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文史大家顾一平深情回忆:我的父亲

时间:2014-09-01

今年2016年编者注10月,适逢我父诞辰105周年,谨撰此文,以表纪念与缅怀

提示:本文共有 746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5 分钟。

顾一平

多年前,为应《母恩难忘》一书向全国征文,我写了《我的母亲》,不曾想到竟使许多读者为之落泪,并有30多位名家寄来热情洋溢的题诗题词,令我感动不已。今年(2016年——编者注)10月,适逢我父诞辰105周年,谨撰此文,以表纪念与缅怀。

我父谱名桂发,字实秋,晚号秋翁,生于1911年,也就是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那年,与我母同年,都属猪。只是生日不同,父亲生日是10月7日(农历八月十六),母亲生日是12月8日(农历十月十八)。说来乃历史的巧合,父母出生之时,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垮台之日。次年一月,成立了由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

据说,我奶奶生我父亲那天,我爹爹顾镐已重病在身,正坐在堂屋门口椅子上晒太阳,随着婴儿第一声啼哭,从房内传出接生婆的道喜声:“恭喜生了个相公!”我爹爹立即从坐椅上站了起来,兴奋地连声说:“我有后了!我有后了!”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从曾祖到我父三代单传,身染重病的爹爹怎么能不高兴呢!可是好景不长,就在我父出生不到5个月,我爹爹便抛妻别子,撒手人寰,年仅36岁。

爹爹去世后,我奶奶只身一人含辛茹苦地抚育我的父亲。6岁那年,奶奶将他送到庄上最好的一家私塾读书。塾师是兴化城内的一位前清秀才,满腹诗文,之乎者也,教学有法,虽重传统,但不守旧。由于父亲天资聪颖,好读善记,悟性又高,深得老师的喜爱与器重。就这样,从6岁一直读到近20岁。塾师对我奶奶说:“你家桂发可以不上学了,我该教的都教了,连我的看家老本都教给他了,他该读的也都读了,可以回家谋职了。我当初上学考秀才也没读过这么多书。”父亲读书多年,凭他的悟性和功底,要是科举时代,说不定能考个秀才、举人什么的。如今科举早废,能做什么呢?当个以耕种为生的农民,奶奶舍不得他吃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由于他一直读书,连基本农活,如耕田、耙田、罱泥都不会,也无人教过。耕田要与耕牛打交道,因为父亲曾目睹一头发狂的耕牛用角把它主人活活触死,连肚肠都拉了出来,对此惨状,他毛骨悚然,不寒而栗。从此他不敢接近耕牛,即使牛扣在桩上,他也是绕道而行,生怕耕牛发起狂来伤人。何况,父亲生来瘦弱,绰号“瘦巴骨”,意思是说瘦得皮巴在骨头上。于是,奶奶让他在庄中心开了爿杂货店,以经营农村日常用品,维持生计。

我父与我母22岁时结的婚。我奶奶本希望他们生儿育女好好过日子,没想到婚后两人经常为琐事斗嘴,一个不睬一个,一个不让一个。其实不为什么,皆因双方娇生惯养,脾气任性所致。我母亲是最小的女儿,生得聪明伶俐,因此外公外婆对她十分宠爱,视若掌上明珠,哥哥姐姐,也就是我舅舅姨娘更是处处让着她,护着她。我小舅舅从未叫过她的名字,一直以“宝宝”相称,可见对她的爱护。母亲也由此养成任性的脾气。有一天,她一气之下,回到了外公外婆家,这一回就是三年。我奶奶和我外公外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双方都在做子女的工作,对他们进行劝说。奶奶请出我堂房爹爹找我父亲谈话,进行教育。于是我父亲主动撑船将我母亲接回来。第二年生下了我,一家才算和睦生活。

