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25个读经典育人小故事教育案例

时间:2018-07-21

育人简短小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1809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7 分钟。

目 录 1. 给学生一个“摸” 得着的目标…………………………………………………1 2. 教海拾贝者的幸福………………………………………………………………2 3. 做一个“铁骨教师” ……………………………………………………………4 4.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6 5. 态度决定一切……………………………………………………………………8 6. 微笑着教育………………………………………………………………………10 7. 一生的梦, 一世的泪……………………………………………………………13 8. 遗失的风雅………………………………………………………………………14 9. 给学生最适宜的土壤……………………………………………………………16 10. 学会赏识…………………………………………………………………………18 11. 还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童年……………………………………………………21 12. 教育有悟…………………………………………………………………………23 13.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读后感………………………………………………24 14. 爱心套餐…………………………………………………………………………27 15. 《细节决定成败》 读书心得……………………………………………………30 16.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有感………………………………………………31 17. 读《窗边的小豆豆》 有感………………………………………………………33 18. 孩子需要赏识……………………………………………………………………34 19. 读《教海漫记》 有感……………………………………………………………36 20. 教育的新希望……………………………………………………………………38 21.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有感………………………………………………39 22.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 有感……………………………………………………42 23. 读书、 思考、 借鉴、 成长………………………………………………………43 24. 今天怎样做教师…………………………………………………………………46 25. 读《经典小故事 家教大道理》 有感…………………………………………48 26. 在乎你的在乎……………………………………………………………………49 1给学生一个“摸” 得着的目标 要想改变自己的人生, 就要从坚定的目标开始。 要想成就事业, 就必须先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 ——题记 偶然的一次机会, 走过学生的座位, 发现一个学生正捧着一本书在津津有味地看着。 我拿起书本, 看了看书名, 原来是《影响孩子成长的智慧故事全书》。 早就听同事介绍过这本书, 觉得好奇, 我便向他借了过来。 闲暇之余, 我随手翻阅,很快地被书中那一个个充满人生智慧、 富有情感寓意的中外精彩故事深深吸引。 第二章主题是《绘制人生蓝图 寻找人生目标》 ——其中那一篇篇耐人寻味的精彩故事, 震撼着我的心灵。 有一个阿爸带着自己的三个儿子去草原打猎。 四人来到草原上, 这时老阿爸向三个儿子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呢? ” 老大回答说“我看到了我们手中的猎枪, 在草原上奔跑的野兔, 还有一望无际的草原。” 老爸摇摇头说“不对。” 老二回答说:“我看到了阿爸、 哥哥、 弟弟、 猎枪、 野兔还有茫茫无际的草原。” 老阿爸又摇摇头说: “不对。” 而老三回答说: “我只看到了野兔。” 这时老阿爸才说: “你答对了。” 一个能顺利捕获猎物的猎人只瞄准自己的目标。 我们有时之所以不成功, 是因为看到的太多, 想得太多, 禁不住的诱惑, 失去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一个人只有专注于你真正想要的东西, 你才会得到它。 其实, 梦想就是一只野兔, 如果你想得到它, 那么, 你就必须瞄准它,中途很可能出现各种目标的诱惑, 它们都在分散你成功的视线, 如果你一味地为它们停留, 最终将一无所获。 人生也是相似的道理。 一个不知道自己明天做什么和能否做成什么的人, 也就是一个没有明天的人。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 但是, 坚定而明确的人生目标,必定是成功人士的共同特征。 课堂上, 我也是这样告诉我的学生: 一定要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人生一旦有了目标, 就有了巨大的前进动力。 我也尝试着去做一个让学生满意的教师, 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 那就是让我们的每一位学生每天都有好心情; 让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更让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 2孩子有心事, 主动找他谈心, 以朋友的身份接近他, 让他敢于敞开心扉, 解开心结。 让孩子的脸上多一份笑容。 说起孩子的成绩, 每个班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参差不齐。对于一部分学习特别有困难的人来说, 我们不能对其要求过高,不能像对待优等生那样要求他。 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 那就是教学的最大成功。要多一些鼓励, 让他们多一份自信。 因为自信是成功的开始, 是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充满自信? 尤其是那些各方面能力相对差些的学生? 我想, 关键是要给学生制定一个“摸” 得着的目标, 这样才能有助于他们达成目标,感受成功, 建立自信。 试想, 一个相对较差的学生, 你总是拿他和班级中数一数二的学生去相比较, 总是去拿对优秀生的要求去要求他们, 结果难免会使这些学生“灰头土脸”, 结果也可想而知。 由此可见, 作为教师, 就应该帮助学生制定一个能够“摸” 得着的目标, 也就是帮助他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制定一个通过自己努力即能达到的目标, 帮助他们踏踏实实走好自己的每一步, 最终走向成功。 给学生制定一个他们自己“摸” 得着的目标吧! 孩子需要我们教师的扶植,因为他们还没有坚定的人生目标, 他们还不明白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 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抬起头来做人, 充满自信, 敢于尝试。 我想这不仅是你、 是我, 更是我们每位为人师表的教师的期望! 教海拾贝者的幸福 读于永正的《教海漫记》 有感 沈红梅 这是一个读书的好日子。 一盏台灯, 一杯绿茶, 一本《教海漫记》, 再加雨声作伴, 时间就在与作者心灵的交流中悄然而过。 