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解说词《风范——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第五集 律己楷模

时间:2012-07-19

老一辈革命家廉洁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1029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1 分钟。

画面:毛泽东文献档案库 工作人员取档 毛泽东批示 在毛泽东的档案卷宗中,有一份曾经被列为绝密的文件。时光久远,泛黄的纸张昭示着曾经的岁月,打开文件,毛泽东代中共中央起草的批语跃然纸上: “华北天津地委前书记刘青山及现书记张子善均是大贪污犯,已经华北局发现,并着手处理,我们认为华北局的方针是正确的。这件事给中央、中央局、分局、省市区党委提出了警告,必须严重地注意干部被资产阶级腐蚀发生严重贪污行为这一事实,注意发现、揭露和惩处,并须当作一场大斗争来处理。” 画面:河北保定军校广场 刘青山、张子善公审大会 1952年2月10日,在河北省保定市的一个空场上,举行了刘青山、张子善公审大会。会场上,“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拥护廉洁的人民政府”的口号此起彼伏。 会后,刘青山、张子善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 画面:青年刘青山、张子善照片 刘青山、张子善都是20世纪30年代初参加革命,在战火硝烟中成长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 画面: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出现这样的问题,人们在感到痛心的同时,不由得想到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一段颇有预见性的讲话: “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 画面: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 在糖弹面前不肯打败仗的毛泽东,向全党发出警示: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两个务必”的提出,为新中国成立后建设一个廉洁的政党和廉洁的政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画面:1949年解放军进北平入城式 从西柏坡走进北京城的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两个务必”言犹在耳;廉洁自律,成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自觉的要求,老一辈革命家为全党作出了表率。 画面:湖南韶山毛泽东纪念馆 杨开智照片 毛泽东电报 1949年开国大典前后,毛泽东收到一封来自湖南家乡的信,一位叫做杨开智的亲戚希望毛泽东能为自己在北京安排工作。毛泽东拒绝了他的要求,希望他在湖南听候省委分配合乎其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 同期声:文辉抗 中共韶山管理局原党委书记 杨开智就是杨开慧同志的哥哥,杨开慧牺牲以后,杨开智还亲自收拾了杨开慧的尸体,并且后来把杨开慧的儿子毛岸英送到上海,把他送到党组织那里照顾。 画面: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 对于杨开智,毛泽东心存感激。然而,作为执政党的领导人,毛泽东深知,权力是人民给的,只能为人民服务,绝不允许为亲友谋取任何私利。 画面:杨开智全家照片 杨开智收到毛泽东的回信后,打消了去北京的念头,却又萌生了在长沙谋“厅长方面职位”的想法,他便托人给毛岸英写了一封信。 