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弟子规:父母教 须敬听

时间:2017-12-03

父母要教给子女的东西会很多,有潜移默化的,有言传身教的,也有说教教导的

提示:本文共有 206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教是指正,教导的意思。

父母要教给子女的东西会很多,有潜移默化的,有言传身教的,也有说教教导的。这句话中的“教”指的是说教教导这部分,就是父母刻意教你的内容。

说教教导包含的内容也很多,比如父母讲的道理、手把手教的技能以及对行为批评指正。

在“父母教”当中有一种情形是比较特殊的,就是父母的唠叨,父母的唠叨就是不断提示、教导相同的几句话。但是作为子女往听不进去父母的唠叨。

比如父母在你出门前总会叮嘱的那几句话,可是你觉得自己都做的很好了,父母依然每一次指导你,就好像是父母在否定你,于是你再也没有认真的听过。

很多人反感父母的这种唠叨,反感就意味着你对父母唠叨的教失去了基本的耐心,也说明你犯错的几率变得越来越大了,这绝不是一件好事。

当然,好与坏是相对来说的,你能应对的好,就是好事,应对不好就是坏事。

唠叨为什么会被反感,原因是唠叨除了语言表达外,还会被情绪包裹,而包裹唠叨的情绪往往偏负面一些。

做为学做学问的弟子,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四、五岁的时候,也会听到父母唠叨,但那时不会有反感的情绪,可是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有意识的反感了,这是为什么?

我分析的原因是,在年幼的时候面对唠叨的情绪,我们只是观察和体验,不会被传染到,更不会用负面的情绪去对抗。但到青春期,对负面情绪开始敏感,也会被传染,当面对负面情绪的时候,自己的情绪也带上了负粒子。

就像两块磁体的负极相互排斥。排斥的结果是把唠叨的核心“教”忽略了。怎么办呢?

之前说过,研读《弟子规》其中有一种作用叫做修正行为,这个时候要学会发挥这一作用。

“父母教,须敬听”是参考的规则,面对唠叨中的“教”,我们出现了排斥,做不到须敬听,说明没做到规则,这样一来,就可能会有不好的结果,需要予以修正。

当没有修正行为的意识的时候,两种负面情绪往往是直接相对抗,当有修正行为的意识的时候,就要考虑如何让唠叨中的偏负情绪对自己无效,就要学会过滤偏负的情绪,从而能听到唠叨中“教”。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面对父母的唠叨,有的人跟父母经常抬杠拌嘴,而有的人却可以认真听取的原因之一。

有的人劝父母不要总是对孩子唠叨,会把负面情绪传递给自己的孩子,影响孩子心理的成长。这种劝说其实是无用的。实际上父母只能做到尽量减少,但是不能没有。父母对孩子的说教是基于自身的经验和担忧,所以不可能没有唠叨的存在。另外父母的唠叨并非是不好的。

父母对孩子有负面情绪其实也是孩子应对负面情绪的一种训练,因为孩子未来也要面对社会,如果没有接受过应对负面情绪训练,那么在进入社会之后,如何应对随时可能来自于他人的负面情绪呢,如果因为别人的负面情绪而心理受挫, 而变得心理脆弱,反而影响了他更多的方面,这就很糟糕了。

须敬听的须是必要、应当的意思。须字在弟子规当中表达是重要性。须敬听就表示说当父母教的时候,敬听是非常重要的。

有很多人把须理解为必须,意思是强制要做到的,这样理解是很偏差的。弟子规作为一篇读物,怎么可能起到强制的作用呢,它有什么力量去维持这种强制性呢,没有。有人批评弟子规,原因就归结到须字上面,其实就是理解偏差造成的。所以不要把这里须字看的太过分了。

须敬听的敬是认真、严肃、尊重的意思;表示父母在教的时候,要有尊重的心态。

在父母教的时候,有尊重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这里的尊重指的是尊重父母教的内容,比如说父母教你如何跟不同的人打交道。父母有自己的经验和方法要教给我,但是我也觉得有自己的经验和方法,父母和我的经验方法有时可能还是冲突的,比如我认为的好朋友,父母认为不能深交,这时观点完全不同。

这种情况下往往我不赞同父母的意见,也就听不进去。实际上听不进去的原因是因为我并没有尊重父母意见。如果我尊重父母的意见的话,我即便不赞同,我也会听进去,我会分析父母的意见,并且继续询问父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意见。这是敬的重要性的体现。