当看到漫记中的《露一手》 时, 不禁感慨: 当老师的, 在教海中, 原来是可以如此的幸福! 可以借机在学生面前露一手。 让学生崇拜着。 有学生崇拜的教师是幸福的! 没有崇拜就没有教育。 因为崇拜着, 所以学生千方百计地想和老师交朋友, 和老师说知心话。 因为崇拜着, 学生把老师当成了知己, 在孩子心中有着 3爸妈都没有的地位。 因为崇拜着, 老师的话是金科玉律。 而文中写到, 于老师不只是露一手, 而是露了几手。 . 弹奏一首曲子, 画一幅惟妙惟肖的图, 自拉自唱一段《苏三起解》, 曾经倾倒过多少学生, 学生有多崇拜!! 让我多么羡慕。 读着这篇文章, 也让我回忆起了曾经第一次看于老师的《教海漫记》 时, 是在 2001年, 工作的第三年, 刚好教三年级语文。 我也学着于老师的样, 为自己准备了一手, 每天在下班后练一黑板的粉笔字。 等到学生的书法课, 我在黑板上为学生做示范, 总能听到学生的赞叹声。 也许, 农村的孩子, 没有机会到其他地方学习书法, 看不到比较漂亮的字, 所以, 认为我很了不起。 有几个学生对我很崇拜。 正是因为这种崇拜, 让我的教学生涯有了一种值得回忆的幸福! 如今, 当我再读漫记中的《01 露一手》 时, 我不禁在想, 我现在在教数学, 在数学课堂上, 我该怎样露一手给我的学生呢? 假如有那么一个人, 能给孩子这样一个童年, 这童年像一首诗, 让孩子永永远远地刻在心坎上。 那么, 这个人是多么的伟大, 多么的幸福, 不仅仅是孩子,对他自己来说, 也是种幸福, 一种有意义、 值得回忆的幸福! 于永正老师做到了。书中的《09 童年, 应当是一首诗》 是记录者, 是见证者。 在辣椒地里进行消灭青虫战斗, 于老师给了孩子一首充满情趣充满的童年诗; 在京杭运河畔 , 繁星点点的夜空下, 与异地的朋友聚在一起, 在北头连着北京, 南头连着杭州的大连盆里洗脸, 于老师给了孩子们一首充满浪漫情调的童年诗; 在军营一日的活动中,在“急行军” 的活动中, 于老师给了孩子们一首隽永, 多彩, 让人难忘的童年诗;在于老师巧立名目, 送给学生的书中, 在书的扉页上, 留下了一句句充满爱的祝愿话。 在学生的作文本中, 留下的一句句别具风格的批语, 给了学生一首充满切切的情, 浓浓的意的童年诗。 也正如于老师说的, 学生的童年这首美丽的诗是由老师构思, 师生一起创作而成的。 这又让我想起了曾经在完小里带的那届学生。我们站在还是泥土和碎石铺成但整洁的小操场上一起看夕阳晚霞; 我们站在陈旧的教学楼二楼的那条狭窄的走廊上一起听雨点敲打瓦片的音乐, 一起看由密密的雨丝斜织着的苍茫的天地; 阳光明媚的暖春, 我们在小的可怜的操场上, 放上了十多只风筝, 放飞了孩子们的理想; 孩子们一起在水泥板搭成的乒乓球台上与老师一比高低……多么幸福, 充实的时光, 也许孩子们也曾记得。 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 是幽默。” 正 4如于老师在《18 幽默》 里写到的: 幽默固然有赖于知识的丰富, 思维的敏捷,口语的畅达, 但更重要的是要有颗融融的爱心, 博大的胸怀, 乐观的情绪, 爽朗的性格。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当一个老师, 具备了幽默感, 有了幽默, 她的胸襟必然是宽阔, 有着豁达的人生观。 任何名利都看地很淡, 不计较得失, 这样的人生怎么会不幸福? ! 而且, 课堂上, 有了幽默, 会使师生融融乐乐, 陶陶然于一堂。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 工作着, 怎么回不幸福? ! 灯已阑珊, 夜已浓厚, 只是雨点还敲打着玻璃。 掩卷而思: 只要好好地珍惜着老师这个特殊岗位, 带上浓浓的爱作为行装, 用谦卑的心向同行学习, 教学相长, 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 定能拾得那珍贵的贝壳, 定能成为一个幸福的拾贝者! 做一个“铁骨教师” ——读《不跪着教书》 有感 董丹 韩愈云: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作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一线教育工作者, 吴非老师对之有着令人折服的见解: 传道, 为教育之本; 站直了身子传道,才会“铸造” 出“铁骨教师” 。 “我美丽, 因为我在思考。 ” (吴非老师语) 一个教育者, 若是一味地捧着教参书, 奉标准答案为至上, 顺着一成不变的教育模式, 一路跪着、 迷茫地走下去, 将如何教会学生不断地思考与创新, 又如何让他们在展现自我的时代顺应快速的变革大声地说出“我认为” ? 思考, 是学者学成的必经之路, 亦是教者教育的必然过程。 正所谓教学相长, 正是在思考中,学生和教师的思想都在不断地完善。 中国有过百家争鸣的思考时代, 也有过不曾思考的愚昧时代。 仲尼被尊为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 不仅是在于他的儒家学说和其门下弟子的传承, 更在于他的思想与教育理念, 至今却仍无人能敌。 而科举制度让中国的读书人一度成为八股文的奴隶, 偶尔出现韩愈等大家, 带着自己的思想, 呼吁着“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 , 却还是被无情地贬谪; 近代的文化大革命 5则是让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思想者与教育者背负起屈辱。然而, 在重视教育的今天,麻木无知的年代已然过去了, 可众多的学科竞赛, 严峻的升学压力, 还是让身为教育者的我们迷惘了。 肩上背负着的是应试教育下的必然, 心里揣的是素质教育的理念。 但是, 吴非告诉了我们, “语文老师应当是思想者” , “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 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 他会立刻匍匐在地; 教师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 乃至丧失尊严, 能靠他去立人吗? ” 盲从, 似乎已是无知的另一个代名词。 只有在拿出自己的思想与学生一起分享, 学生才会与教育者一起交流, 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而素质教育带来的成绩才会是学生敢于思考的自信脸庞。 对照自身, 我不禁汗颜。 我是否能称得上是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好像相差甚远。 我常常在教参与个人思想之间举棋不定: 要是按照自己认为的来教, 万一考试考到这个问题, 而标准答案肯定是以教参为准, 那岂不吃了亏?斗争的结果,往往是违心地将教参上的答案传授给学生, 宁可躲过学生怀疑的目光。 今天我知道了, 我不仅只是“授业、 解惑” , 更重要的是还要“传道” , 所以, 我更应该是“思想者” 。 “语文老师不能跪着教语文, 如果教师是跪着的, 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 ” (吴非老师语) 站直的身躯, 是民族的脊梁, 更该是一个“铁骨教师” 讲台前的身姿。 怎样将自己的所悟与学生分享, 是吴非在书中一直强调的。 “跪” , 这个触目惊心的字眼, 在中国的历史上存在了千年之久。 它带给人们的是屈辱与卑微, 因而,“跪”在讲台前, “跪” 在教育中, 是何等的沉重? 这种教育界普遍存在着的不自由的状态, 让无数教师常常不自觉地成了照本宣科的机器, 成了书本的奴隶, 考试的奴隶, 各种教学比赛的奴隶。 什么叫跪着? 谁跪着了? 向谁跪着? 跪, 本不该出现在教育中, 却还是出现了。 