同期声:刘思齐 毛岸英妻子 81岁 家里亲戚的来信,都由他(岸英)来处理。岸英也说过,爸爸曾经交代过,有一个总的原则,就是不能因为他的关系为亲朋好友谋取私利。 画面:毛岸英致杨开智信 在父亲的授意下,毛岸英回了这样一封长达3000字的书信。 同期声:刘思齐 毛岸英妻子 81岁 在这封信中,岸英就说:新中国之所以不同于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同于国民党,毛泽东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毛泽东的子女妻舅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的子女妻舅,除了其他更基本的原因以外,正在于此。就是皇亲国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画面:毛岸英致杨开智信 这封信不仅对毛泽东的权力观作了准确而透彻的诠释,更为共产党人如何在人情面前正确行使权力给出了答案。 画面:江泽民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 1991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来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参观,看到了这封信。 同期声:文辉抗 中共韶山管理局原党委书记 江泽民同志当时看到这封信以后很有感慨,看到信的时候他就停立了一下,他说这封信非常好,希望我们所有的干部,所有的党员,都要向毛主席那样,对待子女,我们所有的共产党员都要不搞腐败,坚持革命,这样我们的党就可以经过许多考验,立于不败之地。 画面:毛泽东塑像 韶山毛泽东纪念馆 毛泽东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堂弟治病、长辈丧葬、供养子侄、接济师长……家人灾苦病痛无不牵挂。为了给国家减轻负担,他从自己收入中给予帮助。 画面:毛泽连照片 毛泽连是毛泽东的堂弟,16岁那年,他在一次为地下党组织送情报时被炸瞎了双眼。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把他接到北京,为他治疗眼疾。 同期声:毛小青 毛泽连之女 很操心,主席把我父亲接到北京治眼睛,把他送到协和医院,送到同仁医院。岸英、岸青给我父亲送饭,李敏、李讷他们都去看我父亲,让他们送饭送菜送过去,去照顾他。主席说不要麻烦别人,耽误人家的事,耽误别人的事,所以没有派别人去照顾。他那种爱,确确实实我们是深有感触。 同期声:1959年片 1959年6月25日,毛主席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园。毛主席啊,我们日日想,夜夜盼,总算把您盼回来了。现在我们握着您巨大的手,多少往事涌心头。 画面:毛泽东谒父母墓 在父母的坟前,毛泽东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他对随同来的公安部部长罗瑞卿说:“我们共产党人不信迷信,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长,我们不能忘。” 画面:毛泽东和儿时毛小青的照片 在家乡的老屋中,他特意看望了毛泽连一家。 照片中站在毛泽东面前的正是毛泽连的两个孩子,建国后毛泽东负担了他们全部的生活费、学杂费。 同期声:毛小青 毛泽连之女 一年寄一次,每年都寄300块钱,是固定的。寄来等于是我们从小生活费,或者上学的学费,都是主席寄的,主席自己拿钱寄来的。主席对自己家里人要求严格,就是说有困难不要找政府,有困难要找他。 画面:朱德塑像 四川仪陇朱德故居 像毛泽东一样,朱德也同样牵挂着家乡的亲人。朱德的老家远在四川仪陇县,家境贫困,生活拮据。为了培养一个读书人改变家里的境况,朱家几房省吃俭用供朱德读书。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报答亲友们的恩情,朱德从每家接一个孩子到自己身边抚养,供他们读书。 