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人均纯收入翻70多倍!一起听听福建“五无”特困乡“摘帽”故事

时间:2009-09-18

福建有个乡村30多年来从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变成商铺云集、游人如织的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

提示:本文共有 567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2 分钟。

福建有个乡村

30多年来

从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

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

变成商铺云集、游人如织的“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

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70余倍

它就是——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

7月20日下午,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首次将省级发布平台下沉到乡村一级,在下党乡举办福建省“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主题记者见面会,邀请下党乡基层一线的6位干部群众代表与记者朋友以及广大网友见面,讲述摆脱贫困的下党故事,让大家找到摆脱贫困的中国密码。

记者见面会现场。人民网 焦艳摄

下党有今天,皆因路“通”

分享人:项忠红 下党乡党委书记

项忠红是下党乡党委书记,她对下党乡的变化看在眼里。

项忠红介绍,下党是宁德最迟设乡的乡镇之一,也是福建省唯一的“五无”特困乡,那时的下党是“贫困”代名词,最显著的标志是当时没有一寸公路,群众生产生活全靠肩挑背驮,甚至怕把猪养太肥了抬不出去卖,年轻人纷纷奔走他乡谋出路。

项忠红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三进下党,访贫问苦,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下党的公路、水电建设等,希望下党在脱贫发展中更新观念、拓展思路。

下党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定地走出了一条属于下党的发展之路。如今下党开通了5条通乡公路,省道S207线寿宁下党至尤溪段公路有望于今年国庆期间通车。

路通了,产业活了,游客来了。

2015年初,下党抢抓机遇,注册“下乡的味道”品牌,植入消费扶贫理念,开创了全国第一个扶贫“定制茶园”,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安装可视化终端解决了从茶园到茶杯消费盲区的问题,向全国募集爱心茶园主。

这几年,下党深化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把全乡的茶农都纳入合作社管理,一方面保证了茶叶品质,另一方面保证茶农可享受高于市场价20%的茶青溢价补助、参与公司年终利润分红。

令项忠红倍感骄傲的是,今年除了春茶联合社累计向农户发放春季溢价补助款61.6万元外,下党“定制茶园”扶贫模式入选国务院扶贫办向全国推广的12则精准扶贫案例;“下乡的味道”项目先后入选“2018年网络扶贫优秀案例”“第二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

项忠红介绍,近些年,下党整合自身旅游资源,着力发展乡村旅游,这里有习近平总书记“三进下党”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有国保单位贯木拱廊桥单拱跨度世界最大的鸾峰桥,还有“百口同堂、五代同居”的优良家风、“功在家国”的爱国情怀......下党绿水青山、人文历史开始显现旅游价值,仅2019年到下党游客就达18万人次以上。

游客的到来催生了一批农家乐、民宿和旅游业态的发展,很多年轻人返乡发展,也吸引了一些有识之士到下党创业。下党现有民宿20多座200多个床位、农家乐9家可同时接待1200多人。

2018年下党“摘帽”了。目前,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117户508人全部脱贫;2019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4777元,是1989年的70多倍。当家门口的道路越来越宽,产业越来越多元,收入越来越高,下党的乡亲们不时会发出感慨“现在是修大路致大富的好时代”!

下党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分享人:刘明华 下党乡退休干部

刘明华,是下党乡原党委副书记,与下党结识至今已经33年。今天,他分享了3个时间节点故事,带领大家感受“滴水石穿”的变化。

1989年,下党迎来蝶变。

1987年10月,刘明华被当时寿宁县委选派到下党村开展建乡前期筹备工作。“当时我对下党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人畜混居,村里通往外界没有公路,百姓生产、生活全靠肩挑背驮。没有电灯,百姓家里用火篾、油盏照明。人均年纯收入不到200元。”

刘明华说,当时寿宁县城到下党,需要坐车到下党隔壁的平溪,然后从平溪的上屏峰村徒步爬数座山头,走过约15公里、花费约3个多小时,才能到下党。

偏僻、贫穷的下党从1989年开始迎来蝶变。

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乘车近3个小时、步行2个多小时,冒着酷暑到下党乡访贫问苦,帮助解决发展难题。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当年下党最迫切解决的第一件大事。宁德地委支持下党乡建设资金72万元,其中32万元用于公路建设、40万元用于建设电站,以解决无公路、无电问题。

当时下党乡亲既激动又兴奋,纷纷感慨“下党有希望了,有钱什么事情都好办”。1989年7月26日、1996年8月7日,习近平同志又两次来到下党,协调解决下党建设发展难题。

