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运城是怎样炼成的?

时间:2011-09-05

两山两河将土地肥沃的运城盆地包围在中间,地图来自Relief Map,山西自驾游制作▼6500万年前喜马拉雅运动造成远古大陆断裂隆起中条山即是在这一过程中形

提示:本文共有 904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9 分钟。

运城

对于很多人来说

是一个很陌生的地方

它属于哪个省

在中国的什么方位

都不甚了了

它甚至因为《水浒传》的家喻户晓

而被出产梁山好汉的

山东郓(音yùn)城县

遮住了光芒

但如果我们将历史拉长

你会发现

从上古时期

到我们熟知的中华5000年文明史

运城在如此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从未缺席

它亲眼见证了中华民族

从茹毛饮血到万物之主

从三皇五帝到现代中国

甚至在中华民族的早期

运城作为古中国的发源地和核心地带

引领中华文明发展达数千年之久

但正所谓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

曾经不可一世的天之骄子

如今却泯然众人

现在的运城

只不过是山西省的一个普通的地级市

在中国的数百个城市之中

她除了厚重的历史

并无其他特别之处

经济总量甚至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

如此的反差

是什么造成的呢?

对于一个人来说

他的本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人生轨迹

而对于一个地域来说

它的“本性”则是它所处的地理环境

也许你会说这是“地理决定论”

但任何事物都是由诸多因素综合造成的

我们只是试着从地理特征来解读运城

(运城地形图,从北往南流淌的黄河在此处掉头向东流向大海;中条山横亘在该地区的南部,西与华山相望,东与太行山相连;西北部则是吕梁山的最南端;山西的母亲河汾河在此汇入中国的母亲河。两山两河将土地肥沃的运城盆地包围在中间,地图来自Relief Map,山西自驾游制作)

6500万年前

喜马拉雅运动

造成远古大陆断裂隆起

中条山

即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

其北坡为一巨大断层形成的陡峭断崖

南坡地势较缓

倾向黄河

黄土掩盖至半山

几千万年来

中条山

不断接受地壳运动、河流下切、风化剥蚀等内外应力

由于构成中条山的岩石类型复杂

不同类型的岩石受到外力后呈现出不同的自然形态

从而构成了极具特色的中条山风景

(鸟瞰中条山秋色,图片来自黄河晨报)

中条山的东段称为历山

其主峰海拔2358米的

舜王坪

是中条山脉的最高峰

舜王坪高出黄河2000余米

四周陡崖林立

中心台坪是一片5000余亩的高山草甸

夏天时绿草成荫

俨然一片空中草原

(舜王坪传说是上古时期舜帝在此耕作,因此得名。舜耕历山,舜帝还在此编制了黄河流域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物候历《七十二历》,这也是历山名字的由来,图片为夏季时的舜王坪,摄影怕娃落地)

秋天时层林尽染

如诗似画

(历山秋色,请将手机横屏观看)

冬天时云蒸霞蔚

宛若仙境

(历山云海,摄影山的那边)

位于中条山脉西段的

五老峰

是典型的可攀援岩溶峰丛地貌

峰丛均由长城系白云岩熔融

再经风化剥蚀而成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描写

“奇峰霞举,孤标峰出,罩落群泉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顶”

(五老峰原名五老山,因古代五老在此为帝王授《河图》、《洛书》而得名,在《周易》成书之前,五老峰是河洛文化早期的传播地和北方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之一。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摄影杜东明)

拾级而上

首先是五老峰主峰

玉柱峰

挺立当前

玉柱峰海拔1702.6米

最大相对高差1310米

四周均为接近90度的悬崖峭壁

石阶绕峰而上

(五老峰主峰玉柱峰,摄影陈春明)

沿石阶绕玉柱峰而上

山顶是两个相对高差200米的石柱状孤峰

两峰之间用铁索吊桥相连

沿铁链护栏攀至一峰峰顶

可通过摇晃不定的吊桥到达另一峰顶

如此可让人攀援至峰顶的绝壁峰林

实属少见

(五老峰的山顶,是两座孤峰的峰顶,通过一铁索吊桥相连,摄影陈春明)

中条山北坡巨大断层形成的高差千米以上的陡崖

在经长时间的流水切割

形成一系列高高低低的瀑布

其中以唐代著名诗人司空图的隐居地

王官谷瀑布

最为著名

或犹如垂天白练

(王官谷瀑布,落差50余米)

