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对外和亲 是如何变成屈辱外交的?

时间:2008-06-28

头条百科给出的解释是,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外国出于各种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

提示:本文共有 409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和亲,是一个大家都不陌生的词。头条百科给出的解释是,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外国出于各种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

虽然不够权威,但基本上也说明,和亲的本质其实就是联姻,事实上往往还有财物的馈赠。

在唐朝以前的历史上,这种联姻并不鲜见。然而,在今人看来,和亲似乎总带着些许屈辱与不体面。

01 西汉的和亲政策

西汉初年,刘邦死后,吕后走到了历史的前台。一天,吕后收到了一封来自大漠的国书。

写信的是匈奴单于冒顿。冒顿为人极其自负,但同样很有手段。他杀父自立后,东败东胡,西逐月氏,使匈奴称雄于大漠和西域。后又在白登之围中大败汉军,从此汉帝国只能仰视匈奴。

而这封信中,冒顿同样表示了他的傲慢和无礼:陛下独居守寡,而我也独居孤独,不如你我联姻,共享欢乐(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吕后是一个冷静理智的政治家,面对冒顿的侮辱,吕后选择了忍耐。她回复了一封谦卑得体的书信,还有大量的礼物。

在这之前,刘邦在白登之围后不久,便已有和亲的举动。而在这之后,汉帝国更是确立了以和亲换取和平的基本策略。

以后的汉文帝和汉景帝都坚定不移的执行着这一项政策,汉文帝在位期间曾3次嫁宗女于匈奴,汉景帝期间和亲1次,甚至汉武帝初年也曾嫁宗女于匈奴军臣单于。

这便是汉初70年的和亲政策,也是中原王朝与游牧帝国首次长期且频繁的和亲外交。

匈奴具有天然的掠夺性,这种和亲换来的和平是脆弱的。在文帝和景帝年间,匈奴仍有至少7次较大规模的入寇。

因此,汉武帝年间,强盛的汉帝国不再与匈奴和亲,而选择了刀兵相向。然而,汉帝国的和亲政策,事实上并未终止。

汉武帝期间,虽然屡次拒绝了匈奴的和亲,却有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两次和亲西域大国乌孙的记录。

不仅如此,汉宣帝期间,汉帝国已经确立了对匈奴的全面优势,西域也已经臣服于大汉的脚下。而我们熟悉的“昭君出塞”却发生在汉宣帝之子汉元帝期间。

此时,匈奴单于呼韩邪已经亲自朝见汉元帝,明确表示了臣服。汉元帝竟元二年,在呼韩邪的一再请求下,汉元帝将宫女王蔷嫁给呼韩邪为妻。自此之后,匈奴对汉帝国的友好和臣服一直保持到王莽篡汉。

图:汉匈数百年,并不只有战争那么简单。

如果说,汉初70年的和亲政策,是在因为自身的弱小,而不得不采取的屈辱外交政策,那么,汉帝国强大、四夷臣服之后,为什么还要与匈奴与乌孙和亲呢?

02 汉匈双方如何看待和亲?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在汉初70年与匈奴和亲的过程中,汉帝国和匈奴都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和亲的。

首先是汉帝国方面。

汉文帝时,和亲政策已然确立。在针对如何解除匈奴威胁的问题上,贾谊曾经献“三表五饵”之策。其中一项策略就是用妇人音乐笼络匈奴降人,而另一项是让匈奴人在汉安家接受汉的文化影响。这几乎就是一个威力加强版的和亲策略,只不过是针对匈奴降人而不只单于一人而已。

汉宣帝时,萧望之也曾说,侵掠所获,岁巨万计,而和亲赂遗,不过千金。明确表达了和亲和战争,对于汉帝国的经济来说分别意味着什么。

从这里来看,汉帝国对待和亲的态度,更多的是当做一种手段和防范,在弱小时能换取一定的和平,在强大是也以更少的消耗,换取更大的利益。

好吧,我知道不管怎么说,你们还是觉得这是耻辱。

那我们再看看匈奴方面,是否含有侮辱汉廷的意思呢?

