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战天斗地焕生机——七星关区生机天渠背后的故事

时间:2017-05-25

在海拔较低的镰刀湾村,厦蓉高速公路穿村而过,从崇山峻岭逶迤而来,又穿山破壁而去

提示:本文共有 514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1 分钟。

初秋,漫山遍野的金黄与翠绿,把赤水河畔的七星关区生机镇点染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在海拔较低的镰刀湾村,厦蓉高速公路穿村而过,从崇山峻岭逶迤而来,又穿山破壁而去。从悬崖峭壁蜿蜒而来的卫星天渠,一直延伸到希望的田野。

七星关区生机镇卫星天渠

这是一场战天斗地的壮举!62年前,英雄的生机人民在悬崖峭壁上凿通8公里的卫星天渠,在绝壁上“开路”、在石缝中“引水”,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渠水潺潺流动的背后,是英雄的生机人民用血与汗筑成的励志传奇。他们开凿出的不仅是润泽后人的天渠,更是激励后人敢于战天斗地的人生道路。

修渠——这是一场战天斗地的壮举

生机镇坐落在赤水河畔,属河谷温和干旱雨热区,年平均气温高于15摄氏度,属县内少雨地区,是典型的老旱区。当地从海拔1930米的罩子山到海拔530米的河谷,分布着12个村160多个村民组。

长岩天渠

生机镇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地里留不住水;大山里的处处水源,全都顺着溶洞流进了赤水河。缺水,让生机人民祖祖辈辈生存艰难。“生机公社山连山,远望大河喊口干。缸中没有三碗水,家中缺粮又少穿。”这首歌谣,是生机缺水的真实写照。

因为缺水,生机山穷、地穷、人更穷,村民在贫困中苦苦挣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悬釜待炊、度日如年。

记者在生机镇采访,当地村民说起“雷响田”的故事。雷响田,顾名思义就是要等雷响下雨田里集满水后,才能插秧种稻谷。“过去,村民种田完全看天,天不下雨就种不上田,大家管它叫‘雷响田’。”88岁的村民左义朝老人说,那时,村民望着大河喊口干、吃碗米饭盼过年,家家户户粮食不够吃,连红苕藤都吃光,别说吃大米了。

卫星天渠经过“黑洞”

为水所困,生机人民坐不住了,数十位村民相约到山里找水。经过苦苦寻觅,终于在上游找到水源。从水源点到镰刀湾村,隔着数座连绵起伏的高山。面对高耸的群山和陡峭的绝壁,生机人民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他们肩扛钢钎、手提大锤,一点一点地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了“生命之渠”。

卫星天渠是生机镇第一条建成的天渠,起于高家屋基,止于镰刀湾村红星组,主渠长8公里,总长17公里。该渠于1956年农历腊月二十日动工,原毕节县农水局技术员徐荣、林口区大渡公社党委书记左遗轩、镰刀湾大队大队长吴兴孔3人率领86名村民打山挖渠、自制炸药炸山,走石崖、住石洞,随后发动全村青壮年全部参与,在修建过程中带头人徐荣不幸以身殉职,另有30余人受伤。

卫星天渠经过老虎口

这条天渠的控制性工程,就是打通黑洞和凿通老虎口。如今,说起这两处工程,左义朝对当年开凿天渠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黑洞位于半山腰上,原来仅能容一个人匍匐着身子通过。村民们在悬崖上凿炮眼,利用黑火药放炮炸裂后,再用钢钎一点一点地撬动石块。“黑火药的威力太小,每次仅能炸裂一点点,炮眼到哪里,只能炸到那里。”84岁的村民黄元刚回忆说。为了放炮炸石,黄元刚还为此负伤。

比起黄元刚的遭遇,左义朝差点把生命丢在黑洞里。为快速推进施工进度,左义朝想到一次燃放10炮的办法。打好炮眼,筑好火药,他提着马灯去引燃火绳。按照精心计算,引燃最后一截火绳后,第一炮才响。那次由于火绳出现问题,他刚引燃火绳转身,炮就响起,被炸飞的碎石子满面扑来,他也被巨大的冲击波冲倒在地。工友们听到响声,赶紧进洞把他背出去。“回来后,他们从我身上镊出1盆碎石子。用草药简单包扎,修养半个月后,又继续投入到工程中。”时隔60余年,左义朝说起这段经历仍心有余悸。

老虎口处在悬崖峭壁上,离黑洞不远,施工难度最大。村民们不畏艰险,用麻绳拴在身上,把人从山顶吊下来,一钎一锤地在绝壁上凿出一条毛路。麻绳的另一头挂在山顶的树上,有一次,一位村民在撬动石块的过程中因为用力过猛,树被连根拔起,村民掉下绝壁。幸运的是,他被绝壁下面的树枝挂住,只是因此负伤。如今,悬崖上仍留有当年施工时的半截绳子。老虎口的毛路打通后,黑洞的施工可以从两头进行,这极大推进了施工进度。