或俨然丝丝水帘

(瀑布在落地之前,变成丝丝水帘,挂在碧苔之间,落在青石之上)

千万年的流水侵蚀深切

不光造就了瀑布

还切出了幽深的峡谷

峡谷积水成潭

或波光粼粼

或清澈如镜

群山倒影在潭水之中

相映成辉

(中条山神潭大峡谷,摄影难得一醉)

当流水冲出峡谷

顺着山势肆意横流

冲出了一个个的冲积扇

形成了河道纵横、土地肥沃的山前盆地

中条山形成的众多河流

以及周边的黄河、汾河的冲刷

形成了具有丰富腐殖质的细腻土壤

再加上

适宜的降雨条件

相对温和的气温

较长的无霜期环境

以及远优于今天的原始森林覆盖率

在人类历史脆弱的幼年期

中条山一带

实在是一个十分适宜的栖息之所

(今天华北地区唯一残存的原始森林就是位于中条山东段的历山七十二混沟原始森林,它应该是几千年前原始景观的残存,是我们考察古环境的重要标本。据统计,这里存在着陆栖脊椎动物200多种,甚至还有华北罕见的猕猴种群。)

于是

4000万年前

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等灵长类动物的祖先

世纪曙猿

在中条山东段的垣曲一带生存繁衍

180万年前

中条山下

西侯度人

生活在今山西芮城西侯渡村一带的黄河东岸阶地上

他们使用自制的打制石器

砍砸烧烤动物的骨头

然后啃食上面的肉

身旁熊熊燃烧的篝火

可以驱除长夜的寒冷

当时的西侯度人已经具有强大的生存能力

并且在生活中开始驾驭火

(西侯度遗址全景,图片来自人民网)

上古时期

战神蚩尤带领九黎部落

聚居在中条山这片风水宝地

如今的中条山下还有一个叫蚩尤村的小村庄

当时位于西北的黄帝部落为了生存和发展

看上了这块肥沃之地

于是攻打九黎部落

但战神蚩尤统领的会造武器的九黎部落也不好惹

黄帝九战九不胜

无奈

黄帝说服当时的另一大部落的首领炎帝

联合起来征讨蚩尤

同时黄帝还搜罗到了一得力大将风后

(风后死后,葬于今运城市芮城县西南端的黄河东转的拐角处,建有风后陵。因此地又是黄河的一处重要的渡口,故此得名风陵渡。此处是晋、秦、豫三省交界处,黄河、洛河、渭河三河交汇处,华北、中原、西北经济通衢处,黄河南流东去转弯处,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和“大河东去第一湾”之称。清代诗人峻德曾在此有感而发:“立马风陵望汉关,三峰高出白云间,西来一曲昆仑水,划断中条太华山”。图为风陵渡黄河大桥,请将手机横屏观看)

于是乎

中国历史上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涿鹿之战

就在中条山下爆发了

最终蚩尤战败

尸体被肢解

大量的血水汇入中条山下的低洼之地

化为了卤

形成一片卤池

因蚩尤尸解之故

该卤池又称解(当地方言音hài)池

当地也由涿鹿改名为解

即现在的解州

蚩尤死后

黄帝自此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而蚩尤则被后世描绘成了面目狰狞的凶神恶煞

蚩尤血化解池的传说虽不足信

但也引出了运城另一个风水宝地

运城盐湖

6500万年前

造山运动不仅使得中条山以及周边的孤山、稷王山断裂隆起

同时也形成了大面积的沉积洼地

运城盐湖则是最低洼之处

大量含盐类的矿物质汇集于此

经过长期的沉淀蒸发

形成了天然的盐湖

运城盐湖是我国最古老的盐湖之一

早在北魏郦道元所著的的《水经注》中就曾对它有过这样的记载

“池水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亭,潭而不流。水中食盐,自然印成,早取夕复,终不减损”

(运城盐湖,紧邻盐湖的就是现在的运城市,远处的群山就是中条山,图片来自运城新闻网)

作为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

运城盐湖的含盐量类似于中东的“死海”

人在水中可以漂浮不沉

故被誉为

中国死海

(盐湖漂浮)

