贵 ,成为 贵族 。正是由于学优而仕传统为读书人提供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出路,整个中国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划分才不像印度种姓制度那般僵死。中国数千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创造出多少 平等 观念,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信众以信教而为自己争得了平等地成为上帝仆人的权利,而中国的士子们则由学优而仕获得了参与政治的平等权。 学而优则仕 传统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是源于以 仕 为 学 之鹄的这个既定前提。在 家 国 一体的宗法专制时代,以 学 而至仕途,最终结局只能是以学问服务于帝王的 家天下 ,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成为士子们的必然归宿。在帝王 家天下 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主仆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对主子的物质和精神的依附,于是,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成为越两千余不变的通例。被 学而优则仕 信念和科举功名诱入帝王彀中的天下的士子们,在主子面前只能 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 ;在 食君俸禄,为君分忧 的附庸伦理支配下,为帝王的 家天下 的长治久安耗尽心力,以便在等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取功名,博取 忠 贤 能 的赞辞。 删改自《 学而优则仕 传统之功过说》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也明白 守江山治天下 ,必须倚靠读书人,尊重士人,文吏治国是他们的统治要诀。 B.中国历史上的 贵族 阶层,对社会各等级的人是开放的,读书人通过读书改变自身命运,社会也在流动中保持了活力。 C.面对狂傲不羁的名士,那些历史上的英雄和奸雄都相当容忍,有所忌惮,原因就在于 士 阶层有着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 D.在科举制度已废除百的今天, 逢进必考,择优录取 成为国家选聘公务员的严格规定,可以看作 学优而仕 传统具有巨大合理性的体现。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原因就在于 说法不准确,原文第二段后面是 个中原因固不止一端 ,说明历史上英雄和奸雄容忍名士的原因还有很多。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地应用,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在《尚书 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 十六字心传 的那一著名的箴言: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 洪范》记载中就有中道的思想: 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 执中 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中庸 一词,语出《论语 雍也》。孔子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了。孔子这样推许的 中庸 ,其含义到底是什么?朱熹解释说: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他注解说: 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 中,内也;上下通也 庸,用也 ,则 中庸 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不管怎样,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来参证,如 过犹不及 ,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方法论了。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 。 叩其两端 或 执其两端 ,就是指从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这种 叩其两端 的处理方式,也着实不容易。 为什么孔夫子要悬置这样一个大家都很难做到,却又不得不努力去做的高标准?缘由大约有三。其一,儒家以祖述尧舜,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把先王之道理想化。中道的思想作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更是情理之中的事。其二,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大环境下的产物。在农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以及由单一性而必然存在的重复性,乃是儒家倡导凡事追求最优解思想的社会背景。其三,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慢节奏也为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正确认识并合理应用中庸之道,既体现人们的智慧,又反映人们的文化责任感。 B.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方法论,已经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 C.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根本原因是当时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 D.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长此以往便促成了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的慢节奏。 答案 A 解析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B 项错误在于句末应该加上 之一 ;C 项错误在于 根本原因 ,属于无中生有;D 项错误在于因果关系颠倒。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有两大支柱,一是儒家,二是道家。一般认为,儒家比较强调伦理学,重 视道德修养;道家则强调智慧的觉悟和解脱。两者的不同,可以用三个简单观念来加以分辨。 第一,儒家的思考方式是以人类为中心,所以肯定我们要尊重及帮助别人,让人类社会可以永续发展。儒家采取的路线是从政治上改革。 道家认为以人为中心去思考问题,必定徒劳无功,必须改变思维模式,超越人类本位。而超越人类本位,首先必须顺其自然,尽量避免人为的造作,因为人为的造作越多,麻烦越多。譬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定出真、善、美的标准以后,就会有不真、不善、不美出现;反之,如果还没有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开心自在,不用刻意做好事,因为没有所谓的好事可做;不用担心有没有面子,因为所要做的只是活着而已。所以,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相对的,道家的思想是要我们设法排除人类本位的想法,敞开眼界与心胸,从整个宇宙来看一切。只有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拘束,心灵才可能自由逍遥。 第二,儒家以 天 为至高存在,凸显历史背景;道家以 道 为至高存在,展现宇宙视野。任何一派哲学对于宇宙的真相或本体都必须有所论断。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以 天 作为宇宙的最后根源。古人称帝王为 天子 ,更是充分证明 天 在古人心目中是至高主宰。儒家承前启后,继承了这一观念,把 天 当作最高存在。孔子两次遇到困境,都把 天 抬出来,如说: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道家则不同,道家以 道 代替 天 , 天 则被降格为和 地 并称, 天地 并称指的主要是自然界,自然界本身保持一种均衡状态,问题也远比人类社会少。然而,自然界虽然自给自足,毕竟不是最后的根源。道家认为宇宙最后的根源是 道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道 孕育万物,是一切的起始与归宿; 道 存在于万物之中,却又超越万物。道家由 道 取代 天 的地位,很多西方学者据此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最具革命性的思想。 第三,儒家期盼 天人合德 ,从向善到择善再到至善;道家则希望 与道合一 。 天人合德 的 德 是善的德行,亦即人要行善,要不断地修养德行。 与道合一 则代表人要成为有道者或行道者,觉悟了 道 ,人的生命境界整个就不一样了。 过去认为,有三种人学习道家会比较有心得。一是长的人,二是失意的人,三是非常聪明的人。从秦汉到唐宋,中国历代的文人,许多都喜欢道家,他们的作品所用的语汇,他们的生命所展现出的情调,与崇尚儒家的文人截然不同。像苏东坡在《前赤壁赋》提到的: 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这显然是道家对大自然的欣赏,可以说是敞开心灵与自然沟通,不像儒家主要界定在人的社会中。 但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也不能没有儒家作为指引,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从家庭出发,然后进入社会,因而必须设法实践人与人之间适当的关系。如果离开儒家,可能会面临不知如何安顿自己,以及不知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况且,如果大家都走道家的路,这个社会要交给谁来担当呢?由此观之,儒家和道家在社会的功用上,是有点分工合作的意味。 节选自傅佩荣《国学的天空》,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以 天 作为宇宙的最后根源, 天 在古人的心目中就是至高主宰。 B.面对乱世,儒家采取的路线是从政治上改革,儒家有勇于担当的精神,这比道家强。 C.中国历代文人都喜欢道家,他们的生命所展现出的情调,与崇尚儒家的文人截然不同。 D.人活在世上,不能没有儒家作为指引,否则,会面临不知如何安顿自己等诸多问题。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 项, 面对乱世,儒家采取 说法属于无中生有;C 项, 中国历代文人都喜欢道家 说法范围扩大,原文倒数第二段是 许多都喜欢道家 ;D 项, 会面临不知如何安顿自己等诸多问题 说法错误,原文最后一段是 可能会面临 ,该项把可能性说成肯定了。 [3 高考真题集训] 一、[ 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3 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 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 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 缩短二三千,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 1917 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 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 实录 ,那么司马迁在《史记 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 20 世纪 20 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 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 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 二重证据法 ,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 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 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答案 D 解析 证明了《史记 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错。