“凿通这条天渠,艰难吗?”面对记者的问题,左义朝坚定地说:“不难,只要想干的事情就一定成功。”左义朝向记者讲起徐荣的故事。在徐荣来踏勘线路前,已有两拨人前来踏勘过,都认为无法从悬崖绝壁上凿通天渠。这位从抗美援朝战场上退伍回来的军人,在踏勘后坚定信心,保证再难也要修通天渠。徐荣把家搬来工地,因为一门心思忙着指挥修渠,连大女儿生病都没及时医治,最后病死在生机。非常遗憾的是,徐荣在回毕节取炸药时不幸牺牲,让他没有亲眼看到卫星天渠通水。

镰刀湾村500亩葡萄种植基地

1958年农历正月初一,卫星天渠建成通水,受益群众2626人,灌溉耕地面积4446亩(水田1360亩)。1958年4月,左遗轩在全国劳动模范大会上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握手接见,毛主席赠予钢笔一支,卫星天渠工程获得国务院“最高水利建设成果奖”,大渡公社获得周总理签名、国务院授予的“兴建水利先进单位”称号。

护渠——这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

英雄的生机人民,用血与汗在绝壁开凿出一条条天渠。从1956年起,当地广大干部群众在食不果腹的条件下,用最原始的方法,历经数十个春夏秋冬,先后修建了镰刀湾(又名卫星)、长岩、高流、镇江(又名跃进)、半边山、落涧沟、西山坪、峨峰岩、峨峰沟、孙家堰等10条引水天渠。

卫星天渠通水后,如何管护成为一道难题。经过村民推选,村民龙忠成成为“天渠管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天渠渠长”。龙忠成今年75岁,说起管渠的经历,记忆犹新。

龙忠成向记者讲述护渠的故事

每天天亮,龙忠成吃过早餐,就上天渠巡查和维修。耙梳、挖锄、镰刀、弯刀、马灯、撮箕,这是龙忠成的“六件套”。他不分严寒酷暑,也不分风霜雨雪,日复一日地为村民看护着天渠。

平时,龙忠成拿着工具一路巡检,看见天渠里有石头、土块,就把它们捞出来;渠里长有杂草、灌木,就用弯刀或镰刀去清理;看见路基塌方,就搬来石块和泥土填好。按照规定,工程量在3个工作日之内,就由龙忠成独自完成;超过3个工作日的,由大队安排到各个生产队组织村民共同施工。

为村民看护好天渠,这是一件丝毫不轻松的工作。对龙忠成来说,平时的工作算不上很辛苦,最辛苦的是遇到下雨时必须第一时间把水截留到河里,以免大水冲垮天渠。在雨季,龙忠成经常戴着斗笠,冒风顶雨奔跑在天渠上,把水截留到河里。还有好几次,由于大雨倾盆,且一直未停,龙忠成就在黑洞里过夜,直到第二天雨停才回家。“只要一看到乌云密布,天要下雨,我就得赶紧跑到天渠上游,把水放到河里。”龙忠成说,天渠上段的堤岸用石灰和石头砌成,渠底是用土筑成,下段全由泥土筑成,根本抵御不住大水的冲击。

清理天渠里的杂草

从镰刀湾村到生机镇,天渠是最为便捷的交通要道。每天,从天渠走过的村民络绎不绝,学生上学、村民赶场都要从天渠走过。由于黑洞里漆黑一片,大家走过黑洞时,全都打着火把。走过黑洞后,一些村民就把火把扔在天渠里。不及时清理,天渠就会被堵塞。轻点的话,水流不下来;严重的话,天渠就会被水冲垮。

龙忠成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分配水,解决“有水淌不到河尾巴”的问题。经过实践,他推出“打水轮子”的办法。打水轮子,就是采取轮流供水的方式,每天为一个生产队供水,解决供水矛盾,既能保证供水需求,又不会浪费水。

经过村民开会讨论一致决定,当时,镰刀湾村被分成7.5个水轮子,乐戈、沙坪、田埂脚、李家寨、左家寨各占1个水轮子,岩沟、狡山沟、韩家坡、高家坟、昌平各占半个水轮子,1个水轮子的时间为24小时,半个水轮子的时间为12小时。遇到下雨等特殊情况不能供水,水轮子就依次向后推。龙忠成要做的事情,就是负责把水淌到各个生产队的接水口,按时交给生产队长,才算完成任务。生产队长再根据各队的情况,进行分配,每户接水多长时间。