同时也因为其水中含有的特殊矿物质和生物

造就了运城盐湖四季景观各异

夏季时

湖中的耐盐生物随着温度变换颜色

使得盐湖变成了上帝的调色板

(夏季的盐湖,湖水变幻出各种颜色,五彩缤纷。图片来自人民网,摄影乔慧、党永立)

冬季时

湖中的芒硝结晶

绽放开一朵朵的“硝花”

犹如晶莹剔透的童话世界

(运城盐湖冬季景色,大片的硝花铺盖湖面,晶莹剔透。)

是人类维持生命必需的食品

在上古时期更是稀有资源

而运城盐湖作为这种稀有资源的聚集地

自然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自上古以来

运城盐湖周边不知发生了多少战争

而黄帝战蚩尤的涿鹿之战

不只是为了争夺肥沃的土地

更多的也是为了这一片在当时来说绝无仅有的独有资源

上古时期

食盐的开采方法还十分的原始

基本上依赖大自然的恩典

盐池中卤水引入晒盐池中

水分在太阳的炙烤下逐渐蒸发

盐分慢慢析出

在这一过程中

有一样东西起到了催化作用

那就是来自中条山的南风

也被称为

盐南风

阳光暴晒下的卤水表面会形成一种水蒸汽

无风的日子

水蒸汽会在池面上形成一个云遮雾罩的蒸汽隔离层

很不利于卤水的持续蒸发

当南风袭来

加速了卤水的蒸发

于是源源不断的盐就产生了

遂有了如此一说

“南风起,盐始生”

(盐湖及中条山下的沃野,南风越过中条山,扫过沃野的麦田,吹走盐湖上的蒸汽。图片来自人民网,摄影乔慧、党永立)

盐南风从何而来

有一种传说是中条山上有一盐风洞

而更科学的解释则是

中条山虽横亘于运城盐池的南部

但是来自南方的南风仍会穿越纵横交错的山谷沟壑

从一个个峡谷口积聚起来

猛烈的吹扫过盐池

关于盐南风

最著名的当属舜帝所做的

《南风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而沈括的《梦溪笔谈》则对盐南风有更清晰的记载

“解州盐泽之南,秋夏间多大风,谓之盐南风。其势发屋拔木,几欲动地。但东与南皆不过中条,西不过席张铺,北不过鸣条,纵广止于数十里之间。解盐不得此风不生,盖大卤之气相感,莫知其然也。”

(雪后的中条山,远处即是运城盐湖。图片来自人民网,摄影乔慧、刘文礼)

中条山和运城盐湖相依相偎

中条山作为一道狭长的自然屏障

让华夏文明有了第一个稳定的活动中心

运城盐湖作为一处稀有的资源

为人类生存繁衍提供了必须的食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两者的结合

可以说是华夏民族早期文明的塑造者

而如此独特的地理优势

也造就了运城

自尧舜禹时期算起

引领中华风气之先超过数千年

(从中条山上眺望,运城盐湖一览无余,中条山和运城盐湖唇齿相依。)

黄帝

在中条山下、运城盐湖边战败蚩尤后

成为中华民族的第一位帝王

黄帝死后

其孙高阳继位

史称颛顼(音zhuān xū)帝

颛顼之后其侄子高辛继位

是为帝喾(音kù)

帝喾将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放勋

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

尧帝

此时的中条山一带

社会生产力水平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

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体系

出现了中国早期国家机构的雏形

《通志》载

“伏羲但称氏,神农始称帝,尧舜始称国”

作为国家的重要标志

都城建筑这时候也已经出现

《蒲州府志》

“尧初都蒲坂,后迁都平阳”

蒲坂即今天中条山下的运城永济市

至今永济市尚有尧王台遗址和尧王庙

(尧王台位于永济市西南5公里的中条山上,山下的村子叫东姚温,村人多姓姚,据说和舜帝姚重华有着某种渊源。图片来自人民网,摄影谢益群)

尧王台

曾是尧帝的祭天台

也是尧帝禅让帝位的禅让台

尧帝晚年自觉再无力治国

而其子丹又不大成器

于是

他开“禅让”之先河

将帝位禅让给了贤者虞舜

即中华第五帝

舜帝

《孟子·离娄下》记载

“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

诸冯即今永济市姚墟村(现已更名为舜帝村)