同期声:刘建 朱德外孙 当他从革命胜利以后,他还有一种很质朴的心理,就是他要报答他的兄弟姐妹。 同期声:朱和平 朱德之孙 所以就决定他们的兄弟姐妹,每家选一个孩子到北京,爷爷供他们上学。这些孩子一直读完大学,一直到他们毕业。 画面:朱德带着儿孙游泳 朱德全家 慈爱的朱德对儿女的要求特别严格,从不为他们搞特殊化。他常对孩子们说:“生活上要自力更生,不要依靠我,工作上也不要靠我去当官,共产党不是凭哪一个人就可以做官的,而是靠自己的本领,能干什么就干什么。” 同期声:赵力平 朱德儿媳 85岁 对孩子经常说:“我是总司令,你们不要打着我的总司令旗号去搞特权,搞特殊,是不允许的,你们也不要想当官。” 同期声:朱和平 朱德之孙 爷爷生前对我们要求很严,反复告诫我们,老百姓怎么生活,你们就怎么生活。 同期声:顾英奇 朱德保健医生 81岁 他要求非常严,我可以说,他们没有任何的特殊化。 画面:朱琦照片 八路军作战 火车检修 朱琦,是朱德的儿子。抗日战争时期,父亲朱德把他送上前线。在一次战斗中,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伤了左腿,成了三等甲级残废军人。建国后,朱德没有把他留在身边,而是要求他到基层锻炼,尽快掌握一门技术。后来,已是团级干部的朱琦转业,由组织上分配到石家庄铁路机务段。临行前,朱德对他嘱咐再三。 同期声:赵力平 朱德儿媳 85岁 你地方上没有工作过,不了解地方的情况,你到铁路上,首先当工人,从工人学起,然后你再学开车。他当时一听,不高兴了,当了多年干部再当工人,他当时也想不通。他说:“我也不会开。”“不会开不会学吗?人家工人能学会,你就学不会?不要想当官,当官不行。” 画面:朱琦照片 火车奔驰 按照父亲的要求,朱琦在石家庄铁路局机务段当练习生,直到后来当上了火车副司机。有一次,父子俩在互相不知情的情况下,相遇在朱琦当班的列车上。 同期声:赵力平 朱德儿媳 85岁 火车到北戴河,在天津停15分钟。后来听说,“朱琦同志,请你到贵宾室。”就是首长坐的那一节列车,说是首长接见你,他说谁接待我?他就去了。去了一看,总司令在那儿坐着。他一看,爹爹在那儿坐着呢。火车的专列贵宾室,都是漂亮洁白的单子,他一坐,整个大黑印,那裤子都是煤灰子。他回来跟我说,我见到爹爹了,他坐了我开的车,挺高兴的。 画面:朱琦照片 看到儿子能够靠自己的努力成为新中国的一位普通劳动者,朱德感到十分欣慰。 画面:电影《红樱桃》 朱敏,是朱德的女儿。朱敏小时候被送到苏联读书,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曾被德国法西斯关进少年集中营,吃了许多苦。电影《红樱桃》中的主角楚楚就是以朱敏的经历为原型刻画的,反映了当年朱敏所经受的磨难。 同期声:刘建 朱德外孙 爷爷对她的思念是一直压在心里头。 画面:朱敏与朱德照片 1953年,朱敏从苏联学成回国,被分配到北京师范大学。当时,学校住房紧张,没有分到房子的朱敏带着刚刚出生的刘建和朱德一起住在中南海。 同期声:刘建 朱德外孙 她经常找个理由要回来看看,一是她要看看她的父亲,二是她要看看她的孩子。这也是人之常情,作为女儿和母亲的一种人之常情。在这种情况下,她肯定影响工作。爷爷就看到这一点,所以就跟她讲,很严肃地告诉她,你不能这样经常往回跑,如果你经常往回跑,你就要脱离你的本职岗位,就不能够安心工作。 画面:朱德与女儿朱敏 朱德要求朱敏把孩子留下,搬出中南海住到学校集体宿舍去。 同期声:刘建 朱德外孙 按照我妈妈的话讲,叫做把孙子留下了,把女儿赶走了。爷爷对她的要求,虽然近乎于不可理解,不好理解,一般的人家都是孩子都要在自己身边,随时见到的一种亲情。但是作为老一代的这些革命家,他们的亲情不表现在对子女的呵护上。 画面:朱德个人生活 一贯严于律己的朱德没有为儿子谋一份官位,也没有为女儿解决一套住房,孩子们按照他的意愿始终过着老百姓的普通生活。 画面:陈云与陈伟华 做教师时的陈伟华 陈伟华,是陈云的二女儿,在长城脚下,怀柔山区做了10年的人民教师。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陈伟华也报了名。