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何谓晚熟?莫言:从呆傻到人精 发小蒋二借着我获奖的机会发了财

时间:2017-03-30

莫言晚熟的人晚熟是一个与早熟相对的概念

提示:本文共有 439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文||王官令仪

“有的人,小时胆小,后来胆越来越大,”蒋二道,“有的人,少时胆大,长大后胆越来越小,这就是早熟和晚熟的区别。”——莫言《晚熟的人》

晚熟是一个与早熟相对的概念。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早熟不好,甚至含有一些贬义,如果说谁家的孩子早熟,人家会不高兴。

这是因为,被传统礼教保护起来的中国人,说早熟往往意味着性的早熟,包括过早懂得男女之事和身体上的发育成熟,尤其是对女孩子来说更是如此。若是再好一点,那就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过早懂事成了小大人,学会了为父母分担,这便算是夸奖了。

那么,既然不想早熟,那么晚熟好不好呢?也未必见得好。在聊莫言新作《晚熟的人》之前,先来看一个85后姑娘的实例。

这位姓崔的姑娘毕业九年,广漂四年深漂五年,她说:

这九年里我比同龄人都要成长得更慢,更晚熟,同龄的同学朋友基本都结婚有家庭了,我至今一个人孤独的生活着。我是一个很单纯的人,也可以说是不那么思维敏捷的人,对很多事后知后觉,考虑事情不够全面,太直有时候说话容易得罪人。这两年工作上的不稳定让我自信心崩盘,感情上遇到过一些人,但始终没有肯付出很坚定的人,这让我对未来的路感到恐惧,极度没有安全感。我的确比同龄人更晚熟,生活节奏更慢,也许以前的我想要的太多,但自己的能力不够,没有看清生活的现实和残忍,不够努力不够拼,现在我再没有时间和青春可以浪费。

这个崔姑娘的事,大约就是一个晚熟的典型。从她的表述里,可以看出由于晚熟,她毕业后的生活一团糟。在她这里,晚熟可以理解为后知后觉,虚度了最好的青春年华后,如梦初醒。

那么也就是说,晚熟不好咯?我们来看看莫言怎么说。

晚熟的莫言,打破诺奖魔咒力求突破

《晚熟的人》,是莫言的一个中篇小说,也是他最新中短篇小说集的书名。这本书12个故事里的好几人,都有晚熟的特质,但具体你让我说晚熟是什么,一时也不好说清,我们往下看。

有一种诺奖魔咒的说法,就是说很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都会陷入一种停滞或无法超越自己的困境。莫言获诺奖后,有没有魔咒阻拦暂且不提,反正是质疑和谩骂的声音就没停过。

对此,我很奇怪的是,很多在网络上占据道德高地的喷子义正言辞、充满愤慨地谩骂莫言的时候,其实他们根本连莫言的一本书都没看过。如果你是看过的,再批判,不管对与不对,我会很支持。可惜,这些侃侃而谈的评家,认为莫言之所以获奖,是因为揭了中国人的家丑,迎合了西方的政治观念和偏见,我不置可否,但若就此而全盘否定莫言和他的文学成就,就太可笑而至于可悲和无知了。

莫言对谩骂他的声音是照单全收,也不做理会,只安心写自己的作品。

获诺奖后,时隔八年,他在《晚熟的人》中,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莫言”,他以“莫言”获奖后回乡的见闻、经历、回忆和变化,串联起了时代变迁中高密东北乡的各种人事,个人觉得他写实和讽喻的功底依然深厚,很多方面有新的突破。

稍微熟悉莫言的人都知道,他以前是被贴了魔幻现实主义标签的,这从他的成名作中篇《透明的红萝卜》就有很好体现,但如果一个作家被定义为某一种主义,也就限制了他的发展。所幸的是,莫言并没有被束缚住手脚。

《晚熟的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按莫言说,这部中短篇小说集,是他为接下来写长篇小说做的一个过渡和准备,不过就文学性而言,这部作品并不敷衍,相反有很多惊喜。

莫言小时候是过过苦日子的人,他11岁那年,因闹革命辍学回了家,在接下来的10年里,种过高粱、棉花,放牛,割草等,后来参军,担任图书管理员期间,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并开始写作,在30岁那年,写出了引起轰动的《红高粱》。