匈奴的历史没有汉帝国那么详细,但有两个事实,可以侧面说明这一问题。

其一,汉匈之间长达百余年的战争与和平,有大量匈奴人投降汉廷,也有大量汉将投降匈奴。那么匈奴如何对待这些投降的汉将呢?

答案是,让他们娶匈奴女子,在匈奴成家。大家所熟知的张骞、苏武被匈奴扣押期间都曾娶匈奴女子,张骞的匈奴妻子还曾与他共同回到长安,生活了数年。而对待高级别的将领,据说李陵和李广利娶的还是单于本人的女儿。

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回到长安,旁边是他的匈奴妻子和匈奴出身的副使

是不是有点熟悉?是的,贾谊刚刚的“三表五饵”恰恰也是这个策略。

其二,匈奴臣服以后,呼韩邪请求和亲,汉元帝同样同意了。此时匈奴已经臣服,也无力对抗汉廷,如果之前的和亲,匈奴真的有意侮辱,现在还敢请求和亲?如果汉廷真的感受到巨大的侮辱,汉元帝还能同意?

所以,事实上,和亲是汉匈双方都不能消灭对方或不愿意兵戈相见时,共同选择的一种和平外交的方式。

如果联系到与乌孙的联姻,则更能说明问题。解忧公主嫁到乌孙后,其子元贵靡为乌孙大昆弥,次子万年为莎车国王,长女弟史为龟兹王降宾之妻。很多西域小国,几乎是争相“求汉外孙”领导自己的国家或担任重要职务。

的确,汉初70年的和亲总觉得略带屈辱。但结合后来的和亲案例看,所谓屈辱也不是和亲本身,而只是因为汉帝国彼时弱小,只能被迫选择和亲,而且还要附赠大量财物。

而后来汉帝国有了选择余地时,仍然选择了和亲,说明了这一点。而且我们看到,和亲甚至成为汉帝国输出文化影响力的一种方式之一。而此时,主动权已经完全在汉帝国的手中。

虽然汉帝国最终完全征服了匈奴,但从这些事件来看,汉匈数百年,远不只有战争那么简单。而和亲,也是其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03 和亲的延续

后来历史的发展也证明,和亲作为外交联姻的绝佳策略,并不是子彧的臆想,而是历朝历代的共识。

因为两汉以来,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和亲依旧不绝于史。(备注:以下数据具不完全统计)

北魏曾有三次和亲周边的记录,对象分别是夏帝赫连昌、北凉王沮渠茂虔、柔然可汗郁久闾阿那瑰。北魏虽是鲜卑人所建,但一应仿中原王朝,与胡夏北凉、柔然的关系也如汉与西域各国、匈奴。

隋朝短短数十年,隋文帝和隋炀帝时期各有3次嫁宗女的记录,对象是东西突厥的可汗、吐谷浑可汗、高昌国王。

与汉齐名的中华帝国双壁之一大唐帝国,征服的四夷国家应当是最多的,而和亲的记录,似乎也是最多的。

唐太宗、唐玄宗在内的8位皇帝在位期间都有和亲的记录,而和亲的对象遍布吐谷浑、奚族、契丹、吐蕃,还有回纥。

这份名单中大约只有4位是皇帝的女儿,其余大多是与皇族血缘疏远的宗女。这几位皇帝的女儿出嫁的对象都是回纥/回鹘,而出嫁的时间分别是安史之乱和吐蕃攻唐。而历史上,帮助唐渡过这两次难关的正是回纥。

和亲不是一锤子买卖,唐帝国敢于大量以次充好,而且没有穿帮,似乎说明,很多时候,和亲的双方实际上并不那么在乎和亲公主的身份。那么,他们在意的是什么呢?

大约是公主们的嫁妆,价值不菲的财物,还有因此释放出的和平诚意。

隋唐的政治家们都明白,和亲+送礼,有时是最好的糖衣炮弹,甚至起到了军队不能起到的作用。

看来一直到唐,和亲都被视为和平外交的一项重要策略。那么,和亲是在什么时候被蒙上了一层屈辱的阴影呢?

