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社旗往事如风

时间:2008-05-03

01童年的吃食人生在世,无非吃穿二事

提示:本文共有 642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3 分钟。

"轻飘飘的旧时光就这么溜走,转眼回头看看时已匆匆数年……”这首罗大佑创作并演唱的经典老歌,它优美的旋律,以及颇具画意的歌词,把我的思绪慢慢地拉回到了曾经的旧时光。

01-

童年的吃食

人生在世,无非吃穿二事。毕竟“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里慌。”可就这一天三顿饭,到了我们这硬是减成两顿。过去我们村有句俗语“闫店岗,不喝汤。”不是不想喝汤,而是穷得没的吃。

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物资匮乏的岁月里,红薯是人们的救命粮。它是我们平民百姓赖以生存的主食。大米白面都是细粮,不是一般人家能吃得起的。只有来了主贵的客人,或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点细粮,平常能吃上花卷的人家也只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当年曾流传这样几句顺口溜:“红薯面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这墁到那墁,吃里是红薯娃;这家到那家,吃里是红薯干;这院到那院,吃里是红薯面;这屋到那屋,喝里是红薯糊嘟”。穷人家平常蒸馍连个好面头也舍不得使。刚蒸出来的黑窝窝,粘粘的、甜甜的也还凑合,放凉后馍又瓷又硬,能砸死狗。我们把这种纯红薯面馍称之谓"将军帽"。

母亲每次蒸馍的时候,总是捎带蒸几个红薯,并在后锅煮点红薯干,然后再搅点红薯面。现在想想那场面,简直就是红薯开会。勿庸质疑是:红薯养育了我们那一代命运多舛的人。回忆那些年曾经打过的嗝,一股子红薯味,兹溜糊辣地难受。

八十年代初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解散了“大和泥”、“大锅饭”的生产队生活,但人们的经济状况依然不佳。缺钱花的现实,一时难以改变。为了扭转这种尴尬的局面,每户人家都会喂一两头猪或一群鸡鸭来补贴家用。那时候的猪肉并不贵,但却不是我们寻常百姓家能吃得起的,偶尔吃一次也要掂量半天,甚至看看皇历是不是过节什么的。

一头猪要喂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出栏,两百多斤的肥猪也只能卖个一百多块钱。在我幼小的心里经常会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反正我们穷人也吃不起,倒不如让猪肉的价格涨得象暴风雨一样更猛烈些吧!也好让辛辛苦苦养它的穷苦人家卖个好价钱。正所谓"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的穷人思维模式,似乎影响了我那不成熟的思想。

“鸡蛋换盐,两不找钱”,那个年代鸡下的蛋,可以说是万能的。在农村,苦于没有进钱的门路,物物交换很常见。如大豆换豆腐、芝麻换香油、小麦换西瓜……穷人家鸡下的蛋,便成了最原始的物物交换工具之一。平常舍不得吃攒下的鸡蛋,妈妈会拿到供销社换一些生活中的必需品:比如大颗粒的青海盐,安阳生产的工农牌火柴,还有酱油醋之类的……偶尔也会带回来几颗大白兔奶糖,让我和弟弟能高兴好几天,嘴里那个甜到心里那个乐就甭提了。

小时候,农村一般是舍不得吃鸡蛋的,只有老人、孩子或者生病的人才有吃鸡蛋的特权。一般攒下的鸡蛋都要腌上,留作麦天、秋收冬种干重活时的吃食。

只有过生日的时候,妈妈才舍得给我们煮一个鸡蛋庆生。要么就是平常磕着碰着、受了什么委屈哭泣的时候,妈妈会哄我说:"小乖儿,别哭了,明早妈给你煮个鸡蛋补补亏。”我立马就会忍住疼痛、止住哭声,期待着明天那个补亏的鸡蛋早点到来。

拿着煮熟的鸡蛋,我会小心翼翼的把它剥开,生怕鸡蛋皮上带走一丁点的蛋清,确保整个鸡蛋完好无损地被我享用。此时此刻,鸡蛋便成了我舌尖上的美味,心灵上的满足。那时的我还不会去想人生在世唯有诗与美食不可辜负,只知道鸡蛋吃起来那叫一个香。现在的小孩什么没有吃过见过,你就是明早给他炖个小鸡吃也不指定好使。

02-

儿时的冬日

小时候的冬天,总是异常的冷,仿佛地球进入了冰河期一样。一进入冬季,东北风搅西北风不停地刮。接着,鹅毛大雪就纷纷扬扬地下,今儿下,明儿下,后儿还下。越是快到春节越是下个不停,积雪厚的时候能达一尺有余。整个大地好像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白地毯,气温低至零下十几度,天气异常地冷,积雪久久不愿融化。

