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中考语文之课外文言文阅读真题精解

时间:2009-11-19

一、2019·广东广州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5分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勿古。还

提示:本文共有 2392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8 分钟。

一、(2019·广东广州)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5分)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勿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选自刘基《郁离子》)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

①期年出之 ②莫不然矣

【答案】 ①周年,满一年 ②如此,这样

【解析】本题考查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可联系上下文并结合已学过的文言词语加以理解,如“期年出之”“期年”可根据《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中的“期年”理解为“满一年”的意思;再如“莫不然矣”的“然”可根据上句“岂独一琴哉”可知应是“如此,这样”的意思。

(2)工之侨的琴最初不被国工认可,后来为什么又被众人视为珍宝?这一故事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3分)

【答案】①国工以琴不够古老而不认同,后来工之侨请工匠给琴加古老的花纹和文字,还埋在土里,做成古琴的样子,所以被众人视为珍宝。②揭示了社会上评价、判断事物优劣仅凭外表,而非依据内在品质的现象,告诫人们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蒙蔽。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与把握的能力。解答第一个问题时,可回归原文“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这一段工之侨的做法加以概括就是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第二问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工之侨两次献的是同一个琴,但却是拒绝和追捧两种完全相反的遭遇。借此讽刺不看本质,只凭外表来判断事物好坏的社会现象。告诫人们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蒙蔽,给人以启迪和警醒。

参考译文:

工之侨得到上好的优质桐木,刻削做成了琴,装上弦然后演奏,发出金属的声音,回音象玉磬一样。自认为是天下的极品,献给掌管祭祀的官员,官员派国家级的工匠看琴。说"不古",就还给了他。工之侨回家,求助于漆匠,伪造出断裂的细纹。又求助于篆刻的工匠,作古代款式的雕刻。装在匣子里埋入土中,过一整年后拿出来,抱到市场上。一个显贵之人经过看见了琴,用一百两黄金买了琴,献进宫里。掌管乐器的官员们传看,都说:"希世之珍啊。"工之侨听说了,叹道:"悲哀啊,这世道!难道就单单是一把琴的事吗?别的方面没有不是这样的啊!”

二.(2019·湖北武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①戮其仆②。晋侯怒,谓羊舌赤③曰:“合诸侯,以为荣也。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士鲂、张老止之。公④读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不能致训,至于用钺。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寡人之过也。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与之礼食⑤,使佐新军。(选自中华书局《左传》,有删节)

【注释】①魏绛:晋国中军司马,主管军法。②仆:指驾车的人。③羊舌赤:与后文的士鲂、张老同为晋国大臣。④公:指晋侯。⑤礼食:国君在太庙宴请臣子。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失也 失:耽误

B.其将来辞 辞:陈说

C.吾子之讨 讨:处罚

D.子无重寡人之过 重:看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D项“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加重”,所以选D。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见于司寇

A.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B.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C.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D.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给文言句子断句。给文言句子断句,可以先找出文言句子中的名词、代词、动词和语气词,之后结合句子的意思来断句。一般来说,名词或代词前有动词,应在名词或代词之后断开,名词或代词之后又动词,应在名词或代词之前断开。本句大意为“下臣的罪过很重,岂敢不服从惩罚来激怒君王呢?请求回去死在司寇那里”。根据对具体句意的理解可知C项正确。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在曲梁举行盟会,大会诸侯,扬干扰乱了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

B.魏绛不惧晋侯问罪,主动来见晋侯,却遭将士伏击,幸得士鲂、张老二人解救。

C.魏绛认为军中将士要服从命令,宁死也不应触犯军纪,所以一定要从严治军。

D.晋侯了解了魏绛的心意后,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不但没有杀魏绛,还重用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士鲂、张老止之”意为“魏绛来了,把信交给仆人,准备抽剑自杀。士鲂、张老劝阻了他。”故B项中“……遭受将士伏击”的表述有误。故选B。

11.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答案】魏绛没有二心,事奉国君不避危难,有了罪过不逃避惩罚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的翻译。翻译文言文句,一定要字字译到,译准。同时注意句子是否为文言特殊句式,以便做出合理的调整。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如“贰志”意为“二心”; “事”,名词活用为动词“侍奉”;“辟”为通假字,通“避”,“逃避”之意; “刑”意为“惩罚”。另本句“绛”即“魏绛”,作三个句子的主语。

参考译文:

晋悼公的弟弟扬干在曲梁扰乱军队的行列,魏绛杀了他的驾车人。晋悼公发怒,对羊舌赤说:“会合诸侯,是以此为光荣。扬干受到侮辱,还有什么侮辱比这更大?一定要杀掉魏绛,不要耽误了。”羊舌赤回答说:“魏绛没有二心,事奉国君不避危难,有了罪过不逃避惩罚,他大概会来说明的,何必劳动君王发布命令呢?”

话刚说完,魏绛来了,把信交给仆人,准备抽剑自杀。士鲂、张老劝阻了他。晋悼公读他的上书,说:“以前君王缺乏使唤的人,让下臣担任司马的职务。下臣听说‘军队里的人服从军纪叫做武,在军队里做事宁死也不触犯军纪叫做敬’。君王会合诸侯,下臣岂敢不执行军纪军法?君王的军队不武,办事的人不敬,没有比这再大的罪过了。下臣畏惧触犯死罪,所以连累到扬干,罪责无可逃避。下臣不能够事先教导全军,以至于动用了斧钺,下臣的罪过很重,岂敢不服从惩罚来激怒君王呢?请求回去死在司寇那里。”晋悼公光着脚赶紧走出来,说:“寡人的话,是出于对兄弟的亲爱;大夫杀杨干,是出于按军法从事。寡人有弟弟,没有能够教导他,而让他触犯了军令,这是寡人的过错。您不要加重寡人的过错,谨以此作为请求。”

