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莫言获诺奖后首部作品《晚熟的人》 直播首秀将亮相京东

时间:2017-06-05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籍作家首位获得者

提示:本文共有 306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曲鹏

7月31日,莫言携新作《晚熟的人》重返读者视野,这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首部作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籍作家首位获得者。2020年,距莫言获诺奖已经过去整整八年,距他出版上一部小说已过去整整十年。有人说莫言将陷入“诺奖魔咒”——得了诺奖就很难再进行持续创作,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前主席埃斯普马克却说:“我相信莫言得奖后依然会写出伟大的作品,他真的有一种力量,没有人会阻止他。”

十年蕴积,人事全新。《晚熟的人》中,莫言根植乡土,聆听四面风雨,塑造典型,挪借八方音容,用十二个故事讲述获诺奖后的里里外外。十二个故事有喜有悲,有荒诞有现实,从上个世纪到当下社会,从历史深处步入现实百态,壁立千仞,气象万千。这一次,莫言将笔触延伸得很长、很远,但距离你我又是如此的紧密、亲近。

那个“讲故事的人”回来了

莫言曾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像福克纳书中的约克纳帕塔法一样已然成了文学地标的高密东北乡,也不过是莫言用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构筑的文学幻境。在这本蕴积了近十年的新作中,莫言改变了他一贯的讲故事的方式,既延续了以往的创作风格,又明显注入了新的元素——汪洋恣肆中多了冷静直白,梦幻传奇里多了具象写实。他的眼光不再聚焦于“英雄好汉王八蛋”,而是转向了那些最平凡最不起眼的小人物。他们过于真实,仿佛就是从我们身边走出来的人物。正是这样一群人,组成了时代演进中的“常”与“变”。莫言写下他们的故事,好似不经意地在一张白纸上刻下一个又一个坐标。看完这12个故事,所有的坐标都被一条无形的线连系起来,读者才恍然大悟,莫言讲述的不是某一个人的故事,而是时代的潮起潮落。

莫言所写的时代,其中就有我们所处的二十一世纪。不同于以往所有的作品,莫言第一次引入了当下社会的“新人”。在《红唇绿嘴》中,莫言塑造了一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的人物——网络“大咖”高参。高参深谙互联网运作规律,最擅长胡编乱造、添油加醋,靠贩卖谣言发家致富。她手下有上百个铁杆水军,让咬谁就咬谁,让捧谁就捧谁,将网络玩弄于股掌之中。高参有一句名言:“在生活中,一万个人也成不了大气候,但网络上,一百个人便可以掀起滔天巨浪。”这依旧是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的故事,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个用童年经验和想象力织造的高密东北乡早已一去不复返。对于故乡的变化,莫言很坦然:“将逝去的留不住,要到来的也拦不住。”时代变了,故事照讲,《晚熟的人》又带回了我们熟悉的那个“说书人”莫言。

真假莫言

莫言讲故事向来爱用第一人称“我”,《晚熟的人》延续了这一习惯。不同的是,这12个故事中的“我”大都借用了作家本人当下的年龄和身份,莫言真正将自己写进了故事里,毫不避讳地向读者敞开了获得诺奖后的生活。读者随着小说里的这位“莫言”,获奖后回到高密东北乡,发现家乡一夕之间成了旅游胜地,《红高粱》影视城拔地而起,山寨版“土匪窝”和“县衙门”突然涌现,“还有我家那五间摇摇欲倒的破房子,竟然也堂而皇之地挂上了牌子,成了景点”。每天都有人来参观,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甚至还有不远万里前来的外国人。

莫言获奖后的经历真的像小说中写的那样,火了、忙了,不仅自己火、自己忙,还带着老家高密东北乡也跟着忙了起来。读者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书中的“我”就是莫言本人。于是莫言讲的故事中的人和事,看上去也有点像是真人真事。亦真亦假,打破现实与虚构的边界,这正是莫言想要的艺术效果。对于这一别出心裁的安排,莫言解释说:“小说中的莫言,实际上是我的分身,就像孙猴子拔下的一根毫毛。他执行着我的指令,但他并不能自己做出什么决定,我在观察着、记录着这个莫言与人物交往的过程。”小说中的“莫言”更像一个故事的寻访者和记录者,偶然路过人生百态,对争执不予置喙,对善恶不妄定论,始终冷静,始终淡然。作者的价值观始终深藏在文字背后,这些故事也因为“莫言”的介入更接地气,更加精彩。

