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秦汉史:端午节又叫浴兰节 最初起源于民间的巫术和巫医活动

时间:2010-11-11

这些节日大多萌芽于先秦时期,在汉代基本定型

提示:本文共有 238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百家原创作者:菲菲讲历史

直到今天,在中国民间仍流行着许多传统的节日,如除夕、元旦、社日、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这些节日大多萌芽于先秦时期,在汉代基本定型。同时,秦汉时期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也对这些节日习俗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称谓较多。古代“午”与“五”同音,故端午又称端五。又因两五相重,故又有“重午”或“重五”之称。由于古时人们常于此日以兰草汤沐浴,所以端午节又叫浴兰节。道教称五月五日为“地腊节”,后代又有“天中节”“端阳节”“五月节”“女儿节”等称法。历来对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最初可能萌芽于民间的巫术和巫医活动。端午时节,盛夏即将来临,阳气上升,疾病容易流行。所以早在先秦时期,北方中原地区就把五月五日作为驱邪避瘟的日子。战国时,人们也视五月五日为恶日。东汉王充的《论衡·四讳》中还提到正月、五月生子杀父母的事。

秦汉时,端午节的活动主要是围绕着祛病禳灾而展开。据应劭《风俗通》载:“五月五日要以五彩丝系臂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荆楚岁时记》也说,汉时,在五月五日,人们用青、赤、黄、白、黑等五彩丝合成细索,系于臂上,称为长命缕,续命缕、五色缕、朱索等。古人认为五色丝缕能驱邪避恶。此外,还有五色桃符,即“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直到今天农村许多地方每逢五月初五,姑娘媳妇还喜欢用五色绣花线扎成大小不等的精致五彩粽子,用红线串起来,讨个吉利。

在端午节,人们还要“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或将艾叶“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端午剪艾虎与年节在门上挂桃符、画虎的作用一样,都是为了借助虎的威力以驱邪避鬼。这天,人们还要挂菖蒲饮菖蒲酒。菖蒲对人体有开窍、止痛、祛风湿等作用,用它泡酒可以防病健身。吃粽子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

这一习俗与端午节始于夏至有关。《荆楚岁时记》载:“夏至节日食粽。”又《周处风土记》也说:“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粽子用菰叶或箸叶包裹,用水煮熟,色香味俱全,是暑热到来之时的时令佳品。后来,由于人们将端午节与纪念屈原之死相联系,粽子也就被视为祭品。

在南方汉族及傣、苗等少数民族地区,端午节还有龙舟竞渡的习俗。龙舟竞渡最初可能源于民间的原始崇拜。龙与凤,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舟竞渡是对龙的图腾崇拜。汉末魏晋以后,一般以为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屈原。有一种说法是,东汉光武帝时,有一长沙人叫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屈原,对欧回说每年人们投于水中的祭品多为蛟龙所食,今后若有惠祭,当以楝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缠之,此两物均为蛟龙所害怕。

欧回依从其言,从此五月五日做粽子用楝叶并缠五彩丝便成为习俗。又据《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所死,故命舟楫以拯之。”不过,汉代端午节各地所纪念的人物不一定都是屈原,如山西为介子推,吴越两地为伍子胥与屈原,浙江绍兴、会稽一带为曹娥。只是到后来,人们才逐渐统一以五月五日为纪念屈原日。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七夕是中国民间一个重要的节日,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少女节”等。七夕节的来历,主要源于古代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中国古代对牛郎、织女二星的记载,最早见于《诗·小雅·大东》其诗曰:“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聢彼牵牛,不以服箱。”诗中所说的天上二星男耕女织,虽系人们想象,却是民间耕织生活的真实反映。

战国以后,文献中对于牵牛、织女二星的记载渐多,并更加拟人化,但是爱情纠葛尚未产生,“七夕”也不是一个节日。七夕作为一个节日,始于汉代。在汉代,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已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也已基本定型。但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统治阶级的压迫,也制造了许多爱情悲剧。

于是,人间的悲剧也反映到了天上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便成为人间婚姻的化身。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也就成为人们纪念的节日。在汉代的文学作品中,有不少关于牛郎织女的题材。著名的如东汉末年《迢迢牵牛星》一诗,其诗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彩女们在七夕当天,还要“穿七孔针于开襟楼”。用彩线穿七针,便是后来乞巧风俗的滥觞。织女能“云锦天衣”,妇女们当然要向她乞巧。另外,在一些地区,民间还有于七夕晒棉衣的习俗。据宋ト子《杨园苑疏》记载,汉建章宫之北有太液池,池西有汉武帝的曝衣阁,“常至七月七日,宫女登楼曝衣”。到后来人们不仅于七夕曝衣,而且晒书。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它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统节日。重阳节名称的由来,可能与《易经》有关。《易经》以阳爻为九,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又因日月逢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早在战国时期的文献中,“重阳”一词就已出现。如屈原《远游》一诗中,就有“集重阳八帝宫兮”之句。在其名作《离骚》中,还提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很可能是指当时人们于重阳日餐菊之习俗。不过,战国时是否已将重阳定为节日不得而知。

