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让孩子开心症候群” 让中国妈妈带娃之路异常艰辛!

时间:2019-04-27

我不由得想起momo一岁到一岁半之间的这段时间,是由我爸妈带的孩子,每次吃饭都必看手机

提示:本文共有 342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凡事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要强迫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情!”

“孩子现在还不懂事,只要孩子开心就好,不要强迫TA!”

“孩子值得被全世界温柔的对待”

.....

如果你在养娃的过程中常常有这种心态,那么恭喜你,你得了“让孩子开心症候群”!

还记得之前在某公众号写过一篇“引导孩子独立吃饭”的文章,留言区一片鬼狐狼嚎,大多数家长留言都是“太理想化,怎么可能”、“娃不可能配合,一定会哭”之类的。

我不由得想起momo一岁到一岁半之间的这段时间,是由我爸妈带的孩子,每次吃饭都必看手机。

长辈们自有一番道理:“孩子不看手机坐不住,吃得少长不高”“孩子天天心情不好,容易有心理阴影。”

长辈的教育方法是:

先让孩子吃饭看手机,保持吃饭时候的愉快心情,渐渐地孩子就会觉得吃饭有意思,最后慢慢学会自己吃饭。

说得好有道理,我竟无力反驳。于是,我便开始在漫长的煎熬中耐心地等待:等待着有一天奇迹出现,momo灵光一闪突然爱上吃饭,然后开始像大人一样三下五除二把饭吃完。

但半年多了,这个奇迹一直没有发生。

后来在单位饭堂里,看到一个同事带着孩子来吃饭,那娃都已经六岁了,依然还是在看手机吃饭。一问之下,孩子从添加辅食开始到六岁,就没一顿饭离开得了手机。

于是我才知道自己的幻想终成泡影……看手机吃饭,娃永远都不会觉得吃饭有意思,ta只会觉得手机有意思啊!

后来因为一次旅游,我认识了一位在法国居住了十年的妈妈,她说她一个人带着三个娃,而且三个娃只相差一两岁。

什么,一个老母三个娃,这是一种怎样极致的体验?

可细细端详那位妈妈的容貌,丝毫未见被孩子摧残得不成人形,反而容光焕发。

反观是我身边带娃的妈妈(包括我在内),大多是“三个大人带一个娃”模式,而妈妈们依然蓬头垢面,怨气冲天。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中国妈妈带娃之路如此艰辛呢?那位法国妈妈一句无意之间的话点醒了我,她说:

大多数中国家长都得了“让孩子开心症候群”!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什么叫做“让孩子开心症候群”,就是把带娃的终极目标定位为让孩子高兴,简而言之,就是只要娃不哭,咋都行。

一旦孩子哭闹、难过、反抗,家长们第一反应就是觉得“这种教育方式不对”。

我不由得想起momo小时候家里日常的生活状态:

● Momo想拿某样东西拿不到,还没开始哭,只是哼哼两句,我爸就三步并作两步走,赶紧把东西递到她手。

● Momo不想换尿布,拉臭臭了不想洗屁股,我妈就用山楂饼等小零食来哄她。

● Momo只要嚷着“妈妈抱抱举高高”,无论我是累成狗还是生着病,必须照做,否则她一旦哭闹起来,必然有人会指责我是个不称职的母亲。

每次下班回来,爸妈总会用这样的方式来炫耀自己的带娃成绩:“今天momo在我的带领下,一声也没哭哦!”

也许是上一辈人的童年过得太不快乐,导致他们在养育孙辈的时候总是战战兢兢,生怕让孩子不高兴。

他们总是希望能够找到足够科学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能够高高兴兴地断奶,高高兴兴地吃饭,高高兴兴地换尿布,高高兴兴地进幼儿园,永远不用哭,永远不用发脾气。

可是娃渐渐大了,他们开始有很多要求是我们无法满足的:

比如她无限期要求你抱,而你的体力实在不支;比如她要去做危险的事情,拿危险的东西。这时候只要家长拒绝,她就大哭大闹。

此时的家长,已经无力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孩子已经形成了“我要什么就有什么”的观念,开始情绪崩溃放声大哭,化身“小魔王”。一次、两次、三次,家长开始觉得这孩子不教育不行了,于是开始打骂……

这就是大多数家庭普遍采用的教育方式:

从无限制的满足,到养成孩子的坏习惯,再到实在无法满足,最后到打骂。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何其无辜!他只是一张白纸,是你告诉他:“你想要什么都可以有”,可到后来不仅想要的东西不能得到,还得讨得一顿打。

孩子一头雾水,根本不知为何,不仅教育的目的没达到,频繁的打骂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心理问题。

过于忽视孩子的感受,和过于重视孩子的感受,其实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伤害!