分水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让村民心服口服,不引起村民矛盾,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我不能辜负群众的期待,大家把你推选出来,你就要认真负责,这是光荣使命,更是职责所系。”龙忠成说。

龙忠成精心地守护4年后,离开了卫星天渠。其他村民接过任务,仍然精心地守护着这条“生命之渠”。

这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如今,63岁的村民潘云全和53岁的村民曾明友接过守护天渠的任务,每天走在天渠上,清除路旁的灌木和杂草,清理渠里的石头和土块,让天渠继续发挥作用,汩汩流进绿色的田野,浇灌着满园的果树和庄稼。

潘云全与曾明友接力护渠

比起往昔,潘云全和曾明友守护天渠要轻松得多。变化的,是从天渠走过的行人减少,因人为原因造成天渠堵塞的现象不复存在;不变的,是守护天渠的使命不减、初心不忘。“守护天渠,这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潘云全说,他们守护着的不仅仅是一条天渠,更是坚守着一种精神。

用渠——这是一种砥砺前行的精神

镰刀湾卫星天渠的修通,让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和灌溉难题得到彻底解决。天渠清澈见底,渠水潺潺流动,水质良好。记者掬一捧渠水入口,回味甘甜。

1994年以来,得益于卫星天渠解决灌溉问题,镰刀湾村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率先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柚子、李树、刺梨等经果林,让村民逐步走上致富之路。如今,卫星天渠仍发挥着作用,灌溉耕地(含农田、经果林)3200亩,受益群众1700余人。

刘显荣讲述修天渠的经历

2017年,生机镇组织实施12个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自来水户户通、稳定水源组组有”的目标,有效改善农村人口的饮水条件和人居环境。

2020年,生机镇立足发展实际,充分考虑群众意愿、产业发展前景等内容,紧紧围绕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将村社一体合作社引领发展规模化产业推进特色经果林产业发展结合,以管好“四棵树”为抓手,全面推进生机镇“四个一万亩”(李子1.5万亩,柑橘1万亩,刺梨1万亩,板栗、核桃及其他经果林共1.5万亩)产业规划,为农户可持续增收致富提供绿色产业支撑。

黄元刚讲述在悬崖绝壁凿天渠的故事

在生机镇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发展下,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7.7%下降至如今的1.48%,群众生活越来越好,乡村面貌越来越美,村民干劲越来越足,处处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贵州省2020年脱贫攻坚“七一”表彰大会上,生机镇党委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

“我们将时刻鞭策自己、铭记初心,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生机镇党委书记吴世渊表示,将传承和发扬好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天渠精神”,按照“11421”(建强一个支部、办实一批合作社、管好四棵树、种好两片叶、用活一个平台)的思路,带领村民共享发展成果,提升群众的幸福获得感。

左义朝讲述在黑洞放炮时负伤的经历

忆往昔,当年自始至终参与修建卫星天渠的村民,尤其是长修队队员大多已经作古,健在的人屈指可数。8月20日,记者在镰刀湾村采访,探访了20多位参与修渠的老人:88岁的左义朝、84岁的黄元刚、87岁的刘显荣、85岁的曾光文、75岁的曾明高、88岁的陈榜武、84岁的刘兴国、92岁的石世珍、85岁的杨昌禄、94岁的左江贵、90岁的左江顺、90岁的左义进……岁月的印痕悄悄爬上他们的额头,从容的笑容里写满英雄故事,天渠因他们而壮丽,他们因天渠而自豪。

驻足老虎口,记者被那方被截断的残碑深深感动,碑文记载着卫星天渠修建始末以及参与修建人员的姓名。据龙忠成回忆,石碑高约1.6米、宽约1.1米,碑文为当时的林口区渭河村民魏哨翔书刻,初刻时间为1963年,再刻时间为1966年。

残存的纪念碑

“世代不忘,永远感谢!”碑文上的这八个字,深深印在记者心里。随着时代的发展,天渠的运用,不仅仅是用好一泓渠水,更重要的是用好一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如今,这些仍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沟渠,不仅是生机的,也是七星关区乃至毕节试验区可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单正胜说,英雄的生机人民开凿出的不仅是福泽后世的天渠,更是一条鞭策后代敢于战天斗地的人生道路。走过此路,还有何惧?