原文第二段末尾: 证明《史记 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 20 世纪 20 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 二重证据法 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答案 B 解析 由原文倒数第二段开头 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 可见,该选项强加因果。另外,旧史学的研究 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无中生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 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 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答案 D 解析 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 不合文意,由原文最后一段可知,汉代以后,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主要凭依小篆;北宋以来,凭 依金文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了补充。 二、[ 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3 题。 人们常说 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 ,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 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 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9 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 成色 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 耍弄蹩脚花招的人 ,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 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 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答案 B 解析 曲解文意, 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 错,文章第二段开头的表述是 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由文章第四段 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 成色 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 可知,现代小说重视的是一个故事如何来讲,而非 不太注重 。此外 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 与 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 之间也不存在因果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 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 ,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答案 B 解析 根据文章第四段内容, 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 有误,应是 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 。 三、[ 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 三言二拍 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 五四 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 实,但 炎黄子孙 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 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 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 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 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 ,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 五四 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 以诗证史 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 疑古 ,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 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答案 C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语句含义的能力。选择表述不正确的,是这类题一以贯之的考法。本题难度不大,需要学生理解选项含义,并回到原文作对照分析。找准语境和细致比对是关键。C 项 就不会 疑古 ,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错误。原文第二段 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的表述,表明王国维并非讲不该疑古,而是讲疑古过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答案 D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理解句子甚至语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要求选择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本题难度适中,需要学生理解语句、语段含义,筛选信息,对照分析。D 项 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错误,与这个选项对应的原文最后一段的段首句为 至于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 五四 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答案 B 解析 要学生筛选信息,并作理解、综合分析与对照,然后做推断。B 项 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错误,属于因果不当,原文是 这个死结直到 五四 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 分而治之 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换言之即五四之前未对其分而治之。 四、[ 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渡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 钱荒 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获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目标。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摘编自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B.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渡过困境,因此与私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 C.在宋代,债务人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在债务人不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D.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 答案 A 解析 信用形式有 多种形式 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文中无信息表明 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 都是在宋代产生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出现了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信用工具。 B.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C.茶引、盐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盐等货物的专卖凭证,从政府专营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 D.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 答案 B 解析 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 错误,原文第三段前面是 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库、解库是进行押物、放款、收息的机构。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质库、解库也随之兴盛。 B.在宋代,出典人将房产押给典权人后,可以获得一笔典价,且不必支付利息。在典期内,典权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权,同时还拥有出租权。 C.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携带的缺点,保障商品交易中货款的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纸币。 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 答案 D 解析 说法过于绝对,不能说 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 都有积极作用,借贷中的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高利贷对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有阻碍。 五、[ 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 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 接受美学 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 召唤结构 ,因为文本有 空白 空缺 否定 三个要素。所谓 空白 ,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 空缺 ,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联结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 否定 ,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 前理解 ,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 前理解 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通关练第三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十八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题型考点大汇总 拯救不会答题的你!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题型考点大汇总 拯救不会答题的你!