04 和亲的变质和带来的困境

和亲的变质,发生在北宋。

恰恰是这个整体实力偏弱的王朝,孕育出了文官政治和儒家理学。很多游刃有余的施政策略,在他们眼里变成了非黑即白。

而理学贞节思想引导下,性已经渐渐成为公开场合的禁忌。那么,和亲自然也变成了屈辱外交,黑的不能再黑了。

两宋历史上,几乎找不到和亲的记录。但同时,两宋送出去的岁币,辽金夏得到了普惠,其数量大约也是是历代王朝最多的。

也就是说,以前是和亲+送礼,北宋不和亲了,直接送大礼。

辽金元等国,也不乏和亲的案例,然而到了明帝国这里,彻底变了质。

文官政治尤烈的大明帝国,以其“不和亲、不称臣、不纳贡”著称,然而,事实上,大明帝国的外交策略,似乎很简单,要么你服我,要么我打你。

那么,这并不意味着明比汉唐都要强盛。恰恰相反,缺少了和亲这一有效的和平外交润滑剂,大明帝国的边境,几乎是遍地烽火、持续不断。

对于草原帝国而言,生存物资的匮乏是必须要解决的。既然和亲断绝了,那么只能动手抢了。

这种持续的战争使得明帝国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休养生息。虽然洪武和永乐二帝因其王朝初创的兵威,屡次打败北元和后来的鞑靼、瓦剌。

但仅仅数十年后的宣德到正统年间,面对蒙古骑兵的骚扰,明帝国的北方边境就明显有些力不从心了。

而正统年间的土木堡之变、嘉靖年间的庚戍之变更是说明,游牧帝国频繁和持续的冲击带来的困境,并不一定比和亲所带来的“屈辱”更好承受。

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缺乏灵活外交的大明帝国,在蒙古和后金的双重压迫下,把边境一缩再缩,却仍旧需要维持难以供养的庞大军队。

明帝国的边境一缩再缩

这样的形势之下,明帝国还能维持200多年的国祚,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然而,连年的战争隐患和边境冲突,给帝国财政和军事上造成的压力,还是让明帝国难以应付,终于轰然倒塌。

而事实上,爱新觉罗得以建立大一统的满汉蒙帝国,除了明蒙数百年争斗,耗尽了双方的实力,更得益于满洲皇室与蒙古的联姻。

早在后金汗国时期,就有与蒙古联姻的记载,而清帝国入主北京之后,紫禁城的后宫之中,从来不缺少蒙古后妃,更不缺少嫁到蒙古的皇室宗女。

爱新觉罗皇室和蒙古王公之间的频繁联姻到了什么程度呢?据记载,“嘉道年间,科尔沁、敖汉、巴林部共公主子孙、台吉、姻亲3000余人”。好家伙,估计整个蒙古高原上的王公,都是清帝国皇室的姻亲。

而正是这种策略的正确实施,导致了清帝国在蒙古的稳固统治,达到历朝历代都难以企及的高度。

子彧说

西汉初年,冒顿原本可以拼尽全力,向彼时相对弱小的西汉发动军事进攻,说不定可以提前实现北魏+刘宋,甚至金+南宋那样的局面;吕后也可以选择奋力一搏,或许可以鱼死网破,事实上当时并不乏这样的言论。

但冒顿没有,吕后也没有,不仅是因为他们知道不能消灭对方,更是因为他们明白,军事从来只是政治的延续。既然不用战争就可以达到的局面,何必一定要战火连天?

这不是圣母情怀,而是现实利益最大化。

如果当时冒顿和吕后都做了明帝国和蒙古那样的选择,可以想象,汉匈边境,将会爆发持续而长久的战争。而谁也征服不了谁的情况下,两败俱伤是必然的。汉匈的结局,或许也正如明帝国与蒙古相争的结果一样,被第三方势力统统吃掉。哪里还会有大汉盛世?

