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老北京胡同里的吆喝 那一声天籁 只留在童年的记忆里

时间:2017-06-07

不难看出,在过去广告业不发达的时候,想做生意还得靠吆喝

提示:本文共有 309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老舍《北京的春节》: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不难看出,在过去广告业不发达的时候,想做生意还得靠吆喝。其实全国各地都有货郎吆喝,比如磨剪子、菜刀等等。

货郎走街串巷,靠什么招呼顾客,那就是吆喝声。就像现在的步行街大喇叭,卖的是产品,靠的是吆喝。

吆喝的起源,与商品广告的关系

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有这样一句,"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一夜的风雨,使得万物生长,第二天的深巷之中,就能听到叫卖杏花的声音。在高门大户的深巷之中,卖花之人,喊一句,"卖杏花啰。"这是一个平民的生活,也是富人的风雅,为什么要喊呢?因为在高门大户的巷子往往是曲径通幽,只能在喊中告知深闺女子,春光正好,杏花正艳。

从有商品开始,叫卖的声音就伴随着市场而生,《卖油郎独占花魁》中,如果那个卖油郎不吆喝几声卖头油了,那花魁娘子怎么能爱上这个努力生活的人呢?

随着商业的不断进步,吆喝声也开始分门别类起来,一行有一行的规矩,一行有一行的吆喝,特别是老北京吆喝,更是余韵绕梁。

"磨剪子"、"菜刀"这些吆喝在某个时代起到了广告的作用,因为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贩是要打广告,肯定是需要用叫卖声打动买主的。

《韩非子》:"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言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这是战国时期最典型的叫卖案例,其中鼓吹矛与盾功能的说辞,也是其吆喝的卖点信息。虽然后来被人们质疑商品的夸大性,但是并不影响商品的销售。

东汉的王逸注曰:"鼓、鸣也;未遇之时,鼓刀屠于朝歌也"。

这是屠夫卖肉时,剁肉所发出的声音,意在起到广告的作用。吆喝是最古老的广告形式,也是通过声音传递出来的信息,在吆喝声中,人们完成了商品交易,也满足了日常需求。

在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社会,要想沿街叫卖掉一件商品,其难度都不亚于今天的商品品推销。所以要卖掉东西,只能通过声音去传递,一个吆喝声就是人类追求生存理想的奋斗历史,也是人类在路蓝缕的开拓之史。

老北京吆喝,一种市井人情文化

如今的北京,能看到的胡同,能看到的生活,都有了一些偏差。市井烟火是什么样子?早起的一碗豆汁,一个焦圈,或者就着小酒来一碗卤煮火烧。烟火红尘就是有早起的鸟儿,读书的孩子,以及穿透胡同的吆喝。

可能那熟悉的老北京吆喝再也回不来了,随着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老北京吆喝可能只能在复制的录音里听到了。

这是一种最纯粹的民间市井风情,一声吆喝,穿越百年,在灰墙之间一个震荡,又消失在了历史的某个瞬间。

艾窝窝、豆面糕、冰糖葫芦、小金鱼……这些曾经游走在大街小巷把孩子馋哭的食物,只能在稻香村的柜台里,某个小窗口可以看到了。

那京腔京韵自风流的悠闲,在如今已经不多见,也许历史就是如此,以为永远会都在的东西,就在某个时刻消失了,再也回不到当初你想要的样子。

"冰儿镇的凌嘞雪花酪,让你喝来你就喝,熟水白糖桂花多!"一声悠长的叫卖是多少孩子的童年,也是多少人的青春。

老北京的孩子都有这样一种记忆,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了四合院时,也许正睡眼朦胧,老远就听到传来一声"麻花"的叫卖,这一声叫卖能把赖床的孩子叫醒,兴冲冲找大人拿钱去买麻花去了。

每一种行当叫卖的韵味都有不同,每一种带出的尾音,都是一种神奇的余味。

对于孩子来说,对于一代人的记忆来说,老北京叫卖已经远去,再也不会回到这个时代,也许它就是属于过去,与现代无关。

一种叫卖就是一种烟火,红尘是什么?就是那种你说不清楚,却无比怀念的东西,老北京的吆喝或者就是红尘最美的天籁。

每个城市都有它的市井之气,老北京市井之气在胡同里蔓延滋长,是春天里"嫩了芽的香椿哟";是夏日里酸梅汤、玻璃粉;是金秋送爽时"臭豆腐,酱豆腐,韭菜花,酱黄瓜";是冬日里的"坛肉,扣肉,米粉肉"。