刘华明说,“三进下党”,体现的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脱贫工作始终如一的关注重视,对于百姓生活的深深挂念。这是下党乡亲最大的福祉。

2000年,下党陆续开始涌现一批又一批的致富能人。

杨尚标是其中的典型人物。2000年,杨尚标种植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建起茶叶加工厂,年纯收入11多万元,当上了村主任,带领村民奔向脱贫致富之路。

那年以后,下党乡亲们除了种植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还有的乡亲外出开起超市、办起工厂等,不断扩宽致富门路。可以说,那时在下党,有了“产业”的概念,为后续下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8年,下党脱贫“摘帽”了,“我们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封信”。

“去年7月,怀着感恩之心,我们几个乡亲合计,要给习近平总书记写封信,向他报告下党脱贫的喜讯。”

刘明华说,没想到,信寄出去后,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回信了。他祝贺下党乡实现了脱贫,勉励乡亲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下党的变化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立制”“扶智”“扶志”脱穷帽

分享人:吴通华 寿宁县委报道组负责人

吴通华,是生在下党、长在下党的一名新闻工作者,今天,他分享了3个关键词故事。

第一个,是“立制”。

吴通华讲了一位驻村干部的故事。

2004年,吴通华到下党乡上党村采访,一位驻村干部的话让他深受触动:“我终究是要走的,但留下什么东西呢,当然最好的就是制度。”

这位干部用行动做了证明。驻村后,他狠抓党支部堡垒建设,加强村两委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推进村务管理制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还建立并健全村两委议事制度、财务制度和工作制度,大事集体研究,改变以前“村官不理旧账”的做法。

三年之后,上党村水泥路通了,村变美了,人变勤了,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也带动了下党乡的其他村落进行制度建设。

第二个,是“扶智”。

扶贫必扶智,扶智是拔穷根前必须要迈过的一道坎。

早些年,吴通华在下党目睹了这样的一幕:一些偏远山村群众生病了,家人没有送他上医院,而是请所谓的“法师”到家里来“驱魔”,钱财花光了,人也病死了。这些愚昧、迷信的做法让原本贫困的家庭、村庄雪上加霜。

近年来,吴通华注意到,当地党委政府把扶智和治愚摆在工作的重要议程,狠抓教育事业,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师资金队伍力量,每年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普及乡村图书室、举办“乡村课堂”、电商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贫困群众破除各种陋习、转变思想观念、弥补智力短缺的问题。

此外,在寿宁县开展“千名干部走千家访万人”活动中,挂钩结对帮扶干部不仅送去扶持资金,还通过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勇气。

第三个,是“扶志”。

因为“扶志”,下党更多村民摸到了致富门路。

在下党乡杨溪头村,农民罗兴堂早年困守几亩农田和茶园,收入很少,一家人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他向农信社申请一张5万元的精准扶贫卡,种植了20亩锥栗,15多亩金观音、金牡丹等新品种茶叶。3年后,罗兴堂的收入与以前大不相同,茶叶从原来的每公斤只卖2至4元到每公斤卖到20元至40元,比原来的多出十几倍,终于摘掉了贫困“帽子”。

在下党困难群众中,“等”“靠”“要”的思想已成为过去,奋斗、创业成了主旋律,一步一个脚印走出脱贫路。

返乡创业6年,成致富带头人

分享人:王明秀 寿宁县民宿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王明秀,今年39岁,是下党乡下党村的一名返乡创业青年。返乡6年间,他与团队一起创办茶厂、打造“下乡的味道”品牌,开创了全国第一个扶贫定制茶园,开办“下党的味道”农家乐、巧媳妇咸菜馆等,带动群众增收。

王明秀坦言,创业并没有那么简单。“刚回到村里,也摸不着要做什么,直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曾守福叫我去参加全国致富带头人培训后,我才有了创业助农思路。”

怎么助农?在下党,最多的就是茶叶,但是全乡没有一家茶厂。为了改变村里历来茶贩低价收好茶的困境,王明秀与几位村干部商量后多次后,决定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创办蓉党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茶叶公司和加工厂,还注册了“下乡的味道”品牌商标。

然而,新模式一启动,很快就遇到难点。统一管理、采摘、收购“一条龙”运作方式对农户来说太过新颖,第一年,王明秀只吸纳了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30户茶农加入合作社。

“由于我们都按比市场价贵一些的价格收购社员的茶青,经过一年尝试,这59户都受益了。”王明秀说,看到“吃螃蟹”的人获得回报,第二年,全村剩下的50多户都纷纷入社。那一年,茶园种植规模也达到了600亩。此后,他还推出中国首个可视化扶贫定制茶园项目,吸引很多企业来租茶园。