获奖八年来一直在创作

相较于过去的创作,《晚熟的人》少了很多血气方刚剑拔弩张,更加沉静平实,幽默松弛,这与莫言自身的写作状态不无关系。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的写作状态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面对公众的关切和质询,莫言有自己惯常的表达,以“获奖后陷入沉寂”开场,以“希望将来写出好作品”结束。随着《晚熟的人》问世,“闭关”了太久的莫言终于给出了实实在在的答案:“获奖八年来我一直在创作,或者在为创作做准备。”作家苏童说,诺奖之于莫言是“桂冠”也是“枷锁”,伴随获奖而来的是无形的压力和无尽的琐事,一度使他无法持续创作。据统计,截至2016年,莫言获奖后去了全世界至少34个不同的城市,参加过26次会议、18次讲座,题了几千次字,签了几万个名。特别是在获奖后最初的2013年,莫言忙到一整年连一本书都没有看。

然而即使身在“枷锁”之中,莫言仍旧坚持了一个作家的使命。在这八年里,他写过戏曲、诗歌,也到过很多地方旅行考察。他依旧时刻关注着家国的变迁,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并用精彩的文字讲述着这些人这些事。“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你所做的事,都可能成为小说的素材或灵感的触发点。”回头再看,莫言还是那个莫言。正如他多年前在一次演讲中所说,一个作家一辈子其实只能干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血肉,连同自己的灵魂,转移到自己的作品中去。

2017年,莫言发表散文《马的眼镜》,他在文中披露了他文学领地的缘起与师承,随后陆续在《收获》《人民文学》《十月》《花城》等文学刊物发表了多篇小说、诗歌和剧本,令人惊奇的是,作为小说家的莫言,展现了自己在散文、诗歌、剧本等不同文学体裁上的独特魅力。载于2017年第9期《人民文学》文学剧本《锦衣》让人眼前一亮,诗歌《七星曜我》《鲸海红叶歌》《诗人金希普》《表弟宁赛叶》也于2017、2018年刊发于几个知名文学刊物。2019年末,莫言的新作诗体小说《饺子歌》发表于《北京文学》,全文以诗歌形式写就,共计五百多行。今年,莫言又创作了长诗《东瀛长歌行》。同时,他也创作了一些小说作品,如2017年5月发表于《收获》的《故乡人事》(由三个短篇小说组成:《地主的眼神》《斗士》《左镰》),2017年《人民文学》11期刊发的《天下太平》,2018年1月发表于《十月》的《等待摩西》,2019年于《上海文学》连载的笔记体小说《一斗阁笔记》等。

携新作直播首秀京东

7月31日晚7点,莫言将携新作《晚熟的人》亮相京东直播,正式开启新书盛大发售,届时莫言将与央视新闻频道主持人王宁,评论家、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毕飞宇举行一场线上文学对谈,与各位读者分享这部莫言获诺奖后的首部作品。

直播将围绕“晚到的新作”、“熟悉的我们”、“年轻的人”三大篇章展开互动讨论,在场嘉宾将对新作中的精彩段落进行分享,其间穿插不少与观众的互动环节,届时参与直播围观有机会与莫言及文学大家们实现“云对话”,当晚下单便可享受新书首发包邮超值惊喜价。

