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名人故事

时间:2013-10-20

高尔基打碎花瓶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1786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6 分钟。

宋庆龄小故事 入党的故事 宋庆龄, 海南省文昌县人, 1893 年 1 月 27 日生于上海。 宋庆龄青年时代追随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致力于民主革命事业, 1915 年与孙中山结婚。 新中国成立后, 长期担任国家领导人职务。 1981 年 5 月 29 日, 宋庆龄在北京逝世,终年 88 岁。 宋庆龄早年追随孙中山, 致力于民主革命事业。 孙中山逝世后, 她作为孙中山理想和事业的坚定继承者, 同国民党右派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她“在荆棘里潜行, 在泥泞中奋战” , 通过不断摸索、 对比、 鉴别, 终于找到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 她坚定地和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 竭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 为发展中国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 呕心沥血, 鞠躬尽瘁。 宋庆龄很早就向往加入中国共产党。 那还是在 1937 年, 一次, 在和上海地下党派到她身边工作的李云谈话时, 她突然放低声音, 轻轻地问李云: “我现在算不算党员? ” 李云心里很热, 但不能回答, 就说: “我回去问问。 ” 宋庆龄期待地点了点头。 过了一天, 李云按组织的交待回答她说: “你和共产党员一样。 ”她听后微笑地点点头。 据李云回忆, 那天她特别高兴, 一定要留李云吃饭, 并且要给她做一个最拿手的凉拌紫菜头。 1957 年的一天, 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一起去看望她。 宋庆龄正式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 刘少奇很高兴, 但慎重地表示: “这是一件大事情, 我将转报党中央和毛主席。 ” 不久, 刘少奇、 周恩来一起到上海看望宋庆龄, 告诉她说:“党中央认真地讨论了你的入党要求, 从现在的情况看, 你暂留在党外对革命所起的作用更大些。 我们党的一切大事, 我都会随时告诉你, 你都可以参与。 ” 宋庆龄听了心情很不平静, 她服从党的决定, 尊重党的意见, 以同党密切合作的非党人士身份开展工作, 在许多方面的确起到了共产党员所不能起的特殊作用。 事实上, 中国共产党也一直把她当作一位可亲可敬的特殊党员来对待。 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 中共中央就决定专门送中央文件和外交文件给宋庆龄阅读。 遇到一些重大事件, 中央领导同志总是当面通知并征求她的意见。 长期以来, 党的领导人毛泽东、 周恩来、 刘少奇、 邓小平等都对宋庆龄给予了高度信任和万分尊重。 1957 年, 中共中央决定派宋庆龄、 郭沫若、 沈雁冰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各国共产党代表会议。 刘少奇曾对王光美说过: “历次关键时刻, 宋副主席一直是支持我们党, 同人民在一起的, 她的贡献甚至超过了我们党的一些负责同志。 ” 但宋庆龄从来没有这样想过, 她追求党, 只是为了奉献自己, 想为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 用她自己的话来讲: 我虽没有参加中国共产党,但是我参加了中国革命。 时光荏苒。 自 1957 年宋庆龄向刘少奇正式提出入党要求算起, 在以后的 20多年里, 由于十年浩劫的影响, 这件事就一直被搁置下来, 而当年直接了解与处理此事的刘少奇和周恩来, 也已先后辞世, 但这些都没能影响宋庆龄积极要求入党的信念。 当宋庆龄患白血病的消息传出后,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彭真去看望她, 宋庆龄又一次向他提出了入党要求。 1985 年 5 月15 日早晨, 彭真、 邓颖超等同志一起去看望宋庆龄, 她在病榻上向他们再一次提出了入党要求, 一连重复了三遍。 彭真和邓颖超同志告诉她, 党在考虑她的入党问题, 她听后高兴地说: “好, 好。 ” 下午 3 时, 邓小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 一致决定接受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16 日上午, 邓小平去看望宋庆龄, 祝贺她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日下午, 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八次会议, 根据中共中央建议, 会议通过决定, 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称号。 5 月 29 日, 宋庆龄静静地闭上双目, 与世长辞。 宋庆龄终于以自己的一生证明了对党的事业的忠诚, 也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 机智小故事 1922 年 6 月, 陈炯明在广州叛变, 要逮捕孙中山。 一天晚上, 他派出部队包围了总统府。 凌晨两点钟, 孙中山接到秘密报告, 叛变的部队要攻打孙中山住的越秀楼了。孙中山要宋庆龄跟他一起撤离, 宋庆龄想: 如果和孙中山同时撤离, 目标太大,很容易被敌军发现, 于是她坚持自己留下, 使敌军误以为孙中山还在, 不会过早冲进府来. 这样就能掩护孙中山秘密撒离。 孙中山坚持要宋庆龄一起走, 宋庆龄却坚定地说: “中国可以没有我, 不可以没有先生。 为了中国, 你先走。 ” 孙中山只得忍痛和宋庆龄道别。 他身穿长衫, 头戴礼帽, 肩背药箱, 化装成去急诊的医生, 由护卫带着出了总统府, 避过叛军, 平安地登上了永丰兵舰。 按照和宋庆龄事先约好的信号, 鸣炮三声, 表示平安到达。 