漫天的风雪成功地把人们逼进了屋子里。人们都在家里围着火盆烤火。屋里的房梁和四壁都被熏得黝黑黝黑的。烟气通过亮窗出不及的时候,往往把人们呛得眼泪直流。婶子大娘们手里拿着活计,有的纳鞋底,有的上棉靴,有的合绳子,一年到头永远也没有闲下来的时候。叔叔大爷们则拿着旱烟袋,在烟布袋里来来回回地摁着。摁满后,凑着火盆里的火边吸边。再用手压压烟袋锅上未曾点燃的烟丝,看着他们巴哒巴哒、嗽嗽溜溜吸烟的样子,很是惬意。穷苦的人们围着火盆一边烤火,一边交谈着:"瑞雪兆丰年呢!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大家都在期望着明年能有个好收成。

到了晚上,睡觉总感觉被窝暖不热。过去的被里基本上都是棉布做的,经过印染浆洗之后有点硬。睡觉时,猛一挨身凉的很,颇有"布裘多年冷似铁"的味道。伸腿凉,蜷腿热,不由得常常想起妈妈给我暧过的热被窝。

那时候,乡下基本上没有水泥路和柏油路,都是泥巴路。每逄下雨天到处都是泥泞。到了冬天,冰雪消融的时候,如何成功地走到学校便成了问题。穷人家的孩子买不起胶鞋。小伙伴们都是穿着稍带胶性的球鞋,到教室后再换上妈妈做的棉靴。当然也有条件稍好的同学穿胶鞋。那个时候谁要是穿一双深腰胶鞋,嘎吱嘎吱走在冰天雪地里,人们都会投去羡慕的眼神,就象现在的网红一样倍受关注。

闫店岗村东头有个十来亩地大的池塘,每到夏天,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里边洗澡。然而,一到那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季节,水面上能冻十公分左右厚的冰层。这时候村里的小伙伴们,会不约而同地在上面溜冰玩耍。有推铁圈的、有打疲牛的、更有胆大的竟敢在冰上骑自行车。我生性胆小,只敢在边沿地带随便走走,看着中间追打嬉闹的同龄人羡慕不已。

临近中午,火红的太阳当头照。上面的冰层已稍有融化,出于安全的考虑,小伙伴们都恋恋不舍地上了岸。邻居家一异姓哥哥仗着"艺高人胆大",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俗话说得好"听人劝吃饱饭”,“识时务者为俊杰”。别人都劝他赶紧上岸,他愣是不听,最后成功的掉进了冰窟窿里。经过一番挣扎后,终于爬到了岸边,浑身已经湿透,冻的瑟瑟发抖,严然一副落水狗相。

回家后被他爹美美的揍了一顿,由于没有棉裤袄可换,他只好躲在被窝里取暧。老远我们都能听见他那略显委屈的哭泣声。那阵阵哭声,向其它胆大的小伙伴敲响了警钟——“滑冰有风险,入前须谨慎。”

03-

儿时的穿着

在那个年代,那个老鼠进屋转一圈,都会含着眼泪出来。睡到半夜翻个身,也会被自己穷醒。我们穷人家的孩子,冬天只有一套棉裤祆,里面也没有秋衣秋裤。过去的小孩鼻涕特别多,要是不管它,就能流到嘴里。棉袄袖子也常常被我们用来擦鼻涕,时间长了袖子明晃晃的,黑乎乎的,还硬得似铁。棉袄里面的棉花经常调皮的想出来崭露头角。“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就是我们那个年代穿衣的真实写照。也只有过年的时候,我们才会迎来一身新衣服。

一直到高中,印象中也没有穿过象样的衣服,更不要说换洗的。常常是一身衣服,从周一穿到周六。中间脏了也没的换,星期天回家洗巴洗巴,再从周一穿到周六。就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利用。遇到天阴下雨,晒不干,心里不由地就埋怨老天爷不睁眼,让我们这些穷人家的孩子没有干衣服穿。这种尴尬的局面,时常让我那小小的自尊心被羞辱得荡然无存。

更为难堪的是:在我相亲的时候,居然连件喝茶布衫都没有。为了给对方留个好印象,也为了自己穿得能够稍微体面一点,只好找同学拆借衣服,换着穿去应付差事。好在我们那个年代的姑娘并不挑剔,不太关注弟兄几个,家庭状况如何。只要两情相悦、勤奋能干,相中你这个人就行。要按现在姑娘们的标准,依我家当时的条件是不太可能娶到老婆的,也许到现在依然处于“活到老、找到老”的尴尬状态之中。