父亲开的小店,起初还算正常,除收支平衡外,还略有盈余。由于他心不放在经营小店上,而是整天捧着书本,要是来了知心朋友,一谈就是半天。到小店买东西的都是本庄本土的邻居熟人,买走东西常常不付现钱,叫我父亲记个账,到时一起结算。开始,父亲还及时把账记下,后来就不及时记了,时间一长也就忘了,以至收支不能平衡,而且逐渐亏损。后来亏损越来越大,最后只得关门歇业,把店房借给人家开理发店。母亲说他,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文不像秀才,武不像兵,什么事都不能做。其实,父亲并不像母亲说的那样。就拿打算盘来说吧,在他上学的时候,有一天奶奶要他乘帮船上安丰镇买点家用东西。安丰镇离我们庄子10多里,那时交通不便,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乘坐帮船,十天一趟,上午去,下午回来。就在这天,同乘帮船的有位账房先生,竹篮里放着算盘。船行不远,我父亲对这位账房先生说:“老伯,我们同船上安丰,坐着也是坐着,我想请你教我打算盘。”账房先生见他懂事又好学,就答应教他打算盘。从“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除二”教起。就这样,父亲在来回的帮船上学会了打算盘,从加减到乘除都学会了,这对他后来开店、解放后协助乡财粮员征粮算账打下了基础。再拿农活来说,一些简单农活,如车水、薅草、割稻、挖墒,他还是能做的,只不过做起来不那么利索。例如挑担,别人挑个百十斤,稳稳当当,走起来虎虎生风。父亲由于瘦弱,肩膀上没有肌肉,挑个80斤就疼得弯腰驼背,甚至两手托着扁担。

在我眼里,父亲可是个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他一生喜欢读书,好多古诗文名篇佳句都能背上,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他能从头背诵到尾。他说读《出师表》不流泪非忠臣,读《陈情表》不流泪非孝子。小时候,我经常看他无事时一个人坐着嘴不停在动,好像默念什么,后来我才知道,原来父亲在默诵诗文。

父亲年轻时抽过烟,他用的是一把铜制的水烟袋,吸进的烟是经过水过滤过的,我帮他擦洗过烟袋。后来因为常咳嗽就不抽了。酒从来不吃。要说嗜好,唯一的就是看书,还喜欢讲给人听,这个嗜好一直保持到晚年。

父亲来扬州,每次回去都要带几本书,其中有一本是苏州老作家范烟桥著的《唐伯虎的故事》,他很喜欢,并说一定保管好,下次来扬州带来。可回去后,很多插队知青向他借阅,时间一长,不知谁借的竟找不到了。为此他特地向我打招呼,懊恨不该带回去,母亲也责怪他没有保管好。

父亲常教导我,要做人,莫要做官。要做一个有知识的人,不仅要多读书,还要向高人,即品德高尚、学问高深的人学习。他说,与高人游,亦如读书,可以增长知识。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与之交往者,虽说不上是“鸿儒”,但也不是“白丁”。兴化城内刘序堂老先生,是父亲的前辈,父亲与之往来较多,每次进城,都要到他家拜访交谈。刘序堂是个学者、教育家,担任过兴化县图书馆馆长、教育局局长。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父亲在他家见过不少郑板桥书画真迹,说郑板桥的字犹如乱石铺街,别具一格。有一次,父亲还在刘序堂家看到黄炎培写给他的亲笔信,十分赞赏。曾对我说,黄炎培的小楷写得很漂亮。黄炎培是光绪举人,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民国期间曾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教育会副会长。解放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庄上有位还俗的和尚,法号荣生,做过某寺的方丈,常与父亲相往来,两人见面,一谈就是半天,好象有说不完的话。事后,母亲对父亲说,跟和尚哪有这么多话。父亲说,莫瞧不起和尚,这位和尚熟读经书,谈吐不凡,很有学问。

小时候,父亲常给我讲郑板桥的故事,所以我从小就知道兴化有个郑板桥。后来我发表在《乡土》《兴化报》上的《学字》《写寿联》《游古寺》《秀才进城》《巧断离婚案》《是谁勾起风流案》等郑板桥的故事,就是根据父亲当年讲的回忆写成的。

我家住在庄子中心,常年打扫得干干净净,地上有根草,父亲也要拾掉。左右邻居闲暇无事都喜欢到我家玩,特别是夏秋的晚上,堂屋里、天井里坐满了人。父亲就给他们讲故事,听的人津津有味,讲的人兴高采烈。人散后,父亲会疲惫的“哼”起来。这时母亲会说:“刚才看你讲书时神气十足,怎么人一走就‘哼’起来!”父亲回答:“没办法,人家好心到你家玩,总不能叫人家干坐着。”