毕节试验区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示,向英雄的生机老前辈致敬,一定不忘初心,继续发扬战天斗地、不求回报的精神,用实的精神、干的猛劲、严的作风在毕节大地开花结果。

曾经为了生存并为之付出生命代价在绝壁上凿出的天渠,已然成为毕节试验区广大干部群众发展前行的“精神灯塔”。毕节试验区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凭借着不怕苦的闯劲和不服输的韧劲,在新的长征路上感恩奋进、砥砺前行。

有一种坚持叫做不忘初心,有一种奋斗叫做砥砺前行。在脱贫攻坚如火如荼的进程中,毕节试验区每一个贫困村摘帽出列的背后,都有一个战天斗地的感人故事,都是一曲慷慨激昂的豪迈乐章,都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

壮哉!英雄生机!伟哉!生机英雄!

来源:毕节试验区杂志社

作者/ 程 红 陈再雄

编辑 顾野灵

编审 李文勇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战天斗地焕生机——七星关区生机天渠背后的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七星关区:践行“光盘行动” 引领“舌尖上的文明”

七星关区:践行“光盘行动” 引领“舌尖上的文明”

文明,光盘行动,七星关区,餐饮,餐桌,习惯,粮食,食堂,勤俭节约,厉行节约,光盘,干部,舌尖,行为,活动,行动,中学,人们,城市,剩菜,单位,干部职工,文明城市,组织,践行,大文,成为一种,新时代,同学们,市民

2010-08-08 #故事阅读

众志成城 确保母婴安全 七星关区妇幼人全力以赴抗战疫情

众志成城 确保母婴安全 七星关区妇幼人全力以赴抗战疫情

防控,肺炎,疫情,新型冠状病毒,工作,七星关区,妇幼保健院,医院,医疗,请战书,院长,预检,卫健,石明,医护人员,一线,全体,人员,人群,医务人员,全院,妇女儿童,口罩,措施,方式,方案,物资,组织,阻击战,分工

2013-06-21 #故事会

七星关区:感动!这23名党员递交请战书 请求奔赴防疫一线

七星关区:感动!这23名党员递交请战书 请求奔赴防疫一线

疫情,党员,请战书,防控,公司,客运,毕节市,工作,七星关区,交通运输局,一线,共产党员,有限责任,公司内部,中来,夏民,李凯,杨家荣,顾野,有限责任公司,业务,交通运输,来信,党支部,停运,作业,党和人民,公交车,员工,回复

2018-12-17 #故事大全

“在战场上 就要拼尽全力”——七星关区人民医院院长阮胜战“疫”故事

“在战场上 就要拼尽全力”——七星关区人民医院院长阮胜战“疫”故事

医护人员,疫情,医院,工作,人民医院,七星关区,肺炎,医务人员,防控,一线,患者,病区,病人,隔离,人员,全体,组织,救治,医疗队,岳父,新院,病房,贵州省,预检,华佗,发热门诊,全院,家人,救护车,政府

2017-01-18 #故事会

七星关区:暖心!380名残疾人士为武汉捐款助力抗击疫情

七星关区:暖心!380名残疾人士为武汉捐款助力抗击疫情

残疾人,人民,武汉,肺炎,疫情,张可,工作人员,时间,方式,残联,夏民,李凯,顾野,爱心捐赠,同志,代表,办公室,力量,国家,听力,好日子,微信,成员,战士,新闻节目,方面,武汉人,渡过难关,疫区,积极响应

2018-01-11 #小故事

面对“夏秋决战” 七星关区抱定战则必胜的信心 下定破釜沉舟的决心 集结最强兵力

面对“夏秋决战” 七星关区抱定战则必胜的信心 下定破釜沉舟的决心 集结最强兵力

攻坚,七星关区,群众,周方,夏秋,政策,工作,全区,干劲,社区,春季攻势,驻村,七星,精准,产业,刺梨,干部,战役,贫困户,大球盖菇,作风,决心,农村,家庭,目标,水营,硬仗,茶叶,问题,扶贫

2008-07-13 #长篇故事

雪中送炭!七星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为燕子口镇疫情防控一线人员送去暖心物资

雪中送炭!七星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为燕子口镇疫情防控一线人员送去暖心物资

一线,人员,七星关区,口罩,压力,疫情,防控,市场监督管理局,夏民,李凯,顾野,第一书记,镇党委,一行,党组书记,乡镇,局长,八宝粥,定点,心物,方便面,牛奶,测量体温,物资,辖区,职工,编辑,编审,身影,记者

2016-09-06 #故事会在线阅读

小学纪实讲小故事 明大道理 ——七星关区北大附校小学部举办讲故事大赛

小学纪实讲小故事 明大道理 ——七星关区北大附校小学部举办讲故事大赛

小队员,张伟,比赛,小学部,评委,校长,副校长,活动,获奖,精彩瞬间,合影留念,老师,领导,孩子们,队员们,学校,北大,让孩子,小学,健康成长,掌声,故事,讲故事,表达能力,大赛,生活,颁奖,七星关区,小故事,老师们

2020-08-04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