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今天 北大清华如何讲思政课

时间:2008-11-28

在这门极难选的思政课上,学生所面对的挑战比肩专业课:一学期的基本阅读量大约是300页,如果想要拿高分,往往需要配合小组主题进行7本书左右的扩展阅读

提示:本文共有 615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3 分钟。

“思政课不是单一讲述,要让学生直面困惑,再去解惑”

在清华大学每学期的“选课大战”中,学生往往会把手里唯一一个“第一志愿”投给他们最想选也最难选到的课程;而李蕉老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即使填报“第一志愿”,也很难选到。

在这门“极难选”的思政课上,学生所面对的挑战比肩专业课:一学期的基本阅读量大约是300页,如果想要拿高分,往往需要配合小组主题进行7本书左右的扩展阅读。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蕉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课

更高的挑战度,带来了更强的收获感。“革命为什么曾经会失败?国民党为何占得先机却未得善果?农民究竟为什么会支持中国共产党?怎样如实地看待新中国的光辉成就……”通过小班讨论和大班评述,同学们将道理越辩越明。

“这门思政课绝对不‘水’,是一门响当当的‘硬’课。”来上课的大一新生这样评价。课堂上,同学们可以看到诸多鲜活的一手档案,如清末江浙的“人口调查”公文、民初国会的议员背景明细、五四档案、1936 年日军绘制的“中国物资流动图”;也可以读到多元立体的二手文献,如对鸦片战争的研究、对巴黎和会的探究、对陕甘宁根据地研究的国内外进展,以及 50年代中苏关系等。当学界各方观点和最新理论成果被客观呈现在眼前,学生经过讨论、思考和分析,对“大道理”的“信”也变成了“真信”。

在信息时代,教师和书本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权威来源,海量的信息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李蕉认为,只有通过“以理服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筛选辨别、加工处理信息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落地,有所实效。

她把中国近现代史分为两大板块,前一个板块是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部分,后一个板块是有中国共产党的部分,即“实验组”和“对照组”,两个板块之间呈现相互比较的关系。在板块内部,后一节课与前一节课之间,不仅是按照时间推进的“纪录片”,而且是以理论支撑、以逻辑推演的“推理剧”。从第一周开始,老师的讲授与学生的阅读、研讨和报告便交织前进,层层深入,最后学生如拼图一般拼出一部完整的中国近现代史。

“历史是复杂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现代化的民族复兴道路,并非简单逻辑可以解释。”在讲解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的“大历史”时,李蕉以近代海关作为“小历史”,详细呈现被英国所控制的海关部门,通过哪些手法侵吞中国的国家利益,从而实现其经济掠夺的目标。由此,同学们逐渐理解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为中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也明白了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根本缘由。

“只有坚持内容为王,让形式服务于内容,思政课才能真正承担其价值传递的重要作用,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认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道路的历史与现实,从而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李蕉表示。

思政课的课堂不是单一的“讲述”,还要让学生直面困惑,再去“解惑”。“掉进去是挫折,爬出来是成长”,李蕉说,这个“爬出来”的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即使老师的学术渊博,在课堂上针砭时弊、深入浅出,但是其研究也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收获。所以,要让学生遇到困难,直至百思不得其解时,再开始“授业”和“解惑”;如果“太快”告知答案或方法,老师实际上剥夺了他们“掉到沟里面”的“权利”,学生的学习便不会深刻。

为了关注个体、加强反馈,李蕉招募成立了助教团队,在一个学期之内,利用课外时间与超过 200 名学生开讨论会、做读书沙龙,及时解答大家学习中的疑惑,关注学习的全过程。每一年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都有知识层面的更新和课堂设计的改进。这种“年年升级”的课堂使曾经上过课的学生主动请缨加入下一年的助教团队,为“课堂改革”出谋划策。

“没想到在专业课上有过昏昏欲睡的我,却从不愿缺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没想到期末 3000字的读书笔记,我会写到 8000 字;没想到我会给老师发邮件,请求补上思政总结课。”有学生在朋友圈如是写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关键词,都是自带流量的理论热点”

“原来思政课可以这样上!”