人活在世上,谁有可能开开心心过一辈子呢?既然家长不可能护着孩子永远高兴,何必让ta心存幻想。

因为家长的过分重视,过分呵护,反而让孩子没有及时培养自我安慰的能力,最终让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于是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来……可见,孩子情绪适应能力的培养是何其重要!

如何训练孩子的情绪适应能力?以下几个要点值得妈妈们参考一下:

1找回自我,别把孩子当成家庭的重心

大多数中国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的。但就如同《法国妈妈育儿经》里说的:

“一个健康的家庭关系,是应当以夫妻关系为核心,而不是以亲子关系为核心的。”

孩子的很多毛病,都是因为过分关注造成的。

例如吃饭的时候,中国家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全家五口人,五双眼睛看的不是桌上的饭菜,而是孩子的饭碗。

孩子吃了一口,爷爷就说:“宝宝真乖!”孩子把饭含在嘴里不过三秒,妈妈就说:“快点吞下去,别含着!”孩子连续吃了几口饭,奶奶就说:“别光吃饭,多吃点鱼……”

我想这种感觉,大概是学生在考场上考试,旁边三个监考老师微笑地盯着他的感觉吧。

给予孩子过多关注,不仅不会让孩子感觉到爱,反而会感觉到更多压力,长大了也更容易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

就如那句教育箴言说的那样:

“别只读育儿书籍,别只看动画电影,别只去儿童乐园,别只参加亲子旅行团……先做真实的自己,再做父亲和母亲。”

而当你找回自己时,你便会发现,原来生活不仅可以是你迁就孩子,孩子一样也可以迁就你。

2学会拒绝,避免“让孩子高兴症候群”

我的妈妈常批评我是个不称职的妈妈,而我的态度总是“微笑点头”,然后我行我素。她不能理解为什么momo只要跟我在一起,哭的声音总是那么多。

但其实momo的哭总是有理由的。比如我和孩子事先约定“讲完这个故事,妈妈就要去忙自己的事情了。你去和爸爸一起玩。”momo常常都是满口答应,可当故事讲完后又反口,不依不饶地要求再讲一次。

这时候我绝不会心软再讲一个,于是momo开始哭。而这时候长辈就会跳出来:“孩子叫你讲多一个你就讲啊,有你这样当妈的吗?”

其实在我看来,培养孩子情绪适应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让孩子接受,她有些事情注定无法得到。

人生本来就是充满不快乐的,孩子也是一样,与其花费心思让孩子高兴起来,不如想办法让孩子拥有适应不快乐的能力。

而家长也要调整心态,绝不是“让孩子哭得少”的爸妈才是好爸妈。

3延迟满足,让孩子学会等待

我们常会发现,如果一个妈妈必须同时照顾两三个小宝宝时,这些宝宝通常会比那些独生的宝宝显得更乖、更听话。为什么?

因为妈妈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时满足宝宝的所有需要。比如当妈妈在帮一个宝宝换尿布,而另一个宝宝却想要妈妈抱抱时,他便必须等待。

我一直觉得,“等待”是一种相当神奇的教育方式。站在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说,家长对孩子的“即刻满足”无异于一剂毒药。

不会等待的孩子,常常性格急躁,缺爱耐心,做事情也有头无尾。而让孩子学会等待,其实就是帮助他们把自己从欲望中解脱出来。

“等待训练”是需要循序渐进的,我们可以从“等一分钟”开始。比如当宝宝想要拿某样东西时,妈妈可以说:“等妈妈一会儿,妈妈喝杯水就来给你拿。”

孩子可能会不满,嘤嘤哼哼地表达情绪,这时候妈妈可以采取“选择性失聪”,等一分钟再满足孩子。

渐渐地,从一分钟到几分钟,从几分钟到一小时,在延迟满足的训练中,孩子的自控力会慢慢增强。

4避免过度回应,让孩子自我安抚

很多人都会发现,二胎会比第一胎好带很多。其实这并不是什么神奇的现象,只不过是生第一个宝宝时把ta视若珍宝,哼一声妈妈就飞奔过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而经过了第一胎的“摧残”,家长开始对宝宝的哭闹免疫,所以二胎宝宝往往哭了好几分钟,妈妈才会慢慢悠悠地晃过去看看孩子怎么了。

我的一个二胎同事曾跟我说,她的二胎宝宝能睡整觉的原因令人啼笑皆非:

她说二胎生活实在太累了,累得晚上听到孩子哭,身体都不受控制,得缓个五分钟才起得来。后来发现,孩子哭的次数越来越少,有一次她自己哭了三分钟又睡着了,从此一夜好眠……

才发现有多少孩子的频繁夜醒,是家长的过度干预造成的。其实,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自我安抚的能力,当孩子哭泣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第一时间冲过去。

反而可以给他们一两分钟的时间锻炼自我安抚的技能,帮助他们学会安慰自己的坏心情。

孩子的情绪教育,可能是一辈子的事。

情绪适应能力,是在孩子生气难过的时候点滴建立的。

让孩子经历不快乐是成长的必修课,只有学得好这门课的孩子,才更容易找到真正的快乐。

互 动

你得了“让孩子开心症候群”吗?