在备考阶段,她给妈妈于若木写了一封信。 同期声:陈伟华 陈云之女 我知道妈妈在北师大有同事有朋友,她的同学和同学的爱人什么都在北师大工作。我当时就给我妈妈写了一封信,因为时间很紧张,我说我要报考北师大历史系,能不能让妈妈、就是能不能问问北师大的那个同学的那个爱人,看看我这个复习有什么范围没有。 画面:于若木致陈伟华信 于若木把女儿来信的事告诉了陈云,陈云提出了反对意见。 同期声:陈伟华 陈云之女 过了不久,妈妈就给我回信了,她说关于你这个找人来问这个复习范围的事,爸爸说了,这叫“走后门”。所以呢,就等于把我这个要求给回绝了。 画面:陈云照片 恢复高考 20世纪80年代的北京 回绝了女儿要求的陈云,相信女儿能够靠自己的本事考上大学。陈伟华没有辜负陈云的信任,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走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课堂。 画面:陈云关于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的批示 1982年陈伟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人事部。当时,教师的社会地位还比较低,师范学校招生也很困难。恢复工作不久的陈云建议有关部门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 同期声:朱佳木 陈云秘书 他说老师的质量如果下降的话,就会影响学生的质量。所以,他就给我做了一次谈话,在谈话中就提到他的二女儿陈伟华,小名叫南南,他说南南在“文化大革命”中,是在农村当教员的,后来考到了北京师范大学,他说毕业后分配到了中央国家机关,他说这是我不赞成的,他今后应当归队。 画面:陈云与陈伟华 陈云决定动员女儿重新回到教师队伍,带头做出表率。 同期声:陈伟华 陈云之女 这样呢,我就从原来的机关离开了,就回到母校当了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爸爸知道这个事后非常高兴,他说我举双手赞成。 画面:北京怀柔 核桃 怀柔是个盛产核桃的地方,每当深秋时节,满山的核桃格外诱人。为了督促陈云强身健体,陈伟华在怀柔教书时特别给父亲挑选了两个核桃。陈云特别喜欢女儿送给他的这两个核桃,他感受到核桃中饱含着女儿的深情。 画面:20世纪60年代初的北京 毛泽东视察各地 在管好子女的同时,管好身边工作人员是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廉洁从政的一条重要经验。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觉察到个别工作人员跟随自己外出视察时,有时无偿索要或低价购买地方财物,非常生气。他下决心从自己身边开始整顿。 画面:坛装绍兴黄酒 事情的发端似乎是因为几坛来路不清的绍兴黄酒。 同期声:高智 毛泽东秘书 83岁 有一次我们外出回来以后,在火车上有几坛子绍兴酒,回来时候就提出来,这个酒是谁要的。 画面:毛泽东与身边工作人员在一起 毛泽东立即指示由身边工作人员组成的第一办公室党支部召开专门会议,了解情况,整顿作风。 同期声:吴连登 毛泽东生活管理员 一整整出很多问题,主要是生活的问题,占便宜的、跟地方要东西的。 同期声:李家骥 毛泽东卫士 毛主席说:“我身边有耗子,就是这时候发现了。”以至于我们每个人都进行了检讨,跟了他二十多年的老同志,长征干部都受到了批评。 同期声:吴连登 毛泽东生活管理员 主席跟我们讲过,他说了,我们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能缺我们一个人一家子吃的、喝的、用的、花的吗?不缺,但是有一条,如果说我要生活上不检点,随便吃了、用了、拿了国家和人民的,部长们、省长们、县长、村长们都可以,这个国家就没法治理。 画面:毛泽东在各地视察 经过严肃的整顿发现,需要退赔3万多块钱。那个时候3万块钱可是一个惊人数字。 