负夏即今垣曲县厉山镇

鸣条即位于今运城市西北的鸣条岗

现在舜帝陵的所在地

(舜帝陵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后毁于元末战火中。明正德初(公元1506年),乡人重建。但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的大地震中又遭毁坏。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安邑县令吴愈再次重建。在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的大地震中又为瓦砾,仅存正殿。次年,在乡人王步洲等倡导下,重建舜庙。摄影天马星空)

《括地志》记载

“河东县南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井及二妃坛。”

也就是说舜帝的都城亦在中条山下的

蒲坂城

舜帝继位后

十分重视河东盬(音gǔ)盐(即运城盐湖)

并且在盐湖边弹奏五弦琴创作了流传千古的

《南风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韩非子·外储左上》有如此评价

“昔者舜拨五弦,歌南风而天下大治”

后人为纪念舜帝的功德

在其弹琴处专门修建了一座海光楼

楼下建歌薰台

勒石立碑

只可惜这些古迹现都已被毁

(现位于运城市南盐湖北岸边的池神庙,当年舜帝爷也许就是在这里面对着盐湖和中条山弹奏一曲《南风歌》。摄影东联散人)

舜帝的另一项功绩

则是起用了治水英雄大禹

根除了洪水之患

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禹治水的故事

因此

舜帝晚年效仿尧帝

同样将帝位禅让给了大禹

公元前21世纪

大禹建都于安邑

即今运城市夏县禹王城村

《安邑县志》中曾这样自豪地说

“安邑古称禹都,殆因洪水既平,民始安居,因以为名,纪禹之功,实乃奠定山河之嘉称也。”

《水经注·涑水》亦载

“安邑,禹都也,禹娶涂山女,思恋本国,筑台以望之,今城南门,台基犹存”

禹王城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夏朝

建都的地方

世界史学界承认中国第一个国家出现是从夏朝开始

因此禹王城被誉为

华夏第一城

(图为禹王城遗址内的禹王台,传说“禹王台”为夏禹所筑,是涂山氏望夫之处,夏桀玩乐之地。清康熙四十九年曾在此建“禹王庙”,咸丰九年又在此创建“神禹行宫”。均有碑记为证。原台上建筑系解放前毁于战火,现台面上的三间小庙为今人所建)

尧、舜、禹均在运城建都

概因中条山造就的肥沃土地和丰富资源

更重要的则是因为中条山下独有的运城盐湖

只有在如此丰富的资源条件下

他们的部族才能得以生存、繁衍、发展和壮大

大禹死后

他的儿子启打破了传统的禅让制

建立起王位世袭制

中国开始由部落联盟制向“家天下”的奴隶制转变

华夏文明也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夏商周时代

夏商周时代也被称为

青铜时代

而铜则是中条山除盐之外的另一重要物产

中条山自西向东素有“金头、铜腰、铁尾巴”之称

位于运城市垣曲县境内的中条山

是铜矿的主要聚集地

这里曾发现过大量古铜矿遗址

多处古铜矿、冶炼厂遗址

散布在长达一公里的山坡上

倾倒堆积了厚厚的矿渣

矿渣中的陶片

说明它的主人曾生活在一个久远的年代

(位于中条山半山腰的汉代铜矿遗址,摄影岱峻)

不仅是在垣曲县

围绕着中条山

运城市夏县发现了铜凿、铜镞(音zú)和面范等古代铜制品

侯马则发现了大规模的东周时代铸铜遗址

紧邻黄河和中条山、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古虢(音gúo)国墓地

也出土了大量西周铜器

这些都说明了很可能在夏商周时期

中条山一带已经开始采掘铜矿和炼铸生活

章鸿钊先生在《古矿录》中指出

“古之产铜最著者,乃在晋南豫北,西连陕西终南山一带,其范围尤为广大。”

铜的发掘、冶炼和铸造

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改变了农耕工具、钱币流通方式和战争性质

开辟了青铜时代

并奠定了华夏文明的物质基础

(荀候匜(音yí),古代盥(音guàn)洗时舀水用的青铜器具。古荀国在今运城市新绛县东北之临汾故郇城,后被晋武公所灭。荀侯匜作为晋国战利品,被晋国大夫拥有并随葬。此匜对研究古荀国历史有重要价值。现存于运城博物馆,图片来自运城博物馆官网)