炮声传到了越秀楼, 宋庆龄放心地对身边的人说: “先生平安了。 ” 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凌晨两点半, 叛军果然开始向越秀楼进攻, 枪炮声不断。 越秀楼上的五十余名卫士奋勇抗击四千余名叛军。 一直坚持到早上八点钟, 宋庆龄认为自己再留在这里已经没有意义了, 才决定冲出包围圈。 这时, 叛军杀进了总统府, 府内士兵向外冲, 一片混乱。 宋庆龄化装成士兵由卫士护卫冲出大门。 遇到叛军阻拦, 宋庆龄急中生智, 打开手里的包袱, 把钱物撒在地上, 叛军立刻哄抢起来, 宋庆龄和卫士乘机逃了出来。他们刚走不多远, 忽然发现前面街道拐弯处过来几个敌兵,宋庆龄和卫士们立刻躺在街上的死尸中间, 骗过了敌兵。 等敌兵走远后, 他们连忙爬起来, 藏到一户人家去, 才躲过了这次危险。 最后, 宋庆龄和卫士们也终于安全到达了永丰舰, 和孙中山会合了。 在场的人无不佩服宋庆龄的机智勇敢。 捐献庐山私人别墅 宋庆龄的别墅位于庐山牯岭东谷的苍松翠柏之中, 始建于十九世纪末, 为二层石木结构的美式建筑。 1953 年 8 月中旬的一天, 宋庆龄特地去看自己的庐山别墅旧居河西路 51A号私墅。 她看到十几年过去了, 旧居被这里的工作人员整修得很好。 于是满意地说: “我这幢房子保护得很完好啊。 ” 随即, 宋庆龄客气、 谦逊地对管理局的领导和工人师傅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接着, 宋庆龄深思熟虑地又对庐山管理局党委书记沈坚说: “我决定将这栋小楼交给国家, 由管理局统一管理, 为来庐山休养的英模提供方便。 我个人不再需要它了。 ” 第二天上午, 宋庆龄指派秘书前往管理局房管科上缴了别墅的房产证明。 又叫秘书向管理局补缴了从 1949 年至 1953 年的房地产税, 并补发了看房工人的工资。 秘书还代表宋庆龄表达了请庐山收回别墅服务于人民的心愿。 1980 年 8 月的一天, 宋庆龄收到庐山管理局的一封信。 信上请求她允许他们将其房产拆除, 他们想要另盖别墅。 宋庆龄很快让她的办公室写了回信。 信中表示这房子解放后就交给人民政府了。 对于房子的维修或是改造, 一切由当地政府决定。 李四光的故事 穷教书先生的儿子 李四光是农村中一位穷教书先生的儿子。 他的祖父母更穷。他们是蒙古族, 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 在清朝光绪年间 ,沿途乞讨, 流落到湖北黄冈的回龙山旁。 回龙山, 蜿蜒起伏, 气象不凡。 人们传说回龙山原有九条龙蛰伏在这里, 后来 都乘着云雨回到龙宫去了, 独有那第九条小龙, 舍不得这个地方, 又返了回来, 后来变成回龙山。 它确实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李四光的祖父看到这个去处靠山有水, 不愿再四处流浪, 就带着妻儿在一座破 庙里住了下来。 白天, 他带着儿子李卓侯上山砍柴打草, 换点粮食、 零钱养家活口。 晚上,他 带着儿子在灯光下读四书五经。 清朝的时候设有科举考试。 李卓候在父亲的教诲下进府应考, 倒也考上了一个 秀才, 只可借家中无钱无势, 因此也并没有得到什么出路, 只得在离家比较远的另 一座破庙里, 设了一个馆, 靠着教几个农村的学生糊口。 1889 年 10 月 26 日, 李四光就在这回龙山下的下张湾里诞生, 因为他是父亲李卓侯的第二个儿子, 父亲给他起名叫仲揆。 六岁, 小仲揆跟着一位名叫陈二爹的老先生发蒙了, 他学习很用功, 经常受到陈二爹的夸奖。 爸爸让他这么早就读书, 也是抱着“早发蒙、 早出息” 的希望。 家里虽然贫寒, 但是, 他交代给小仲揆的妈妈, 家里宁可少吃点油, 每天晚上也要给孩子们一盏灯油, 让他们可以在晚上读点书。 那个时候农村里已经有煤油灯了, 不过不是带灯罩的, 只有一根灯论儿, 插在 一根铁皮管盖上, 就着瓶里的煤油燃烧着。 这种灯, 冒出来的火焰红红的,还带着 一股又黑又难闻的煤烟; 它的火花, 是一闪一闪的, 飘忽不定。 时间稍微长一点儿, 就会熏得人的鼻孔里和牙齿上都留下一层黑, 脑袋也疼, 眼睛也累。 父亲怕把儿子 熏坏了, 所以特地关照要给孩子点清油灯。 清油灯的优点比煤油枪子灯要强多了, 它灯光清亮, 轻烟不起, 也没有怪味。 晚上, 小仲揆和哥哥面对面坐在一张桌子跟前, 他不忙打开自己的书包, 却先看了看油盏里的灯芯。 妈妈在里面放了两根灯芯, 小仲揆用拨灯很轻轻拨去一根, 只剩下一根。 “就点两根灯芯吧, 孩子。 ” 妈妈疼爱地说, “这是你爸爸关照过的, 别省这点儿油了。 ” “不是这个意思, 妈妈。 点一根灯芯, 我可以多学一倍的时间。 哥哥, 是吧? ” 小仲揆说着, 抬起头看了看自己的哥哥。 “挺好, 其实也差不多一般亮。 ” 哥哥同意。 妈妈也就不再勉强。 小仲揆和他的哥哥就这样默默地读呀, 写呀, 谁也不打扰谁, 一直坚持到灯盏里的油点完。 妈妈坐在他们的桌子旁边, 就着这一根灯芯所发出来的亮光, 摇着她的纺车。 晚上纺点纱线, 还能换得几个零钱, 好买点火柴、 油盐, 也给孩子们买点读书用的笔墨纸张。 有心计的孩子 小仲揆一共有 7 个兄弟姊妹, 还有一个年老卧病在床的爷爷, 都指靠着他的父亲教馆的那点收入过活。 在农村, 家里没有一个男劳力, 收入又不宽裕, 那日子可是很难过的。 吃饭谁去春谷? 淘米谁去挑水? 烧锅谁去砍柴? 这一切, 都靠小仲揆的妈妈。 小仲揆渐渐长大了, 他成了妈妈的好帮手。 他用小提桶帮妈妈提水, 让水缸里的水总是满满的; 他带着扒子上山去搂树叶, 让灶堂底下的柴禾总是堆得高高的…… 还有一件费力的活是舂米。那是用脚踩着踏板, 一杵一杵朝着石碓里杵下去, 使稻谷的亮一点点退光而成为白米。 小仲揆看到妈妈舂米很累, 就说: “妈妈, 我来帮你舂。 ” 还不到 10 岁的他, 体重轻, 力气小, 怎么踩得动那又厚又笨、 还绑着一个大石杵的踏板呢? 小仲揆并不泄气, 他找到一根绳子, 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 脚往下踩动踏板的时候, 同时用手使劲拉一下那根绳子, 这样就能把石杵踩起来了。 妈妈看见孩子这么费劲, 很心疼, 就说: “仲揆, 你别舂了, 这个活儿不是像你这么小的孩子干的。 小仲揆却悦: “妈妈, 我要吃饭, 也要帮助你舂米。 就这样, 小仲揆连踩带拉, 手脚一齐使劲, 虽然速度不快, 却是一杵一杵地, 坚持不懈地帮助妈妈把稻谷舂成了白米。 吃菜也是困难的。 有时妈妈说: “哎,今天又没菜吃了。 小仲揍就会不声不响地提上一只小提篮, 带上一个小铁盒, 从菜地里挖出几条蚯蚓装在里面, 再拿起一根钓竿, 走到屋前的池塘边, 放下钓竿, 静静地等候着上钩的鱼。 