画面:北京中南海 丰泽园毛泽东故居 毛泽东一方面对犯了错误的工作人员进行批评、处分甚至清退;另一方面,他决定从自己的收入中拿出钱来到各地退赔。 同期声:吴连登 毛泽东生活管理员 整完了以后主席说,凡是占了便宜,一律退赔,毛主席工资没钱,主席决定从稿费拿出钱来,沿路各省退赔。 同期声:陈长江 毛泽东警卫队长 80岁 到武汉、上海、杭州几个地方赔人家去了,所有你们吃的,他们没给你们道歉,我来赔礼,大整风搞了好几个月,把身边的工作人员都放下去了。 同期声:李家骥 毛泽东卫士 这次整风可以看出,毛泽东在我们党内只要涉及到我们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他首先带头进行解决。 同期声:吴连登 毛泽东生活管理员 对待身边工作人员这个问题,我觉得要求是一个好事,如果身边工作人员你要管不住,什么秘书,包括所有的身边工作人员,都可能打着主席的旗号办事。 画面:毛泽东与身边工作人员 为了防止此类的事情再发生,毛泽东给工作人员定下了这样几条明确的要求,其中一条就是:严格认真地执行中央关于不准请客送礼的通知。不得大吃大喝,请客送礼,公私不分,铺张浪费。不得用任何名义向地方要东西不付钱。 画面:《中央关于不准请客送礼的通知》习仲勋与周恩来 毛泽东在这里提到的“中央关于不准请客送礼的通知”,正是这份由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习仲勋起草,经周恩来修改补充的《中共中央关于不准请客送礼和停止新建招待所的通知》。 画面:北京中南海 西花厅周恩来故居 周恩来曾两次将这个《通知》连同折价现金一起回赠给送礼人。有一年,在他的关心下,云南新引进的芒果丰收了。 同期声:高振普 周恩来卫士 人家生产了以后,出了芒果了,也很高兴,可总理老不去,正好收芒果季节,人家收了芒果以后,就托这个同志给总理带回来一箱芒果,我考量那个一箱也就最多20个不到。 画面:北京中南海 西花厅周恩来故居 周恩来收下了芒果,但回赠了两样东西,这让捎芒果的同志很为难。 同期声:高振普 周恩来卫士 因为是水果,因为这个路又远,如果这个东西要退回去,就坏掉了,就浪费了,怎么处理呢?过去有过规定,给你这个文件,再给你100块钱。 画面:北京中南海 西花厅周恩来故居 按照当时的市价,一个芒果值不了5角钱,一箱芒果顶多也就十元钱,周恩来为何要付100元钱呢? 同期声:高振普 周恩来卫士 我就是让你给他寄这么多钱,就是要多寄,而且还不准找回来,寄给他,为什么呢?这样就加深他们的印象,让他以后再不要干这种事。 画面:周恩来办公室的回信 周恩来照片 这封淮安周恩来故居珍藏的周恩来给淮安县委的信,讲述着周恩来另一次寄《通知》、付现金的故事。周恩来这次用100元买下的,只是家乡的一些藕粉、莲子、馓子等土特产,领导干部不收任何礼品,带出的是从上而下的清新党风。 画面:陈云照片 对领导干部接受礼品的危害,陈云一针见血地指出:“送礼是有求于我,收下后,决定事情必有偏差。” 画面: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交谈 对国家的有关规定,老一辈革命家都是带头执行,从不因为任何情况破坏纪律或规定。 画面:北京外交部街 外交部早期办公旧址 在北京东单外交部街,至今还保留着外交部最初办公的旧址。 新中国成立之初,外交部办公厅准备对这个北洋政府时代的旧房子进行修缮。消息传到当时兼任外交部部长的周恩来总理耳中,这位新中国的当家人深知,新中国百废待兴,用钱的地方很多,自己主管的外交部更应该带头节俭。 画面:周恩来给外交部办公厅的信 这是周恩来给外交部办公厅领导的一封信函,寥寥数语,态度明确而坚决。信中写道:“外交部修建太费,必须节俭。东楼应停止装饰,西楼不得加修,只修补缮其破漏者,一切家具,不许购买,至要。” 周恩来对自己主管的国务院各部门也作出了明确指示。 同期声:吴庆彤 国务院原副秘书长 87岁 1957年的时候,有人提议要建一个中央政府的大楼,那个意见还很具体,总理表示坚决反对这种想法,不同意这种想法。 同期声:高富有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原副局长 94岁 总理不在,我们盖了个小礼堂,中南海北门有一个小礼堂,盖了这个小礼堂以后,总理回来以后知道了,大发脾气。 