晋悼公认为魏绛能够用刑罚来治理百姓了,从盟会回国,在太庙设宴招待魏绛,派他为新军副帅。张老做中军司马,士富做了侦察长。

三、(2018·山东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①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甚文轩,邻直敌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糜肉,邻有糟糠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②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③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④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⑤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固有余。

⑥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⑦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⑧楚王问其故。

⑨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⑩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4.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今有人于此。 于:介词,在。

B.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之:结构助词,的。

C.以牒为械。 以:介词,用。

D.乃可攻也。 乃:副词,就。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A项,句意为:现在有人在这里;“于”,在。B项,句意为:我认为大王派官吏攻打宋国;“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以选项的解释错误。C项,句意为:用木札当作攻城器械;“以”,介词,用。D项,句意为:就可以进攻宋国了;“乃”,副词,就。

15.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译文:(这个人〕抛掉自己华目的车子,(看到)邻人有破车子便想去偷。

B.“荆之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里”译文,楚国的地方有五千里,宋国的地方有五百里.

C.“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译文:公输盘因为我制造了云梯,那(我)就一定要攻打宋国。

D.“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译文:(我的弟子)(已)在宋国城墻上等待楚国的敌人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B项,句中的“地方”是两个词,应该翻译为“地方方圆”即句子应该翻译为“荆楚这个地方方圆五千里,宋国只有区区方圆五百里”;C项,句子中的两个“为”翻译的不对,第一个“为”是介词,介绍动作行为直接受益的对象,可译为“给”“替”,第二个“为”是动词,制作,制造。句子应翻译为“公输盘给我造好了云梯,(我)一定要打下宋国”;D项,句子中的“寇”在这里是“入侵”的意思,不能翻译为“敌人”。句子应翻译为“在宋国的城墙上等待你们进犯了。”

16.下列对人物语言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墨子类推出打算攻宋的楚王与“有窃疾”者无异,目的是规劝楚王放弃攻宋。)

B.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盘说这句话,是承认自己演练失败,已心服口服,无话可说。)

C.“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墨子道出了公输盘的阴暗打算,“不过”有“公输盘的本事也就如此”之意,有轻视味道。

D.“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好啦。我不攻打宋国了。”表明楚王在机智多谋无所畏惧的墨子面前,决定不再攻打宋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语言的分析能力。B项,“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知道怎样对付你了。而他心里想的是,要把墨子杀了,就没人知道守城的方法,那样就可以攻打宋国了。并不是“公输盘承认演练失败,心服口服,无话可说”。。

17,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段,墨子把一个想偷邻居家东西的人摆到楚王面前,诱使楚王说出自己"必为有窃疾矣”。

B.选文第3段,墨子采用夸张的手法,连用三个对比,极言楚宋的差距,既满足楚王的虚荣心,又指出攻打宋国是愚蠢的行为。

C.选文第⑨段句式长短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说明了墨子为应对楚国攻宋做了周密的安排。

D.选文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凭借高超的辩论技巧和应变能力止楚攻宋的故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与分析。A项,诱使楚王说出自己“必为有窃疾矣”理解错误,是诱使楚王说出这个人即“这个想偷邻居家东西的人”“必为有窃疾矣”而不是说出自己“必为有窃疾矣”。

参考译文:

墨子先生拜见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舍弃他自己装饰华美的车,邻居有破车,却想要去偷;舍弃自己华美的衣服,邻居有件粗布衣服,却想要去偷;舍弃自己的好饭好菜,邻居只有粗劣饭食,却想要去偷。——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楚王回答说:“这个人一定是患有偷盗的毛病了。”

墨子先生说:“楚国的土地,方圆大小足有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大小不过五百里,这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同破车相比。楚国有云梦泽,里面有成群的犀牛麋鹿,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鳄鱼多得天下无比;宋国却像人们所说的一样,是一个连野鸡、兔子、小鱼都没有的地方,这好像美食佳肴同糠糟相比。荆国有巨松、梓树、黄楩木、楠、樟等名贵木材;宋国是一个连多余的木材都没有的国家,这就像华丽的衣服与粗布短衣相比。我认为大王派官吏进攻宋国,是和这个患偷窃病的人的行为是一样的。”

楚王说:“好啊!虽然这样,(但是)公输盘给我造了云梯,一定要攻取宋国。”

在这种情况下(楚王)召见公输盘,墨子先生解下衣带,用衣带当作城墙,用木片当作守城器械。公输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先生多次抵御他。公输盘的攻城的方法用尽了,墨子先生的抵御器械还绰绰有余。

公输盘理屈,却说:“我知道用来抵御你的方法,可我不说。”

墨子先生说:“我知道你要用来抵御我的方法,我也不说。”

楚王问其中的缘故。

墨子先生说:“公输先生的意思,不过是要杀掉我。杀了我,宋国没有人能守城,就可以攻取了。可是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多人,已经拿着我的守城器械,在宋国城上等待楚国入侵了。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御者)啊。”

楚王说:“好,我不攻打宋国了。”

四、(2019·四川攀枝花)阅读下面的古文选段,完成5—8题。(每题3分,共12分)

广既从大将军青(卫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汉武帝)诫,以为李广老,数奇(运气不好),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赵食其)合军出东道。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合并) B.东道少回远(稍稍)

C.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暗中) D.固自辞于大将军(固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实词的理解和把握。D项中句子翻译为“坚决要求大将军收回调令”,句子中的“固”翻译为“坚决”。

6.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B.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C.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D.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朗读节奏的能力,也是考查对句子意思的理解情况。准确理解句义就能正确朗读。划线句翻译为“那时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任中将军随从大将军出征,大将军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敌,故意把前将军李广调开”。