小仲揆的手很灵巧, 那根钓竿就是自己从竹园里砍的一根竹子做的, 大蒜头的秆儿做的浮子, 缝衣针砸上一个弯钩儿就是钓钩。 在这小小的池塘旁边, 也有左邻右舍的孩子, 手里拿着钓竿站在塘边钓鱼。可是只见小仲揆一会儿提起钓竿, 一会儿放下钓竿, 不大功夫, 他就能给妈妈提去小半桶作把长的鲫鱼爪子, 而别的孩子还都没有什么收获。 当孩子们看见小仲揆提着装了不少鱼的小桶往家走的时候, 忍不住带着羡慕的 神情问他: “咦, 李仲揆, 你怎么能钓那么多的鱼呢? 小仲楼反倒觉得问得奇怪, 反问他们: “钓鱼的时候, 你们都看着哪儿来着? 你得盯着那个‘浮子’ , 它一动你就要赶快提竿儿, 不能等到它都沉到水里去了好半天才提, 这时鱼把食都吃光了,跑啦! 围在小仲揆跟前的孩子们嘻嘻地笑了, 因为他们在钓鱼的时候, 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并没有认真去把它当作一件事情来做, 更没有去动脑筋琢磨琢磨, 想想怎样才能钓得又快又多——谁还为了 钓鱼这么一件小事去费那么多的脑子呢? 秋后, 几个孩子一打伙, 小仲揆跟着大家一同到离家比较远的一口公塘里去踩藕。 枯萎的荷叶底下, 埋藏在深深的烂泥里面的, 是又白又嫩的藕。 说也奇怪,这 样又白又嫩的藕, 总是一节一节连得很完整地被小仲揆从烂泥里踩了出来;而别的孩子, 却往往溅了一身泥浆, 嘻嘻哈哈地在塘里闹腾半天, 只能提着一节半节的断藕茬子回家。 “真怪, 李仲揆, 怎么塘里的藕也全都被你碰上了 , 你怎么踩得这么好呢? ” 回家的路上, 小伙伴忍不住又羡慕地问他。 小仲揆又奇怪地反问他们说: “你们是怎么踩的呢? 我是顺着荷叶先踩到藕, 再用脚细心地分出藕路, 顺着它生长的方向, 一脚一脚, 一点一点地把泥踩去, 让藕露出来, 小心别在藕节的地方把藕踩断, 这样再想找到就费事了。 ” 孩子们又嘻嘻地笑开了: “谁知道藕都怎么长在泥里面? 又看不见, 又摸不着。 我们就用脚在烂泥里踩呀, 端呀, 东一脚, 西一脚, 有时好像踩着了, 再踩一脚, 又找不到了……” 邻居的大人们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谁家的孩子勤快, 谁家的孩子手巧心灵,他们都清清楚楚。 怪不得四周的邻居都向小仲揆的妈妈夸奖说: “卓侯先生娘子, 别看仲揆这个孩子年龄小, 他的心思是多么细密啊! ” 孩子们有谁不盼着过年的呢? 只不过有钱人家的孩子过年盼着大人给买这买那, 给压岁钱; 而穷苦人家的孩子过年, 就得靠自己想着办法玩就是了。 小仲揆就是这样, 冬天, 野外的活儿少了, 他就忙着给自己的弟弟妹妹准备过年的礼物。 有人送给他两个大香椽, 那是一种像广柑那样的果实, 放在屋子里满屋清香。 平常人们就把它放在房间里留着闻个清香味儿。 李仲揆却细心地用小刀将它剖成两半, 剥下皮来, 把它们分别扣在小小的碗上风干, 又用小刀在皮上刻了美丽的花纹, 再剥下来, 合在一起, 就做成了一对又漂亮又芳香的小坛子, 送给自己的小妹妹装点小零碎。 他又上竹园里砍了两根毛竹, 剖成细篾, 七弯八绕地, 扎了一盏花样翻新的花灯——孙悟空打秋千。 夜晚在灯里点上一支蜡烛, 里外透明, 那大闹天宫的猴子翻在秋千上, 待上不下, 那副滑稽而又调皮的样儿, 人们见了没有不乐的。 这是小仲揆送给弟弟的礼物。 他还帮着妈妈做米花糖——先用晾干的糯米饭炒成炒米, 再用小火热点糖稀, 就热将炒米拌在里面捏成炒米团, 晾凉以后切成薄片, 就是又香又脆的米花糖。 小仲揆不声不响地把这一切都做好了, 妈妈在一旁看着, 忍不住自己也觉得惊奇, 这一切, 他都是跟谁学的呢? 她问: “孩子, 谁教你刻字刻花的呀? ” “我在集上, 看刻字的匠人刻的。 ” “谁教你扎的花灯呢? ” “我看见集上卖花灯的人扎过。 ” “那, 炒米花糖你又是从哪里学来的啊? ” “我看见卖米花糖的老婆婆, 她是这样做出来的啊! ” 妈妈不再问了, 原来他真是一个心眼细密的好孩子。 我也要造一艘铁船 山洼洼里的孩子是难得有机会进城去玩的。 一天, 小仲揆跟着爸爸, 出了回龙山, 来到团风镇。 那是一座不大的镇子, 不繁华, 也没有特别的吸引力, 可是从镇边流过的汹涌澎湃的长江, 使小仲揆惊讶不已。 长江滔滔不绝地流着, 各种各样的船只在长江里行驶。 有用人摇着橹慢吞吞前 进的小木船, 有张着帆走得比较快的大木船, 最令人仰慕的就是那又高又大又长的 大轮船了, 它简直像一幢楼房在江面上航行, 跑得快, 装得多, 上面还挂着五颜六色的旗子, 漂亮极了。 “爸爸, 那是什么船呀? ” 小仲揆拉了拉爸爸的衣襟问。 “孩子, 那是轮船。 ” “它是什么做的呀? 那么大。 ” “钢铁做的。 ” “钢铁? ” 小仲揆问, ” “钢铁那么重, 怎么能够浮在水上呢? ” “因为船舱里面是空心的, ” 爸爸回答, “船就不会沉了。 ” “它不用人摇橹, 又没有帆, 怎么还跑得那么快呢? ” “它是轮船, 靠机器开动。 ” “机器怎么有力气去开动这么大的轮船呢? ” “看见那根大烟囱了吗? 瞧, 它正冒着黑烟, 那底下烧着煤, 煤把机器里的水烧开, 水变成蒸汽, 就能推动机器前进。 ” “烧煤就能推动机器? ” 小仲揆又睁大了好奇的眼睛, 出神地看着向远方驶去的大轮船, 觉得这一切都太新鲜了。 “呜——! ” 轮船鸣了一声长长的汽笛, 吓得小仲揆赶紧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 同时又兴奋地大声对爸爸说: “爸爸, 我听见它的叫声了, 它的力气真大啊! 叫声都那么吓人! ” 说得爸爸也笑了。 回来的路上, 小仲揆一直兴奋地和爸爸谈论着这种大轮船, 这样的船真是太有意思了。 突然, 小仲揆说: “爸爸, 我也要做一只铁船。 ” “你会吗? 孩子。 ” “我去试试。 ” 回到家里, 小仲揆果然忙开了 , 他从街上向修壶的爹爹要了一点“冰” 铁皮 (就是“马口铁” ) 回来, 先在纸上画好图样, 再比在铁皮上用剪子把它剪下来, 又用小锤敲敲打打, 一艘两头翘起, 中间有船舱, 上面挂着小旗, 还竖着一个大烟 囱的小铁皮船就做出来了。 小仲揆把它拿到池塘边, 小心地将它放到水里。 “它真的漂在水面上啦! ” 小仲揆高兴地呼喊着, 用手划动几下水, 船还能顺着水流前进一段距离。 “它是我做的小轮船! ” 小仲揆高兴地叫道, “呜——它叫了。 ” 那个时代, 孩子们中根本还没有什么船模、 舰模等活动, 小仲揆做的这件新玩意, 吸引了隔壁左右邻居都来看热闹。 还是小仲揆的老师陈二爹见多识广, 他一面夸奖小仲揆做的这艘“轮船” 真“像” 在长江里航行的那种大轮船, 一面鼓励说: “仲揆这孩子有志气, 现在造小船, 将来造大船! 记住民族的耻辱 当小仲揆长到十二三岁的时候, 已经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为了让他把书再读得深一点, 这年他离开了给他发蒙的陈二爹, 到爸爸的书馆里跟着读书去了。 