公元前1039年

周武王姬发之子唐叔虞

被其弟周成王分封于今山西翼城附近的唐国

其子燮(音xiè)即位后迁居于晋水之旁

改国号为

晋国自晋候燮父起

其都城虽几经迁移

但都位于中条山东段涑水河一带

也就是现在的运城市新绛、绛县一带

以及紧邻的临汾市侯马、翼城、曲沃一带

依靠着中条山和运城盐湖

有了盐和铜

晋国由一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封国迅速崛起

并在晋文公时代完成霸业

雄霸天下150余年

开创了从立国到“三家分晋”前夕

长达600余年的“强晋时代”

(晋文公墓位于今运城市绛县卫庄下村,其父晋献公的墓则位于离其不远的绛县南樊槐泉村东岭,当地俗语有称:槐泉的老子,下村的儿。)

及至韩赵魏三家分晋

历史进入战国时期

战国早期

魏将国都定在了运城地区

也就是夏朝故都

安邑

魏国在迁都大梁(今开封)之前

安邑作为都城大约经历了220余年

这一时期的魏国十分强盛

可谓称霸七雄

究其原因

主要有两个

一则即是众所周知的

李俚变法

其虽不及后来秦国的商鞅变法那样彻底

但也促进了早期魏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长足发展

另一则则是鲜为人知的

中条山铜矿资源

它给魏国货币的铸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进而促进了货币的流通

而货币的流通又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和李俚变法相得益彰

使变法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中条山的铜矿资源

还为魏国铸造武器提供了便利

魏文侯启用军事家吴起

采用武卒制

精选士兵进行训练

配备精良的青铜武器

魏武卒连败秦、齐、楚诸国

开拓大片疆土

使魏国一跃成为中原的霸主

公元前361年

魏惠王将国都从安邑迁往大梁

魏惠王为何要迁都

究其原因你会发现

造就运城一带辉煌几千年的地理优势

在此时却成为了制约魏国发展的瓶颈

横亘在魏国都城安邑之东南的

中条山和黄河

作为曾经的屏障却成为了现在向中原发展的障碍

安邑除了向西、西北发展外

已经基本没有发展空间了

向西北是游牧部族

没有实际经济利益

向西最富庶的河西之地已在魏国手中

而此时的中原地区

齐、楚、赵、韩相继崛起

魏国在中原的霸业遭到了严重挑战

都城安邑太远

不方便加强对中原的控制

再加上相较于安邑

地处中原的大梁

水网密集、交通便利、经济发达

魏惠王迁都大梁可谓明智之举

(公元前361年各国疆域图,这一年可谓战国时期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秦国嬴渠梁即位,也就是后世所称的秦孝公。这一年商鞅入秦,开启了名垂青史的商鞅变法。同样是这一年,魏惠王将古都由安邑迁往大梁。)

魏惠王迁都后

从此

运城一带基本告别了一国在此建都的历史

中条山一带

作为古中国核心地带的辉煌时期

也告一段落

取而代之的是

古老的河东大地

成为了连接关中平原和中原地区的中间地带

虽不比从前

但也至关重要

秦国统一中国后设36郡

运城属河东郡

治所仍在魏故都

安邑

此后数个朝代

建置和治所均频繁更换

但一直惯称这一地区为

河东

到了唐朝

运城属河东道

河东道辖山西全境和河北部分地区

治所设在了尧舜故都

蒲州城

其时

依中条山傍黄河水的蒲州城

是和都城长安和东都洛阳齐名的

唐中都

(现位于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的蒲州古城遗址)

彼时蒲州的地位极其重要

“控据束水、山川会要、西卫京师、东保三晋”

首任府尹姜师度由皇帝直接任命

著名政治家和书法家颜真卿在安史之乱后也曾任蒲州太守

位于蒲州城外的黄河岸边有一座古渡

蒲津渡

它可能是黄河流域最古老的渡口

两千多年的周朝时

此渡口已经非常重要

关于蒲津渡最早的文字记载

始于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

秦昭襄王时

其下令修建了蒲津浮桥

此桥可谓

黄河第一桥

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蒲津渡上重新建起了一座

铁索连舟固定式曲浮桥

《新唐书》记载

“河东别置有蒲津关,一名蒲关。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铸八牛,牛有一人策之。牛下有山,皆铁也。夹岸以维浮桥。”