不该怨声载道地埋怨现代教育体制, 却该反省为何不能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 走在科举之路, 苏辙却仍有 “百氏之术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 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的感叹与“恐遂汩没, 故决然舍去” 的毅然信念; 身逢乱世, 叶圣陶却依然以“教是为了不教” 对改进现代中文教育有重要影响。 他给中文教育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观念, 坚持用“应当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而不是长期详细的灌输书本知识” 这一观点, 冲破习惯于强烈依赖记忆和灌 6输的传统语文教学观念, 促进了批判思维的深入人心, 让人们认识到个人价值判断的重要性。 对比他们, 我们又有何资格将自己的怯懦归咎于外界因素? 吴非老师用他犀利的笔尖告诉了我们: “语文老师不能跪着教语文, 如果教师是跪着的, 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 ” 做一个站直了的思想者, 做一个铁骨的教师。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 塑造人, 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爱因斯坦语) 一名优秀的教师, 是一个站直的思想者; 一堂优秀的语文课, 是一次争锋相对, 有着无数独到见解的辩论赛。 课堂上的老师与学生, 都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大胆地质疑, 是讨论的前提; 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是进步的基础。 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 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 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 ? 语文学科应该是认知、 思想的工具。 如果仅仅是把它当作一门学科知识,照搬教参来传授, 而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没有个人智慧, 那势必会使这门学科黯然失色。 不想、 不该、 也不能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一直带着别人的思想走下去, 成为“驼背” 的模仿者; 不能让语文这门有灵性的课程因为缺乏欣赏它的读者而失去了原有的韵味。 道, 思想。 传道, 传递思想。 站直了传道, 做一个“铁骨教师” 。 感谢吴非老师, 让我幡然醒悟, 让我站直了脊梁, 更给了我反叛的勇气。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再读苏霍姆林斯基 李巍 在给学生上思品课补充课文——《俄罗斯》 时, 我向学生介绍了发生在上个 7世纪八十年代苏联的震惊世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露事故。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这是一次世界的超级灾难, 让孩子们体会到核污染的危害, 我告诉学生截止1992 年, 已有 8000 名乌克兰人死于核辐射。 意想不到的是话音刚落, 就有一个学生在下面嬉笑着说:“太少了。” 我乍一听后的反应是气不打一处来, 接着就是深深的悲哀。为何我的学生会出如此惊人之语? 是天性的冷漠, 家庭的负面影响,还是教育的失当? 在反思和忧伤中, 我对教育这项事业、 教育目的和我正孜孜以求从事的工作, 产生了惶惑和怀疑。 现今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德育为何如此的苍白无力? 我, 一个思考着的人, 陷入了思想的迷途。 在困惑中, 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这位伟大的教育家。 应该说, 踏进师范大门后的十几年间, 我对他的教育思想还是有一些了解的。 知道他的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知道他在关爱孩子、 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情感、 道德以及行为等方面都有详尽的论述。 但是雪泥鸿爪, 留下的也只是浮光掠影的碎片。 我之所以选择重读他的著作, 是想通过阅读经典来解惑。 看了他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帕夫雷什中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慨大师的坚韧、 勤奋和多产, 但给我感受最深的也是充盈于字里行间的还是——爱。 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 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 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他说——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说: 爱孩子。他1 8 岁开始担任乡 村小学教师, 始终没有离开过教育事业。 他曾先后为三千七百多名学生做过观察记录。 他能指名道姓地讲出几百名“最难教育” 的学生曲折成长的过程。 在短短的 52 年的人生历程中, 他写了四十多本书, 一百多篇论文,一千二百篇童话、 短篇小说等。 他的确做到了——就象他的另外一本书的书名所说的——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他说:“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 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 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 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 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 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 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当初不过是一个乡 村小学的教师、 乡 村初中的校长, 和你我一样, 也是一个普通的教育一线的工作者。 他没有取得过很高的学位, 不是莫测高深的理论家, 是勤奋忘我的精神、 热爱教育的品质、 对孩子的深深的爱, 使他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8爱孩子, 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 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 坚持不懈的爱, 面向全体的爱, 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爱孩子, 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 不搀杂功利。 