作用,文本,分析,文章,作者,内容,角度,观点,答案,词语,答题,小说,论据,人物,形象,方式,对象,全文,结构,语言,问题,散文,论点,题目,作品,材料,特点,主题,原文,情节

2020-07-03 #长篇故事

论述类文本阅读(必备知识+常见考点+阅读方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必备知识+常见考点+阅读方法)

论点,论据,议论文,词语,分析,A.,B.,道理,关系,作者,结论,考点,中心论点,事实,内容,文章,结构,选项,分句,原文,方法,概念,形式,全文,语言,C.,D.,E.,作用,句子

2017-04-26 #故事大全

高考倒计时89天:近六年全国卷语文各板块考点分析 助你完胜高考

高考倒计时89天:近六年全国卷语文各板块考点分析 助你完胜高考

文本,考生,作文,试题,全国,命题,全国卷,作品,变化,内容,名篇,文学类,方面,考点,语言文字,难度,传主,作文题,名家,名句,实际,小说,散文,文学作品,文章,文段,材料,漫画,特点,试卷

2017-01-04 #故事阅读

精编中考语文记叙文考点9 补写

精编中考语文记叙文考点9 补写

中考,内容,方法,设问,情节,语言,结尾,链接,主旨,上下文,故事情节,考点,文章,发展,指导,人物的性格,依据,人物,参考答案,思路,情感,故乡,文本,父亲,横线,河南,特点,要点,金丝,分析

2020-08-10 #经典故事

语文阅读理解中考考点案例分析——标题的作用

语文阅读理解中考考点案例分析——标题的作用

标题,文章,作用,主旨,人物,手法,父亲,考题,劳动,一针一线,亲情,乡情,内情,环境,美好生活,裁缝,身份,分析,主要内容,李老师,阅读理解,上都,大家好,表达了,同学,个案,初中,全文,主题,作者

2018-07-23 #故事大全

(中考现代文阅读超强版)小说阅读的5个考点分析及答题技巧!

(中考现代文阅读超强版)小说阅读的5个考点分析及答题技巧!

作用,题型,人物,小说,在文中,作者,好处,情节,方法,结构,语言,分析,现代文阅读,有何特点,历年,中考,举例说明,主旨,作品,全文,命题,句子,塑造形象,散文,故事情节,方面,方向,特征,材料,环境

2014-07-25 #故事会在线阅读

初中语文:文学名著考点汇总+人物分析+经典情节 老师说中考必考

初中语文:文学名著考点汇总+人物分析+经典情节 老师说中考必考

考点,名著,中考,老师,人物,人生,作家,常识,心灵,知识,语文,题型,新课标,初中生,作文,人性,作品名称,作品,作品展,写作水平,作者,先记,典型,总量,名号,同学,历年,同学们,含义,基础

2018-09-30 #故事大全

二年级语文识字第3课“贝”的故事 考点分析 附真题试卷及答案

二年级语文识字第3课“贝”的故事 考点分析 附真题试卷及答案

语文,贝壳,钱币,哈密瓜,新疆,孩子们,汉字,课文,分析,人们,传统节日,参考答案,意思,故事,考点,都喜欢,下册,偏旁,偏旁部首,古人,字旁,段落,方法,答案,部分,有关,来考,得如,您喜欢,作者

2010-06-19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