没有一个人能一生健康,同样也没有一个帝国能保持永远强盛、全面压制。而和亲,正是保证帝国受伤时,有时间和精力抚平伤口;不能兼顾时,可以尽量做到专注其一;实力相当时,保持动态和平。

因此,和亲,或许白璧微瑕,但却十分必要,是政治联姻是实,却未必一定是屈辱外交。(完)

文/子彧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对外和亲 是如何变成屈辱外交的?”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中国近现代外交经历了一个从屈辱走向辉煌的历程。 1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中国近现代外交经历了一个从屈辱走向辉煌的历程。 1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中国,文信,外交,人教版,材料,所学,知识点,考点,分析,历史知识,五四运动,世界贸易组织,万隆会议,爱国运动,周恩来,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外交,联合国,会议,国防建设,经历,成就,方针,发展,中国近现代,经济全球化,重大举措,求同存异,...

2020-09-03 #故事会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对外战争之灵宝之战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对外战争之灵宝之战

哥舒翰,安禄山,潼关,唐军,舒翰,安思,杨国忠,叛军,的哥,事情,军队,手下,敌人,突厥人,李光弼,胡人,因为他,大唐,历史,命令,过程,安庆绪,郭子仪,王思礼,高力士,进攻,人家,伏兵,兵马,史书

2020-09-05 #故事会

中国历史上对外最强硬的是大明还是汉朝?

中国历史上对外最强硬的是大明还是汉朝?

对外,天子,大汉,壮举,国恒,强汉,明汉,武奋扬,秦汉唐,说吧,口号,中国,侵略战争,北京,军事实力,军国主义,匈奴,含金量,国门,国家,和亲政策,外国,孙子,感觉,态度强硬,强硬态度,惨败,结果,文字狱,户口

2013-06-20 #小故事

中国外战不给力?细数中国历史上13次对外战争 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中国外战不给力?细数中国历史上13次对外战争 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匈奴,中国,战役,突厥,朱元璋,这一战,吐蕃,大唐,万大,小勃律,历史,南越,可汗,欧洲,汉武帝,漠北,燕然山,霸气,俄罗斯人,匈奴单于,北匈奴,对外战争,丰臣秀吉,卫青,唐太宗,强汉者,左宗棠,战唐军,李朝,汉征

2008-08-16 #经典故事

历史故事:中国十大对外作战名将 你更喜欢谁

历史故事:中国十大对外作战名将 你更喜欢谁

萧何,刘邦,匈奴,名将,百姓,李牧,韩信,蒙恬,霍去病,功劳,赵国,使者,卫青,开国,抗击匈奴,汉武帝时期,中国,军事家,功勋,时候,门客,对外,万大,文臣,李靖,萧相国,汉初三杰,相国,上林苑,军需

2015-10-06 #经典故事

中国古代史上对外最强硬的5个皇帝 隋炀帝排第三 清朝无一上榜

中国古代史上对外最强硬的5个皇帝 隋炀帝排第三 清朝无一上榜

匈奴,态度,皇帝,杨广,秦始皇嬴政,帝王,唐太宗李世民,汉武帝刘彻,隋炀帝杨广,国都,外敌,时候,是非,突厥,高句丽,龟兹,古代历史,中国古代历史,凯撒,刘彻,安南,帝杨,明成祖朱棣,李世民,武帝纪,秦始皇,隋炀,天子,上许,中国

2020-01-16 #长篇故事

近代以来 中国外交经历了百年的屈辱历史 到新中国成立走上了独立自主

近代以来 中国外交经历了百年的屈辱历史 到新中国成立走上了独立自主

外交,A.B,新中国,同学,中国外交,事业,八十年代,史实,图片,序号,我国,近代以来,新中国成立,新局面,程充,七十年代,两国关系,中国,经历,屈辱,历史,丰硕成果,中美,二十世纪,会议,名称,因素,基本准则,外交史,情况

2020-06-11 #长篇故事

近代以来 中国外交经历了百年的屈辱历史 到新中国成立走上了独立自主

近代以来 中国外交经历了百年的屈辱历史 到新中国成立走上了独立自主

外交,A.B,新中国,同学,中国外交,事业,八十年代,史实,图片,序号,我国,近代以来,新中国成立,新局面,程充,七十年代,两国关系,中国,经历,屈辱,历史,丰硕成果,中美,二十世纪,会议,名称,因素,基本准则,外交史,情况

2020-09-05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