它是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

此桥跨越黄河连接山陕

成为了河东、河北陆道进入关中之第一锁钥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杨玉环、王维、王之涣、李商隐等等

多少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当它在1266年之后的1991年

从黄河泥沙下被挖掘出土重见天日时

再次震惊世界

(2005年出土的蒲津渡黄河大铁牛共四尊,每尊铁牛重约55-75吨,铁牛旁均有一铁铸人做牵引状,人物造型各异,分别代表维吾尔、蒙、藏、汉四个民族,象征着中华民族大团结。摄影水清江南)

唐朝时蒲州城外的黄河岸边

还有一座始建于北周时期、时有鹳雀栖息的楼阁

鹳雀楼

其与蒲津浮桥交相辉映

来往于蒲津浮桥的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

自然不忘登上鹳雀楼一览黄河美景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诗人

王之涣

他在登上了鹳雀楼后被黄河落日美景震撼

留下了千古诗篇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使得鹳雀楼成为了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

名扬天下

(位于现永济市蒲州镇的鹳雀楼是2000年重建的仿唐建筑,图片来自央视网)

唐朝之后

河东的地位越来越低

从与两大古都齐名

到与太原郡平级

再到隶属太原郡

直至现在仅是山西省的一个地区

如此变迁

让人唏嘘不已

虽然河东辉煌不在

但有一样东西却始终被各代帝王重视

当然还是运城特有的

盐池

各个朝代对盐池的开发和池盐的运销

造就了盐湖边一个从无到有的城市

也就是现在的

运城市

(现在的运城市在山西省的位置示意图,图片来自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制图秦雨)

史书记载

“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盬(音gǔ,即运城盐湖),城因盛而设,盛即因城而统也”

可以说没有盐池

就没有运城

唐朝之前

运城地区的中心城市

不在安邑便在蒲州

相比于古老的安邑和蒲州城

运城的建设则要相对滞后

它最早只是安邑的一个小村子

春秋时称“盐邑”

又曾名苦城

战国时为“盐氏”

《史记·秦本纪》载

“昭襄王十一年,齐、韩、魏、赵、宋、中山五国共攻秦,至盐氏而还”

唐代宗时

盐池边开始封神修庙

也就是现在的池神庙前身

唐德宗时

池神庙迁移到现在的卧云岗

盐池也被一分为二

东池归安邑县(今夏县境内)管

西池归解县(今解州)管

办公地点分别在两县县城

此时

盐池北岸并不见城郭

(唐朝时的解县,如今只是运城市盐湖区的一个镇。解州镇是三国蜀汉名将关羽的故乡,现在镇上建有全世界最大的关帝庙,每年来此朝拜的信众达数十万人。隶属于解州镇,位于盐池南岸中条山下的常平村,是关羽的出生地。如今,这里建有全世界最高最大的关公铜像,圣像总高80米,上部铜像高61米,寓意关公享年61岁,下部底座高19米,关公19岁离开家乡。摄影凡夫俗子玩个球)

有宋一代

虽对池神庙不断修缮

但亦无在此建城

元初

盐务官姚行简建议元太宗在卧云岗背面修建城池

以便就近管理盐务

后来城池虽未建

但盐务衙门搬到了盐池北面一个名叫潞村的小村庄

史书记载

“姚行简绘图献于上,上可之。乃芟(音shān)莽夷榛(音zhēn),立运司于池之北浒,曰潞村”

元延祐年间

盐池遭受水灾

有史记载

“解池盐引加至二十余万。三年,池为雨败,艰于出课。上恤民隐,减免引钞者十之六七。民怀帝德,更村名镇,以纪圣惠。究之即潞村耳。”

此时潞村改名为

圣惠镇

虽由村变镇

也已筑有池神庙、学宫、谯(音qiáo)楼、钟楼

但当时的圣惠镇尚无城垣

并不能称其为城

(位于今运城市南盐湖北岸的池神庙,是我国唯一的一座池神庙,也是历代帝王朝拜池神必到之处。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摄影东联散人)