从文献记载看,两汉时期重阳节已成为固定的节日。在《西京杂记》中,作者提到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她的侍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后来嫁给平民为妻,一日她谈起每年九月九日在皇宫中饮菊花酒、佩茱萸、吃蓬饵,以求长寿的情形。茱萸是高丈余的落叶乔木,秋天结实,果实系中药材,有通五脏、九窍、强阴助阳作用。

菊花酒是用菊花酿成的酒。该书还说:“三月上已,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袚禊登高。”可见,当时人们还有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无论是佩茱萸、饮菊花酒,还是登高,都是为了驱疫避邪。魏晋以后,人们逐渐把重阳节作为健身、娱乐、游玩的节日。

以上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秦汉史:端午节又叫浴兰节 最初起源于民间的巫术和巫医活动”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秦汉史:道教以修道成仙为核心 鼓吹神仙的存在 相信长生不老

秦汉史:道教以修道成仙为核心 鼓吹神仙的存在 相信长生不老

老子,宗教,神仙,思想,道教,黄帝,鬼神,方仙道,观念,儒学,主张,信仰,战国,成仙,汉武帝,长生,庄子,秦始皇,太平经,万物,传统,养生学,善恶,学说,政权,巫术,思潮,教义,方士,方术

2008-02-14 #故事大全

中国传统家具史——秦汉时期的家具

中国传统家具史——秦汉时期的家具

屏风,承尘,衣架,灯具,造型,上层社会,家具,种类,折屏,汉墓,帐幔,材料,立柱,装饰物,镜台,发展,为防止,人形,体量,厅堂,卧具,厚葬,后世,器具,时期,木料,样式,漆器,物品,玉雕

2018-08-15 #短篇故事

学史有方。秦汉时期有许多成语典故 你知道有哪些吗?

学史有方。秦汉时期有许多成语典故 你知道有哪些吗?

刘邦,项羽,楚汉之争,关中,原因,战争,秦军,内容,史称,部下,鸿门,领导,变化,胜利,陈胜吴广起义,约法三章,张良,秦领,连战,西楚霸王,地主,考点,名称,农民,一以当十,严刑峻法,主力,人民,代表,伤人

2020-05-26 #故事会

学史有方。秦汉时期有许多成语典故 你知道有哪些吗?

学史有方。秦汉时期有许多成语典故 你知道有哪些吗?

刘邦,项羽,楚汉之争,关中,原因,战争,秦军,内容,史称,部下,鸿门,领导,变化,胜利,陈胜吴广起义,约法三章,张良,秦领,连战,西楚霸王,地主,考点,名称,农民,一以当十,严刑峻法,主力,人民,代表,伤人

2020-05-29 #故事阅读

学史有方。秦汉时期有许多成语典故 你知道有哪些吗?

学史有方。秦汉时期有许多成语典故 你知道有哪些吗?

刘邦,项羽,楚汉之争,关中,原因,战争,秦军,内容,史称,部下,鸿门,领导,变化,胜利,陈胜吴广起义,约法三章,张良,秦领,连战,西楚霸王,地主,考点,名称,农民,一以当十,严刑峻法,主力,人民,代表,伤人

2020-09-03 #长篇故事

学史有方。秦汉时期有许多成语典故 你知道有哪些吗?

学史有方。秦汉时期有许多成语典故 你知道有哪些吗?

刘邦,项羽,关中,楚汉之争,韬略,诸侯,秦之战,政权,垓下,战地,战争史,战争,规模,中国古代,重要地位,前所未有,于巨鹿,战一举,楚怀王,王之,称王,韩信,地主,上将军,一战,主力,入关,光辉,兵家,原因

2020-05-27 #故事大全

学史有方。秦汉时期有许多成语典故 你知道有哪些吗?

学史有方。秦汉时期有许多成语典故 你知道有哪些吗?

刘邦,项羽,关中,楚汉之争,韬略,诸侯,秦之战,政权,垓下,战地,战争史,战争,规模,中国古代,重要地位,前所未有,于巨鹿,战一举,楚怀王,王之,称王,韩信,地主,上将军,一战,主力,入关,光辉,兵家,原因

2020-05-30 #小故事

追思|孤明独发:简修炜教授的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追思|孤明独发:简修炜教授的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简先生,研究,教授,先生,学术,魏晋南北朝,历史,特点,中古史,六朝,方面,魏晋南北朝史,王东,地主,个人,会议,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关键问题,华东师大,农民,时期,经历,贡献,问题,交往,变化,学者,江南,经济

2018-01-08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