那一天, 小仲揆轻轻走进父亲的书房, 发现父亲正在把放在桌上的文章盖起来。 “爸爸, 你在写什么? ” 小仲揆不由得感到有些神秘。 爸爸把藏在下面的文章重新拿了出来, 小仲揆一看, 那上面的标题是: 《孔孟的心肝》。 它是当时不满清朝统治, 在民间流传着的一些警世文章中的一篇, 有人正在托李卓侯先生给修改润色。 不过当时小仲揆还不懂。 他问: “爸爸, 《孔孟的心肝》 是什么意思? ” 父亲说: “这篇文章主要是说明孔子、 盂子他们对于国民和社稷的一些想法。 ” “他们是怎么说的呢? ” “孟子说过, 民为贵, 君为轻, 社稷次之。 可如今, 子民如同草芥, 社稷拱手送人, 这是什么世道? ! ” “怎样才能做到民为贵呢? 爸爸。 ” 父亲没有回答, 只在纸上写了几个字: “民主共和” 。 小仲揆懂事地点点头, 表示有些明白父亲的意思。 父亲沉吟了一会儿, 又感慨地吟诵了两句诗: 伤心怕看澎湖月, 妙手难回旅大春。 “澎湖月是什么意思呢? 爸爸。 ” “孩子, 清朝政府无能, 甲午海战, 中国海军打不过日本海军, 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中国承认战败, 将台湾、 澎湖和辽东半岛都割让给日本, 还赔款白银二万万两。 ” “旅大春又是什么意思呢? ” “甲午海战之后没过几年, 沙皇俄国又强迫中国签订了《中俄条约》, 把我国的海港旅顺和大连都租让给他们了。 ” “爸爸, 中国为什么打不过他们呢? 中国人怕死吗? ” “中国人并不怕死, 中国太落后了! ” 李卓侯愤慨地说, “就说甲午海战那一回, 海军总兵兼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打得多勇敢啊! 本来他打赢了, 可是后来他的炮弹全用尽了, 他想加速马力, 用致远号去撞沉日本的军舰吉野号, 谁知致远号军舰是从外国买的, 它的速度怎么也追不上吉野号, 最后反而被吉野号发出的鱼雷击中, 邓世昌和全舰上的 250 多名官兵, 全部英勇牺牲了! “真是民族的耻辱! ” 小小年纪的李仲揆, 突然说出了一句和他的年龄很不相称的话。 “记住甲午海战的教训吧, 孩子。 现在需要的是, 发愤读书。 ” 李卓侯勉励着自己的儿子。 一天下午, 父亲离馆出去办点儿事情, 教馆里没有了老师, 学生们就有点儿像脱了缰的野马, 闹翻了天。 他们把桌子搭起来, 做成戏台, 一个个登台表演,有唱湖北戏的, 有唱湖北渔鼓道情的, 也有唱湖北山歌的。 更有那调皮一点的孩子, 偷偷地跑到附近农民的庄稼地里, 挖来一些山芋和花 生, 或是偷摘一些豆子, 就着点燃的野火, 烧烤着美餐一顿。 天快擦黑的时候, 李卓侯先生回馆来了, 学生们一个个赶紧溜回自己的房舍, 一声不吭。 和尚就向李先生一五一十地数落起这些不听话的学生来了。 李先生听老和尚说了许多孩子的不是, 可是没有提到自己的孩子, 就问: “老师父, 仲揆呢? 您不要客气, 实话告诉我, 这一下午他在干什么? ” “不是我当面奉承您, 李先生。 ” 老和尚满面笑容地说: “您的儿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您走了以后, 他一直遵照着您的吩咐, 在那儿读呀, 写呀! 教室里闹得不成个样子, 他就躲到天井里去了, 那儿安静。 您瞧, 他还在看书哩! ” 李卓侯顺着和尚手指的方向看去, 儿子仲揆坐在天井里的一张小凳上, 手里拿着一本书在聚精会神地看着。 “仲揆, 天都快黑了, 进屋来看吧! ” 小仲揆这才合起书, 笑着说: “爸爸, 你回来了。 我只剩下一小段了, 趁着天井里还有点儿亮, 就到这里看了一小会儿。 ” “刚才我回家看了一下, 你母亲给你带了几个熟鸡蛋来。 ” 李仲揆接过父亲递给他的几个还有点热气的鸡蛋, 乐呵呵地笑着, 又还给爸爸一个, 说: “爸爸, 这只给你吃。 ” 要多做好事 刚刚过完一个热热闹闹的元宵节, 睡到半夜, 突然听到隔壁邻居的惊呼声: “起火了, 起火了! 快来救火啊! ” 小仲揆全家赶紧起床救火。 原来是隔壁河南太婆家里的火冲破了房顶——她的 孙子白天玩鞭炮, 一个炮仗落到了 柴草垛里, 当时没有在意, 半夜里却着起火来了。 浓烟大火就发生在隔壁, 农村里谁家不是木头架子草棚的顶, 怎么不惊慌啊! 大家急急忙忙, 有的往外搬东西, 有的赶紧挑水救火。 慌乱中, 突然不见了小仲揆, 妈妈的心里惊疑不定: “这孩子, 他跑到哪儿去 啦? 经过七手八脚的抢救, 火熄灭了, 人们也渐渐散去, 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妈妈 这才看到, 小仲揆也走出来了。 只见他脸上左一块、 右一块黑灰, 鞋子全湿了, 衣 服上也是连上带泥, 手里提着一只小提桶, 桶里放着一只瓢。 “孩子,你上哪儿——你也去救火了吗? ” 母亲惊呼着。 小仲揆不声不响地点点头。 母亲赶紧把他拉到自己身边, 抚摸着额头上被火焰燎焦了的头发, 心疼地说: “孩子, 你还不到 10 岁, 人比桶也高不多少, 怎么能去救火啊! “我从塘里提半桶水, 顺着搭在房后的梯子爬到房顶上去, 用瓢一瓢一瓢地往上面泼水。 泼完了, 我再去提一桶水。 “嗨! 真难为这个孩子了, 他怎么提得动这么一桶水啊! “他怎么爬得上那么高的梯子啊! 当邻居的大人们正在七嘴八舌夸奖小仲揆的时候, 他却溜走了——去看看遭到 不幸的河南太婆的一家怎么样了。 他看到, 河南太婆从大火里被匆匆忙忙抢救出来的时候, 没有来得及穿棉衣, 此时正围着一床烧破了的旧棉被坐在那里, 冻得瑟瑟发抖。 小仲揆走到自己的奶奶跟前, 轻轻地对奶奶说: “婆婆, 河南太婆没穿棉衣, 您给她几件衣服吧! ” 奶奶看了看这个懂事的孩子, 走到自己刚刚抢救出来的包袱跟前, 从不多的衣服当中, 找了几件可以御寒的衣服递给小仲揆。 他抱着这几件衣服, 赶紧跑到河南太婆那儿去了。 这是在学馆里。 一天晚上, 入睡以后, 仲揆在朦胧中仿佛感到有人在拉他枕着的衣服, 并没有在意。 可是睡在他身旁的同学被惊醒了, 原来有小偷来偷盖在他们被子上的衣服。 手脚快的同学赶紧爬了起来去捉这个小偷, 不一会儿, 小偷果然被抓回来了, 他衣衫褴褛, 被反扭着双手, 并且显然已经挨了打, 鼻青脸肿。 很快, 大家七千八脚地把小偷吊到了树上。 有人还在叫着: “非得打他一顿不可! ” 李仲揆在吵吵嚷嚷中却返身走进了课堂, 只见他端出来了一张凳子。 “他这是想干什么? ” 有的同学在悄俏议论。 李仲揆不声不响地将凳子放在被反吊在树上的小偷的脚下, 使他不致于悬空晃 荡着。 这下子使得那些叫绑叫打的人泄了气, 人群渐渐散开了。 