元末

那海德俊

任盐运使时开始筑城

4个月建成

城墙长17000丈

高2丈多

厚1丈多

设4个城门

一座空前绝后的盐务专城拔地而起

名曰

圣惠新城

有方外高人指曰盐池形如凤凰

当以凤凰为名最为吉利

于是又名

凤凰城

后因又是盐运司驻地

称运司城

亦名运城

至此

运城之名问世

这便是运城最早的雏形

朱元璋率众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帝国后

将凤凰城正式更名为运城

并一直沿用至今

运城

虽是整个河东形成最晚的一个城市

但经过元代的初建

明代的不断修缮

清代的大修

直到新中国解放

再未一改尊颜

新中国成立后

运城几经改制

现在的运城

已经成为河东最大的城市

也是整个运城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运城市夜景,摄影王海峰)

三十年奇迹看深圳

一百年发展看上海

一千年文化看北京

三千年历史看陕西

五千年文明看运城

这里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这里有女娲补天、黄帝战蚩尤、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的传说

这里是关羽、张仪、司马迁、薛仁贵、王勃、王之涣、王维、柳宗元、司马光的故乡

这里有中国唯一的盐务专城

这里是最早的中国

这里就是

运城

P.S.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包括《盬盐传》、《中条山风景与地质关系》、《中条山—它塑造了中国》、《华夏十大根祖文化》等等

因学识能力有限,文中难免谬误,望见谅并欢迎指正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运城是怎样炼成的?”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感人故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感人故事

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理想,双目失明,生命,个人,时候,著作,一生,乞丐,毅力,知识,精神,读后感,钢铁,生活,柯察,他没有,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读一,人生观,主人公,亲友,人生,奋斗目标,命运,小时候,好书

2020-08-23 #故事大全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背后的故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背后的故事

奥斯特洛夫斯基,拉亚,卡佳,弟弟,丈夫,二姐,母亲,工作,作者,波兰,钢铁是怎样炼成,乌克兰,事实,住宅,女儿,孩子,索契,编辑部,苏联,革命者,尼柯莱,利亚,米佳,亲友,关系,助手,博物馆,国内战争,妻子,残疾

2020-08-23 #故事大全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感动的句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感动的句子

句子,读后感,钢铁是怎样炼成,大海,字汇,亲情,作文,时间,有关,经典句子,如玉,汪清泉,一生,主人,人生,大全,舞台,婆家,明月,性命,往事,心情,时光,情感,文章,河流,真爱,翻起,经典语录,能带

2020-08-23 #小故事

《老梁故事汇》 20131126 宋江是怎样炼成的

《老梁故事汇》 20131126 宋江是怎样炼成的

宋江,是怎样炼成,老梁故事汇,阎婆惜,到坐,节目,上梁,人人,义薄云天,人称,及时雨,名气,水浒,明星,江湖,经历,精彩内容,主要内容,第一把交椅,慷慨大方

2020-06-20 #故事会

《老梁故事汇》 20131126 宋江是怎样炼成的

《老梁故事汇》 20131126 宋江是怎样炼成的

宋江,是怎样炼成,老梁故事汇,阎婆惜,到坐,节目,上梁,人人,义薄云天,人称,及时雨,名气,水浒,明星,江湖,经历,精彩内容,主要内容,第一把交椅,慷慨大方

2020-06-20 #小故事

《老梁故事汇》 20131126 宋江是怎样炼成的

《老梁故事汇》 20131126 宋江是怎样炼成的

宋江,是怎样炼成,老梁故事汇,阎婆惜,到坐,节目,上梁,人人,义薄云天,人称,及时雨,名气,水浒,明星,江湖,经历,精彩内容,主要内容,第一把交椅,慷慨大方

2014-10-26 #短篇故事

《老梁故事汇》 20131126 宋江是怎样炼成的

《老梁故事汇》 20131126 宋江是怎样炼成的

宋江,是怎样炼成,老梁故事汇,阎婆惜,到坐,节目,上梁,人人,义薄云天,人称,及时雨,名气,水浒,明星,江湖,经历,精彩内容,主要内容,第一把交椅,慷慨大方

2008-12-23 #经典故事

《老梁故事汇》 20131126 宋江是怎样炼成的

《老梁故事汇》 20131126 宋江是怎样炼成的

宋江,是怎样炼成,老梁故事汇,阎婆惜,到坐,节目,上梁,人人,义薄云天,人称,及时雨,名气,水浒,明星,江湖,经历,精彩内容,主要内容,第一把交椅,慷慨大方

2009-03-14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