6年来,王明秀通过打造“下乡的味道”这一品牌,使每亩茶园的收入从2000多元增加到了6000元,社员收入翻倍,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以上。入社的31户贫困户全部脱了贫,其中26户还盖起了新房子。

今年,寿宁县出资把王明秀团队的茶厂收为国有公司来运营,吸纳全乡10个村的茶农入社,将定制茶园可追溯系统安装推广到全乡3800多亩,社员增加到609户。

有党和政府帮助,再难也能挺过去

分享人:但利 下党乡下党村村民

“这几年如果没有党和政府、各位领导的关心帮助,不敢想象,像我这样的家庭,日子该怎么过下去。”但利回忆起自己从贵州贵阳嫁到下党乡下党村这二十几年的生活,感触颇深。

“尤其是1998年,当时真觉得就像天塌下来一样。”但利说,那一年,先是小叔子患癌去世,没多久,婆婆也被确诊癌症晚期,为了满足婆婆回下党养老的心愿,但利丈夫提前回乡建新房子。然而,在一次做工时,因为不小心从楼上摔下,原本右手残疾的丈夫摔断了腿。

屋漏偏逢连夜雨。但利说,“当时到了医院,看着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的老公,想着家里生病的婆婆跟三个还不懂事的孩子,常常晚上一个人偷偷流眼泪。”

丈夫出院后,一家人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想法回到下党。“那时候看病基本花光了所有积蓄,我们回来没有工作,还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老公刚出院还只能躺在床上,就我一个人照顾全家老老小小,好几个月连一分钱的收入都没有。”

下党乡了解到但利一家的困难后,把他们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很快给一家人都办了医保。“换了医保用药,婆婆一个月药钱从原来的两万多变成了几千块,大大减轻了我们家里的负担。”紧接着,乡里还帮但利跟县里的新华书店协调了在村里书店卖书的工作,还能照顾到家人。

有了工作,加上低保,但利一家的生活慢慢有了起色,但党和政府的帮扶仍在继续。

寿宁县安排一名干部挂钩但利家,定期走访,帮助解决生活困难;政府还提供了6.1万补助,有了这笔钱,但利一家搬进了新房;但利的大女儿考上大学,还能享受政府助学金;每年家里还能领到几笔固定帮扶资金。

“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我们家也终于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

摘帽后,但利一开始还担心一些待遇会被取消,而实际上,党和政府提供的帮助却越来越多。

“去年乡里给我安排了一个公益性岗位,帮忙照顾古村一条街店铺卫生,让我又多了一份收入;乡里照顾我老公手脚不便,没法干体力活,打算教他画画谋生;今年更是把我们一家都纳入合作社带动增收,生活是越来越有保障,日子也越过越有希望。”

但利一家对于这些帮助,非常感恩。“有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再难也挺得过去;有党和政府给我们引路,更好的日子还在前面等着我们,只要肯干一定能够致富奔小康。”

为投身家乡建设积蓄足够力量

分享人:王雨昕 下党籍北京大学在校学生

王雨昕是下党人,但从小在寿宁县城长大,因为奶奶和叔叔生活在下党,她时常回到下党。

她对下党的印象很特别,对下党的感情也很特殊。

回忆起小时候每次回下党前,她有“两怕”。一怕坐车,因为铺满黄土的公路弯弯曲曲,一趟车下来胃里早就翻江倒海,遇上下雨天,道路还泥泞不堪,更让人头晕目眩;二怕进屋,奶奶住的老房子破旧,陈年木地板也经不起踩,不知道一脚落下去会有什么后果。

“奶奶告诉我,在我父亲还是孩子的时候,家里更贫困。爷爷早年去世,家里失去顶梁柱,为了供孩子上学,奶奶四处揽活,省吃俭用,到了‘家徒四壁’的境地。”

这些年,下党的面貌焕然一新,王雨昕对下党的印象变成了“次次回老家,次次有变化”。

以前的黄土公路变成了柏油路,寿宁县城到下党的车程从3个多小时缩短到1个半小时以内;老房子做了修缮,门前沿河的公路修建了护栏,房后的小道重新铺了石板;室内卫生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厅堂干净敞亮;叔叔还在内村建起新房子,各种家具家电一应俱全......