7.下列对“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没有向大将军告辞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军部。

B.李广没有向大将军道谢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军部。

C.李广没有向大将军告辞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来到了自己所在的部门。

D.李广没有向大将军道谢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来到了自己所在的部门。

【答案】A

【解析】本题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就是运用现代汉语,如实、恰当地将文言语句的意思表述出来,做到忠诚于原句,字字落实,文通句顺,优美自然,生动形象。本句注意关键词语“谢”翻译为“告辞”,“就部”翻译为“回到了自己的军部”。故答案为A。

8.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将军卫青、右将军赵食其、前将军李广都是此次与匈奴作战的汉朝将领。

B.李广二十来岁就开始与匈奴作战,所以特别想当先锋,率先战死在单于面前。

C.汉武帝、大将军卫青及右将军赵食其都认为李广年龄大,不适合与单于正面作战。

D.李广是一个不听将令的人,他最终没有和右将军赵食其合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B项,不是率先战死在单于面前,而是与产于拼死一战;C项,无中生有,认为李广年纪大的是汉武帝;D项,不符合文意,文中只提到了“意甚怒”,并没有说不听命令,并且最终与赵食其的右路军合并东进。

【参考译文】李广不久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出边塞以后,卫青捉到敌兵,知道了单于住的地方,就自己带领精兵去追逐单于,而命令李广和右将军的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东路有些迂回绕远,而且大军走在水草缺少的地方,势必不能并队行进。李广就亲自请求说:“我的职务是前将军,如今大将军却命令我改从东路出兵,况且我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到今天才得到一次与单于对敌的机会,我愿做前锋,先和单于决一死战。”

大将军卫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对敌,恐怕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那时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任中将军,随从大将军出征,大将军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敌,故意把前将军李广调开。李广当时也知道内情,所以坚决要求大将军收回调令。大将军不答应他的请求,命令长史写文书发到李广的幕府,并对他说:“赶快到右将军部队中去,照文书上写的办。”李广不向大将军告辞就起程了,心中非常恼怒地前往军部,领兵与右将军赵食其的右路军合并东进。

五、(2019·江苏苏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夫差对曰:“不敢忘。”是夕,阖庐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①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③,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益疏子胥之谋。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传》)

【注】①伯嚭(pǐ):人名,吴国大臣。②种:文种,越王勾践的谋臣。③吊死问疾: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

8.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

A. 败吴于姑苏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 阖庐病创将死

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C. 吴王将许之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D. 乃兴师北伐齐

伐竹取道(《小石潭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A项“败吴于姑苏”中的“于”,翻译为“在”,“皆美于徐公”中的“于”,则为“比”;B项“阖庐病创将死”中的“病”,翻译为“得病、生病”,“寡人反取病焉”中的“病”,则翻译为“辱”;C项两个句子中的“许”,则都翻译为“答应”;D项“乃兴师北伐齐”中的“伐”,翻译为“攻打、讨伐”,“伐竹取道”中的“伐”,则翻译为“砍、砍伐”。故选C。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第一句,省略句,要注意根据上下文找出、并加上主语“阖庐”;“谓……曰”翻译为“告诉”或者“对……说”;“尔”译为“你”。第二句,最关键的同样是“省略句”,注意加上主语“越王”;“使”在这里不能翻译为“使者”,应该译为“派、让”;“厚币”可根据上下文,推定为“厚礼”;“以”,译为“来”。

10.伍子胥认为“勾践不死必为吴患”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答案】越王勾践能够忍受艰苦困厄,又非常关心百姓,这都表明他有兴国灭吴之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在伍子胥看来,“……越王勾践带着残兵败将栖息在会稽山上,派大夫文种用重礼赠送太宰嚭请求媾和,把国家政权托付给吴国,甘心做吴国的奴仆……”,是典型的忍受艰难困厄;“勾践一餐没有两味荤菜,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很显然,勾践打算有所作为。“这个人不死,一定是吴国的祸患”,这些都表明他有兴国灭吴之心。

参考译文:

五年以后,(吴国)进攻越国。越王勾践迎战吴军,在姑苏打败了吴军,阖庐的脚趾负了伤,吴军退后。阖闾因为创伤恶化,病情严重,临死之前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是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吗?”夫差回答说:“不敢忘记。”当晚,阖庐就去世了。夫差即位为王,任用伯嚭为太宰,操练士兵的战斗和骑射能力。两年后,(吴国)进攻越国,在夫湫打败越军。越王勾践带领余部五千人在会稽山屯驻,派大夫文种带着厚礼送给吴国的太宰伯嚭,用来请求讲和,愿意整个国家臣服吴国。吴王准备答应越国的请求,伍子胥劝谏道:“越王勾践为人吃苦耐劳,现在大王不消灭他,以后一定后悔。”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话,而采纳了太宰嚭的意见,与越国讲和。

此后五年,吴王听说齐景公死了,大臣们争权夺位,新立的国君地很弱,便出动军队,北伐齐国。伍子胥劝谏说:“勾践现在吃饭只吃一个菜,生活朴素,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这正是想着将要用到老百姓的缘故呀!此人不死,必定成为吴国的隐患。现在吴国拥有越国就好像人有腹心的疾病一样。而大王不先消灭越国,反倒去致力攻打齐国,不也很荒谬吗!”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劝告,进攻齐国,在艾陵大败齐军,威名大震,使得邹、鲁等国的国君大为慑服,然后班师回国。从此吴王更加不听伍子胥的谋划了。

六、(2019·湖北黄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共12分)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无所知名。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信拜礼毕,上坐。信曰:“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蓐食:蓐,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进餐。②下:即为胯下。③蒲伏:同“匍”。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布衣,即为布制衣服,为古代庶人之服,这里借指平民,如“布衣之怒”。