如果按照从小就懂事,成为一个小大人,30岁就成名奠定文学地位来说,莫言无疑是早熟的,他过早地懂了生活的苦难,过早地看透了现实的残酷,并将从中观察到的人性剖析在了作品里。

可是,莫言自己,却宁愿做一个晚熟的人。他说:

“一个作家,一个艺术家,过早地成熟了、定型了,创作之路也就走到了终点。但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不断变化,不断超越自我,这是难度很大的。从这个方面来讲,我们希望自己晚熟,使自己艺术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更长久。”

因此,莫言认为的“晚熟的人”,是“求新求变的人,是不愿过早固步自封的人,是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希望不断超越旧我的人”。

这种晚熟自然是好的,“大概我想,晚熟是一个正面的褒义的词,代表了一种求新、求变、不愿意过早的固步自封的这么一种精神。”

当然,这种求新求变的晚熟,是在已经有成熟的思想和想法,有相对稳定的生活的基础上的,否则最终只会是无所作为,那就不能叫晚熟了。

以上是莫言的晚熟,是个特例。那普通人的晚熟呢?我们来看看“莫言”发小蒋二是如何晚熟的。

晚熟的蒋二,成了满血复活的蒋天下

“莫言”成名后,在他家乡拍摄过《黄玉米》(对应《红高粱》)的影视基地上,政府搭建起了土匪窝、县衙门等景观,他家几间摇摇欲坠的破房子上,也挂起了“莫言故居”的牌子,俨然成了热门旅游景点,每天都有天南海北的人来参观。

五年前,“莫言”带着一位法国朋友去看自己旧居,就见到了自己的发小蒋二。

蒋二原本叫蒋天下,但在阶级斗争的年代,关联到蒋介石,这个名字能演绎出吓人的结果,无奈最后就只得改名为蒋二。

蒋二原本是个愣头青,是村里出名的傻子,可多年没见,居然让“莫言”刮目相看了。

“莫言”早就听说蒋二借着他获奖的机会发了财。村里人说:

你看蒋二,真是财运来了挡都挡不住。他先是在旧居旁摆摊,卖你的书,然后又兼销当地土特产,什么剪纸、泥塑、草鞋、木雕……

而且,在大家都没反应过来的时候,蒋二又低价买下“莫言”旧居旁边的一块洼地,迅速盖起了五间新房,在旧居和新房之间搭了十几个摊位,出租费每年也有数万块钱。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里,贾平凹和他发小高兴的事。高兴曾经是一个进城拾荒的人,后来贾平凹以此为原型写了一部小说《高兴》,被拍成电视剧火了之后,高兴也借此摆脱了拾荒的命运,回村里开起了农家乐等产业,发了财。

因此说,蒋二的事情是可信的。几十年前,蒋二脑子曾经出现过一点儿问题,村里都把他当傻瓜看待,但事实证明,他是村里最精明的人,以前只是装傻。

蒋二和“莫言”小的时候,都在队里干活挣工分,村上的蛟河农场改为生产建设兵团独立营后,来了500多个青岛市的知青。他们每周六晚上,都会在球场上放一场电影,这对“莫言”蒋二他们的诱惑实在太大了。

于是,每到周六,一等队长下令收工,“莫言”蒋二等就抓起一块干粮往农场跑,去蹭电影。城里来的知青自然是瞧不上这些农村青少年的,久而久之,矛盾一触即发。

村里最调皮捣蛋的青年常林,身高马大,家里是贫农,出身非常好,无疑是那个时代的骄子,平常爱胡作非为,“莫言”和蒋二只是跟着他混的不起眼的小喽啰。

知青们

常林在看电影时,爱放臭屁,还爱嗷嗷乱叫地评论电影,这引起了知青们的愤怒,终于一场决斗在所难免了。

常林自告奋勇地选择一对一单挑,他要和知青中曾是体校练家子的单雄飞一决高下。

常林自称是滚地神龙蒋启善的徒弟,二十四招滚地龙拳他只学会了两招,和单雄飞打到最后,常林使出滚地龙拳中的鸳鸯腿,将单雄飞踹到在地。

常林的师父蒋启善,就是蒋二的爷爷,外号蛐蟮,村里人都很敬他,一是因为他有一身武功,二是传说他曾赤手空拳打死了一个日本兵,还夺了一支大盒子枪。

再后来,小时候胆子最大的常林,居然喝百草枯死了,单雄飞则拜了蒋二的爷爷蒋启善为师,学会了二十四招滚地龙拳,而其中变化最大的,却是蒋二。

晚熟的蒋二

蒋二发了财,也终于扬眉吐气了,他不许人们再叫他蒋二,又恢复了原名——蒋天下。

蒋二对“莫言”说:

大哥你们都说我装傻,其实我不是装傻,我们老蒋家的人有个特点,那就是:晚熟!当别人聪明伶俐时,我们又傻又呆;当别人心机用尽渐入颓境时,我们恰好灵魂开窍,过目不忘、过目成诵、昏眼变明、秃头生毛,我就是个例子。

蒋二不仅变成了能说会道的土豪级人物,而且还成了高密东北乡地龙文化公司的蒋总,把单雄飞聘来当武术指导,把其女儿单舒拉聘来当秘书,推广他的滚地龙拳和地龙酒。

五年后,“莫言”领着日本作家朋友鹤田泽庆到高密东北乡来参观时,蒋二热情地招待着:

我们坐着蒋二的豪华轿车在景区里兜了一圈。县衙、土匪窝、烧酒作坊等景观从车窗外闪过。

不过压轴好戏,是蒋二整的一个“高密东北乡首届滚地龙拳国际擂台赛”,蒋二不仅突击让“莫言”上台讲话致辞,还导演了一出滚地龙拳正宗传人单雄飞和前来寻仇报复的小日本渡边一郎的生死大战。

比赛时,蒋二的秘书单舒拉在一边激情高涨地解说着,说滚地龙拳是蒋二爷爷蒋启善,观察螳螂和蛐蟮(蚯蚓)大战时突发灵感创造的。同时,单舒拉还煽风点火,煽动观众的情绪和民族仇恨,大有霍元甲大战日本武士的感觉。

擂台上的单雄飞和渡边一郎,也是拼了命地往死里打。不明就里的“莫言”还以为这都是真的,让蒋二喊停。可原来,这一切,都是蒋二导演的好戏,“渡边一郎”其实是常林儿子扮演的。

最后,自然是滚地龙拳大胜,恍然醒悟的“莫言”,也只得感叹自己的“晚熟”。

不过一天夜里,“莫言”突然接到蒋二的电话,蒋二哭哭啼啼地说,擂台和滚地龙拳展览馆被推土机推毁了,理由是“非法用地”。

“是不是真的非法用地?”我问。“这事怎么说呢?”他哼哧哼哧地说,“说非法就非法,说合法也合法……这地方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划出的‘滞洪区’,可河水断流已经三十多年了……”“继续晚熟吧!”我撂下电话,摸回床去睡觉。

这就是晚熟的蒋二的故事,从装傻充愣到人精,从蒋二到蒋天下,我们看到了大部分普通人在时代巨变中一夜暴富的事迹,但蒋二这种投机取巧暴发户式的成功,并不是莫言喜欢和提倡的晚熟,因为在他的文字里,随时都能感觉到讽刺的意味,不得不说,莫言是讽喻现实的高手。

1987年的莫言,已经成名

小结:

何为晚熟?像开篇85后崔姓姑娘,她大学毕业后吃了不少苦,尚没有成家立业,按说这是因为曾经心智、思想包括性格的不成熟,没有谋划好自己的人生,才走了很多弯路,这种晚熟,我想是大多数人的晚熟吧!这种晚熟,有时候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好,毕竟平平淡淡才是真,才是普罗大众的生活。

再高一个层次,莫言想要的晚熟,是不要过早地定型、定性,不要让自己活在自己的舒适域里,任何事,不管有多大成就,都要保持上进心,力求突破,这种晚熟,当然是该提倡的。

而蒋二的晚熟,则有些模糊和迷茫。他暴发户式地成功,自然是不可取的,但蒋二善于抓住机会,就像他说的“人走时运马走膘,兔子落运逢老雕”,他虽然为人变得圆滑和善于逢迎,变得俗,但对社并没多大危害,怕就怕那些伺机钻营取巧,为了自己的成功危害他人的人,这种人的晚熟,我看还是少一点吧,最好不要熟才好。