这场分享会上,莫言时隔多年,携新作亮相,与文学大家们的同台探讨与观点碰撞无疑将成为直播看点。关于新作《晚熟的人》:获得诺奖后的这些年,莫言都在做什么?什么是“晚熟的人”?小说中出现的人物 “莫言”原型是谁?对于当下的一些热门话题:短视频行业的兴起、文学作品影视化、“流量时代”的文学价值等等,文学大家们又将如何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另外,在“年轻的人”这一篇章中,将通过聚焦北上广深的年轻人们,邀请他们一同探讨在《晚熟的人》中所感触到的困惑,引发年轻群体的情感共鸣。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莫言获诺奖后首部作品《晚熟的人》 直播首秀将亮相京东”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莫言携10年新作直播首秀 穿着30年前的T恤 谈获奖8年来的感受

莫言携10年新作直播首秀 穿着30年前的T恤 谈获奖8年来的感受

莫言,晚熟,作家,毕飞宇,作品,魔咒,获奖,莫言说,文学,故事,李敬泽,不一样,超越自己,新作,读者,问题,创作,直播,作者,力作,直播间,来源,概念,现实,艺术,题材,对谈,很丰富,我一直,宁赛

2009-09-06 #长篇故事

莫言:晚熟是正面的褒义词——莫言诺奖后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出版 生平第一次做直播

莫言:晚熟是正面的褒义词——莫言诺奖后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出版 生平第一次做直播

莫言,晚熟,流量,小说,作家,不一样,故事,读者,过长,变化,获奖,高密东北乡,作品,大部分,新书,才华,身份,魔咒,会造成,我一直,莫言说,契诃夫,得多,沈从文,莫泊桑,马尔克斯,鲁迅,在看,中不,我在生活

2017-03-21 #故事阅读

莫言获诺奖后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发布

莫言获诺奖后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发布

莫言,作家,文学,晚熟,李敬泽,作品,历史,故事,家常话,创作,人物,作用,故乡,小说,时候,诺贝尔文学奖,毕飞宇,不一样,老和尚,都会,传统,新作,科学,视角,变化,才会明,讲故事的人,世界,中国,主角

2011-10-15 #小故事

八年了!莫言获诺奖后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发布

八年了!莫言获诺奖后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发布

莫言,作家,新书,获奖,批评家,李敬泽,作品,晚熟,毕飞宇,中国作协,发布会,茅盾文学奖,话题,读者,对谈,新作品,副主席,网友们,王宁,上文,好的,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东西,云端,书名,事情,人数,人和事,全网

2012-09-25 #短篇故事

反映凡人与时代:莫言诺奖后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出版

反映凡人与时代:莫言诺奖后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出版

莫言,故事,新作,小说,晚熟,现实,读者,新华社,北京,作品,乡土,人物,作家,文学奖,平凡人,年龄,拔下,指令,方式,记者,社会,百态,眼光,第一人称,视野,诺贝尔文学奖,讲故事,里里外外,身份,过程

2008-11-06 #长篇故事

莫言诺奖后首部作品《晚熟的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莫言诺奖后首部作品《晚熟的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莫言,故事,晚熟,获奖,作家,小说,读者,创作,高密东北乡,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时代,现实,高参,人物,新作,个人,人事,人和事,作者,地标,坐标,故乡,文学,枷锁,桂冠,状态,社会,红高粱,网络

2007-11-18 #小故事

莫言空降某短视频平台 诺奖后首部作品问世 你是晚熟的人吗?

莫言空降某短视频平台 诺奖后首部作品问世 你是晚熟的人吗?

莫言,网友,先生,作品,作家,故事,新作,平台,惊艳,新书,晚熟,方式,现实,读者,征集,短视频,莫言先,马尔克斯,坛上,诺贝尔奖,文学奖,兴趣,中国,原价,力作,创造力,卖书,壁立千仞,境界,小说

2016-10-13 #故事会

莫言获得诺奖后的首部作品《晚熟的人》 一句话打动人心

莫言获得诺奖后的首部作品《晚熟的人》 一句话打动人心

莫言,故事,晚熟,时代,中国作家,中塑,皮肉,作品,人生,世间,文学奖,抗日战争,年代,寓言,时空,时候,现实,牢笼,烙印,百态,红高粱,笔下,神话,矛盾体,艺术,过程,诺贝尔文学奖,身影,交往,犯错

2017-05-10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