李仲揆把绑着小偷的绳子解了开来, 让他自由, 然后又诚恳又认真地对他说: “你莫要做坏事, 做了坏事, 人家就要打你; 你要多做好事, 别人才会对你好。 ” 小偷的眼眶里泪如泉涌, 向李仲揆鞠了个躬, 就跑了。 那些爱打闹的学生感到十分扫兴, 他们抱怨李仲揆说: “他偷人家的东西, 而且还想偷你的东西, 你还去帮他。 ” 仲揆没有申辩。 也有人好奇地问李仲揆说: “那时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 “我看见他穿得那么破, 又那么瘦弱, 他被反吊着, 还挨打, 太可怜了, 心里不忍。 ” 小仲揆天真地回答。 “你放了他, 他到别处去还会继续偷的, 不教训他一顿, 再也改不好。 “我想, ” 李仲揆和善地回答说, “人总是希望能够像人一样的生活。 要不是生活逼迫, 也许不会走这条路。 我希望他以后会做一个好人。 求学去 “喔喔喔! 喔喔喔! ” 蜷缩在鸡窝里的大公鸡, 把插在翅膀底下的脑袋伸出来, 扑扑翅膀, 打响了黎明前的鸡鸣! 山坎下的那间小破屋里, 点着一根灯草的油灯, 一直亮到这会儿。 仲揆的妈妈 缝完了最后一针, 咬断了线头, 把针别好。 这原是她陪嫁时的衣服, 如今给即将出 门去求学的小仲揆改缝了一件棉袄。 她将棉袄折好, 又将几件已经缝补好的换洗衣 服打成一个小包袱, 就去灶堂底下点火做饭。 今天, 她要送仲揆离开家乡 到武昌去求学。 这件事来得真是太突然了。 前两天, 仲揆从爸爸的学馆里回来, 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 “妈妈, 我听城里回来的人说, 两湖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办了几个官费小学堂, 那里教国文, 教洋书, 学得好的, 还 能出洋留学呐! 爸爸让我上那儿考学去。 “你到武昌去考学? ” 妈妈又惊讶, 又为难地说, “钱呢? “妈妈, 那是官费小学堂, 不收学费, 也不收饭费。 “傻孩子, 学堂不收费, 连盘缠钱也不要吗? 这笔钱又在哪里呢? “那——” 小仲揆想了想, 还是决心试一试, “我去找下湾的陈二爹借几个盘缠钱。 母亲默默地同意了。 陈二爹是李仲揆的发蒙先生, 一向就喜爱这个好学的孩子, 慨然借给了他。 不一会儿, 小仲揆也起床了。 今天必须赶个大早, 先走 25 里旱地赶到团风,才能赶上由团风开到武昌去的轮船。 妈妈叮嘱他说: “孩子, 这回你是独自一人去武昌求学, 离家远, 那儿又没有 亲人, 你要自己照应自己, 敬老师, 爱学友, 好好读书。 ” “妈妈, 我一定好好念书。 ” 告别了妈妈和家里的亲人, 小仲揆背起一个小包袱, 夹上一把旧雨伞, 上了路。 他, 天庭饱满, 鼻梁挺直, 两只大眼晶莹闪亮, 脑后梳着一条乌黑的大辫子。今天, 他身穿蓝布衣袍, 青布背心, 脚下是母亲做的布袜和毛边布鞋。 衣着虽然俭朴, 却已是一位英俊的少年。 他走过家旁经常去浇水的菜地, 经过常帮妈妈提水和钓鱼的池塘, 穿过村上的那个小茶亭, 踏上了通向回龙山街的崎岖小路。 东方露出了鱼肚色, 蜿蜒起伏的回龙山在朦胧的晨曦中显得苍苍莽莽, 下贩耕 地的农民已经把牛牵了出来, 手扶着犁耙在田埂上慢慢走着。 挑担赶集的人,也已稀稀落落地走在大路上。 小仲揆的妈妈站在高处, 手搭凉棚眺望着, 她那亲爱的儿 子正在向着远方走去。 再见, 可爱而又贫困的故乡 回龙山! 自己争取到的权利 1902 年的武汉三镇。 在汉水和长江交接的地方, 龟山蛇山隔江相映, 古老的黄鹤楼和西洋式的江汉 关遥遥相望, 这里就是当年号称“九省通衢” 的武汉三镇。 1840 年鸦片战争一役, 帝国主义用军舰和大炮轰开了 清朝大门, 武汉三镇就成为外国资本主义侵入最早, 而又压迫最深的地区之一。 它是英、 美、 日、 德、 法等帝国主义争夺的对象, 己经 成为一个畸形发展的城市。 李仲揆下船以后, 打听了好几个人, 才找到了南路高等小学堂, 怯生生地走进 去办理报考的手续。 买了一张报名表就填写起来。 是太兴奋? 太紧张? 还是由于年轻没有经验? 李仲揆自己也不知是怎么搞的, 他提起笔来, 在姓名栏下端端正正写下的不是“李仲揆” , 却是“十四”两个字。 当他发现这个错误的时候, “十四” 已经无可挽回地摆在姓名栏里。 他急忙将 “十” 字改成“李” 字, 这“四” 字却是不好改动的了。 重新买一张报名表吗? 他 只带了 借来的不多的一点盘缠, 付了 船钱和饭费, 他已无力再买第二张报名表。 就 叫“李四” 吗? 那多不好听, 平常人们举例说到什么不相干的人的时候, 就用“张 三” 、 “李四” 来代替, 他不愿自己就叫这样一个名字。 还有补救的办法吗? 李仲揆冷静下来想了一会儿, 又抬起头来环顾四周。 这是 一所旧皇太子殿改建的学堂, 大厅正中, 挂着一块横匾, 上面的油漆虽已斑驳, 大 匾上的“光被四表” 四个大字, 还清晰可见。 “光被四表” ——李仲揆的目光停留在那儿, 他得到启发, 提起笔在“四”字 的下面, 加上一个“光” 字。 “李四光! ” 仲揆端详着自己给自己起的这个新名字, 觉得很高兴。 “四面发光, 四面光明, 光照四方! 多么响亮的名字啊! 年轻而又单纯的李四光, 对于他自己的前途, 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前途, 充满着多么光明的憧憬啊! 从此, 李四光成为李仲揆的大名, 他那富有战斗性和科学精神的一生, 也正和 他当时在一瞬间起的美好的名字相符合。 入学考试虽然取得了第一名的优秀成绩, 但是主考先生看见李四光是一个农村出来的穷孩子, 不太愿意录取他。 学堂里有位张先生, 很惜爱李四光的才学,极力向主考先生保荐说: “这孩子是我的先生的儿子, 聪明好学, 读书很用功,这样的人才我们不应该放弃。 结果, 考试发榜, 李四光名列第一。 这在当时, 叫做“案眉” , 得到这个称号 是很光荣的。 李四光正式成为南路高等小学堂里一名成绩佼佼的优等生。 两湖总督张之洞办学有一个指导思想, 他认为当时的中国“不贫于财, 而贫于才” 。 他极力讲求兴学, 就是为了“选真才, 择时用” , 主张要选拔出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出来, 以适应当时发展工业、 实业的需要。 他还认为, 在办学当中,“小 学为急第一” , 所以积极创办了 一些以培养出洋留学和进一步深造的官费高等小学 堂。 他规定, 凡在各路官费高等小学堂读书的学生, 只要是考试名列前茅的优秀生, 都可以保送出国。 第一名送美国, 第二名送英国, 第三名送日本。 李四光进入南路高等小学堂以后, 发愤求学, 虽然几次考试都是名列第一,然而次次保送, 他都是榜上无名。 开始, 李四光还不明白这里而的奥妙。 然而, 几次落选以后, 李四光忍不住提出自己的疑问了。 