同期声:赵炜 周恩来、邓颖超秘书 只要我当总理,中南海不许大动土木,尤其是国务院不能建办公大楼。 画面:周恩来在各地视察 周恩来坚决果断地贯彻中央的精神,积极倡导勤俭建国之风。 画面:雪中北京 北方的冬季干冷难捱。那时候,国务院作出规定,每年11月15日开始集体供暖。 同期声:陈伟华 陈云之女 到冬天都是很冷的,特别是在烧暖气之前。我记得我们小时候都穿大棉袄、棉裤,还穿棉猴。 画面:北京 陈云办公室 陈云一贯身体不好,有时冷得不行,就在身上披一床棉被,坚持在寒冷的屋内办公。 同期声:陈伟华 陈云之女 所以他呢,只要没到11月15号,家里就不许供暖。他就披着个棉被,在屋里头办公。后来总理知道这件事以后,还去看他。他说你这样不行,这样你会冻感冒的。但是爸爸说呢,这个时间是我定的,我不能违反。 画面: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工作 刘源与刘少奇 老一辈革命家严格遵守着每年11月15日集体供暖的规定,不肯搞一点特殊化。刘少奇的儿子刘源至今也还记得父亲披着大衣办公的场景。 同期声:刘源 刘少奇之子 他们的暖气也是11月多,我记得很清楚,他们披着大衣在办公室看文件,因为他们都是晚上,所以他们也是生暖气很晚、很冷。当时为了节约煤,生了暖气以后,就把后院的暖气就不要再生了,就把水放空了,掐掉,后面的孩子都住到前院。 同期声:贾兰勋 刘少奇卫士 刘源、毛毛和我们工作人员住在一块,这样把后院整个暖气都停了,这一个冬天,等于节约一半的暖气费。 同期声:刘潇潇 刘少奇之女 他是特别特别遵守规矩的,我们自己制定的规矩,我们首先要遵守,这一点对他来说是毫无疑问的。 同期声:钱嗣杰 毛泽东摄影师 84岁 中央领导能够和老百姓同甘共苦,这些中央常委都按照规定,没有任何特殊。 画面: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工作 他们是规章制度的制定者,也是规章制度的模范执行者。 画面:杭州西湖 楼外楼饭店 大事不特殊,小事同样不能特殊。无论走到哪里,吃饭必须付钱,这是周恩来对身边工作人员定下的规矩。 1973年,周恩来陪同外宾到杭州访问。公务活动结束后,警卫人员准备驱车回宾馆。 同期声:高振普 周恩来卫士 那天上车要往回走了,大概都快一点了,十二点多一点了。一上车总理说咱们去楼外楼,我说去楼外楼?他说我请你们吃饭。 画面:杭州西湖楼外楼饭店 简单的用餐后,警卫人员去结账,但饭店的经理无论如何不肯收。 同期声:高振普 周恩来卫士 那不行,不收钱我们走不了,总理都习惯了,你不能不收钱。他就没怎么算账,让会计收了我十块零一毛。总理问我,交了没有?我说交了,十块零一毛。总理一听,也不对头,哎,太少了,你再去交去。所以又过去,他又收了我十块钱,收了二十块零一毛。 画面:杭州西湖楼外楼饭店 离开的时候,高振普听一旁的服务员说,今天这样的一桌饭,普通顾客要收30元左右,他立即向周恩来作了汇报,周恩来让他一定要补齐。 同期声:张渭林 杭州楼外楼饭店原党委书记 一定要督促身边的工作人员,按照当时的市价结清所有的餐费。 画面:楼外楼给周恩来的信 一个月后,楼外楼给周恩来寄来一封厚厚的信。 同期声:高振普 周恩来卫士 打开一看是一个账单,当然前面写的是给总理写封信。大意我记得是这样的,敬爱的周总理你好,就是这个事情的过程,对我们全员、全楼的同志都很受教育。 同期声:张渭林杭州楼外楼饭店原党委书记 他的清正廉洁、高风亮节的品德和风范,现在是我们楼外楼留下的一个宝贵的精神财富。 画面:20世纪50、60年代的北京 从工作出发,国家给中央领导都配备了专车。老一辈革命家从不允许家人因私事坐他的工作用车。处理私事使用公家的车,一律付费。所谓私事包括看病、看演出、理发等,司机按照里程如实登记造册,统一交清。 同期声:许珮珉 刘少奇保健医生 83岁 少奇同志自己,光美同志看病,她自己骑着自行车到北京医院去看病,当时怀着孩子生孩子,到协和医院去,自己坐的车子也是自己付费的。 同期声:贾兰勋 刘少奇卫士 车是国家的,为国家办事用的,不能随便用,所以他的车,除了开会,他出去,别人任何人不坐。 同期声:刘潇潇 刘少奇之女 所以,既然是公车,就不应该用,或者用的时候,也有规矩,按规矩付钱,按每公里多少钱,付钱。 