这些曾经游走在大街小巷的吆喝声,已经渐渐远去,甚至定格在某个时刻。

在老北京有一种生活叫慵懒, 网上曾经兴起过一种叫"北京瘫"的姿势,葛优表演起来格外到位,那种骨子带来的对生活无比享受的状态,是任何一个词都无法形容与表达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那盘旋的鸽子已经不见于蓝天,那在清晨能叫醒人睡意的吆喝已经消散,但是唯一不变的还是那岁月里的余味。

老北京吆喝,见证着时代的发展

人类从有商品开始,就有了商品吆喝,那么老北京的吆喝又起源于何时何地呢?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在北京有一种文化叫胡同文化,现在我们也能看到诸如南锣鼓巷之类的胡同,其实早些年的电影里拍到的胡同更为真实,比如《城南旧事》。

胡同起源于什么时候呢?元朝入主中原之时, 修建了许多宽窄不一的巷子,并给这些巷子起了一个名字,叫"衚衕",而今天咱们对于胡同的称谓,也来自蒙古语中代指水井的名词"衚衕"。

在元朝人定都之后,人们已经开始习惯于这种聚集在一起的生活方式,逐渐的成为一种习惯,特别是在电视上看到四合院的样子,邻居之间那种亲热。

公元1368年,随着大明的将领徐达的旗帜插到元大都的墙头,元朝也宣告灭亡,本以为胡同也会随着元朝的覆灭而成为历史,可是胡同不仅没有灭亡,还在北京生根发芽了。

胡同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人们可能更加喜欢这样亲近的方式。

时光在流转,胡同始终是老北京人民的生存之地,胡同里感受着历史的风尘,也感受着那吆喝声带来的惬意。

因为有了胡同,就有了市井文化,清朝时,满族人打开了山海关,定鼎了北京城,由于满清在北京城中单独划出一个地区来,作为满洲人的居住之地,又划出一块区域出来供北京的平民生活。这样的区域划分,使得胡同的数量开始增加起来。有了这些胡同的增加,市井红尘的烟火之气就更加浓郁了。

有了人,商业就开始繁华起来,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开得起铺面的,有些小吃的发展,最开始还是起源于挑担的货郎,他们游街串巷在胡同里售卖自己的产品,有馋嘴的小孩,新婚的小媳妇,是管不住自己的腿的。

老北京的吆喝就是在这些大小胡同中开始的,当然从什么时候形成的北京吆喝,我们也说不出来,但是那独有的味道,只有北京城才能喊出来。

北京的胡同文化是一种传承,但是可惜的是,再也听不到那悠长的吆喝声了,诗人木心在《从前慢》中这样写道: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短短的一首诗歌,字里行间都是从前那种慢悠悠的生活,一个慢节奏的日子,带出的是曾经的悠闲自在。

现在的老北京吆喝已经慢慢的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只作为一种表演形式出现在诸如庙会之类的舞台上了。北京的庙会也是一种有些古老传承的民间组织,在庙会的舞台上,一些老艺人还会喊几声吆喝,仿佛又回到了当初那个胡同,那段岁月。

鸿雁说

老北京吆喝是从20世纪的80年代以后,被挖掘出来的,一批北京的老艺人依然还坚守着曾经的东西,虽然这些东西未必时新,未必被现代人喜欢,可是他们依然把这种古老的东西保留了下来。

在老北京叫卖逐渐得到发掘和恢复,出现了臧鸿、张振元、张桂兰等一批民间叫卖艺人有些东西在消失之前,人们依然觉得可惜,想尽一切办法也想留住它原来的样子。

在这些民间艺人中,尤其以臧鸿出名,被誉为"京城叫卖大王"。数百年的吆喝,到了臧鸿的嘴里就变成了炉火纯青的艺术。他的绝技是一口气能喊出170多种老北京的叫卖声。一大批反映老北京生活的电影、电视剧中,高低错落、京味十足的叫卖声大多出自他之口。