他问当初就力保他入 学的张先生: “先生, 几次我都榜上无名,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 “没有别的原因, ” 张先生说, “你看看, 送出去留学的学生, 哪一个不是家里有钱有势的? 你的家庭我知道, 爸爸是个穷教书先生, 哪轮得上呢? ” “不合理! 不公平! ” 李四光感到愤懑。 “不过, 你也不必过于介意, ” 张先生宽慰他说, “我看你只要努力, 将来也可以比他们有出息。 ” 可是血气方刚的少年李四光不服气, 他想: “他们不派我去, 我就自己去。我一面做苦工, 一面自己上学。 ” 他果真不辞而别离开了学校, 搭便船去了 上海, 想自己到日本去留学。 然而, 很快他就明白“此路不通” , 不得不仍旧回到小学堂。 学堂当局被李四光这种大胆的反抗行为激怒了。 他们责备他, 威胁说要开除他, 还要追回他在官费小学堂里所享受的一切费用。 李四光争辩说: “学堂规定了的, 成绩优秀就可以保送出国, 我每次考试都得第一名, 为什么出洋的名单上就没有我呢? ” 学堂当局哑口无言。 张先生出来排解说: “李四光也是求学心切, 而且学业确实优良, 这次暂缓追究, 且让他再考一次。 若是仍旧考得第一, 说明这孩子有志气, 就送他出洋,若是落榜, 也是他自己不争气, 那时再除名吧! 张先生是很器重李四光的, 相信他是一个争气的孩子。 学堂当局也只好这样收场。 李四光暗暗下了决心。 又一次考试揭榜, 他果然又是名列第一。 这一次, 学堂当局只得保送李四光出洋深造。 按照李四光的学业成绩, 本应保送美国, 但却卡了他一下, 把他送往日本。 就这样, 也是李四光自己争取到的权利。 得到出洋深造的机会, 李四光兴奋极了。 但是, 去学什么呢? 他想到童年时代和爸爸在江边的谈话, 那时他多么向往自己能造一艘钢铁轮船; 他想到在爸爸的学馆里, 听爸爸讲到的甲午海战失败带给中华民族的耻辱; 他站在长江岸边徘徊, 看到那来来往往, 游弋不绝的各色货轮、 客轮和兵舰, 没有一艘是中国制造…… “我要去学造船! ——将来, 我要为我的祖国制造出最优良的轮船、 兵舰。我的祖国一定要富强起来! 14 岁的李四光, 带着他那美好的理想和伟大的抱负, 准备着动身上日本去留学! 高尔基小时候家里很穷, 没有办法, 他只好到一家裁缝店当学徒。 高尔基的故事 高尔基的人生经历 1868 年俄历 3 月 16 日, 阿列克赛· 马克西莫维奇· 彼什科夫(即马克西姆· 高尔基) 出生。 高尔基五岁时, 做木匠的父亲因病去世, 于是他寄居在开染坊的外祖父家。 幼年的高尔基常常陷入日渐衰微的家庭小私有者们凶狠的争吵斗殴中。 后来, 破产的外祖父把老房子卖掉, 在卡那特街另买了一所房子。 他在 《童年》 一书中曾描绘: “这是一条没有铺装、 长满了草, 然而却很清洁而且安静的街, 它穿过两排色彩斑斓的小屋, 一直通到田野。 新房子比从前那所漂亮、 可爱;正面涂着令人感觉温暖恬静的深红的颜色; 三个天蓝色的窗扉和一扇带栅栏的顶楼百叶窗鲜亮得耀眼; 靠左边的屋顶遮掩着榆树和菩提树的美丽的浓荫。 ” 在高尔基的童年, 曾是织花边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亲近的人” 。 不知有多少个夜晚, 在这所老木屋里, 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炉沿上, 向外孙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勇士伊凡和悲哀的强盗母亲等故事。 外祖母的疼爱和那些如现实生活一般不幸又闪烁着善良和理想光芒的童话故事, 使过早就饱尝底层生活艰辛的高尔基获得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 正如高尔基后来回忆的, “我的头脑里充满了外祖母的童话, 就像蜂房里充满甜蜜一样” 。 正是这些记忆给了高尔基最初的丰润的滋养。 高尔基后来被外祖父送回到莫斯科与母亲、 继父一起生活。 平日待他很冷淡的母亲将他送进一所最下等的库那之小学念书。 由于家境贫寒、 衣食无着, 高尔基忍受着同学的嘲笑、 侮辱以及个别老师的斥责、 讥讽, 他的内心深处深深厌恶这个“猪的学校” 。 家中继父也经常打骂他与母亲, 最终不堪忍受侮辱的高尔基倔强地离家, 开始了艰难的漂泊生活。 他到一户富人家做工, 读书读得入了神,烧水时把茶壶烧坏了。凶狠的女主人抄起一根松木棍, 不容分说就朝他身上打来,将他打得遍体鳞伤, 不得不请医生来看。 医生从他的背上拔出了十二根木刺, 非常气愤地支持高尔基去告发。 女主人害怕了, 生怕高尔基告她虐待, 马上换了一副可怜的面孔说: “孩子!只要你不去告发我, 你提什么条件我都答应。 ” 高尔基正色言道: “只要你允许我在干完活后可以读书, 我就不去告发你。 ” 女主人极不情愿地答应了。 高尔基以皮肉之苦的代价, 换来了多余时间读书的权利。 高尔基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后来, 他不仅成为伟大的文学家, 而且也成了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读书的故事 在裁缝店里, 小高尔基一边干活, 一边想方设法读书, 老板订了一份《俄罗斯报》, 小高尔基就趁老板不在时, 偷偷看这份报纸。 有一次, 小高尔基从邻居家借来一本小说, 趁老板晚上睡着以后, 在窗边借着月光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过了一会儿, 月亮躲到了云层后面, 小高尔基兴致正浓, 怎肯罢手, 就点燃一盏小油灯继续看下去。 不一会儿, 老板醒过来, 他看见小高尔苦在油灯下如痴如醉地看一厚厚的书, 不由怒气冲冲地说: “看什么看,你把我农的灯油都快用沟了! ” 老板娘也醒过来, 像一头母狼似的扑上去殴打小高尔基。 小高尔基无法忍受下去, 他二话不说, 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裁缝店。 小高尔在背着行囊来到伏尔加河边, 他注视着波光点点的伏尔加河, 心里感觉有些悲伤, 可是很快他又看到了 生活的希望, 因为他在一艘轮船上遇到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胖厨师, 并做起了胖厨师的洗碗小伙计。更让小高尔基感到惊喜的是,胖厨师也是个书迷, 他有满满一箱的书, 而且愿意让小高尔基随便读。 小高尔基高兴极了, 一有空闲时间就如饥似渴地读书, 有时还和胖厨师一起探讨书中的各种问题。 小高尔基一边读书一边思索, 从大量的书籍中明白了许多人世间的道理。 