B.拜,在这里表示授予官职,“拜大将”就是“授予大将军”。

C.三秦、河南,古地名。随着时间推移,古今词义所指有的有变化,如“三秦”;有的没有变化,如“河南”。

D.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种传记的体类,内容是记叙人臣的事迹,以便流传后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三秦”词义古今没有变化,它都是指今陕西一带。“河南”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河南”在古书里指的是黄河以南,现在我们所说的“河南”指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省。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B.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C.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D.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的意思是“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所以正确的断句方法是“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韩信为布衣时,很穷困而且无所事事,经常去亭长家蹭饭,因饭不好,最后大怒而去。

B.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就亲自把他追回来,后来韩信得到重用,被授予大将军一职。

C.韩信受到汉王重用后,趁机指出要充分利用民心,并献计汉王向东出击,最后让汉王一举平定三秦。

D.本文在人物塑造上很有特色,运用一些典型小故事,把主人公塑造得栩栩如生,如“胯下之辱”。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选文的能力。解题时应紧扣原文甄别各种说法的正误。原文“韩信贫无行……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意思是“韩信贫穷又无经商谋生之道……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回来”,A项“韩信为布衣时,很穷困而且无所事事,经常去亭长家蹭饭,因饭不好,最后大怒而去”,与原文的意思有出入。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3分,共6分)

(1)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2)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答案】(1)整个集市上的人都讥笑韩信,认为他胆小。(2)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萧何认为韩信是奇才。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1)的重点词“市”意为“集市”,“以为”是“认为”的意思,“怯”是“胆小”。(2)的重点词“数”是“多次”的意思,“语”为“交谈”之意,“奇”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翻译时,做到信达雅的要求。

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等到项粱率军渡过了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却没有名声。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与没有什么名声。

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不任用,也就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等到任命大将时,被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

任命韩信的仪式结束后,汉王就座。韩信说:大王进入武关,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没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做王的。根据诸侯的成约,大王理当在关中做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这件事,大王失掉了应得的爵位进入汉中,秦地百姓没有不怨恨的。如今大王发动军队向东挺进,只要一道文书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于是汉王特别高兴,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就听从韩信的谋划,部署各路将领攻击的目标。八月,汉王出兵经过陈仓向东挺进,平定了三秦。汉二年,兵出函谷关,收服了魏王、河南王,韩王、殷王也相继投降。

七、(2019·湖南株洲)(二)

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夫妻相敬如宾。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表指而问曰:“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庞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表叹息而去。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

(节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B.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身孰若/保全大下乎

c.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D.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判断常见文言句读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根据语意来判断。一般情况下,还是有技法可循的: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3.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4.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这句话的翻译是荆州刺史刘表数次延请不能使庞公屈就侯爵之位,说他:只保全了一生阿。为什么不保全天下呢?。即可得知断句为A。

2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世上多数人都给子孙留下危险,现在只有我留给后代平安,只是留的东西不同,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留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句翻译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遗”赠给,“独”只有。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庞公是一位避世隐居的高人,自食其力,从没有进过城府。

B.荆州刺史刘表去请庞公出山,特意带了很多钱财表示城意。

C.庞公不愿做官,运用比喻给刘表讲了一番人各有志的道理。

D.庞公的妻子也是一位不慕荣华富贵的人,于庞公志趣相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也就是世人都把危险(的钱财)留给子孙,我现在却留下平安给他们。只是遗留的东西不同,并非完全没有留下啊!而B选项说带了很多钱财,故错。

参考译文:

庞公是南郡襄阳人。住在岘山向阳的一面,从不去城中,夫妻之间相敬如宾。荆州刺史刘表数次延请不能使庞公屈就侯爵之位,说他:你保全了你一个人,为什么不保全天下呢?庞公笑着说:鸿鹄在高林之上筑巢,晚上有栖息的地方,鼋鼍(大鳖)在深渊下面晚上也可以休息,我住的房子小舍也不过只是人的巢穴,(我们)都各得了栖宿的地方而已,天下并不是我所能保全的。因而在田上耕作,妻子在前。刘表问:先生住在田亩之中,不肯出来做官,有什么能够遗留给子孙呢?庞公答道:世人都把危险(的钱财)留给子孙,我现在却留下平安给他们。只是遗留的东西不同,并非完全没有留下啊!刘表叹息而去,之后庞公与妻儿一起登鹿门山采药不返。

八(2019·江苏宿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16分)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作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及曹公克荆州,假

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太守韩玄。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

,随从入蜀。自葭萌③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益州既定,拜为讨虏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于

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基精,忠推锋④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迁征西将军。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

:“

忠之名望,素非关、马⑤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

;

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

先主曰

:“

吾自当解之。

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追谥刚侯。

(选自《三国志·蜀书六》,有删改)

【注】①假:临时的,代理的。②委质:归顺,归附。 ③葭萌:指葭萌关之战。

④推锋:手持兵器冲锋。⑤关、马:指关羽、马超。当时关羽镇守在外。

7.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是 岁 先 主 为 汉 中 王 欲 用 忠 为 后 将 军

【答案】是 岁/ 先 主 为 汉 中 王/ 欲 用 忠 为 后 将 军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朗读停顿的划分能力。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首先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然后根据文句的意义来划分。如本句的意思大致有三层:这一年(同年),刘备自立汉中王,欲改封黄忠为后将军。据此可以正确划分停顿。

8.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益州既定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B.素非关、马之伦也 又留蚊于素帐中(《幼时记趣》)

C.遂与羽等齐位 遂反溯流逆上矣(《河中石兽》)

D.