3月25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学校党委宣传部、北京大学电视台合作推出思政课视频系列节目“思政热点面对面”,每期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个关键词,师生共同讨论,直击理论热点。

北京大学对话类思政课视频节目“思政热点面对面”录制现场

“以人民为中心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两个‘中心’冲突吗?”“中国梦与美国梦有何区别?”“如何理解和看待法律中不合情理的部分”……节目中探讨的一些理论和现实问题,在高校思政课教师微信群里引发热烈讨论,有的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把抽象的理论从书本中拽了出来,融入到了现实中。”一些参与课程录制的同学表示,这种形式的学习解答了实际生活中的疑惑,解决了传统的思政课相对枯燥,有时甚至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培永作为策划者和参与老师,一直认同“学生为本、重在育人、内容为王、问题导向、创新形式”的思政课主张。“对于选题,就是要探讨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陈培永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核心关键词,比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以人民为中心、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从严治党等,都是“自带流量”的理论热点,每一个关键词的相关内容,都有值得深入思考的地方。“我们就探讨这些话题,每集探讨一个,把问题讲出来,把观点亮出来,更大程度增进社会共识和启发理论思考。”

“如何让车主维权不难?”“金融服务费是否合理?”“正常维权渠道有哪些?”在4月16日的选题策划会上,同学们针对近期舆论热议的西安奔驰车主维权一事,展开了多角度的思考和追问。

北京大学师生在“思政热点面对面”节目录制前进行选题策划讨论

“每期节目在录制之前,我们都会面向北大在校学生进行问题收集,让大家把自己心中困惑的问题写出来,作为节目的素材问题,然后再根据热度从中选择。同时让北大学生作为主持人,从学生想听的问题出发,鼓励大胆地问,善于追问,接着问、深入问。”据北京大学电视台主编陈波介绍,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相当犀利,比如“先富是否还能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宪法的不断完善和调整会不会使依法治国失去参照?”“中国梦是不是扩张梦、霸权梦?”“协商民主会否沦为‘花瓶’”等。

“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过程,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在很多人看来,热点话题谁都可以讲几句,甚至高谈阔论,但讲出新意难,讲得有吸引力难。“关键还是要靠深厚的理论支撑,要透过社会的现象、文字的表象挖掘阐释其内在的思想、背后的哲理,只在现象的层面上谈论是讲不出新意的,也不会有吸引力。”陈培永认为。

在谈论热点话题时,陈培永遵循“大问题小讲、小问题大讲”的原则。例如,有同学问“我们国家拿出600亿对外援助,这么多钱来解决我们自己的民生问题不行吗?”他就开始从一个家庭的开支分为几部分讲起,“大问题小讲”;有同学谈到“那么多共享单车造成资源浪费,是否与美丽中国理念相悖”,他要讲的则是生态环境与科技发展、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小问题大讲”。

有的时候还要学会“怼”。“有同学问,为什么有国外媒体会坚信国强必霸,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搞霸权主义。我第一句话就是,那是因为他们这样干过,他们打出一些冠冕堂皇的口号来推崇霸权,也认为别的国家都会这样。”陈培永说。

“理论是对时代课题的回应、是对现实问题的解答。讲现实必须有历史的观点。”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蚌珠表示,在该思政课参与过程中,有学生问“我们为什么强调走‘独特’的路,而不走发达国家的路?”这就需要讲清楚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让他们从历史和现实真正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还有很多现实问题,如腐败问题、基层治理能力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收入差距问题等等,不回避,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看待这些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会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张宇晶说,很多授课老师在这个平台上不再局限于“传道”,而是真正做到了“授业”和“解惑”。与传统课堂形式比,这次的课程可以说是“以短小精悍、只说干货的特点‘声入人心’”。

“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过程,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孙蚌珠表示:“最根本的是牢记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杨文佳)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孙代尧

1.如何深刻认识办好思政理论课的重大意义?