苏霍姆林斯基说: “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 而孩子们的快乐, 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只有这样, 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 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 和他们一起欢笑, 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同时, 无论年青还是年老, 教师都要拥有童心。 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时时提醒自己,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孩子, 你就能够更宽容, 更豁达, 也能够让孩子更喜欢你。 做一个有心人, 细心的人, 孩子的知心朋友, 将孩子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 全面发展的真正的人。 这是最高尚的师爱。 对于我们来说, 他是一个异国的教育家, 而且生活的时代也不同。 但同样的政治体制, 以及众所周知的苏联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他们的世界观、 价值观、 教育观、 学生的成材观等等, 和我们都有共通之处。 况且, 爱是没有国界也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大师对学生满腔真诚的爱, 他对塑造真正有修养的人的坚定信念,他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 永远是后辈教育者取之不尽的精神富矿。 态度决定一切 ——读《你在为谁工作》 有感 楼丽华 暑假里, 从同事处拿到了一本名为《你在为谁工作》 的书。 你在为谁工作? 以前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 一看到标题, 我不禁也开始思考, 我到底在为谁工作? 我为什么要工作? 我工作是为了什么? 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 可真要细想起来, 却又难以回答。 诸多的答案在脑中盘旋, 却不知道哪个是正确的。 随口问了身边的人, 有人说: “我在为生活工作, 不工作哪有钱养活自己? ” 也有人说: “我为老板做事, 老板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真是这样的吗? 为名、 为利、 为家庭、 为社会……?骤然提出,每个人答案都不一样, 当然也有一些人会一脸茫然, 思考很久, 却无一个确切的 9答案。 带着一连串的问号, 我开始阅读《你在为谁工作》 这本书。 这本书阐述了一名优秀的员工在工作中具有的工作态度, 以及自身的心态,那就是一个人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 都应将自己的心态回归到零, 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态度将每一次任务视为一次机会, 要从心理上认识到为别人工作的同时, 也是在为自己工作, 这样你就会体会到工作所带给你的乐趣, 并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 读完了这本书, 先前的疑问一下子豁然开朗! 答案不是别人, 正是自己, 我在为我自己而实实在在的工作。 人生离不开工作。 工作不仅能赚到养家糊口的薪水, 同时, 困难的事物能锻炼我们的意志, 新的任务能拓展我们的才能, 与同事的合作能培养我们的人格。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工作是为了自己。 曾几何时, 梦想是一个令人充满激情、 催人不断进取的词汇。 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梦想。 建筑工地上, 三个工人在敲石头。 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 ” 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你没看到吗? 我在敲这该死的石头。” 第二个人无奈地答道:“我在为每天 50 美元的工资, 干这份敲石头的粗活。” 第三个人眼中闪烁着喜悦:“我正参与兴建这座雄伟美丽的大教堂。” 他们的未来早在那时便已注定, 或许十年后, 第一个人得不到任何工作的眷顾而流落街头, 第二个人得不到升迁的机会只能在另一工地上干着粗活, 第三个人呢, 不仅体味到了工作的乐趣, 更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得到了老板的青睐, 成了建筑师。 三个人做着同样的工作, 但结果却截然不同, 为什么呢? 是“态度”! 套用前国家足球队主教练米卢的一句话: “态度决定一切!” 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是尽心尽力还是敷衍了事, 是安于现状还是积极进取, 直接影响工作的好坏, 甚至梦想的实现。 试着以积极的态度, 以一颗兢兢业业的心来对待工作, 终会使你有所收获。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 我从书中体会到: 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抱着学习的态度, 将每一项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 一段新的体验, 一扇通往成功的 “机会之门”。 千万不要视工作如鸡肋, 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 如果做得心不甘情不愿, 于公于私都没有“裨益”。 还有在工作中, 一个人的心态是很重要的, 如果保持平衡的话, 那么心情就会愉快, 自然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得心应手。 我们每天都在为教育教学辛勤的工作着, 也许为了辅导差生, 你最后一个离 10校; 也许为了批改作业, 你放弃了中午休息时间; 也许为了体操比赛取得好成绩,你喊破了嗓子……所有的这一切却不被领导、同事所见, 也没有给与相应的回报,那么也不要懊丧, 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 虽然我们每天从事着一些同样的工作, 看似付出的与得到的不成正比。 但是这些工作总是需要人来做的。 在平凡的人生中做着平凡的事, 并能做出成绩来, 这是一种能耐!而现在的努力也并不是为了现在的回报, 而是为了未来。 我们投身于工作是为了自己, 是在为自己而工作。 人生并不是只有现在, 而是有更长远的未来。 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从内心深处承认并接受“我们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 也在为自己工作” 这样一个朴素的理念, 那么“爱生、 敬业、 奉献” 也将不再是空洞的口号。 当然, 有了这颗热忱的心, 还不足以跟上时代的脚步。 坚持学习不失为保持优势的一大良方。 工作的脚步暂可停留, 唯有学习的脚步不能稍有停歇。 尤其是站上讲台的那一霎那, 那种词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会更加强烈地表现出来。 只有平时不断地给自己充电, 才能有所突破、 有所创新, 才能引起听者的注意, 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工作的乐趣。 