(饶良三高毕业留念,当年学友不多,因为学校濒临解体。看不到希望的同学中途退学成风,我们也算是坚持到最后的"学霸"。后排左三是本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陈旧的东西慢慢的都淡出了我们的视野。纺花车、织布机也不例外,这些古老的民间艺术也许在不久的未来将会失传。我老婆她们那一代,只是在过去做鞋的时候,需要用棉线加工的绳子才偶尔纺一纺,虽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已很少用。

母亲那一代人,刚好经历了它的繁盛时代。在过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村很少见到"洋布",全家人穿的戴的、铺的盖的基本上都是自制的棉产品。因此,织布纺花便和妈妈那个年代的妇女结下了不解之缘。

粗布衣一直伴随着我们整个童年和青年。虽然用棉线织成的粗布衣在我们的生活里渐行渐远,但它却像《卖火柴的小女孩》擦亮的那一根根火柴一样,无时无刻不点燃着我们内心深处那最柔软的温暖。

04-

儿时的住房

八十年代前我家住的一直都是草房。在那些屋漏偏遭连阴雨的年代,每逢夏季暴雨肆虐的时候,往往是外头大下,屋里小下,外头不下,屋里滴啦。为了接水,家里能用的盆盆罐罐都派上了用场。那时候农村的屋里没有水泥地,更不知道世上还有地板砖的存在,不接的话屋里恐怕能养鱼了。

年幼的我,时常望着外面不知停歇的大雨发呆。心里想着啥时候我们家也能住上瓦房就好了,不由地羡慕起同村那些有瓦房的人家,在这暴雨成灾的季节里,他们该有多幸福哇!

过天晴,是我虚荣心和自尊心接受考验的时候。别人家的小伙伴都出来撒欢揩鱼。而我却不得不在父亲的指挥下,去打麦场里拽麦秸,麦秸弄回来后便开始插补草房,就像电视上小女孩广告点读机的广告词一样“哪里漏了,补哪里。”还经常一干就是一天。上午补前坡,下午补后坡,不但承受着太阳的炙烤,还要承受着心灵上的煎熬。

我们先把麦秸上水弄湿,然后理顺,打成掐,再一摞一摞摆好,并在旁边,和上一堆泥备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父亲借梯子爬上房坡。先把腐朽的泥草去掉,露出里子。接着,我把整理好的麦秸递上去,父亲便从下往上一摞一摞铺好。然后,用一根桑叉齿把最上面的露雨的泥草拱起来,把新麦秸顺着拱起的缝隙插进去。最后,抽出桑叉齿,拍打平整后,再摊上事先和好的泥,抺在新铺的麦秸上,压牢拍实,以免被大风吹走。

每个夏天都要重复这些简单而繁琐的程序。可往往是“摁着葫芦瓢起来”这里不漏了,那里又开始漏。实再补不成了,就干脆大修全部整一遍。

穷人家,没办法,不补住不成啊!不由地让我想起唐朝大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多少年以后,我们家依然在踏着老杜的足迹,苦苦地追寻着那"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梦想。

我曾不止一次地问妈妈:“我们啥时候盖瓦房呀?”饱受风雨侵害的妈妈坚定地说:"等着吧,快了。”我知道妈妈心里也没底,她是在安慰我。不过父母的确在为我们能住上瓦房而努力着。

八十年代初在父母的努力下,我们终于住上了瓦房。在那个吃穿都成问题的年代,想盖几间瓦房谈何容易!我知道那一砖一瓦都浸透了父母辛勤的汗水。

小时候经历过的吃、穿、住、行、用,留给我们的大多都是一些苦涩的记忆。随着时代的发展,岁月的变迁,它们就像我们生命中的过客一样,匆匆而来,悠悠而去。又像瞬间消失在天际的美丽烟花一样,虽璀璨绚丽,却也只是昙花一现。回眸寻觅,终难再见!