采访:于云德 刘少奇卫士 他每次出去想理发,因私用车,其它的事情都要叫我们记着账,跑多少公里,用多少油,最后我们按照多少公里,用多少油,从他工资里每个月扣除上交。 画面:20世纪50、60年代的北京 孩子们上学动用公车接送,那更是绝对不被允许的。 同期声:朱和平 朱德之孙 我们家,还有少奇同志家,陈赓同志家,我们这几家的子女,每天就坐三轮车上学。小孩因为那时候都比较小,儿童车其实也不大,现在看也就是两三平米,我们这几个孩子全挤进去。 同期声:贾兰勋 刘少奇卫士 谁能想像到国家主席的孩子上幼儿园,就是一个三轮车。 画面: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北京 这些看起来都是小事,但是小事中包含着大道理;小事中体现的是大风范。 画面:邓小平20世纪50年代视察各地 外出巡视要轻车简从,不事铺张,尽量不干扰和影响群众的生活和工作。这是老一辈革命家自律的原则,也是他们处处注意的地方。 画面:邓小平在建国初期视察各地 邓小平每次外出视察出发前,都要中央警卫局通知各地:不搞迎送,不请客,外出参观考察,不断绝交通,不坐小轿车,一律乘面包车。外出休假游览时,邓小平还嘱咐:不许封山。他说:“大家都是游客,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互不干扰。”“千万不能因为我们来了把别人赶走。” 画面:重庆市容 邓小平到綦江浮雕 这是邓小平一贯的作风。重庆綦江人民至今还记得1958年邓小平到綦江县做现场调查的那一幕。 同期声:王安荣 时任綦江县赶水区区长 当天上午的时候,有电话过来,说中央有位领导要路过赶水,休息一下。 画面:重庆綦江 县、区的同志得到通知,赶快找了一个比较清静、便于保卫的宾馆准备迎接邓小平,但是邓小平却不愿给下面的同志增加负担。 同期声:王安荣 时任綦江县赶水区区长 当时来赶水的时候,警卫工作,没有警卫工作在这里,他们自己找茶馆自己坐下,我们再下来,他随便得很。 画面:重庆綦江 邓小平休息过的茶社 就在简陋的茶桌旁,邓小平和这位当年被他称为“娃娃区长”的王安荣谈了起来。 同期声:王安荣 时任綦江县赶水区区长 问得很仔细,工人怎么样,农村怎么样,你们生活怎么样,车子怎么样,住得怎么样,都问得很详细。 画面:重庆綦江 没有封锁道路,也没有惊动群众,邓小平听到了最直接的情况报告。 同期声:邓楠 邓小平的女儿 他就不愿意去扰民,不愿意去为他的出行要调动这么多的人,所以这是他的一贯作风。 画面:重庆綦江 为了不增加地方的负担,工作人员专门到柜台结了帐。 邓小平上车后留下的话,王安荣记了一辈子。 同期声:王安荣 时任綦江县赶水区区长 送他上车的时候,他的脑壳从车子伸出来招呼我,小王,不要忘记农民,人民要吃饭,人民要吃饭,人民要吃饭。三个人民要吃饭。 画面:重庆綦江 邓小平在綦江浮雕 镌刻在綦江岸边的那一幕,永远留在綦江人民的心中。 画面:河北西柏坡 江泽民、胡锦涛在西柏坡 时光荏苒,物换星移。这个毛泽东曾声若洪钟地发出警示之音的小山村,这个哺育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永葆政治本色的革命摇篮西柏坡,不断地迎来几代中共领导人的考察访问。他们在这里重温与牢记“两个务必”,继承与发扬老一辈革命家铸就的精神风范和优良品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拓进取。 画面:河北西柏坡 日出 这里是崭新的起点,这里又是漫漫长路上不灭的明灯……来源中国共产党网责任编辑:Newshoo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解说词《风范——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第五集 律己楷模”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解说词《风范——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第五集 律己楷模