须敬听的听是听进去、接受意见的意思。现在的资讯是非常发达的,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听到非常多的知识和意见,而父母获得资讯的效率和方式没有子女多元,也没有子女获得的资讯多,所以很多人就认为父母教的往往是落后、没有用的。有这样的想法时,其实是敬就不存在了,就会出现听得进去他人的意见,却听不进去父母的意见的情形。这是非常糟糕的。

假如我认为父母教是落伍、没用的,先不说父母教的内容有没有落伍,是不是没用。单单是我的这种观点就有弊病,因为没用敬的存在,就不可能存在仔细分析,就听不进去,没用听进去也没用分析就得出了结论,这种结论就毫无意义。所以敬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人批评弟子规,说弟子规的作者只不过是一个考不中举人的秀才,只是一个教书的。言下之意是说弟子规作者水平不够。这种批评透露着不尊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看不起。

如果是在没有尊重的前提下得出的批评结论,这种批评其实毫无价值,因为这种批评是一种带有偏见的批评,连起码的尊重都做不到,就更不可能认真和全面的了解弟子规了,这些都做不到,批评自然没有价值。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当一个人充满偏见地去评价另一个人的时候,他的这种评价是毫无价值的。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弟子规:父母教 须敬听”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弟子规》: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弟子规》: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父母,母亲,韩伯俞,孝道,孩子,有多少,古语,孝顺父母,念念不忘,养育之恩,方贤,温夏,须顺承,一生,恩恩怨怨,世人,世间,中华民族,个人,中华文化,会用,乌鸦,典籍,先尝,唠唠叨叨,哭出,天地间,底线,学问,小家

2018-07-06 #经典故事

弟子规 入则孝 其一

弟子规 入则孝 其一

父母,时候,长辈,事情,须顺承,命令,儿女,出发点,子女,恭敬地,态度,老师,对我们,须敬听,好的,字面,严师,人生,偏差,分析判断,地位,好意,孝道,孝心,德行,广义,情况,才能,母亲,无错

2017-03-12 #短篇故事

《弟子规》讲义之“总序” “入则孝”

《弟子规》讲义之“总序” “入则孝”

父母,论语,子曰,故事,二十四孝,弟子规,所恶,礼记,酒肉,孔子,蔡邕,君子,孝弟,居处,悲咽,方贤,曲礼,须顺承,学文,泛爱,孟子,须敬听,孝经,学问,无怨,死者,讽谏,为人子,天下,孝子

2012-10-15 #小故事

??二丫弟子规|儿童启蒙|详解领读 on Apple Podcasts

??二丫弟子规|儿童启蒙|详解领读 on Apple Podcasts

父母,弟子规,孝弟,节目,须顺承,圣人,原文,三字经,学文,泛爱,读音,讲故事,后续,会推出,唐诗三百首,声律启蒙,希望大家,有余力,须敬听,笠翁对韵

2020-09-25 #短篇故事

弟子规的108个故事大全 弟子规翻译

弟子规的108个故事大全 弟子规翻译

父母,弟子规,东西,尊长,原文,人家,译文,父母亲,仁者,德行,长辈,事情,人们,品行,地方,时候,朋友,过错,道理,有才,不可以,书本,兄弟,声音,对方,年长者,房间,时间,衣服,身体

2020-06-17 #长篇故事

弟子规对应的故事 弟子规对应的经典故事 关于弟子规的小故事

弟子规对应的故事 弟子规对应的经典故事 关于弟子规的小故事

弟子规,父母,故事,鹿乳,小故事,眼疾,教育,一句话,养育之恩,黄香,原文,中华,孝悌忠信,国君,双亲,圣人,学文,孝敬父母,年纪,开篇,汉文帝,总序,德行,春秋,方面,泛爱,经典,鹿皮,其实你可以,一个人如果

2020-07-17 #故事大全

弟子规小故事 弟子规历史故事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经典国学故事

弟子规小故事 弟子规历史故事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经典国学故事

父亲,母亲,陆绩,子骞,父母,晏婴,戚继光,子路,橘子,陶侃,曾参,袁术,齐桓公,廉颇,祖父,孔子,黄庭坚,儿子,桓公,后妻,时候,楚王,白米饭,绣鞋,车子,戚景通,蔡顺,袁太守,赵括,有一次

2020-06-17 #小故事

弟子规小故事 弟子规历史故事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经典国学故事

弟子规小故事 弟子规历史故事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经典国学故事

父亲,母亲,陆绩,子骞,父母,晏婴,戚继光,子路,橘子,陶侃,曾参,袁术,齐桓公,廉颇,祖父,孔子,黄庭坚,儿子,桓公,后妻,时候,楚王,白米饭,绣鞋,车子,戚景通,蔡顺,袁太守,赵括,有一次

2020-07-17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