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错误频发的“公荐”制度 为何能贯穿整个唐朝

时间:2010-07-23

在唐朝中前期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它在对人才的选拔,中央权力的集中和强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唐朝后期逐渐沦为官员集结朋党的工具

提示:本文共有 147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提到科举制度,很多人知道是我国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的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但是提到“公荐”,我相信许多小伙伴就要缓缓打出一个问号了,这是啥制度?跟科举又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出现在唐朝?

简单来说,公荐制度是唐朝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特有现象。在唐朝中前期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它在对人才的选拔,中央权力的集中和强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唐朝后期逐渐沦为官员集结朋党的工具。

想要讨论公荐,就绕不开科举,我们都知道科举制度是中国人才选拔史上的一个创举。科举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彻底否定了以门第和出身作为选拔标准的特权制度,为封建国家选官用人搭建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为社会精英的流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使成百上千的中小地主阶级、甚至平民阶层的子弟有机会进入治国行列,这就为国家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这些是我们后人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看,但是在唐朝初期推行科举制的时候,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因为这个制度直接撼动的就是传统贵族的利益。而唐朝统治者作为一个新上任者,稍有不慎就可能玩火自焚、前功尽弃。

所以,唐朝在坚持由下而上的科举考试的前提下,同时推出了公荐制。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其实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对此前的“察举制”的一种改进,名门贵族、台阁近臣的推荐一方面可以为国家提供人才;另一方面,也能稳住旧贵族,尤其是士族门阀的情绪,让他们依然可以看到维持自身利益的希望。

但是,公荐与察举最本质的上不同,恰恰在于有公荐权力的人都集中在了中央,而不是各地的士族大户。以往察举制是怎么实行的呢?是地方长官在自己的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上报给中央,中央考察合格之后再授予官职。久而久之,演变成了地方豪强、世家大族的操控,相当于地方上垄断了中央的选官。

公荐只保留了选拔人才这一形式,但是却由中央有地位有威望的官员持有推荐权,遏制了地方控制的局面。这样一来,士族想要靠着举荐这条老路谋得一官半职,除了自身本地的名望,还需要在中央有足够硬的人脉,结交高官达贵之流。

如此一来,地方与中央势力的天平就逐渐从地方倾向于中央,虽然在初期,这个作用并不是很明显,但无疑让许多应举之人来京师展示自己的才华,以期能名扬四海,得到举荐。

不得不说,公荐制在推行之初确实为唐朝中央纳得了不少的人才,为治理国家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其取人也畏于饥议,多公而审”,所以,单从制度本身来说,是值得推行的,而且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但是,制度虽好,奈何人心贪婪。

许多的贪官污吏,看到了其中的可趁之机。让理想很丰满的公荐,现实中异常的骨感。公荐逐渐成为了权臣培植党羽,壮大势力的工具。以至于到了唐朝后期,政治势力的干预愈发的猖狂和赤裸。

科考风气江河日下,朝廷权臣完全把持了科举,急功近利之人公然贿赂,明目张胆“买名次”,力求得到权贵的庇护。

此消彼长,乌烟瘴气之风让天下有才华有抱负的文人墨客、治国之才纷纷扼腕叹息,空有不忿,却敢怒不敢言,毕竟自己的前途还得靠这本来公平的科举考试。

可惜负责考试的知贡举者也利用手中的权力,勾结权势,只要是权势给推荐的举子,根本不管其真才实学,一路绿灯任用。广大寒苦举子的出头机会几近消失殆尽。

好好的一个公荐制度,硬生生被这些达官贵人们一步步给毁了,到了唐朝末期,已经演变成科举制的毒瘤,彻底违背了科举的初衷。

所以,到了科举日益成熟的宋朝,公荐制终于迎来了它的灭亡。

总体来看,公荐制作为科举的补充,在初期的确起到了选贤任能的作用,而且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但是随着人为因素的干扰,成为钻营权力之人手中的利用工具,违背了制度设立之初衷,迎接它的没有未来,只会是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错误频发的“公荐”制度 为何能贯穿整个唐朝”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为何周朝能有八百年最长国运?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崩溃是关键

为何周朝能有八百年最长国运?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崩溃是关键

周天子,皇帝,权力,分封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度,实力,理论,王朝,军阀,职位,诸侯,井田制,制度,原因,时代,时期,国运,大国,情况,根基,血缘,藩镇,郡县制,政治制度,没有了,周武王姬发,刘邦,周平王,周赧王

2007-08-21 #经典故事

诸葛亮智谋超群 为何还是没能北伐成功?只因他犯了这三个错误!

诸葛亮智谋超群 为何还是没能北伐成功?只因他犯了这三个错误!

诸葛亮,毛主席,荆州,关羽,人才,军事,刘备,诸葛,国力,对手,谋士,蜀国,蜀汉,错误,都知道,孙权,葛亮,魏国强,上都,一生,东吴,世界,人物,中国,个人,人力,主见,事事,优势,人生

2008-07-20 #长篇故事

汉承秦制 为何秦朝15年即亡 汉朝却能延续400年?原因有三

汉承秦制 为何秦朝15年即亡 汉朝却能延续400年?原因有三

时期,秦始皇,秦制,中央集权,制度,原因,措施,秦王,贵族,暴秦,和发,举措,后世,势力,基础,汉景帝,秦国,制度上,朝的人,不可否认,焚书坑儒,司马迁,周亚夫,张良,才明,文帝,文景之治,显更,晁错,有卫青

2017-11-01 #长篇故事

一张邮票为何能撬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一张邮票为何能撬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案审查,建议,法律,范围,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问题,法规,制度,设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研究,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公民,宪法,著名商标,统一,全国人大,人大,地方立法,机关,有关,立法,工作情况,国务院,会首,意义,情况

2019-01-06 #故事会

轮回之谜!为何西藏转世灵童能回忆起前世的事情?

轮回之谜!为何西藏转世灵童能回忆起前世的事情?

大师,灵童,藏传佛教,转世灵童,身心,资料,内心,因缘,活佛,差异,关联,三时,蒋扬钦,腾讯,若无,人们,佛教,佛学,制度,印度,外表,少年,时间,机能,相续,灵魂,物质,科技,经论,网络

2016-12-14 #故事大全

统一六国的秦国 实力强盛 为何却秦朝没能长久并存?

统一六国的秦国 实力强盛 为何却秦朝没能长久并存?

秦国,百姓,统一,秦始皇,国家,贵族,制度,土地,秦军,诸侯,赵国,秦兵,原因,军功,前途,好处,士兵,大患,平民百姓,掠夺性,战争,楚军,民间,的士,财富,队伍,其他国家,商鞅变法,秦灭六国,大兴土木

2011-09-01 #小故事

秦国为何能灭六国 看看秦国的精准扶贫政策就明白了

秦国为何能灭六国 看看秦国的精准扶贫政策就明白了

巴蜀,秦国,移民,司马错,秦政,天下,百姓,韩国,发展,中原,楚国,秦始皇,兴修水利,强国,条件,主张,优势,列国,制度,后勤保障,土壤,地理,城市,工程,诸侯,文明,河流,目的,真心,秦王

2016-10-03 #故事大全

战国时期的群雄变法 魏国最先变法为何还能没落|百家故事

战国时期的群雄变法 魏国最先变法为何还能没落|百家故事

魏国,李悝,土地,晋国,魏文侯,历史,战国,秦国,吴起,三家分晋,地区,战国时期,部分,齐国,改革,魏武卒,比其他,进行改革,人才,中原,中央集权,农业,内乱,农民,制度,国家,国君,天下,强国,春秋时代

2016-12-03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