总而言之, 工作不是目的, 只是一个过程, 事业和理想才是人生应该追求的。有什么样的工作态度, 将决定有什么样的工作成果, 决定我们的命运, 而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你是要建一座童话般的城堡, 还是在砌一堵该死的墙, 完全在于你的信念中, 态度决定一切。 微笑着教育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有感 桑飞 工作已两年有余, 回想当年, 我对教育曾有过怎样的憧憬啊! 孩提时代,我是那样羡慕老师, 以至于连做梦都在和小伙伴玩老师和学生的游戏, 当然,我一定是游戏中的老师; 再回首, 我曾对教育有着怎样的激情啊! 高考填志愿 11时我是那样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教育这片天空; 在初涉教育的日子里, 我对自己的教育事业充满了信心, 可是, 随着时间的流逝, 我的信心渐渐地被现实中太多的困难磨平。 学生时代对老师那样的羡慕, 却不曾想过, 怎样才能做一个学生喜欢、 崇拜的魅力教师; 如今身为老师, 知道要学生喜欢你,你必须有自己的魅力, 可“魅力” 二字来得何等不易。 在经历了充满信心—失望气馁的过程后, 我不断的寻找答案, 终于在郑杰老师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里找到了答案。 怎样的教师才算是好的教师, 在学生心目中拥有无穷的魅力呢? 郑老师在“为孩子们喜欢你提供理由” 、 “善待学生, 善待家长” 、 “放松些, 再放松些” 等这些建议中谈到, 良好的心态, 拥有微笑的教师是最有魅力的, 最受学生欢迎的。 说实话, 教师这份工作充满着艰辛。 忙碌的教学生活往往使人焦躁不安,于是, 我们经常抱怨自己工作量的大, 抱怨自己学生的调皮……心情渐渐变糟了, 我们脸上的笑容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脸的严肃, 让人敬而远之。 的确,教育是一门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有着许多我们不能解决的问题。 怎么办? 与其不开心地度过, 还不如拥有乐观的心态, 微笑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因为微笑是阳光, 微笑中洋溢着沁人肺腑的芬芳。 微笑是人和人最好的沟通方式。 一、 用微笑呵护学生的成长 作为一名魅力教师, 每天早晨, 应以甜美的微笑迎接每一个学生, 用温柔、亲切的话语和他们交流。 课堂上, 教师的微笑会使课堂的气氛充满和谐, 会使疑惑中的学生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 对于犯错误的学生, 教师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感化学生, 暗示学生, 给孩子们自我反省的机会, 让他们在纠正中前进。对于后进生来说, 教师的微笑无疑更是一种极大的关爱。 当你对他们微笑时,他们得到快乐与幸福, 也得到了自信; 他们会牢记教师的话, 努力学习, 不断进步。 刚接手我们这班时, 班上的田泉给我印象最深。 她一脸的胆怯, 总是自己一个人独处, 好几天, 我都没有看见她笑过。 趁她不在, 我询问原因, 同学们说他是班中最笨学生, 经常考不及格, 大家都不喜欢他。 我突然意识到, 学业上的失败, 使她丧失了一个孩子应有的快乐, 我要给他信心, 帮助他寻找学习 12的乐趣。 于是, 我找了一个机会笑着对她说: “不要紧, 老师和同学们会帮助你的。 ” 在平时的课上, 我经常关注他, 一些简单的计算题我经常找她回答,如果答对了, 我故意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力地表扬她, 让她尝到成功的喜悦; 如果错了, 及时纠正, 耐心地引导她。 同学们在我的影响下, 潜移默化地加入了帮助她的行列。 慢慢地, 我发现她相对于以前计算速度快了, 口算能力强了,正确率也高了, 应用题也能独立完成了, 笑容也慢慢回到了她的脸上。 看着她的进步, 我更加坚信——微笑是多么有魅力的教育。 二、 用微笑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校教育要和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 事实上, 很多教师经常把家长叫到学校, 就孩子学习、 行为上的问题乱批评一顿。 家长们对此怨声载道, 由此,引起了教师与家长之间不必要的冲突。 郑校长在“善待家长” 中也谈到这个问题, 明确指出教师、 学校要转变观念, 要平等对待、 充分尊重家长。 作为一名魅力教师, 应该善于处理与家长之间的关系。 让家长成为你的朋友, 你的知心人, 孩子教育上的同盟者。 而教师的微笑此时就会成为家校沟通的桥梁。 我是这个学期新接手我们这个班的, 大部分的家长对我比较陌生, 尤其在和以前的班主任有了一年熟悉的接触以后, 对我更多的是担心和不信任。 基于这样的情况, 我在第一天学生报到时, 就用最真诚的微笑迎接每一位学生和家长。 后来一位家长告诉我, 报名时, 一踏进教室, 看见我的笑脸, 心里便踏实了很多……从我的微笑中, 她读出了老师对学生的爱, 所以她放心了。 刹那间,我又体会到了微笑的魅力所在。 家长向我了解孩子的情况时, 我总是笑着向他们汇报孩子的点滴进步, 并婉转地提出孩子存在的不足; 我还经常主动与学生们的家长联系, 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 在微笑中, 家长们把教师当成了最信赖的朋友, 教师的亲和力、 人格魅力得以充分的展现。 三、 用微笑形成团队合作的氛围 教师的工作是相对比较独立的工作, 每个人都肩负着一定的工作任务, 在工作中很容易形成单干的局面。 有时,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太过头, 同事间 13没有很好的沟通, 你怨我, 我怨你, 整天生活在不愉快中, 教学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对学校的发展也会带来很大的不利。 作为一名魅力教师, 要善于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 形成团队合作的氛围。 集体备课、 集体教研, 大家共同努力, 你提供一方面资料, 他提供另一方面资料, 综合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 这样大家的工作负担就会减轻, 工作效率就会得到提高。 当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困难时, 由大家来共同面对, 解决问题的思路会开阔和灵活, 困难会迎刃而解。 平时, 我们在一起经常互相探讨教学中的问题。 这道题怎样解更合理? 这个知识点如何在教学环节中有机渗透? 谁第一个上完新课, 就会及时向大家反馈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遇到谁上公开课, 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 或共同策划教案, 或协助制作课件,或涂涂画画准备教具……由于集中了大家的智慧, 教学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圆满完成了任务, 同时, 你帮我, 我助你的氛围, 让每个人感到温暖、 快乐。在合作中, 教师之间的感情融洽了, 大家互相学习, 相互启发, 共同进步。 感谢郑杰老师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 在他的引领下, 让我对怎样做一名好教师、 魅力教师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我将在他的牵引下走出心中的迷茫沼泽, 带着阳光般的笑容坚定地走在教育路上。 