3·18座谈会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议、亲自主持召开的与一线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的座谈会,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座谈会上,总书记用了“千秋伟业”、“关键课程”、“不可替代”等关键词来概括办好思政理论课的重大意义。总书记特别强调,办好思政课站位要高、视野要广。要放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处于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关键时期的大视野中来审视,要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千秋伟业的伟大进程中来思考。我们培养人的目标要明确和坚定,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定位不能模糊。思政课是培根铸魂,引导青少年走正路的关键课程,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而且必须提升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思政课建设面临的现状有十分清楚的认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学校是前沿之地,不是象牙塔或桃花源。一些高校还存在思政课队伍短缺、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唯西方马首是瞻的学术评价体系等问题,甚至出现思政教育非学术、无学术等错误观点。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思政课建设,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2.怎样理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六个素质”或“六条要求”。第一是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只有自己相信,才能讲得有底气,才能让学生真信真懂;如果教师自己都是疑惑的,就不能释疑解惑。第二是情怀要深,要有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第三是思维要新,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学中可以批评不良现象,更要引导学生正面思考,要辩证地看,哪些是“树木”,哪些是“森林”。第四是视野要广,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第五是自律要严,向学生传递正能量。第六是人格要正。这六条,进一步明确了思政课好老师的标准。

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统一”中,第一个就是“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对此如何理解?

讲好思政课,政治性和思想性是前提,学理性是关键。思政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要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为学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经典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都是具有很强学理性和系统性的科学思想体系,要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讲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魅力,既要求教师“政治要强”,又要求教师“本领要硬”,兼具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讲到,思政课的术、学、道,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

大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课”和大学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如果大学的思政理论课仍然只是复述已有的文件内容和结论,没有新的知识支撑,学理性贫乏,就既不能使学生“解渴”,还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那就是自己的专业是学术,其它社会思潮也是学术,而思想政治理论是“非学术的政治”。思政理论课应该像总书记说的那样,“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通过“以学理讲政治”,达到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使青年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4.如何有针对性地讲好思政课,正面回应学生们对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关注?

思政课堂上,学生会提出一些有疑惑的、甚至尖锐的问题,讲好思政课不容易。思政课教师自律要严,不意味着不能讲问题。教师不能回避问题、绕着问题走,更不能批评学生提出问题,否则就会出现教师自说自话、无的放矢,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伤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017年5月,我作为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委员,到东北、河北十几家高校听思政课。在一个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堂上,教师讲到我们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学生们在讨论中提出,共产主义离我们很远,我们现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这么远,一个这么近,怎样理解两者是统一的?讨论结束后,我和学生们讲了我的理解。我举了一例子,田径比赛中有4×100米接力赛,跑好“接力赛”,既不能“抢跑”;也不能“后退”;更不能“掉棒”。体育比赛有接力赛,历史也有“接力赛”。实现共产主义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赛”,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跑好历史“接力赛”,我们既不能“抢跑”,搞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冒进”;也不能“后退”,回到僵化封闭的老路;更不能“掉棒”,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对共产主义前途丧失信心而走改旗易帜的死路。在历史“接力棒”的交替传递过程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所进行的实实在在的努力。所以说共产主义既是未来的理想,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学生就比较能理解了。

在思政课堂上,学生们会提出很多这样的问题,需要我们老师从学理上,从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中把道理讲明白、讲清楚。

5.怎样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

亲和力并不意味着以偏离思政课内容的教学形式来迎和、取悦学生,使思政课娱乐化、媚俗化,而是要求教师用学生听得懂、听得进去的话语讲清楚理论和道理,和学生形成情感交流和互动。