老北京的吆喝,就是一部市井文化的传承,在那百年余味之中,在那历史的长河之中,老北京的吆喝穿透岁月,其音绕梁,其韵醇厚。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老北京胡同里的吆喝 那一声天籁 只留在童年的记忆里”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邵辰:老北京胡同 四合院里童年的记忆

邵辰:老北京胡同 四合院里童年的记忆

邵辰,创作,中国画,传统,北京,四合院,尽意,意存笔先,笔墨,胡同,艺术,会员,画家,绘画,胡同里,中国,京味,境界,形式,文化,才能,沧桑,研究生班,色彩,四合院里,传统艺术,历史文化,审美情趣,民族历史,艺术形式

2008-05-24 #故事会

经典回顾《城南旧事》 老北京胡同里的童年记忆

经典回顾《城南旧事》 老北京胡同里的童年记忆

小英子,孩子,胡同,胡同里,蓝色,城南旧事,四九城,南城,张飞,林海音,哪个是,小女孩儿,人生,傻子,唤作,大海,天空,太阳,小说,扑闪,玻璃,疯子,白色,胡同口,骗子,这个世界,兰姨娘,和英子,柳笛声,李叔同

2020-07-17 #长篇故事

童年记忆动画片《快乐东西》 老北京胡同里的生活趣事

童年记忆动画片《快乐东西》 老北京胡同里的生活趣事

快乐东西,小西,小东,动画片,身为人母,吴兰,甄子,西施,小北,行里,味道,亲情,一家之主,中专,一行,上班族,会计,儿女,儿子,北京,名牌大学,平凡人,小算盘,好友,女性,情景喜剧,性格,故事,时代感,智能手机

2010-06-29 #故事会

导演吴贻弓走好!感谢他用《城南旧事》留下老北京胡同里的童年记忆

导演吴贻弓走好!感谢他用《城南旧事》留下老北京胡同里的童年记忆

吴贻弓,城南旧事,导演,影片,巴山夜雨,情结,电影,八十年代,北京,故事片,父亲,观众,金鸡奖,吴永刚,李叔同,新时期,文化部,上海市,人物,作品,共和国,大学,姐姐,成本,经验,老城,金鹰奖,马尼拉,创作,上影厂

2017-06-05 #故事会

画笔凝固下的记忆: 老北京胡同里十大名人故居

画笔凝固下的记忆: 老北京胡同里十大名人故居

胡同,西至,东城区,宣武区,故居,蔡锷,半截胡同,棉花胡同,谭嗣同故居,于谦祠,府学胡同,校场,严嵩,于谦,文天祥,朱朝,杨继盛,后海北沿,文天祥祠,西裱褙胡同,达智桥胡同,会馆,南至,宋庆龄故居,松筠庵,西城区,豆腐,已不存,而得名,中...

2007-11-14 #故事阅读

原创旅游:老北京的记忆 北京胡同

原创旅游:老北京的记忆 北京胡同

胡同,北京,小胡,老北京,玩遍,关着,故事,北京胡同,中国,童话,生活,把镜头对准,猜不出,老北京胡同,杨红,各大,胡汉,青槐,建大,老故事,胡同里,三国志,一巷,润物无声,劈头盖脑,产物,交通,京城,传奇,代表

2013-06-09 #小故事

老北京:记忆中的胡同故事

老北京:记忆中的胡同故事

胡同,白塔,胡同里,北京,寺庙,白塔寺,老槐树,鸽哨,一带,朝天宫,父亲,院落,老北京四合院,先生,文化,历史,大杂院,大槐树,小商品,早市,杂货,水果,灰墙,老胡,胡同口,西四,记忆,院门,大概是,胡同文化

2020-07-17 #故事会

老北京:记忆中的胡同故事

老北京:记忆中的胡同故事

胡同,白塔,胡同里,北京,寺庙,白塔寺,老槐树,鸽哨,一带,朝天宫,父亲,院落,老北京四合院,先生,文化,历史,大杂院,大槐树,小商品,早市,杂货,水果,灰墙,老胡,胡同口,西四,记忆,院门,大概是,胡同文化

2020-07-17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