一生的梦, 一世的泪 ——读《红楼梦》 有感 徐红 泪, 很多人都说是苦的, 咸的。 可想而知这流泪人心里该有多少苦楚,多少辛酸啊! 林黛玉的泪是《红楼梦》 中最独具匠心的一个风景点。 曾经, 我也与朋友谈起过那泪。 他们大多都认为林黛玉泪只是为了逗人同情引人怜惜而已, 还言之凿凿地说, 你看, 林黛玉一哭, 紫鹃、 宝玉就忙了,其实都是一些无病呻吟的眼泪, 这不是招人同情是什么? 14 我自己很少哭, 也不愿意哭, 所以我曾经也认为哭只不过是为了激发别人的怜爱, 博取那一丁点的同情心而已, 既然这样, 我就不能有哭。 但是后来, 我知道那只不过是我一直以来对自己许下的可笑的诺言罢了 。 其实哭并非一件易事, 就好像是打碎一个花瓶容易, 而要令它恢复原样却很难。 也曾有人说过, 眼泪是世界上最纯洁的水, 是心灵最美好的感化。 以前我也不懂为什么, 后来才明白……一滴冰冷的苦涩的眼泪绝对不会即物起兴, 它是心里积久伤痛的凝结, 而眼前的某件事只不过是一条导火线而已。 每个人的心里都装着一口缸, 平时受了委屈, 一切苦水都往心里咽, 直至水满了那口缸, 无法再盛之后就溢出来。 林黛玉不正是如此吗? 她虽然自幼体弱多病, 但在亲生父母的呵护下, 她心中依然甘甜如饴: 可以尽情的撒娇, 可以不必忌讳说话。 可是一旦家庭变故, 寄篱下于贾府, 说话就要处处留心, 虽然贾母与王夫人对她是疼爱有加, 但终不如亲生父母的好。 在林黛玉的意识里, 众人对她的爱只是一种亲戚朋友的礼节而已, 当面客套, 并不代表着背后礼貌, 于是她就有理由怀疑别人对她的指指点点。 日子一长, 自然就养成了林黛玉多疑的心病。 这也许正是林黛玉的病根与她戚戚可怜的主要原因。 这样的娇嫩的身体, 为何要承受命运无法逃避的不幸? 这怎么不让我感到悲戚伤感? 眼泪不是水。 眼泪滴下后, 它会在那接触的地方久久守护, 再逐渐渗透;而水就活泼得多, 它会因为地势很快流走, 或者因为温度而蒸发, 这就是水的本性。 流水无痕, 而眼泪即使蒸发了, 也会留下坚硬的盐粒。 眼泪和水都能使纸变得透明, 但是水持续的时间明显比眼泪短。 在消退后, 被水经过的纸马上变得硬邦邦; 而眼泪浸过的纸却相反, 软软的, 许久之后才变的硬起来。 正如宝玉所说: 潇湘妃子的泪溅在竹上使竹有了斑, 固有湘竹之说。 而林黛玉住的屋子又叫“潇湘馆”, 所以也会有与湘妃一样的奇景。 林黛玉葬花,更是把眼泪的悲情演绎得天昏地暗, 感动着世界上每一个会流眼泪的人。 遗失的风雅 —读川端康成的《古都》 有感 金美尔 我喜欢看书, 但一向对外国文学不感冒, 一是人名记不住, 西方的人情世故很 15难用东方的思维来理解。 二是经过翻译这道程序, 总觉得作品像一束塑料花, 只得其形不得其神。 惟独对同是东方人的日本文学, 很是喜爱。 尤其是川端康成的《古都》, 百读不厌。 至今仍是我每个暑假必定温习的作品。 接触川端康成的作品还是我读湘湖师范的时候。 那时三头两天往图书室跑,就这样, 阴差阳错地接触了川端康成的作品, 因为他的文字很干净, 带着一种淡雅的清香, 深深地吸引了我。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接连拜读了他的好多作品, 如《千羽鹤》《伊豆的歌女》, 《雪国》, 《古都》 和《山之音》 等, 而最爱却是《古都》。 读惯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的人对《古都》 可能会失望, 会觉得索然无味——因为小说中没有过多情节, 结局也不甚明了。《古都》 的故事梗概是这样的: 在京都的风俗画面上, 展开千重子和苗子这对孪生姐妹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描写了男女的爱情关系, 但其主旨并不在铺展男女间的爱情波折, 而是将人物的纯洁感情和微妙心理, 交织在京都的风物之中, 淡化爱情而突出其既定的宣扬传统美、自然美和人情美的题旨, 更多的表现对自己祖国文化历史的热爱。 川端为使那种炽热的情感在这方面得以施展, 他也许特意安排吉太郎是绸缎批发商, 一家都喜欢接触传统日本文化, 会为了看某处的新生的樱花或樟树而特意去, 会为了构思织品图案而到尼姑庵里住着, 会因为植物园里有喷泉和郁金香而黯然失望。 整部《古都》 更像是一部日本风光文化的图册, 一页页的翻过, 从春到冬。 每一个季节都有一场大型的节日, 序幕拉开, 各色奇异的游行, 祭祀, 游园的活动一个接一个的出场, 在日本庭园, 艺妓, 茶道, 饮食的衬映下, 日本风土人情在主人公的生活中被演绎得鲜活, 让文章别具一番风味。 那种纯净的自然美贯穿了整个故事, 人物之间的情感的美妙与自然的纯美交织在一起, 升华发展。 川端先生在这篇作品中表达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他惋惜传统的日本文化正日益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吞噬。 高明的是川端先生没有直接地描写他的观点, 他只是把日本的风光风物描写得令人情不自禁的微笑, 而将日本手工织造物描写得极尽详细之能事, 让人油然而生留恋之感。 或许在今天中国将古老文化的精髓淡忘得差不多的时候, 而日本还能将传统的文化保存地完善, 这其中或许也有《古都》 的一份功劳吧! 我们陶醉于《古都》 古老风雅的风土人情中时, 也不由得思考我们脚下这片 16土地: 难道我们古老的华夏文明缺少这种美吗? 说白了, 日本文化只是华夏文化某一部分的一种拷贝、 一种传承、 一种变异。 但俯视当今的中国, 传统文化正在被国人慢慢忘却, 尤其是年轻一代中间, 出现一种令人伤感的现象: 传统文化正从年轻一代的视野中淡去, 蕴涵其中的文化精髓也随风逝去。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延续中的某种悲哀。 这样的忘却已经使我们失去了许多。 因为我们的漠视, 导致端午节被韩国申报,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韩国的“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据悉, 早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后, 端午就已经被选定为韩国的十大地方庆典之一, 2000 年正式向世界教科文组织申报。 此次申报成功之后, 韩方表示将会申报如“中秋” 之类中韩共有的民族节日, 而等中国获悉, 悔之已晚。 再如, 洋节在中国大为流行。 众所周知, 在中国目前最受热捧的西方节日就是圣诞节, 中国社会调查所在北京、 上海、 广州、 重庆、 深圳等 14个城市, 电话访问了 2000 名公众, 近 9 成受访青年表示每年都会过圣诞节, 就像准备过元旦和春节一样, 已成为习惯。 看来, 中国民众(尤其是中国的年轻一代) 自改革开放以来对于本民族节日的持续冷淡并没有因为近期“七夕” 的升温而有所改观, 同样, 西方的价值观以及风俗习惯的热捧也没有因为“七夕” 的升温而有所消减, 换句话说, “七夕” 的升温并不能使之被赋予所谓传统文化复兴“旗帜” 的厚重内涵。 然而, 我们也不能据此认为“七夕” 的升温对于民族文化的回归就一点好处也没有, 毕竟, 我们已有所行动, 如今年对假期进行调整, 清明、 端午、 中秋各放假一天, 而且这也间接地起到了某种程度上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脉的宣传的作用。 《古都》 这部世界名著吸引我们的除了千年古都风雅的传统风貌外, 很重要的一点或许就是引起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的思考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对中国当今而言, 这种思考更为直接, 更为紧迫吧! 