解说词《风范——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第五集 律己楷模

画面,毛泽东,同期声,朱德,周恩来,陈云,陈伟华,工作人员,邓小平,北京,照片,卫士,女儿,刘少奇,朱敏,总理,朱琦,孩子,綦江,老一辈,革命家,楼外楼,杨开智,毛岸英,高振普,主席,父亲,生活,人民,同志

2020-06-17 #长篇故事

解说词《风范——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第五集 律己楷模

解说词《风范——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第五集 律己楷模

画面,毛泽东,同期声,朱德,周恩来,陈云,陈伟华,工作人员,邓小平,北京,照片,卫士,女儿,刘少奇,朱敏,总理,朱琦,孩子,綦江,老一辈,革命家,楼外楼,杨开智,毛岸英,高振普,主席,父亲,生活,人民,同志

2020-08-28 #故事会在线阅读

《风范——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第五集 律己楷模

《风范——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第五集 律己楷模

老一辈,全党,革命家,领导集体,风范,中共,刘青山,刘少奇,周恩来,张子善,朱德,毛泽东,陈云,工作人员,和发,严肃处理,中央,亲属,主题思想,人为,分子,公车,品质,干部,广大党员,故事,楷模,核心,温故,礼品

2020-08-29 #小故事

《风范——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第5集 律己楷模

《风范——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第5集 律己楷模

老一辈,全党,革命家,领导集体,风范,中共,刘青山,刘少奇,周恩来,张子善,朱德,毛泽东,陈云,工作人员,和发,梗概,严肃处理,中央,亲属,主题思想,人为,分子,公车,品质,干部,广大党员,故事,核心,楷模,温故

2020-05-23 #故事阅读

《风范——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第5集 律己楷模

《风范——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第5集 律己楷模

老一辈,全党,革命家,领导集体,风范,中共,刘青山,刘少奇,周恩来,张子善,朱德,毛泽东,陈云,工作人员,和发,梗概,严肃处理,中央,亲属,主题思想,人为,分子,公车,品质,干部,广大党员,故事,核心,楷模,温故

2020-06-17 #短篇故事

《风范——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第5集 律己楷模

《风范——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第5集 律己楷模

老一辈,全党,革命家,领导集体,风范,中共,刘青山,刘少奇,周恩来,张子善,朱德,毛泽东,陈云,工作人员,和发,梗概,严肃处理,中央,亲属,主题思想,人为,分子,公车,品质,干部,广大党员,故事,核心,楷模,温故

2020-08-29 #故事大全

《风范——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第5集 律己楷模

《风范——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第5集 律己楷模

老一辈,全党,革命家,领导集体,风范,中共,刘青山,刘少奇,周恩来,张子善,朱德,毛泽东,陈云,工作人员,和发,梗概,严肃处理,中央,亲属,主题思想,人为,分子,公车,品质,干部,广大党员,故事,核心,楷模,温故

2020-08-29 #小故事

《风范——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第5集 律己楷模

《风范——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第5集 律己楷模

老一辈,全党,革命家,领导集体,风范,中共,刘青山,刘少奇,周恩来,张子善,朱德,毛泽东,陈云,工作人员,和发,梗概,严肃处理,中央,亲属,主题思想,人为,分子,公车,品质,干部,广大党员,故事,核心,楷模,温故

2012-08-21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