特别推荐莫言新作《晚熟的人》,

晚熟的人(莫言新书)¥26.6当当购买

《晚熟的人》分享会

于历史中见天地,于文化中见真知。

我是王官令仪,专注文史、评论写作,欢迎转发评论收藏点赞,关注我,我们一起品读精彩的历史故事和人物。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王官令仪话文史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何谓晚熟?莫言:从呆傻到人精 发小蒋二借着我获奖的机会发了财”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莫言:晚熟是正面的褒义词——莫言诺奖后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出版 生平第一次做直播

莫言:晚熟是正面的褒义词——莫言诺奖后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出版 生平第一次做直播

莫言,晚熟,流量,小说,作家,不一样,故事,读者,过长,变化,获奖,高密东北乡,作品,大部分,新书,才华,身份,魔咒,会造成,我一直,莫言说,契诃夫,得多,沈从文,莫泊桑,马尔克斯,鲁迅,在看,中不,我在生活

2017-03-21 #故事阅读

获诺贝尔文学奖8年后 莫言《晚熟的人》:余生 做一个晚熟的人

获诺贝尔文学奖8年后 莫言《晚熟的人》:余生 做一个晚熟的人

莫言,晚熟,作品,诺贝尔文学奖,历史,故事,用处,灵魂,一朵云,都会,文学,个人,东西,事物,力量,理由,魔咒,获奖,成为一个,成为历史,教育本质,有一种,有的人,讲故事的人,万言,有滋味,分数,业绩,习惯,主席

2012-07-14 #长篇故事

晚熟的人(诺奖得主莫言新作)

晚熟的人(诺奖得主莫言新作)

作者,坏人,故事,幸福感,好的,口哨,莫言,火把,红唇,不知道自己,知道自己,认为自己,有点意思,壁立千仞,作品,乡村,人心,以飨读者,农村,兴趣,入口,佳作,名誉,名家,掩卷,小时候,奖赏,感觉,年代,晚熟

2017-06-23 #故事会在线阅读

回归故土 他用左镰写作|莫言《晚熟的人》

回归故土 他用左镰写作|莫言《晚熟的人》

莫言,小说,故事,晚熟,作品,戏剧,田奎,乡村,作家,地主,口哨,鲁迅,文学,火把,记忆,人事,右手,戏剧性,故乡,父亲,细节,经验,读者,风格,中国,傻子,写法,剧本,命运,喜剧

2009-02-06 #故事会在线阅读

诺奖后8年 莫言写出《晚熟的人》

诺奖后8年 莫言写出《晚熟的人》

莫言,作家,小说,流量,作品,晚熟,读者,新作,过长,魔咒,获奖,发布会,写作者,写毛笔字,文学,深度,穿着,评论家,衣服,直播,会造成,我自己,越来越多,这个词,高密东北乡,其才,契诃夫,得比,李敬泽,毕飞宇

2020-07-16 #小故事

莫言《晚熟的人》:只要生命不息 故事仍将继续

莫言《晚熟的人》:只要生命不息 故事仍将继续

晚熟,故事,莫言,摩西,小说,地主,作者,信仰,名人,小人物,斗士,父亲,刘老三,孙敬贤,田奎,部中,写一个,乡村,人们,人生,基督教,文痞,旧居,时间,民间,混世,澡堂,角度,消费,不能理解

2013-10-07 #故事阅读

《晚熟的人》写出获诺奖之后莫言的迷惘和感叹

《晚熟的人》写出获诺奖之后莫言的迷惘和感叹

莫言,流量,作家,个人,关系,小说,读者,宁赛,莫言说,高密东北乡,故事,晚熟,柳向阳,新作,信息,农村,才华,新书,时代,村庄,朋友圈,现实,猴子,经验,网络流量,网络,视角,角度,遭遇,镜像

2007-03-22 #小故事

莫言获诺奖后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发布

莫言获诺奖后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发布

莫言,作家,文学,晚熟,李敬泽,作品,历史,故事,家常话,创作,人物,作用,故乡,小说,时候,诺贝尔文学奖,毕飞宇,不一样,老和尚,都会,传统,新作,科学,视角,变化,才会明,讲故事的人,世界,中国,主角

2011-10-15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