给学生最适宜的土壤 ——读《窗边的小豆豆》 有感 田亚飞 好久以前就听老公讲起过《窗边的小豆豆》 这本书, 却一直没有好好地去 17阅读过。 今年暑假, 老公知道我又要教一年级了, 就买了这本书送给我。 当时,我一口气就把它看完了, 后来又慢慢品尝了一遍。 对小林宗作的教育思想, 深感启发。 对小豆豆这样的学生, 感到特熟悉, 就在我们的身边。 人世间最可贵的童心莫过与小豆豆的童心了。 小豆豆的文章有一种在无形中深深吸引读者的魅力。 如果拥有小豆豆的心灵的话, 不管发生了什么事, 都会让人有一种站在奇异世界入口的兴奋感觉, 和小豆豆一起欢笑, 一起悲伤! 小豆豆原名黑柳彻子, 日本著名作家, 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 日本社会福利机构小豆豆基金理事长, 小步的箱子理事长, 日本文学俱乐部会员, 世界自然保护基金日本理事, 岩琦画册美术馆馆长。 这部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心, 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表现了 人性中最真的纯净的东西。 看着小豆豆的行为, 听着小林校长的话, 我们的心会安静下来。 每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没有选择的权利, 而每一个父母都是疼爱自己的孩子的, 不管他是健全的还是有残疾的, 都希望孩子长大以后能够接受到最平等的最有效的教育。 如果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学校环境互相配合, 我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健康的成长, 不只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灵上的健康。 而小豆豆无疑是幸运的, 她有一对最好的父母, 她遇见了影响她一生的最好的老师。 她就像一株普通的小苗, 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茁壮的成长着。 是小林宗作先生给了她最适宜的土壤。 作者在书中回想了幼年时的自己是怎么去看世界, 去想问题。 我常会因为小豆豆幼稚的行为与天真的想法而大笑, 也会因为书中描写的许多故事而感动。 这也引发了我对教育的思考——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 成天与孩子打交道, 我们做的是什么? 只是传授知识, 又有多少能去真正的了解孩子心理的, 成天不许孩子这样, 不许那样, 把孩子都教育成一个模样。 要求孩子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做事,仿佛我们的学生只能是一个执行者, 而不能有太多的想法。 我们强加给了孩子成人的许多想法, 以为这是“经验之谈”, 其实有许多事情让他经历一下比我们直接告诉他效果要好得多。 我们会为了成绩而不停地布置许多作业, 也不管孩子是否乐意去做, 是否厌烦; 为了所谓的安全, 甚至规定孩子在课间不要奔跑跳跃……我们的教育除了 课堂还是课堂, 又有多少是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去“冒险”、 去“探索” 的? 真的感到一种莫名的无助, 很多时候是我们亲手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让他 18们按照我们设计的思路去看问题; 是我们捆缚了孩子的手脚, 让他们只看到书本一样大的世界。 可是我们又能怎么样呢? 每学期的统考, 教师成了出题的机器,学生成了答题的机器。 而学校衡量一名教师是否优秀的标准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试的分数。 怎样才能给学生最适宜的土壤呢? 真的不是我一个普通老师能完全做到的, 真心希望中国能多些像小林宗作那样崇尚自由教育的校长! 套用小林宗作先生说过的话: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有优良的品质, 都有很多优点, 大人不应该总看见我们这些孩子的缺点, 要多看看孩子的优点, 给孩子以无私的关爱, 多给孩子表扬和鼓励, 他们才会走向成功。 ” 做一个善于发现的老师, 做一个宽容大度的老师, 孩子的点滴成长将会成为我们的美好。 学会赏识 ——读《赏识你的孩子》 有感 郭晓静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赏识你的孩子》, 感触很深。 这本书的作者——周弘,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他以自己无限的父爱, 帮助女儿走出了残疾的阴影, 将双耳全聋的女儿培养成中国式的海伦·凯勒, 让女儿走上了一条超越身边所有健全同龄人的辉煌道路; 成为全国十佳少年, 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生, 留美硕士, 中国妇女十大时代人物等。 周弘成功的关键, 是他在探索女儿教育方法的过程中, 找到了“赏识教育法”这一个教育的瑰宝。 用“赏识教育法” 教育出来的孩子, 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并将这种乐趣自动地转化为继续学习的无穷动力; 缺点在不知不觉中变小消失; 人格受到尊重; 自信心十足, 独立能力强, 将来成才,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我作为家长平时对孩子更多的是抱怨、 严厉, 缺乏的是鼓励、 赏识, 作为教师对学生更多的是批评、 斥责, 缺乏的是鼓励、 赏识。 看了《赏识你的孩子》 一 19书后, 终于知道, 要使孩子幸福快乐地成长, 作为家长应当学会赏识你的孩子,作为教师应学会赏识你的学生。 有一位心理学 家说 过:“ 人类本质中 最殷切的 需要是: 渴望被赏 识。 ”赏 识, 是指充 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 素, 并加 以 肯定与赞赏 。 赏 识对于成长中 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赏 识可以 发现孩子的优点 和 长处, 激发孩子的内 在动 力 。 对孩子进行赏 识教育, 尊重孩子、 相 信孩子、 鼓励孩子, 可以 帮 助 孩子扬长避短, 克服自 卑、 懦弱 心理, 树立自 信心。 赏识教育是学说话、 学走路的教育; 是找感觉、 尝甜头的教育; 是承认差异、 允许失败的教育; 是充满生命力, 充满人情味的教育。 我觉 得赏 识教育在班级管 理中 是班主任进行民主管 理、 全面育人的一味催化剂。 班主任学会赏 识学生, 让学 生在赏 识中 体验成功, 就会使“ 我能行” 这三个字深深地扎 根于学生的 心中 , 促进每一个学 生身 心的健康成长。 在我们的 生活中 , 无论是朋 友之间 、 同 事之间 、 上下级之间 , 彼此都渴望得到对方的 赏 识。 一个赞许的目 光, 一句肯定的 话语, 一次成功的鼓励, 都会使人产生奋发向 上的 动力 。 学生的进步、 成长, 需要的不也 是这种 动力 吗? 拿破伦在《 成功学全书》 中 写 道: 人的一切 行为 都是受到 激励而产生的, 通过不断地自 我激励时, 就会使你有一股内 在的动力 , 朝向 所期望的 目 标前进, 最终达到成功的 顶峰。 因 此, 班主任要善于拿起赏 识这把“ 金钥匙”, 通过表扬、 激励等手段, 肯定孩子的 优点 、长处, 鼓励学 生不断追求成功。 可是, 要赏 识每一...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25个读经典育人小故事教育案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25个读经典育人小故事教育案例

