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阿尔巴尼亚老电影——当今中老年观众对往昔的追忆……

时间:2013-11-18

1946年,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民族电影事业

提示:本文共有 200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1946年以前阿尔巴尼亚仅有16家私人电影院,上映的都是西方国家的影片。1946年,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民族电影事业。开始拍摄纪录片。1952年7月新阿尔巴尼亚电影制片厂建成,改变了初期只生产新闻片的局面,早期比较好的纪录片有《542号钻塔》(1957,曾在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获奖)、《阿尔巴尼亚之光》(1958)、阿苏两国合拍的《光荣的道路》,大型彩色纪录片《阿尔巴尼亚》及《繁荣吧,阿尔巴尼亚!》等。

1953~1954年新阿尔巴尼亚电影制片厂与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合作摄制了阿第一部故事片《伟大的战士》(苏方导演尤特凯维奇,阿方副导演V.斯特拉托贝尔,在戛纳国际电影节获奖)。在积累了故事片生产经验后,1958年阿尔巴尼亚独立拍摄的第一部长故事片《塔娜》(编剧F.加塔,导演K.达莫),反映阿农民战胜旧的思想残余、走上农业合作化道路的历程。此后又拍摄了一些反法西斯斗争的影片,如阿、苏两国合拍的第二部故事片《山鹰之歌》(1959,编剧F.季亚塔,苏导演I.奥泽罗夫,阿导演K.达莫),表现1941~1944年阿人民为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1959年我国进口了第一部该国的故事片《塔娜》,此后又陆续进口了《山鹰之歌》、《他们也在战斗》、《特殊任务》、《我们的土地》等,这些来自“山鹰之国”的黑白故事片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最初的印象。阿尔巴尼亚电影在表现手法上受前苏联电影影响较大,结构上又大量借鉴西欧电影的模式,故事情节丝丝入扣,人物性格鲜明。

文革中的1968—1970年,由于我国和阿尔巴尼亚的特殊关系,该国的新影片成了惟一能够进入中国电影院公映的外国新电影,此间先后有《海岸风雷》、《广阔的地平线》、《宁死不屈》、《创伤》、《地下游击队》和《伏击战》在中国银幕上火爆上映,且长映不衰,一票难求,成了中国“电影荒”中最难得的精神食粮。“墨索里尼,总是有理”等电影台词一度家喻户晓,而《宁死不屈》简单的电影插曲——《我们在春天参加游击队》居然也唱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电影译制厂出色的配音给这些影片增色不少。在表现二战反法西斯的题材上,《宁死不屈》、《第八个是铜像》、《战斗的早晨》、《战斗的道路》、《地下游击队》、《初春》、《伏击战》等影片各有千秋。70年代,每每提起阿尔巴尼亚电影,观众都会情不自禁模仿一个动作,左手前伸,高呼: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这是上述电影在表现阿尔巴尼亚游击队员时的一个经典动作,这个致礼有点像德国法西斯的:嗨!希特勒!但表达的是争取民族自由和独立的决心。

阿尔巴尼亚电影主要是战争片,表现二战时抗击法西斯的,但是都是小制作,黑白片,像《山鹰之歌》(上译1962)、《他们也在战斗》(上译1962)、《伏击战》(上译1970年)、《初春》(长影译1976年)、《最后的冬天》(长影译1978年)等。反映农业合作化进程的农村片有《塔娜》(上译1959年),由李梓、邱岳峰、杨文元、毕克、赵慎之配音,以阶级斗争为背景的反特片有《特殊任务》(上译1963年)、《我们的土地》(1964年上译)《最初的年代》(上译1965年)、《烈火行动计划》(1973年)。值得一提的是新闻电影制片厂1974年译制的《山姑娘》,这是一部彩色芭蕾舞剧片,写山姑娘在山村传播文化,破除旧风俗,与阶级敌人的斗争。1976年长影翻译的《初春》是部惊险片,写游击队派特工潜入意大利军火库,引爆时被发现,结果与军火库同归于尽。这部电影在1975年4月举行的阿尔巴尼亚第一届电影节评为最佳影片

阿尔巴尼亚电影同西欧电影相比,十分落后,但民族特色浓郁,片中那戴着黑色小帽,穿白衬衫,黑背心,手持长枪的游击队员形象令人难忘,音乐、摄影、美工都很一般,因为当时没有比较的其他国家电影,而且由于政治原因,片中表现阶级斗争的脸谱化模式也不可避免。但毕竟为当时的中国观众打开一扇眺望世界电影的窗子。