年卒

年贫者自南海还(《为学》)

9.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迁征西将军”中的“迁”指“升官”,《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的“迁客”即升官之人

B.“建安二十四年”中的“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二十四年”是一种用帝王年号来纪年的方法

C.

“金鼓振天”中“金鼓”即打仗时用于指挥进退的军鼓和铜锣,“击鼓”表

示要进攻,“鸣金”表示要收兵。

D.“追谥刚侯”中“谥”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欧阳修谥“文忠”。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解答本题先了解“迁”在古代意思。古代调动官职叫“迁”,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如“迁受”“迁除”“迁进”表示升迁;“迁调”“迁官”“转迁”说明调职;“迁谪”“迁削”“左迁”常指降职。“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的“迁客”指的是“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吏”。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5分)

⑴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2分)

⑵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3分)

【答案】⑴黄忠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刚毅在三军中是首屈一指的。⑵关羽在荆州听说了,恐怕一定会不高兴,最好不要这么做!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一定要字字译到,译准。同时注意句子是否为文言特殊句式,以便做出合理的调整。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如的“冠”“悦”等词要翻译到位。另“得无”作为副词性结构,表示推测或反问,常跟疑问语气词相呼应,可译为“该不会”、“怎能不”、“莫非,恐怕,是不是”等。

11.文中的黄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答案】黄忠是一名忠诚正义、英勇善战、善于领兵打仗的将帅。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本题要仔细阅读文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作答。本题从“忠遂委质,随从入蜀。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一战斩渊”可见其对人忠诚、作战英勇、善于领兵打仗的将领。

参考译文:

黄忠,字汉升,是南阳人。荆州牧刘表用他作中郎将,跟随刘表的侄了刘磐驻军长沙攸县。等到曹操故克了荆州的时候,临时行赏一些将军,黄忠仍就任中郎将,归长沙太守韩玄统领。先主刘备征讨荆南四郡时,黄忠遂(随长沙太守韩玄)投靠刘备,并随刘备军队入川。黄忠自葭萌关接受任务攻打刘璋后,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冠三军。益州平定后,黄忠被封为讨虏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黄忠在汉中定军山战役中对阵夏侯渊的部队。夏侯渊部是曹军的精英部队,黄忠仍带领士卒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更是斩杀夏侯渊,自此声名大震,被升为征西大将军。这一年(同年),刘备自立汉中王,欲改封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劝说道:“黄忠的名望一向不能跟关羽、马超并列,现在让黄忠与张飞、马超、关羽等人同位,马超、张飞因为离得近,亲眼看见黄忠在益州的战功,因此还能理解,但关羽却是远在荆州,可能会对此不满,您这样做恐怕不妥吧?”刘备坚持说:“我自会加以解劝的。”因此黄忠最后得以与关羽等人齐位并列,赐爵为关内侯。死后被追封为刚侯。

九、(2019·江苏泰州)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 8—11题。 (14分)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或以饮食,或以燥温,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募,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以神丹可以年长,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 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劈:征召。⑤辞:推辞。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未尝离左右( ) ②或以语话稍多( )

③尽言方养亲( ) ④必持以遗老母( )

【答案】 ①身边;②很,太;③正在;④献给。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如“未尝离左右”意思是,任元受从未离开过母亲身边。所以“左右”可解释为“身边”。再如,“或以语话稍多”,意思是,(生病的由来)要么是讲话太多了。因此“稍”可解释为“很,太”等。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马说》)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D项,“以”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都可解释为“因为””。A项,以:用。B项,以:把。C项,以:按照。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 名 医 不 迨 也

【答案】虽/名医/不迨也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做此类试题,只要弄清句意,就能准确划分出文言句式的朗读节奏。就本题而言,“虽名医不迨也”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即使是名医也比不上我。据此,可知该句的朗读节奏应为:虽/名医/不迨也。

10.翻译下列句子。

(1)魏公太息而许之。(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魏公叹息着答应了他。(2)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就是前汉兴隆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要在把握全篇整体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文理解句意,并力求以直译为主。句子翻译要做到字字落实,文从字顺,不能只翻译大概而不求精准,特别是关键词语要翻译到位。本题(1)中,应注意“太息”“许”的翻译;(2)中,应注意“所以”的翻译。

11.《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2分)

【答案】 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出色刻画,得力于:①阐释母“疾之由”的语言描写;② “入募”和“养亲”对比映衬描写。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刻画的理解与把握。解答这类试题,应着眼于全文,通读选文之后,不难看出任元受“事母尽孝”这一形象的凸显,主要表现在她对母亲“疾之由”的具体阐释和专心“养亲”而拒绝张魏公的征辟,这两个方面。然后加以归结,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任元受侍奉母亲孝顺到了极点,他的母亲年老,生了很多病,他从未离开过母亲身边。元受自己说:“我的老母生病了,她生病的由来,要么是饮食上的,要么是天气原因,要么是讲话太多了,要么是情绪波动太大了。我都早晚都侍奉在边上,没有任何细微的地方是我考虑不到的,母亲的五脏六腑的各种问题我都能看明白其中的道理,不用等到切脉之后才知道,所以我用药都必定会生效,即使是名医也比不上我。”张魏公当都督的时候,想要征辟他到自己幕中。元受坚决推辞道:“我正在侍奉我的母亲,假如我得到了一个可以使人长命百岁的神丹,我一定拿来献给我的老母,不会拿来献给您。哪里还能舍弃老母而来参与您的军政之事呢?”魏公叹息着答应了他。

十、(2019·湖北咸宁)文言文阅读(共4题,15分)

陶侃少孤贫。建兴三年,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①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太宁三年,五月,以陶侃为征西大将军,都督②荆、湘、雍、果四州请军事。判州刺史、荆州士女③相庆。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遺,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是自弃④也!”