父亲为人宽厚,乐于助人,占光讨便宜的事从来不做。从前农村常有卖田买房的事,需要写契约,卖田叫“田契”,买房叫“房契”,都是请我父亲写,因为他懂得契约的格式与内容,而且毛笔字又写得工整。一到春节,他特别忙 ,找他写春联的可以说是络绎不绝,一大早他就磨好墨,大多随来随写,内容大多根据贴的地方而定,有时也即兴撰联。可惜由于我年幼无知,没有记下父亲写的联语。只记得他多次写过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劝勉联:“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写的是行书,飘逸潇洒,刚柔相济。他的楷书工整而苍劲。

过去农村,农闲时男的大多外出打工,妇女在家带孩子。经常有妇女请父亲写信,父亲就问她写给什么人,有的说写给丈夫的,有的说写给儿子的。又问,说些什么。这时父亲一边听,一边编内容,如是写给丈夫的,就多写些思念的话,如是写给儿子的,就多写些关怀的话。写好后,念给对方听,并问,还有什么补充?大多数妇女都说,写得太好了,说到我心里去了。也有的要补充,父亲就添上去。家中大桌上成年放着纸墨笔砚,信纸信封。要是请他写信没带信纸信封,他就垫上。他一直用毛笔,后来用钢笔,也是用握毛笔的方法书写。

过去儿女订婚,要写“口语”,即写上男女双方生辰八字的婚约,名为“口语”。人家请他写口语,他都不上门,母亲问他为什么不到人家写?他说人家未必有笔墨,到人家去写,人家起码要打碗蛋茶招待你,一只蛋太少,两只蛋不作兴,最少三只蛋,还要放点糖。三只蛋再添上几文,人家好买油盐过日子了。我不去,就免得人家花费。

农村习俗,每逢腊月底,家家户户都要做团蒸糕,以庆丰收。做团蒸糕的人家,都要给家前屋后的邻居送上一碗。轮到我家做团蒸糕时,都要加倍的送给人家,决不占人家的便宜。父亲很少到人家赴宴,经常躲请,我就帮他躲过宴请。有一次,有户人家过寿,请他赴宴,他关照我,人家来喊时,就说他不在家。到时,人家来请他,我就照他的关照回答,其实当时他就躲在房门后边。

农村婆媳之间、夫妻之间、兄弟之间、妯娌之间,乃至邻里之间,难免磕磕碰碰,甚至丧吵架。为此,经常有人上门,找我父母诉说心里的不平。父母总是耐心地听,并问明事情原委,而后劝说他们如何处置。由此,化解了多少家庭邻里之间的矛盾,使之和睦相处。

在我童年和少年时,在父亲身上发生几件事,说起来可谓趣话。

一年春节,父亲一早起来燃放过鞭炮后下汤圆做早餐。这时母亲正在给我穿衣服,忽从厨房传来父亲“没得命”的惊讶声。母亲忙说:“什么事?正月初一大清早,就喊没得命。”原来,拌煮黄豆、花生的麻油瓶冻了倒不出来,父亲就将麻油瓶放进滚热的汤团锅内,本想待麻油化开再倒,没想到因为热胀冷缩,当他把麻油瓶提上来时,瓶底掉进了锅内,成了一锅麻油下汤圆,惊慌中忘了当日是春节,随口说出了“没得命”。

再一件,可谓守株待兔的故事。一年夏天,父亲在地里正弯着腰割麦,突然听到河对过割麦的人一边奔跑一边呐喊:“逮兔子哦!逮兔子哦!”父亲直起身来走到岸边,观看对河人逮兔子。兔子被追得走投无路,只好下河向对岸游,也就是向我父亲这边游来。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不动声色,静观兔子向他游来,当兔子游到河中心,与河岸越来越近时,他一个俯冲下河迎着兔子游去,一把抓住精疲力竭、无处可逃的兔子。对河人说,我们追逮半天,他倒不费吹灰之力抓住了兔子。有人从田里回来,打我门口经过,告诉我母亲,说发大伯在田里捉住了一只兔子。母亲听后不相信,说:“他能捉住的兔子,大约是只死兔子。”父亲回来后,讲述了捉兔子的经过,一家人听了都高兴地笑了。

