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碧落路54号:我的母校高安师范学校

时间:2010-02-09

两扇并不显眼的大铁门,不高深的庭院内,几栋古朴的木楼,加上几排三层的教学楼,最高的建筑要算那个标准运动场旁边的艺术楼,好像有五层,每天下午第二

提示:本文共有 249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碧落路54号

江西奉新 帅学习

人的一生,总有一些东西会被永远铭记:譬如母校。

两扇并不显眼的大铁门,不高深的庭院内,几栋古朴的木楼,加上几排三层的教学楼,最高的建筑要算那个标准运动场旁边的艺术楼,好像有五层,每天下午第二节课后从那飘出阵阵钢琴或脚踏风琴声,为这个曾经的百年书院贴上了“高”和“雅”的标签。这就是高安市碧落路54号、江西省高安师范学校,我曾经学习、生活并在此为梦想而追求、拼搏三年的母校。

每个人都有理想,为了生活得更好,会为此付出对等的努力。而一旦周围的环境给了你机会,你会及时调整目标,为一份增添人生光彩的兴趣而不懈追求。1987年我刚考入这所中等师范学校时,理想很纯粹——有个“铁饭碗”,每月能按时领取一份薪水,能从此跳出“农”门,过上夏天不用晒太阳、冬天不用吹凉风的生活。及至融入这个内涵丰富、多姿多彩的集体,我觉得必须改变,为充实自己的人生做点什么。这时候,我爱上了文学。

学校有个不大的图书馆,里面的藏书颇丰,有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各种文学和写作类杂志,凭借书证每周可以借三本。还有个校办的晨钟文学社,办有一份油印文学小报《晨钟报》,但我入校时已经是一种不温不火的存在状态。一年级时我便在班上创办了一个晨曦文学社,并不定期编印手抄版的《晨曦报》,邀请一些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写、改、抄、发,忙得不亦乐乎。后来被学校领导发现,二年级时,经过推荐和选举程序,我成了校级“晨钟文学社”的社长和社刊《晨钟报》的主编。

一个校级文学社,想扩大影响就必须提高社员素质,多组织文学兴趣活动、多向外推荐社员作品并获得更多的发表机会,才能使晨钟文学社迅速恢复昔日雄风。在指导老师(先后有罗俊逊、孙国义、邹细明、陈彬老师)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从原有的数百人的文学爱好者中,遴选出五十余人组成比较精干的文学社,并将社员按兴趣爱好分成诗歌组、散文组、小说组,通过组织文学采风和创作活动、邀请报社编辑和有一定文学成就的校友前来讲写作课、请语文组老师讲文学基础知识课和红学、加强与全国师范院校文学社团的横向联谊等措施,终于使文学社渐渐走上正轨,社员发表作品的数量和质量慢慢提升,经常有作品在《江西日报》《江西青年报》《中师语文》等系统内外报刊发表,1988年下学期,鉴于文学社的创作成就,高安师范学校晨钟文学社被全国中学生文学社联谊会吸收为会员单位,我也因在《江西日报》《辽宁青年》《湖北青年》《江西青年报》《中师语文》和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等报刊发表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因此当选为该会理事。

学校原有一个新闻采写组织,我入校时已经名存实亡。晨钟文学社走上正轨后,我向当时的校长王志礼先生提议,组建校记者团,提升学校影响力,得到他的大力支持,给我们批了一台录音机,邮寄稿件的稿纸、信封和笔等用品予以充分保障,外出采访的差旅费据实报销。这些优惠政策,既给了我充分的信任,也给了我信心和勇气。我从全校1500余学生中遴选出20名喜爱写作的同学,经常邀请学校语文组的老师给学生记者讲课,组织记者到高安市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实地参观,和编辑面对面交流,学习新闻稿件采写技巧。

学校有大型活动开展时,也会及时通知记者团派人前往采访,有关稿件在校广播站及时播出。还记得1989年的学雷锋活动日前夕,民师班来自丰城市泉港镇的一名学生家中不慎失火,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当时学校刚组织完一场捐款活动,派了一位副校长和团委书记送捐款去这位学生在丰城的家中,还叫我以学生记者的身份一同前往。由于整个捐款活动我们都全程参与,回校后,我采写了一篇事件通讯《雷锋精神的弘扬》,在当年的3月5日《江西日报》“井冈山”副刊全文刊发,在学校引起较大反响。

当年的教师节前夕,当时的全国人大代表、南昌三中语文特级教师张富先生来学校走访,得到消息后,我带领两个学生记者提着录音机,到高安宾馆张富老师的房间采访,得知我们是高安师范学校的学生记者,张老师很高兴地接受了采访,并就新闻采写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此次采访很顺利,稿件分别在省报和当时的《赣中报》(《宜春日报》前身)发表。自己采写的新闻稿件屡屡发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记者的采写热情,他们每天轮流在学校各个新闻现场穿梭,利用课余时间认真撰写稿件,然后大家一同探讨修改稿件,慢慢地所有记者都能有新闻稿件在校广播站、高安人民广播电台和《高安师范学校校刊》《宜春日报》等媒体发表。