侃在军四十一年,明毅善断,识察纤密,人不能欺;自南陵迄⑤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

(节选自《晋书陶侃传)

【注】①甓(p)ì:砖。②都督:统领。③士女:泛指百姓。④弃:放弃。⑤迄::到,至。

1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故自劳耳(使…劳累) B.常语人曰(告诉)

C.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放弃,含弃) D.明毅善断(善于)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A项中的“劳”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劳累”;B项中的“语”,是“告诉”的意思;C项中的“检摄无遗”,意思为“(营暑里许多的事情,)检查管理,没有疏忽遗漏的地方”,其中的“遗”应该解释为“硫忽,遗漏”;D项中的“善”即为“善于”的意思。所以选C。

18.下列选项中的“于”和例句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朝运百甓于斋外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不求闻达于诸侯

C.皆以美于徐公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虚词的用法辨识。A项的“于”A与例句都是介词,解释为“到”的意思。B项中“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于”是连词,“在”的意思。C项“皆以美于徐公” 的“于”是介词,可译为“比”。D项中的“于”是介词,“向”的意思。

19.下列対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侃对自己要求严格,不贪图安逸清闲,常常早上把砖从书房运出去,晚上又运回来

B.从“荆州刺史、荆州士女相庆”,可以看出陶侃为官深得人心。

C.陶侃在生活上不拘小节,但他治军严谨,反对不正之风。

D.陶侃办事严肃认真,为人精明果敢,观察事物细致周密,别人欺骗不了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陶侃在广州期间,“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可见其对自己要求严格,不贪图安逸清闲。B项,从“荆州刺史、荆州士女相庆”,可以看出陶侃为官深得人心。C项,可见原文“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遺,未尝少闲”,意为“陶促秉性聪明机敏,对人恭数做事勤恳,整天并拢双膝、端正地坐着,营暑里许多的事情,检查管理,没有疏忽遗漏的地方,也没有一定的空闲时间”,由此可见,他治军严谨,反对不正之风,但是“陶侃在生活上不拘小节”与原文不符。D项,“侃在军四十一年,明毅善断,识察纤密,人不能欺”,可知陶侃办事严肃认真,为人精明果敢,观察事物细致周密,别人欺骗不了他。 “陶侃在生活上不拘小节”与原文不符。

2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

(2)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

【答案】(1)陶侃秉性聪明机敏,对人恭敬,做事勤恳,整天并拢双膝、端正地坐着。(终日:整天,1分;危:端正地,1分;大意1分) (2)活着的时候对于社会没有什么好处(或贡献),死了后对于后世没有留下好名声。(益:好处,1分;闻:闻名,此处可译为“留下好名声”,1分;大意1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字字有着落,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信”、“达”,“雅”;还要注意:补、调、增、删、换、留。回答本题时,要特别注意将重点词语落实到位,如“整日”译为“整天”,“危”译为“端正地”;“益”可译为“好处”,“闻”可译为“闻名”等。两个句子以直译为主。

参考译文:

陶侃年轻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晋愍帝建兴三年(315),陶倪在广州刺史任上比较空闲,常常早上运一百块砖到书房外,晚上又把砖运回书房里。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陶侃回答道:“我正要努力去恢复中原,过于清闲安乐,以后恐怕担当不了重任,因此要使自己筋骨劳累。”

晋明帝太宁三年(325)五月,任命陶侃为征西大将军,统领荆、湘、雍、梁四州军事。荆州刺史,荆州地方的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都互相庆贺。陶促秉性聪明机敏,对人恭数做事勤恳,整天并拢双膝、端正地坐着,营暑里许多的事情,检查管理,没有疏忽遗漏的地方,也没有一定的空闲时间。陶侃经常告诉别人说:“古代治水有功的大画是位圣人,他尚且爱惜每一寸光阴,至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更应当爱借每一寸光阴,怎么可以只图尽管玩乐、过度喝酒以至大醉呢!活着的时对于社会没有什么好处,死了后对千后世没有留下好名声,这是在放弃自己啊!”

陶侃在军队里工作了四十一年,精明果敢,善于判断,观察事物细致周害,别人不能欺骗他;陶侃管辖的地方很多,从南陵一直到白帝城,方圆几千里内都很太平,甚至东西丢失在路上也没有人拾为己有。

十一、(2019·山东威海)阅读下面语段,完成9-10题。(4分)

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乎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故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行发于身,不可掩也。

9.行为是由自身做出来的,无法掩饰。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是注意关键词“发”翻译为“做出来”,“掩”翻译为“掩饰”。

10.结合本段文字的中心观点,谈谈你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怎么做。(2分)

10.要注意一言一行,从小事做起,注重积累,提高品德修养。

【解析】本题考查主旨的把握和拓展探究能力。选文主要讲述了积少成多,注重积累,根据这个中心展开论述即可。

参考译文:

我听说积少成多,积小成大,所以古代的圣人, 没有一个不是由默默无闻而变成美名远扬,由卑微而达到显赫;因此,尧起步于诸侯之位,舜兴起于深山之中,并不是一日之内突然显赫起来,应该说是逐渐达到的。言语是由自己说出来的,不能阻塞;行为是由自身做出来的,无法掩饰;言语和行为,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内容,君子正凭借着它而感动天地。所以,能做好一切小事的人,才能成就大业,能注意一切细微的人,才能功德彰明。本身积累善德,就像人的身体长高时那样,每天都在增长自己却不知道。

十二、(2018·山东潍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1分)

颜渊论御马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矣。”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君子亦谮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②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躐席而起,曰:“趣④驾召颜渊。”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不识吾子以何知之?”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御体正矣;朝旋步骤,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佚也。”