第三件,我们住的庄子,河南有口长方形池塘,因为水中长满褐色水草,加之天光云影倒映水中,会呈现不同颜色,人们便叫它“颜色沟”。每年冬季,人们便将沟中水抽干捕鱼。岸边看热闹的人很多,只见捕鱼人一网一网地捕到鱼,很为高兴,应了那句俗话:“吃鱼没得捕鱼乐”。父亲回家用竹竿子也绑了鱼网走到岸边,手持鱼网,静观水中动静。这时有只甲鱼大约被泥水呛得难受,将头伸出水面呼吸。正好被父亲看见了,说时迟,那时快,他立即将鱼网从水下伸过去并迅速往上一提,就这样捉住了一只面盆大的甲鱼,回家一秤,足足5斤多。这可谓瓮中捉鳖的故事。

家住河南的周玉琢,行六,人称周六,虽家境贫寒,但为人老实本分。婚后生了两个孩子,可一个都未存活,夫妻为此终日愁眉不展。这时有人对他说,要留住孩子,必须认个干亲。还说,对方夫妇一定要同年生,都要属猪,而且已经有了儿子。周六夫妇听了似乎看到了希望,于是从东头到西头,从河南到河北,一家一户地排找,看哪家夫妻对得上,不知道的便托人暗中打听。有人告诉他,河北顾桂发夫妇同年又属猪,生有两个儿子。这让周六夫妻喜出望外。接着又想,人家是有知识有学问的,我大字不识一个,与人家认干亲,人家肯吗?来人说,顾桂发夫妇为人厚道,乐于帮人,不会不肯。于是周六托人将这件事向我父母讲,父母听了二话没说,一口答应这门干亲,并按认干亲的风俗,我母亲给他孩子做了一身新衣。为此,周六夫妻特地上门表示感谢。不久,周家连生3个儿子,个个长得肥头胖脑。

由此两家处得像一家人。三年困难时期,周六不幸病故,父亲前去吊唁,看他身上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当即脱下外套盖在他身上,令他全家十分感动,至今他儿子谈起这件事还为之动容。

在我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打过我们姐妹几个,要是母亲打我们,他还出来阻拦护着。可我们对父亲却十分敬畏,要是我们做错了什么事,只要他脸一沉,眼一瞪,我们就害怕。在他面前,就像林黛玉初进贾府,不敢多走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

父亲绰号“瘦巴骨”,母亲有时教我们喊他“瘦巴骨”,他佯作生气:“哪个叫你喊的?”这时我和母亲谁也不吱声,只管笑。这是全家最温馨、最幸福的时刻。

父亲从小由奶奶抚养长大,可谓娇生惯养,可他对我奶奶十分孝顺。奶奶去世时,我才4岁,不懂事。七八岁时,常跟随父亲下田,做完农活后,父亲总是默默无语地坐在奶奶坟前良久,有时竟流下眼泪,不懂事的我问道:“爸爸,你怎么哭啦?”父亲一边拭泪,一边说:“爸爸想奶奶了。”可见,父亲是个孝子。

1957年,我弟弟生了一场重病,很危险,父母为之寝食不安,日夜焦虑。一天,借来木船,父亲用他瘦弱的身躯将我弟弟从家中一步步背到船上,而后又与我母亲轮流撑船来到公社卫生院,找到赵璧院长,请求无论如何要救治我的弟弟。赵院长说:“你家孩子病很重,我们不一定有把握治好,只能说先治疗再说。”父亲听后说:“只要你们救治我的儿子,万一治不好,决不怪你们。”赵院长说:“有你这句话,我们就大胆救治。”就这样,在赵院长和医护人员的努力下,经过连续治疗,我弟弟的病终于转危为安,一天天好起来,最后病愈回家。

次年,18岁的弟弟,经过体检,以健康的体魄应征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海军战士。父亲经常给他写信,要他注意身体,关照他好好学习,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公家的东西不能拿,哪怕是金子也不要去碰。从入伍到退伍,弟弟没有辜负父亲的教导,不仅年年评为标兵,而且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1952年,苏北血防指挥部招收社会医生和知识青年参加血防工作。我一心想出来工作,母亲非常支持,说让我出去操练操练,见见世面,可父亲不同意。为此,我很生他的气,接连几天不喊他,也不和他说话。母亲对我说,不要生你父亲的气,他不是不同意你出去工作,而是舍不得你,不放心你一个人在外。后来我离家出来工作的那天,父亲卖了两笆斗稻,将卖稻的钱给我零用,并亲自用船将我送到离家四五里的新庄转乘轮船到兴化。临别时,他再三叮嘱我要注意身体,刻苦学习。轮船起航时,我透过船窗看父亲一直手持船篙,站立船头,望着远去的轮船。此时,我泪如雨下。父亲啊,你当初不肯让我出来工作,正如母亲所说,是出于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儿子错怪了你,不该生你的气。儿子向你道歉,请你原谅。