学校还有一个广播站,就设在行政办公楼二楼的楼梯口的一间小房子里,里面有一台扩音器、一个话筒、一台录音机等简单的播音器材。二年级时,学校为了给我提供一个好的创作环境,在学校办公用房极为紧张的条件下,给晨钟文学社调拨了一间办公室,还安排我住在广播站,兼任广播站编辑组长。我的工作任务是每天早上在起床铃响后,按时开机播放运动员进行曲,催促全校师生起床并集中做广播体操。上午第四节课后迅速开机播放音乐,并将头天晚上修改好的通讯员稿件提供给那些播音员口播。有时播音员有事或外出,还得客串一番播音员,或临时播发学校政教处的紧急通知。为了让自己不至于在播音时因普通话蹩脚出丑,我强迫自己养成了勤查《新华字典》的习惯,这个习惯让我受益匪浅,到现在也一直保留着,遇有不太熟悉的字,我都会随时拿起案头的《辞海》翻寻,现在在电脑上敲字,也全采用全拼打字法。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终将是一个平凡的过客。有些东西隔着岁月的长河,被轻易忘了。有些事情,一辈子也不可能被忘怀。倘若乘车,碧落路54号只是一个稍纵即逝的地名,和对面的高安宾馆比起来丝毫不起眼。高安师范学校级别也不高,只是一个县级教学单位。在此教与学的一拨拨师生也都没有显赫的身份,只是现在的和将来的老师。但就是这样一拨拨将古老和现代、历史和现实、过去和将来有机地串联起来的老师、学生,给了这样一所百年名校经久不衰的辉煌。离校后,我先后经历了教师、乡镇办公室文秘岗位的轮换,现在,凭着在学校打下的一点文字功底,在机关从事文字工作也已二十年整。

在离校三十年整、母校诞辰113年之际,凭镌刻在脑海中的记忆,一气呵成写成一段文字,以此继续铭记、尽情抒发母校给予的恩情和怀念之情。

高安师范学校,我永远的母校!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碧落路54号:我的母校高安师范学校”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我的学校手抄报

我的学校手抄报

大门,学校,新世纪学校,四季花开,大花坛,浙江师范大学,金华市,友好相处,对面,师生,教学设施,时光,智慧,校园内,桃花,环境优美,茶花,钥匙,我的母校,坐落在,师资力量,我在这,年快乐,能开启,花坛里,度过了

2020-05-23 #长篇故事

难忘的校园作文400字

难忘的校园作文400字

校园,生活,同学们,同学,角落,小学,女孩,操场,校园生活,着我们,依依不舍,场景,墙角,学校,妈妈,姐妹,家乡,师范学校,师范,新年快乐,朋友,母校,歌声,老师,蒲公英,走廊,使我们,我的同学,脑海里,面对着

2020-08-29 #小故事

梦回雪乡 我与故乡高安的小故事!我在高品高安~青花瓷城记~

梦回雪乡 我与故乡高安的小故事!我在高品高安~青花瓷城记~

开阔地,雪人,高安,我的家,湿地公园,睁开眼,南方人,南人,农田,堂弟,大雪,大片,宝宝,孩儿,小宝宝,机会,新高,梦想,树叶,规划,雪仗,鼻子,原来是,我是个,去北方,哈工大,微信朋友圈,她出去,我的手,没时间

2007-12-30 #长篇故事

中华成语故事 孔融让梨 高安站

中华成语故事 孔融让梨 高安站

家庭,中华成语故事,给孩子,家庭和睦,大舞台,剧组,儿童,传统美德,习惯,亲子,事例,伙伴,健全人格,成语,孩子,家庭成员,家教,家风,家长,目的,机会,文明,方面,梦想,童星,素材,自家事,趣味,重点,践行

2010-02-15 #故事会

中华成语故事 孔融让梨 高安站

中华成语故事 孔融让梨 高安站

家庭,中华成语故事,给孩子,家庭和睦,大舞台,剧组,儿童,传统美德,习惯,亲子,事例,伙伴,健全人格,成语,孩子,家庭成员,家教,家风,家长,目的,机会,文明,方面,梦想,童星,素材,自家事,趣味,重点,践行

2012-05-21 #故事会在线阅读

古代志怪故事——高安赵生 读经舌

古代志怪故事——高安赵生 读经舌

赵生,苏辙,僧人,高安,蒋生,高珍,唇舌,杨知,朱彦,苏东坡,法华经,乞丐,一物,人家,京师,元丰,代州,原文,地狱,大统,年代,情景,并州,方法,泰山,法师,涅槃,灵异,皇上,舌头

2013-11-07 #经典故事

高安这个古村 竟经历过这样一段故事

高安这个古村 竟经历过这样一段故事

花坞,姜荣,贼寇,高安,朝廷,伍桥,华林,烈女,婢女,官印,江西,知府,丈夫,府城,高安城,通判,乡贤,年间,水井,藏印,集镇,伍桥镇,严嵩,华林山,事迹,云南,儿子,山窝,副手,参政

2010-12-17 #故事大全

感动!高安百岁老兵陈训杨捐款抗击疫情

感动!高安百岁老兵陈训杨捐款抗击疫情

疫情,陈训,政府,工作人员,大城镇,高安市,被评为,党员,力量,村民,渡江战役,老人,工作,防控,杨老,中国人民解放军,来源,凤凰网,一等功,三等功,国家,家乡,小支,捐款捐物,时候,新闻,村里,物资,爱心,江山

2020-04-17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