定公曰:“善,可少进乎?”颜渊曰:“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诗曰:‘执辔如组⑥,两骖如舞。’善御之谓也。”定公曰:“寡人之过矣。”

(选自《韩诗外传》,有删节)

[注]佚(yì ):通“逸”,逃跑。厩(jiù)人:马棚的差役。③躐(liè):超越。④趣:同“促”。⑤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⑥组:编织。

1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乡寡人曰 乡:

(2)昔者舜工于使人 工:

(3)然犹策之不已 策:

【答案】(1)通“向”,从前(先前)。(2)擅长(善于)。(3)用鞭子打(驱赶)。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注意一定要课外联系课内。第(1)题“乡寡人曰”中“乡”可以联系到《鱼我所欲也》中“乡为身死而不受”的“乡”,结合人物的对话,可分析“乡”是到、去的意思。第(2)题“昔者舜工于使人”中“工”,可结合下句“造父工于使马”进行分析理解,是“擅长(善于)”的意思,也与现代汉语不同。第(3)题“然犹策之不已”中“策”,可以联系到《马说》中“策之”,都是“策+代词”的形式,可判断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15.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定公不悦,以告左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定公躐席而起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孟子·告子上》)

C.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D.舜不穷其民 安陵君其许寡人(《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C项,都是代词,指代前文所说之事。A项,介词,把介词,因。B项,连词,表示顺承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D项,代词,他的助词,加强语气。

16.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2分)

【答案】(1)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禀报鲁定公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课外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把文言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信、达、雅)。本句翻译时,抓住重点词语“闻”,“ 佚”等词语,要准确翻译。如,翻译“闻”时,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闻”,结合上文二人对话,“闻君子不谮人”中“闻”是听说的意思意思,接下来“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中的“闻”,是他人的禀报、报告,因此,这里是“禀报”的意思;“俄而”,表时间,一会;“佚”,丢失,跑。注意,翻译时,语句要通顺。

(2)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2分)

【答案】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重点字词和内容的理解。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同时抓住重点词语“穷”表示“使……走投无路”,“危”是“危机”的意思。注意翻译时,语句要通顺。

17.这篇文章说明了怎样的道理?(2分)

【答案】为政者要体恤民情,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把老百姓通得走投无路)。

【解析】此题考查了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这类题目解答的关键在于读通文意,抓住主要内容。细读文章可知,文段先从东野毕马车驾驭技术高却让马跑了,然后引出治国的道理。如,“臣以政知之”“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佚也”以及舜等人的例子,意在告诉鲁定公要体恤民情;从“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句中,告诫鲁定公要让人民安居乐业,才不会逃走的道理。最后,加以概括。

参考译文:

颜渊陪鲁定公坐在高台之上,东野毕在台下驾取马车。定公说:“东野毕马车驾驭得太好啦!”颜渊曰:“好是好啊,不过他的马快要跑了。”定公不高兴,就对左右侍奉的人说:“我听说道德高尚的人不会中伤他人。道德高尚的人也中伤他人吗?”颜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就把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的事禀报了鲁定公。定公跨过坐席站起来,说:“赶快驾车叫回颜渊。”

颜渊到后,定公说:“先前我说:“东野毕马车驾驭得太好啦!!您却说:‘好是好啊,虽然这样他的马却快要跑了。’不知道您凭借什么知道这种结果的。”颜渊说:“臣是根据治理国家的方法知道的。过去,舜善于用人做事,造父善于驾驭马匹。舜不让他的百姓用尽全力,造父不让他的马耗尽体力。因此,舜没有逃跑的百姓,造父也没有逃跑的马匹。现在东野毕驾车,上车时拉着马缰绳,使马的身体过于挺直了;又让马盘旋转动,慢行快跑,调服车马的要求太苛刻了;让马历经险阻到达远方,马已经精疲力尽了。已经这样了,却还不停地驱赶它,因此,我知道它一定会逃跑。”

定公说:“太好了,能稍微深一步讲吗?”颜渊说:“野兽被逼急了就会咬人,鸟被逼急了就会会啄人,人走投无路了,就会互相欺诈。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诗经》说:“手握缦绳如同编织一样松紧有度,两匹骖马就会像跳舞一样欢快自如。”说的就是擅长驾馭的道理。”定公说:“是我错了。”

十三、(2018·江苏宿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4 分)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 “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①,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②,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③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日:“朕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岂非为善者福祚④延长,为恶者降年不永?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此亦帝王深耻也。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选自《贞观政要·卷三》,中华书局2016年版,有刪改)

[注]①合契:对合符契,这里引申为符合,投合。②钳口:闭口不言。③可:岂,哪。④福祚(zuó) :福禄,福分。⑤降年:天赐予的年龄,寿命。⑥颜、闵:指孔子的两个学生颜回和闵,他们以德行修养著称。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 分)

⑴若主纳忠谏( ) ⑵寻亦诛死( )⑶无为后所嗤( ) ⑷以匹夫比之( )

【答案】⑴接受 ⑵被杀 ⑶后人 ⑷凭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课外文言词语解释一方面可以与我们学过的课文进行联系对比,寻找合适的释义,如第(1)题可以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纳”应为“采纳,接受”之意;第(4)题“以”可以联系《曹刿论战》中的“何以战”, “以”应为“凭借”之意。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自己平常的积累,同时联系上下文进行推理释义。如第(2)题中“诛死”根据经验可知“诛”有“杀死”“讨伐”等义,联系上文“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遂至灭亡”及此处的“亦”即可确认,隋亡,虞世基等人也无法独活,因此“诛”在此处应与“死”同义,作动词杀死讲,此处引申为被杀;第(3)题“无为后所嗤”联系上下文可知该句意为“不要为后人所嗤笑”,因此“后”应解释为“后人”。