1954年,我被抽调参加征兵体检工作,从江都来到兴化,这是我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回兴化,虽然没有到生我养我的莫顾庄,但总算是回到了故乡。我将这一消息告诉父母。父母高兴无比,特地划船来到兴化看我。船停在兴化东门码头,我利用中晚时间去看望父母。父母不停地问长问短,每次都要谈到月照当头,好像有说不完的话。父母怕影响我工作,第三天一早,划着双桨回去了。我站在码头,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久久才回去上班。至今父母的背影映在我的脑海中。

有件事,至今想起,仍然使我潸然泪下。

那是三年困难时期,多少人因吃不饱或没得吃而活活饿死。那时我正20出头,1个月的粮食不到20天就吃完了,常常饿着肚子。身体不仅消瘦,而且常常生病。父母知道后,他们不顾自己忍饥挨饿,把家中唯一生蛋的母鸡杀了,煨好后连同鸡蛋一起装进铅桶里,由父亲送来扬州。当时从我家到扬州,没有其他交通工具,只有坐轮船,而且要在船上过一宿才能到扬州。就这样,父亲拎着装有煨鸡及鸡蛋的铅桶来到扬州,而他一路上吃的是母亲给他煮好的十几个茨菇。当时面对煨好的鸡与鸡蛋,虽然我饥肠辘辘,可一口也吃不下,泪水止不住往下淌。人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我要说,父母对子女关爱之情比天高,比海深。

十一

父亲年轻时游览过无锡、苏州、上海、杭州,赞美那里的风景。有一次,他从上海回来,向邻居们介绍上海的繁华,说到国际饭店高楼时,他风趣地说,我仰头向上看去,把帽子都看掉了。听得人们一个个都笑了。

父亲第一次来扬州,我陪他去游览瘦西湖,站在五亭桥上,他环顾四周,凫庄、白塔、钓台以及湖上来往的游船尽收眼底,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他赞不绝口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扬州的美景不亚于苏杭。并对我说,什么时候把你妈妈接来扬州,也让她看看扬州的风景。此时我想到,尽管当初父母闹过别扭,可父亲心里是装着母亲的。

十二

父亲常夸我妻子,说她上班白大衣一穿,是个医生,回家围裙一系,是个厨师,闲时织毛线,又是个家庭主妇。称赞她做的肉,油而不腻,红烧鱼,色香味俱全,即便是黄豆芽炒咸菜,撒点青蒜花,那也十分可口,令人食欲大振。

父亲讲究美食,也会做菜,其厨艺超过母亲。我们回兴化,都是父亲下厨,虽然做的都是农村家常菜,却甚受我妻子的喜爱。有一次,父亲做了一道菜,名“红烧虎头鲨”。因为此鱼长得虎头虎脑的,故称“虎头鲨”。其特点是肉嫩,刺少,味鲜。妻子从未见过这种鱼,也没吃过这种鱼,这是第一次见到,也是第一次吃。妻子说:“好吃。”父亲说,菜做得好吃不好吃,全靠佐料和火功,舍此别无他法。真乃美食家经验之谈。

十三

父亲因肺功能完全丧失,医治无效,于1975年1月17日去世,享年64岁。

当时正值寒冬腊月,母亲怕我身体受不了,直至处理完我父亲丧事,才教我二姨兄顾金林打电报给我,说“父亡速回”。这份电报我至今还保留着。回家后,不见了父亲,面对憔悴、疲惫的母亲我失声痛哭。

父亲临终时,二姨兄一直陪侍在侧,我问父亲曾说些什么?二姨兄说:我问他,要不要叫顾一平回来(因为我弟弟远在福建部队)?他说,不要叫他回来,天寒地冻,他吃不消。接着他又断断续续说:你姨娘不在家时,我曾借人家的钱,要你姨娘如数还给人家。并说了借的哪家的钱,借了多少钱。别的没说什么。事后,母亲如数还清了父亲所借人家的钱。