大量的阅读也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滋养, 使他最终成为苏联大文豪。 列宁的故事 列宁吸烟的故事 列宁上大学时开始吸烟。 列宁的母亲是医生的女儿, 她懂得吸烟的害处。 她对儿子吸烟上了瘾感到很伤脑筋, 曾多次叫列宁戒除这一不良嗜好。 开始, 列宁面对着母亲的劝告只是微笑着说: “妈妈, 我是健康的, 吸这点烟不可能造成多大的危害。 ” 母亲疼爱儿子, 她想了许多办法叫儿子戒烟, 可都没有效果。 后来,她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 有一次, 母亲对列宁说: “孩子, 我们是靠你父亲的抚恤金过日子, 抚恤金是不多的, 每一样多余的花费都会直接影响到家庭生活。 你吸烟虽然花费不多,但日久天长, 也是一笔不少的开支, 假如你不吸烟, 那对家庭生活是有好处的。 ”那时, 俄国的纸烟并不贵, 母亲是为了叫列宁不吸烟才这样说。 列宁听到母亲的话, 很受感动。 他对母亲说: “好好, 您说的这些过去我没有考虑到。 好! 从今天开始, 我不吸烟了。 ” 列宁说完, 把口袋里的烟掏出来放在桌子上, 不再摸它了 ine) 评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 100 人之一。 列宁打碎花瓶的故事 列宁八岁那年, 有一次母亲带着他到阿尼亚姑妈家中做客。 活泼好动的小列宁一不留神, 把姑娘家的一只花瓶打碎了。 但是, 谁也没有看见。 后来, 姑妈问孩子们: “是谁打碎了花瓶? ” 其他孩子都说: “不是我。 ” 而小列宁因为在生人家里害怕, 怕说出实话会会遭到不大熟悉的姑妈的责备, 所以他也跟着大家大声回答: “不——是——我! ” 然而, 母亲看他的表情, 已经猜到花瓶是淘气的小列宁打碎的。 因为这孩子特别淘气, 在家里经常发生类似的事情。 但是, 小列宁向来是主动承认错误, 从未撒过谎。 于是, 小列宁的妈妈就想: 应该怎能样对待孩子撒谎这件事呢? 当然, 最省事的办法就是直接揭穿这件事, 并且处罚他。 但是列宁的妈妈没有这么做。 她认为, 重要的是教育儿子犯错误后要勇于承认错误, 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 而不是责备他。 于是她装出相信儿子的样子, 在三个月内一直没有提起这件事, 而是给儿子讲各种各样的诚实守信的美德故事, 等待着儿子的良心深处萌发出对自己行为的羞愧感。 从那以后, 列宁的妈妈明显地感觉到, 儿子不如以前活泼了, 似乎是良心正在折磨着他。 有一天, 在小列宁临睡前, 妈妈又像往常一样, 一边抚摩着他的头,一边给他讲故事。 不料小列宁突然失声大哭起来, 痛苦地告诉妈妈: “我欺骗了阿尼亚姑妈, 我说不是我打碎了花瓶, 其实是我干的。 ” 听说孩子羞愧难受的述说, 妈妈耐心地安慰他, 说: “给阿尼亚姑妈写封信, 向她承认错误, 姑妈一定会原谅你的。 ” 于是, 小列宁马上起床, 在妈妈的帮助下, 给姑妈写信承认了错误。 几天后, 小列宁收到了阿尼亚姑妈寄来的回信, 在信中, 她不但表示原谅小列宁, 还称赞小列宁是个诚实的好孩子。 小列宁得到原谅后, 十分高兴, 又像以前一样过着快乐的日子。 他还悄悄地对妈妈说: “做诚实的人真好, 不用受良心的谴责。 ” 妈妈看着儿子会心的笑了。 钮 扣 有一次, 列宁发现人民委员会一个工作人员的上衣口袋上掉了一颗钮扣。 列宁看到了, 没有出声, 走了过去。 碰巧第二天列宁又遇见了这位同志。 一看, 他上衣口袋上还是没有钮扣。 到第三天也还是没有。 只是到了第四天列宁才看到钮扣缝上了。 “总算缝上了。 ” 列宁很高兴。 甚至连情绪都不知道为什么提高了。 那时是国内粮食特别困难的时候, 城市和工人区都缺少粮食。 农村有粮食,但是农村里的有钱人——富农把粮食藏起来了 。 为了 保证城市的粮食供应, 往国内各地派出了粮食征集队。 那位人民委员会工作人员, 就是列宁想说他掉了钮扣的那一位, 也被推举担任一个粮食征集队的队长。 列宁犹豫不决。 人们对列宁说: “他是个能干的人。 ” “是个有功之人。 ” “是个勤勉可靠的人。 ” 列宁想要提钮扣的事, 但没有出声。 那位工作人员带了粮食征集队出发了。 过了一段时间, 列宁接到报告。 报告如此这般地说, 那位工作人员不胜任工作, 他不能保证弄到粮食。 不但如此, 富农还把粮食征集队收集的粮食给烧了 。 “可是这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 人们向列宁报告说, “他没有预先提防, 漫不经心, 没有及时把粮食可靠地保护起来。 ” 也有一些人庇护这个粮食征集队的队长: “列宁同志, 这是偶然事故。 ” 列宁听着, 他自己则在一张纸上画着什么东西。别人颇感兴趣: 列宁在那里画什么? 往纸上一看, 只见纸上画着一颗钮扣。 列宁小时候 列宁小时候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 列宁在学校里, 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老师讲课, 他用心听。 老师留的作业, 他认真做。 列宁做完学校里的功课, 还读许多课外书。 他常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他爱书里那些勤劳勇敢的人,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 列宁十分爱护书。 他从来不把书弄脏, 也不把书到处乱扔。 列宁小时候就是这样学习的。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 小时候是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中, 除了其他原因外,不懂就问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有一次, 他和几个小朋友挖到了一个屎克螂的窝, 里面有很多圆圆的粪球。有个同学问: “屎克螂为什么要把粪球滚到窝里去呢? ” 大家都答不上来, 他把列宁给问住了, 他答应第三天把答案告诉大家。 他回家后, 先是向哥请教, 又找来好多书籍查找。 第二天, 他带来了答案: 原来是屎克螂把狼卵产在屎球上, 幼虫孵出来后,即把屎球当食物。 同学们都满意地笑了。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名人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名人轶事 名人逸事 名人故事 古代名人轶事