欢迎留言分享~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让孩子开心症候群” 让中国妈妈带娃之路异常艰辛!”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心理咨询加上爱情就成了奇葩故事恋爱症候群影评

心理咨询加上爱情就成了奇葩故事恋爱症候群影评

爱伦,本杰明,医生,咨询,来访者,转诊,咨询师,日记,爱情,弗洛伊德,本杰,心理咨询师,关系,心理咨询,情节,效果,求助者,线索,艺术家,行为,钥匙,工作,找不到,反移情,大家一起,就不会,一见钟情,和建,爱上,原声

2020-07-16 #小故事

孩子脚趾红肿异常 奶奶却看作是蚊子叮咬 幸好妈妈发现及时

孩子脚趾红肿异常 奶奶却看作是蚊子叮咬 幸好妈妈发现及时

孩子,小辰,妈妈,家长,父母,情况,玩具,脚趾,奶奶,插座,细节,接触到,蚊子咬,原因,医院,后果,时候,老人,药品,身体,饮食,变化,要注意,让孩子,子天生,肉里,地藏,个人,凡事,体质

2011-12-01 #故事会在线阅读

某方面异常“聪明”的孩子 可能患有自闭症?请家长不要轻易放弃

某方面异常“聪明”的孩子 可能患有自闭症?请家长不要轻易放弃

孩子,家长,自闭症,儿童,让孩子,康复训练,交往,交流方式,兴趣点,原因,兴趣,心情,改变现状,方式,时间,状态,目的,自闭,问题,教育,生活中,很重要,没有办法,在某方面,不一样,好心情,不幸,世界,事物,仔细观察

2012-04-11 #故事会

老师上课爱讲鬼故事 孩子回去后行为异常 家长气得报警

老师上课爱讲鬼故事 孩子回去后行为异常 家长气得报警

孩子,老师,家长,鬼故事,王女士,机构,教育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山东,噩梦,学校,小学,心智,总校,教授,影响,监控,管理,上厕所,对孩子,相关部门,给孩子,让孩子,为正,余人,代课老师,心理医生,有家,升平路小学

2018-09-04 #短篇故事

幼儿园放学回家 3岁女儿拒绝上卫生间 孩子睡觉前妈妈发现异常

幼儿园放学回家 3岁女儿拒绝上卫生间 孩子睡觉前妈妈发现异常

孩子,幼儿园,女士,家长,女儿,老师,父母,问题,性格,情绪管理,儿童,培养孩子,帮助孩子,让孩子,中英,事情,周岁,妈妈,年龄段,情商,沙子,裤子,集体生活,收费,生活,个阶段,可以通过,家长们,小动物,生活技能

2007-01-23 #故事大全

兄妹俩一个吃钙片一个喝牛奶 5年后宝妈发现异常 差距一目了然

兄妹俩一个吃钙片一个喝牛奶 5年后宝妈发现异常 差距一目了然

孩子,钙片,牛奶,妹妹,钙质,让孩子,父母,两个孩子,哥哥,方法,身高,骨骼,不喜欢,父母们,给孩子,得高,功效,同龄人,味道,心情,时候,身体健康,阳光,大高个,孩子长,是一件,自己家,情绪低落,都会,呱呱坠地

2013-04-14 #小故事

“费翔父母的爱情故事异常浪漫” 网友为何会这样羡慕费翔的父母?

“费翔父母的爱情故事异常浪漫” 网友为何会这样羡慕费翔的父母?

费翔,费伟,毕丽娜,穿着,父母,父亲,旗袍,笔友,邮局,中国文化,故事,上个世纪,外国人,中国,世纪,中文,台湾,信封,书信,位置,妈妈,女生,对方,婚姻,开头,感情,想学,拖鞋,收入,母亲

2015-10-18 #长篇故事

九岁女孩与蛇同眠 最近被妈妈发现异常 医生的话救了一家人小女孩医生兽医

九岁女孩与蛇同眠 最近被妈妈发现异常 医生的话救了一家人小女孩医生兽医

小女孩,兽医,孩子,故事,动物,妈妈,食物,蟒蛇,养宠物,每天都,真的很,米多,发现了,小村庄,印度,下期,两口子,中国,国家,大人,女儿,大祸,宠物,家长,小孩,小姑娘,小蛇,小狗,小猫,感情

2020-09-23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