随着下党红色旅游的开发,展览馆、茶馆、客栈等设施相继建立,文昌阁、鸾峰桥内涵更加丰富。王雨昕说,现在假期回下党,不再感到无聊,而是有处可去,有知识可学,有精神可体悟。

吃水不忘挖井人。作为一名从下党走出来的大学生,王雨昕深知家乡对发展的迫切需求,虽然已经脱了贫,现在还要致富,还要跟进文化、卫生等多方面的建设。她说,要实现农村振兴,非一日之功,需要“滴水穿石”的精神,需要几代人的奋斗与传承,需要代代青年投身家乡建设,为发展注入源源活力。

“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比父辈要好得多,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跟随博览五车的教授老师学习,开拓广博的视野。因此,我们更应当把握住学习机遇,把自己培养成学有所成的青年知识分子、蓬勃向上的有志青年,为投身家乡建设积蓄足够力量。”王雨昕说道。

不忘初心,砥砺奋斗

过去的下党,一步一个脚印走出脱贫路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如今的下党,站在新的起点上

行稳致远,谱写乡村振兴发展新篇章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编辑:杨韵、赖旭华

微信合作联系:0592-5506191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人均纯收入翻70多倍!一起听听福建“五无”特困乡“摘帽”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人均纯收入翻70多倍!听听福建“五无”特困乡“摘帽”故事

人均纯收入翻70多倍!听听福建“五无”特困乡“摘帽”故事

下党乡,习近平,王明秀,寿宁县,扶贫,茶园,发展,公路,茶叶,吴通,王雨,收入,建设,乡村,党和政府,全乡,味道,总书记,贫困户,利一,合作社,定制,干部,群众,工作,生活,奶奶,婆婆,家乡,故事

2008-01-14 #故事会在线阅读

人均纯收入翻70多倍!一起听听福建“五无”特困乡“摘帽”故事

人均纯收入翻70多倍!一起听听福建“五无”特困乡“摘帽”故事

下党乡,习近平,王明秀,寿宁县,扶贫,茶园,发展,公路,茶叶,吴通,王雨,收入,建设,乡村,党和政府,全乡,味道,总书记,贫困户,利一,合作社,定制,干部,群众,工作,生活,宁德,奶奶,婆婆,家乡

2012-07-07 #小故事

从种茶到制作白茶饼—扬州企业家周善红帮扶福建特困乡脱贫的故事

从种茶到制作白茶饼—扬州企业家周善红帮扶福建特困乡脱贫的故事

周善,茶园,村民,爱心,附加值,下党乡,定制,茶叶,绿茶,红茶,企业,寿宁县,福建省,扶贫,存放时间,万顺集团,越高,不断扩大,产业,内生,全国,动力,江苏,市场,积极性,面积,发展,人均纯收入,销售期,李振生

2015-07-12 #故事阅读

江西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 华屋村人均纯收入达1.36万元

江西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 华屋村人均纯收入达1.36万元

华屋,村民,老屋,发展,好日子,贫困户,长塘,余人,杨庚,度假村,景区,泡菜,游客,生态,胡艳,黛瓦,长塘村,井冈山市,企业,信念,全村,分红,南昌市,山水,古韵,合作社,小康,故事,村史,村里

2013-12-24 #短篇故事

一个真实案例 为你解答意外保险死亡赔偿标准

一个真实案例 为你解答意外保险死亡赔偿标准

网吧 意外保险 赔偿标准 死亡赔偿金 学生 事件 农村居民 所在地 诉法院 不幸 司法解释 周岁 数据线 手机 情况 收人 案例 条规 标准 电话 人均纯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生申 高中学 时候 双方 借口 大碍 城镇居民 家长

2020-04-28 #短篇故事

我的扶贫故事

我的扶贫故事

运河,韩庄村,配偶,工作,麻屯镇,小女儿,人均纯收入,女儿,愁容,满面,扶贫,种植技术,被评为,第一书记,好的,区位,全村,一家人,信息,党和国家,党政,党和政府,初识,养家糊口,工业,家畜,在校生,协保,地方,好日子

2008-06-08 #长篇故事

我的扶贫故事!

我的扶贫故事!

运河,韩庄村,配偶,工作,麻屯镇,小女儿,人均纯收入,女儿,愁容,满面,扶贫,种植技术,被评为,第一书记,好的,区位,全村,一家人,信息,党和国家,党政,党和政府,初识,养家糊口,工业,家畜,在校生,协保,地方,好日子

2020-03-12 #经典故事

「讲脱贫故事 晒幸福账单」杨林珍:我搭上了致富“顺风车”

「讲脱贫故事 晒幸福账单」杨林珍:我搭上了致富“顺风车”

马铃薯,贫困户,杨林,岚县,收入,农民,河口乡,河口村,党和政府,土豆,我家,王卫斌,薄田,产业,家庭,基地,政策,油料,科技,科学,群众,亩产,销售,人均纯收入,帮助村民,就达,巴巴,生产基地,花费了,农业机械

2009-02-04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