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答案】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阅读句子,判断其大意,本句可以大致理解意思为“我总是将这件事作为借鉴警诫,经常害怕自己做得不够,被人所嗤笑”,据此可以正确断句。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

⑴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2分)

⑵此亦帝王深耻也。(2分)

【答案】(1)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 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2)这也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愧的。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文言句子翻译一般考查特殊文言句式及重点字词解释,其中重点文言字词又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重点文言词语的释义等。考生应熟练掌握文言特殊句式的辨认方式及课内重点文言词语的用法和释义,同时,联系自己平常的知识储备,联系上下文,对课外文言词语进行大胆合理的猜测。(1)根据上下文关系,确认文中重点字词及释义分别为“君”,君主;“国”,江山;“全”,保全;“家”,家族。(2)据“也”可知此句是判断句,同时确认重点字词及释义为“耻”,羞惭之心,此处为名词意动用法,感到羞惭。

10.选文中唐太宗对侍臣说的话体现了哪些治国理政的思想? (用自己的话概括) (4 分)

【答案】君主能接受忠言,虚心纳谏,臣子能直言进谏,要施行仁政,关爱百姓。(围绕这几方面答题即可)

【解析】由第一段“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可得出君主应该接受忠言,虚心纳谏;臣子应该直言进谏;由第二段“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为善者福祚延长”可得出君主要施行仁政,关爱百姓。

参考译文: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君臣本应共同安定天下,安危与共。如果君主能接受(臣民)忠诚的谏言,臣子能够直言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这是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的。如果君主自身贤明,而臣子却不匡正辅佐,想要国家不危难灭亡,是不可能的。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单独保全自己的家族。像隋炀帝(,他为人非常)暴虐,臣下不敢进言,终于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最后隋朝灭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这个惨痛的教训离我们并不久远,我和各位大臣哪能不谨慎,不能被后人所耻笑啊!”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周朝与秦朝刚得到天下的时候,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一样的。但是周朝推行仁政,积累功德,所以能够将自己的基业保持八百年。而秦朝肆意骄奢淫逸,喜欢施行刑罚,所以只经历了两代帝王就灭亡了。这难道不是施行仁政可以延长国运,施行暴政可使国运衰败吗?我又听说桀、纣虽为帝王,(但是)即便与平民作比,平民也认为自己受到了羞辱;颜回和闵虽是平民,但与帝王作比,帝王也以此为荣耀。这也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惭的。我时常用这些事对照自己的行为,并经常告诫自己,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足,被人嗤笑。”

中考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中考语文之课外文言文阅读真题精解”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2019中考语文:全国各地课外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 做一遍稳增10分

2019中考语文:全国各地课外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 做一遍稳增10分

文言文阅读,中考,文言文,语文,同学们,能力,孩子,选文,课内,汇编,特点,知识,知识点,篇幅,题目,题型,全国各地,字词解释,更多精彩内容,上平,上册,主旨,人教版,再加,全套,句子,原则,单元,发消息,大坑

2012-08-17 #短篇故事

2020广东中考语文真题解析:作文接轨高考有新意 阅读显家国情怀

2020广东中考语文真题解析:作文接轨高考有新意 阅读显家国情怀

生活,古诗文,乐趣,文化,文言文,文章,文本,选材,题型,教育,立德,实用类文本,家国,中学语文,使命,中考,主题,作文,情怀,形式,文学类,树人,语文,语言,课内,训练,文化传承,语文教育,富贵不能淫,中汉

2018-10-11 #故事会

备战2017中考语文: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五

备战2017中考语文: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五

A.,B.,C.,D.,晏子,薛谭,同列,楚王,译文,用法,吕蒙正,富贵,文征明,秦青,中加,句子,平生,水土,相知,语气,有朝士,秦青弗,所固有,参知政事,大进,世人,书法,加点,千字文,参政

2020-05-20 #故事阅读

初中语文常考及中考十篇经典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释

初中语文常考及中考十篇经典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释

注释,句子,原文,意思,文段,文言文,题目,文言,标题,文言文阅读,赵襄子,赵襄主,项王,主要内容,实词,齐王,丁氏,沛公,使者,意思是,把这个,仔细分析,全文,同学们,咸阳,图书,字词,方法,淳于髡,穿井

2010-03-18 #故事会

2019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2019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A.,B.,C.,D.,蒋琬,杨敏,中考,东曹,前人,语文,枝节,犍为,香气,主管,不正确,文段,牡丹,法纪,资治通鉴,在那里,独爱,香远益清,不蔓不枝,亭亭,众人,古人,加点,大司马,戏言,必死

2020-09-26 #故事大全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100篇(附答案) 想考高分 不得不看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100篇(附答案) 想考高分 不得不看

文言文,初中语文,同学们,中考,全文,问题,老师,课本,小技巧,别让,作用,事情,会分,做题,同学,基础,后悔药,多音字,字音,异读,废话,干货,意义,想法,文意,技巧,接招,文章,生涯,更优

2014-05-24 #小故事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04文言文阅读试题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04文言文阅读试题

弘微,圣人,不正确,南曹,先生,文言文,王充,许将,谢贞,天下,句子,奎尼,诸侯,加点,尚书,阮氏,方成,李宝,童幼,分析,现代汉语,作者,原文,叔父,后主,大姓,始皇,李氏,论语,诸子

2015-08-11 #小故事

2019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2019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A.,B.,C.,D.,蒋琬,东曹,枝节,香气,杨敏,不正确,前人,牡丹,犍为,在那里,独爱,香远益清,不蔓不枝,亭亭,众人,加点,文段,戏言,必死,意思,枝蔓,素性,言论,远播,主管,笔直地

2020-09-25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