从1971年起,我国陆续恢复进口和公映了朝鲜、越南和罗马尼亚的故事片,它们和阿尔巴尼亚电影一起出现在中国的电影院里,这四个被当局认可的外国电影在风格上却大相径庭,所以“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的顺口溜广为流传。1971—1976年先后进口的阿国电影有10部,其中《脚印》和《第八个是铜像》等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是“颠颠倒倒”一说的主要对象。1977年的冬天,在阿尔巴尼亚“解放日”的时候,我国上映了该国新故事片《最后的冬天》,这是我国公映的第23部阿尔巴尼亚影片,该片在京沪等大城市稍现即逝,《最后的冬天》成了“最后的晚餐”,从此未见有该国的新电影在我国影院上映。从《塔娜》到《最后的冬天》,构成了一部完整的阿国影片在华放映史。时过境迁,《宁死不屈》等影片被制成DVD光盘默默蹲在新华书店的一角,成为我国一代中老年观众对往昔的追忆。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阿尔巴尼亚老电影——当今中老年观众对往昔的追忆……”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当年那些朝鲜阿尔巴尼亚老电影 你看过多少?一口气能说出几部呢

当年那些朝鲜阿尔巴尼亚老电影 你看过多少?一口气能说出几部呢

电影,老大,赛里,看电影,那时候,印象,台词,部队,影片,多瑙河之波,阿尔巴尼亚电影,游击队员,人民,大礼堂,叛徒,地下党,外国,坏人,战士,故事情节,朝鲜,游击队,炮弹,老二,老三,到现在,卖花姑娘,我记得,越南电影,这部电影

2018-06-29 #小故事

阿尔巴尼亚电影《广阔的地平线》中的接吻镜头 曾让观众耳热心跳

阿尔巴尼亚电影《广阔的地平线》中的接吻镜头 曾让观众耳热心跳

电影,影片,镜头,官僚主义,广阔的地平线,苏格拉底,女孩,时候,观众,阿尔巴尼亚,中国,现实,雷卡,代表,场面,船员,男主人公,亚当,人物,关系,台词,场景,阿兹姆,主人公,段落,正负,爱情,灾难,乌兰,阿果里

2018-08-22 #故事大全

阿尔巴尼亚汉学家:了解与讲述中国故事很有意义

阿尔巴尼亚汉学家:了解与讲述中国故事很有意义

斯巴,阿尔巴尼亚,中国,变化,作品,北京,老先生,莫言,中国人,当代中国,汉学家,一带,协会,故事,读者,阿尔巴尼亚语,青年,亚兹,中国文化,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中国文学,伊利,书籍,地拉那,信心,兴趣,国家,怀抱,心田,政治

2018-11-25 #故事会在线阅读

美国总统性骚扰未成年少女 最终引发阿尔巴尼亚核弹危机

美国总统性骚扰未成年少女 最终引发阿尔巴尼亚核弹危机

尾巴,故事,信息,影片,制片人,危机,总统,时候,片名,美国,安全顾问,是一部,美国总统,事件,内心,开篇,录像,经典,译名,阿尔巴尼亚,顾问,大选,犯错,到底是,危机公关,摇尾狗,未成年少女,这部电影,这个时候,讲述了

2010-10-02 #经典故事

阿尔巴尼亚著名汉学家伊利亚兹·斯巴修——“了解与讲述当代中国故事很有意义”

阿尔巴尼亚著名汉学家伊利亚兹·斯巴修——“了解与讲述当代中国故事很有意义”

斯巴,中国,阿尔巴尼亚,作品,阿尔巴尼亚语,变化,北京,老先生,莫言,译本,中国人,一带,协会,读者,青年,亚兹,莫言作品,中国文化,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当代中国,中国文学,伊利,书籍,地拉那,信心,兴趣,国家,怀抱,心田,政治

2007-01-21 #短篇故事

阿尔巴尼亚著名汉学家伊利亚兹·斯巴修——“了解与讲述当代中国故事很有意义”

阿尔巴尼亚著名汉学家伊利亚兹·斯巴修——“了解与讲述当代中国故事很有意义”

斯巴,中国,阿尔巴尼亚,变化,作品,北京,老先生,莫言,中国人,一带,协会,读者,阿尔巴尼亚语,青年,中国文化,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当代中国,中国文学,汉学家,书籍,地拉那,信心,兴趣,国家,怀抱,心田,政治,故事,文学作品,方面

2019-07-16 #短篇故事

阿尔巴尼亚著名汉学家伊利亚兹·斯巴修——“了解与讲述当代中国故事很有意义”

阿尔巴尼亚著名汉学家伊利亚兹·斯巴修——“了解与讲述当代中国故事很有意义”

斯巴,阿尔巴尼亚,中国,作品,阿尔巴尼亚语,变化,北京,老先生,莫言,译本,亚兹,中国人,当代中国,伊利,一带,协会,故事,汉学家,读者,青年,莫言作品,红高粱家族,中国文化,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中国文学,书籍,地拉那,信心,兴趣,国家

2020-07-31 #故事会

在人美美术馆看小人书展 中老年寻童年记忆90后观众也不少

在人美美术馆看小人书展 中老年寻童年记忆90后观众也不少

连环画,人民美术出版社,原作,刘继卣,观众,展览,王叔晖,人美,东郭先生,创作室,原稿,孔雀东南飞,西厢记,年代,动物园,孩子,爱好者,美术馆,近距离,部分,有不少,周伟,周令钊,小朋,崔鹏飞,毛泽东,李香香,林锴,王贵,沈尧伊

2009-04-15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