25个读经典育人小故事教育案例

学生,教师,孩子,教育,老师,工作,微笑,家长,林黛玉,目标,古都,中国,思想,眼泪,吴非,魅力,做一个,人生,给孩子,这本书,教育者,乐趣,传统,学校,小豆豆,教参,日本,答案,铁骨,给学生

2020-08-14 #小故事

陪孩子读经典小故事

陪孩子读经典小故事

月亮,宝宝,猴子,井边,宝贝,生金蛋,天空中,猴子捞月,太清,小猴,井里,经典故事,鹅鹅鹅,不好了,看见了,作者,井水,习惯,儿子,大点,动画片,农夫,儿歌,同伴,声音,妈妈,孩子,小鱼儿,小猴子,小时候

2011-10-05 #长篇故事

读经典寓言故事的收获.doc

读经典寓言故事的收获.doc

故事,孩子,寓言故事,经典,教育,告诉我们,给我们,家长,父母,素质,孩子们,小狐狸,于晓丹,小猴,了头,好的,小成,快乐吧,才能教育,妈妈,事情,中体,亲切感,再加,例子,人们,作家,公牛,冲昏,品质

2020-04-18 #短篇故事

读经典寓言故事的收获.doc

读经典寓言故事的收获.doc

故事,孩子,寓言故事,经典,教育,告诉我们,给我们,家长,父母,素质,孩子们,小狐狸,于晓丹,小猴,了头,好的,小成,快乐吧,才能教育,妈妈,事情,中体,亲切感,再加,例子,人们,作家,公牛,冲昏,品质

2020-04-23 #故事阅读

读经典寓言故事的收获.doc

读经典寓言故事的收获.doc

故事,孩子,寓言故事,经典,教育,告诉我们,给我们,家长,父母,素质,孩子们,小狐狸,于晓丹,小猴,了头,好的,小成,快乐吧,才能教育,妈妈,事情,中体,亲切感,再加,例子,人们,作家,公牛,冲昏,品质

2020-05-03 #经典故事

读经典寓言故事的收获.doc

读经典寓言故事的收获.doc

故事,孩子,寓言故事,经典,教育,告诉我们,给我们,家长,父母,素质,孩子们,小狐狸,于晓丹,小猴,了头,好的,小成,快乐吧,才能教育,妈妈,事情,中体,亲切感,再加,例子,人们,作家,公牛,冲昏,品质

2020-05-03 #长篇故事

读经典寓言故事的收获.doc

读经典寓言故事的收获.doc

故事,孩子,寓言故事,经典,教育,告诉我们,给我们,家长,父母,素质,孩子们,小狐狸,于晓丹,小猴,了头,好的,小成,快乐吧,才能教育,妈妈,事情,中体,亲切感,再加,例子,人们,作家,公牛,冲昏,品质

2020-05-03 #故事大全

“亲子阅读”征文:读经典故事在书香中快乐成长

“亲子阅读”征文:读经典故事在书香中快乐成长

孩子,让孩子,兴趣,父母,镜头,告诉我们,培养孩子,书香,习惯,书籍,家长,家庭,美德,生活,中故事,小故事,给孩子,事物,故事,感想,条件,知识,环境,胆量,老师,能力,读后,进步,一起看,快乐成长

2020-06-30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