2016年秋 扬州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文史大家顾一平深情回忆:我的父亲”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分享家风故事 表白“我的祖国” 海峡妇女论坛上他们深情讲述

分享家风故事 表白“我的祖国” 海峡妇女论坛上他们深情讲述

澳门,妇女,家庭,情怀,福建省,豫东,黄丽,发展,家国,代表,全国妇联,台胞,嘉宾,国家,小家,幸福感,第十一届,政策,父亲,祖国,服务,薛清,谷文昌,五好家庭,两岸,会上,书记,事业,先生,全国

2019-01-28 #长篇故事

90年代的江湖记忆:《江湖儿女》和我的父亲母亲

90年代的江湖记忆:《江湖儿女》和我的父亲母亲

江湖,父亲,巧巧,电影,岁月,时候,是他们,影子,小城,故事,笔者,和巧巧,快意恩仇,三峡,九十年代,人们,小姑娘,文史,母亲,的哥,兄弟们,多年以后,江湖儿女,比你,麻将馆,下场,人物,兄弟,作者,发红包

2008-10-01 #经典故事

郑钧献唱《我和我的家乡》推广曲《父的三北》 深情传颂陕北故事

郑钧献唱《我和我的家乡》推广曲《父的三北》 深情传颂陕北故事

单元,故事,陕北,郑钧,影片,三北,我的家乡,情感,家乡,预售,宁浩,马亮,人民,后代,民歌,歌曲,歌词,父亲,电影,票房,脚夫,说唱,建设,三北防护林,赶牲灵,俞白眉,刘昊然,张艺谋,张一白,彭大魔

2017-01-05 #故事阅读

我和我的祖国丨两江人用文字向祖国献上最深情告白!

我和我的祖国丨两江人用文字向祖国献上最深情告白!

母亲,父亲,重庆,祖国,姑娘,工作,妈妈,内容,中国,外婆,小路,女性,孩子,家乡,生活,新中国,发展,公婆,总书记,时候,电话,女儿,小女孩,两江新区,国家,城市,外公,时代,高中,重庆两江新区

2014-07-07 #小故事

诗在哪儿 诗在心中的故乡 这是一位诗人对故乡最深情的表白

诗在哪儿 诗在心中的故乡 这是一位诗人对故乡最深情的表白

安徽省,故乡,诗集,明光,全集,会员,散文家,文史资料,学会会员,政协,海子诗,面朝大海,亚鲁,海子,在心中,在哪儿,理事,安徽省政协,民间文艺家协会,书籍,专著,下册,主席,乡愁,作者简介,低吟,作品集,公室,协会会员,协会主席

2011-10-08 #故事会在线阅读

当初对他有责怪 但在后来我们读懂了他的深情

当初对他有责怪 但在后来我们读懂了他的深情

父亲,爷爷,一家,内心,孩子,大人,女儿,散文诗,泪流,我的父亲,家庭,年代,成就,扇子,文字,无奈,日记本,时候,生命,责任,问题,回家,在那个,生活,多年以后,体会到,深沉的爱,那个时候,无能为力,泣不成声

2010-06-02 #经典故事

唐仁健寄语省政府文史研究馆荣誉馆员 馆员:提升文史含量分量 彰显文史特色特质 增

唐仁健寄语省政府文史研究馆荣誉馆员 馆员:提升文史含量分量 彰显文史特色特质 增

甘肃,文史,馆员,和文,唐仁健,发展,甘肃文化,省政府,文化,荣誉,全省,分量,含量,底蕴,底气,特色,贡献,史特,正处在,要进一步,文史研究馆,我省,省委,高质量,工作,服务,不断增强,何伟,李志勋,金鑫

2008-07-03 #故事会在线阅读

魏晋时期的文史 寺塔典范之作 宗教与文史的巧妙结合

魏晋时期的文史 寺塔典范之作 宗教与文史的巧妙结合

作者,萧综,时期,北魏,文学,宗教,妻子,著作,这本书,历史,作品,京城,伽蓝,佛教,佛寺,作家,叛贼,古籍,寺庙,宫殿,废墟,故事,旧臣,洛阳,洛阳城,灵台,胜迹,盛况,语言,洛阳伽蓝记

2010-01-04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