名人轶事 名人逸事 名人故事 古代名人轶事

作者,名人轶事,类型,故事,评论,凯金,这个世界,塔米,克林顿,张译,欧阳夏丹,玛丽,肯尼迪,萧煌奇,冠军,世界,农活,先天,全名,史诗,城市,天赐,外形,女孩,家乡,山水,少年,意趣,总统,搭档

2016-09-05 #故事会在线阅读

有哪些名人故事 真实名人的励志故事300 现代医学名人事迹 名人故事书大全

有哪些名人故事 真实名人的励志故事300 现代医学名人事迹 名人故事书大全

鲁迅,苏秦,车胤,合纵,孙敬,孙康,孔子,辣椒,夜读,知识,苦读,王亚南,少年时,三脚,一生,主张,事业,典故,周天子,境界,头发,嫂子,学业,学识,微光,成语,精神,绳子,萤火虫,锥刺股

2020-06-11 #故事会

有哪些名人故事 真实名人的励志故事300 现代医学名人事迹 名人故事书大全

有哪些名人故事 真实名人的励志故事300 现代医学名人事迹 名人故事书大全

鲁迅,苏秦,车胤,合纵,孙敬,孙康,孔子,辣椒,夜读,知识,苦读,王亚南,少年时,三脚,一生,主张,事业,典故,周天子,境界,头发,嫂子,学业,学识,微光,成语,精神,绳子,萤火虫,锥刺股

2020-06-20 #经典故事

有哪些名人故事 真实名人的励志故事300 现代医学名人事迹 名人故事书大全

有哪些名人故事 真实名人的励志故事300 现代医学名人事迹 名人故事书大全

鲁迅,苏秦,车胤,合纵,孙敬,孙康,孔子,辣椒,夜读,知识,苦读,王亚南,少年时,三脚,一生,主张,事业,典故,周天子,境界,头发,嫂子,学业,学识,微光,成语,精神,绳子,萤火虫,锥刺股

2020-06-30 #短篇故事

有哪些名人故事 真实名人的励志故事300 现代医学名人事迹 名人故事书大全

有哪些名人故事 真实名人的励志故事300 现代医学名人事迹 名人故事书大全

鲁迅,苏秦,车胤,合纵,孙敬,孙康,孔子,辣椒,夜读,知识,苦读,王亚南,少年时,三脚,一生,主张,事业,典故,周天子,境界,头发,嫂子,学业,学识,微光,成语,精神,绳子,萤火虫,锥刺股

2020-06-30 #短篇故事

有哪些名人故事 真实名人的励志故事300 现代医学名人事迹 名人故事书大全

有哪些名人故事 真实名人的励志故事300 现代医学名人事迹 名人故事书大全

鲁迅,苏秦,车胤,合纵,孙敬,孙康,孔子,辣椒,夜读,知识,苦读,王亚南,少年时,三脚,一生,主张,事业,典故,周天子,境界,头发,嫂子,学业,学识,微光,成语,精神,绳子,萤火虫,锥刺股

2020-09-01 #经典故事

有哪些名人故事 真实名人的励志故事300 现代医学名人事迹 名人故事书大全

有哪些名人故事 真实名人的励志故事300 现代医学名人事迹 名人故事书大全

鲁迅,苏秦,车胤,合纵,孙敬,孙康,孔子,辣椒,夜读,知识,苦读,王亚南,少年时,三脚,一生,主张,事业,典故,周天子,境界,头发,嫂子,学业,学识,微光,成语,精神,绳子,萤火虫,锥刺股

2020-09-02 #故事大全

有哪些名人故事 真实名人的励志故事300 现代医学名人事迹 名人故事书大全

有哪些名人故事 真实名人的励志故事300 现代医学名人事迹 名人故事书大全

鲁迅,苏秦,车胤,合纵,孙敬,孙康,孔子,辣椒,夜读,知识,苦读,王亚南,少年时,三脚,一生,主张,事业,典故,周天子,境界,头发,嫂子,学业,学识,微光,成语,精神,绳子,萤火虫,锥刺股

2020-09-08 #故事会

有哪些名人故事 真实名人的励志故事300 现代医学名人事迹 名人故事书大全

有哪些名人故事 真实名人的励志故事300 现代医学名人事迹 名人故事书大全

鲁迅,苏秦,车胤,合纵,孙敬,孙康,孔子,辣椒,夜读,知识,苦读,王亚南,少年时,三脚,一生,主张,事业,典故,周天子,境界,头发,嫂子,学业,学识,微光,成语,精神,绳子,萤火虫,锥刺股

2016-08-03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