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时,讲过一句很有文采的话:纵观人类历史,把人们隔离开来的往往不是千山万水,而是认知上的隔膜。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在讲课中用了中国文化的一句经典: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牵手。这个“缘”就是认知。如果不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不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就不能形成命运共同体认知。这样,学生既能听得懂,又能听得进去,从而加深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思政课的亲和力也就有了。

事实上,习总书记的讲话和文章,都是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讲出了非常深刻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3·18座谈会讲话,就是一堂非常生动、非常有亲和力的思政课。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今天 北大清华如何讲思政课”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今天 思政课如何从我军文献中汲取营养

今天 思政课如何从我军文献中汲取营养

王冲,官兵,教育,指导员,政治,连队,干部,战士,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哨兵,思想,我军,时代,针对性,接地气,历史,教学,现地,思政课,实际,教育课,领导,于大海,不联系,思想政治,不法分子,个人,内容,历史文献

2013-11-11 #短篇故事

全国大学生共上一堂课 今天你看疫情防控思政大课了吗?

全国大学生共上一堂课 今天你看疫情防控思政大课了吗?

博士生导师,教授,法学博士,防控,直播,疫情,思政,全国大学生,后台,学院院长,讲师,社会,马克思主义,教授们,习近平,冯秀,王炳林,秦宣,医护人员,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利的,大明星,好的,新时代,清华大学,都会,人数,...

2014-03-21 #故事会

北大研学:清华北大研学旅行励志讲座

北大研学:清华北大研学旅行励志讲座

北大清华,专家教授,小营员,报告,专家,同学们,专业,励志,营员,方面,自主招生考试,中学生,为题,北京,全方位,内容,名校,大学,学者,怎样才能,崇高理想,心态,择校,政策,校史,文化,核心,精品课程,科学,热爱生活

2019-11-28 #长篇故事

清华北大励志故事

清华北大励志故事

贾作胜,清华,吉山镇,贾庄,山东师范大学,高职院,图书馆,保安,农家子弟,奖状,消息,村人,网络,鄄城县,从小就,一面墙,保安哥,参加高考,发挥失常,所熟知,山东菏泽,爱学习

2020-06-28 #小故事

清华北大励志故事

清华北大励志故事

贾作胜,清华,吉山镇,贾庄,山东师范大学,高职院,图书馆,保安,农家子弟,奖状,消息,村人,网络,鄄城县,从小就,一面墙,保安哥,参加高考,发挥失常,所熟知,山东菏泽,爱学习

2012-07-06 #经典故事

小伙痴迷清华 拒绝北大等名校复读8年放言不清华不读 结果怎样

小伙痴迷清华 拒绝北大等名校复读8年放言不清华不读 结果怎样

清华大学,好的,时候,清华,北京大学,学子,中国,人生,名校,大学,战场,时间,父母,老师,花掉,血汗钱,院校,仰望星空,北大,客观地,要学会,脚踏实地,吴善,蒙田,那得,马云,都会,浪费了,考上了,理性

2016-07-07 #长篇故事

高考励志故事:在北大跌倒 从清华爬起

高考励志故事:在北大跌倒 从清华爬起

李亮亮,老师,北大,父亲,熊正,李亮,鄂南高中,南街,成绩,高中,亮亮,教育,咸宁市,儿子,学校,经历,高三,李茂,李父,中国人民大学,郑州大学,清华,专业,办公室,同学,鄂南,总分,数学,红色,考试

2008-02-26 #故事会在线阅读

高考励志故事:在北大跌倒 从清华爬起

高考励志故事:在北大跌倒 从清华爬起

李亮亮,老师,北大,父亲,熊正,李亮,鄂南高中,南街,成绩,高中,亮亮,教育,清华,儿子,咸宁市,学校,经历,高三,李茂,李父,中国人民大学,郑州大学,专业,办公室,结果,同学,总分,数学,红色,鄂南

2018-12-27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