时光荏苒,人生如梦。不知不觉我已成年,经历了四年军中的戎马生涯的我带着领导的关心,战友们的祝福,我又回到了那魂牵梦绕的家乡。

(汽车排三班战友,戴红花的为即将退伍老兵,后排右一为本人)

正所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唯一不同的是身边多了一个空空的行囊,望着母亲生前竭力盖的几间旧瓦房,心里凭空多了几分惆怅与忧伤,满眼都是酸楚的泪。

05-

捉襟见肘的窘迫婚礼

在我还没有退伍的时候,弟弟就结婚了,住的是我们家新盖的新瓦房。退伍返乡后,我就住进了原来的老瓦房里。过去弟兄多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老大结婚用过的房子,分家另立炉灶后,老二接着用。依此类推能娶几个媳妇,在过去的农村很常见不足为奇。当年哥哥结婚的新房,后来便成了我和妻子的新房,而且一住就是十年。

算起来我和弟弟是同一年结的婚,弟弟比我早几个月。对于贫穷落后的我们家来说,无异于创造了一个吉尼斯记录。没有人能想到,这么穷的人家一年之内娶了俩媳妇,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大家都是带着怀疑的眼神,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弟弟才结了婚,家里能用的已耗尽,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母亲在我当兵之前就已经去世,没有妈妈的操持,一切都显得那么凄凉与无耐。我是基本上没有花钱,就把媳妇娶到屋的。人家的姑娘都想攀个高枝,我老婆嫁给我,就如同"王宝钏嫁给了薛平贵″,应该算上下嫁。当时她们家在农村属于中上等水平,而我们家则属于“二妮鞋——不提。”人家不嫌弃咱家里穷、条件差,死心塌地的给咱过日子,人家都说是我八辈子修来的福气。

当时的四大件"三转一响”,我一样也没有能力置办。至到多年以后,才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和一台飞人牌缝纫机。所有的嫁妆都是她娘家操办的,包括棉花被里被表,按农村的习俗,这些东西都应该是男方置办的,她娘家还为她陪送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在我们村当时还引起了小小的轰动。

想起当时的场景,鼻子一酸,常常会流下愧疚的泪水。毫不夸张地说,我老婆就是那种娶到就是赚到的人。当她踏入我家大门的第一天起,她就设身处地的为我着想,努力为我挽回面子。

记得她嫁进来的那一天,一进屋看到的便是床上居然连一套新铺盖都没有,稿荐上放的是我从部队带回的行军被。妻子当时就傻眼了。短暂的愣神过后,赶紧招呼几个嫂子们把她娘家带来的新毯子、新被子给装扮上,以免等会被娘家人进屋看见寒碜。

06-

相濡以沫的婚后生活

多少年过去了,妻子提起此事总说心里不得劲,不把她这"村长"当"干部"。并在我面前唠叨着说:"谁家娃们结婚,床上连套新铺盖都没有。”我总是故意气她说:″我就是呀。“话虽这样讲,但她并不生气。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妻子还把她从娘家带来的新花被子给公公抱一双,给我一辈子单身的二伯抱一双,而这些被子和我们家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有时候我会故意逗妻子,当年那么多的富家子弟你不选,怎么会偏偏看我上这个一文不名的穷小子,是不是王宝钏住十八年寒窑的故事感动了你?妻子总是亳不掩饰地笑着说:"王宝钏的故事是很感人,但我并不是三小姐的命。穷没根,富没苗,只要踏实肯干,谁家也不会一辈子总受穷。不干的话就是躺在金山银山上,也会坐吃山空的。"听着妻子平淡无奇却让人很受用的对白,时常能够唤醒我内心深处一些激情澎湃的东西——那就是生命中的感动。

有一种孝顺和贤惠叫做无可挑剔。我妻子进家门时,妈妈已去世四五年了,她时常感慨地说没能和婆婆相处一场是她人生的一大遗憾。她一进家门就开始忙前忙后,孝敬老人、相夫教子。在她身上我总能看到妈妈当年的影子。

在和父亲相处的二十多年里,由于父亲脾气不好,她总是迁就忍让。有时还劝我说:"不要和咱叔一样,人老了就跟小孩一样。时不时地咱得哄着他,只要老人开心,他想咋着就咋着。他们受了一辈子苦没享过福,咱们不能气他,让他晚年幸福是咱应尽的义务。”妻子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送别父亲的那一天,她是哭得最伤心的那一个,哭诉着说;"老人走得太匆忙,还没有和他搁合够,是我们不孝顺没有伺候好你呀!"。一个儿媳妇能做到如此份上,真叫人无话可说,足可以感动天感动地,亲儿亲女又能如何。

儿子结婚时候照的全家福,如今老父亲已经作古,小孙女已经来到了大家庭

在我的人生有两次选择。一次是出生的选择,我们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父母,更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另一次是婚姻的选择,选对了自己后半生的伴侣,就等于是拥有了幸福。因为有爱才会觉得幸福。有这样一句话"人之所以会被感动,是因为他生活在爱之中"。我想这也许就是我时常被感动的原因吧。

轻飘飘的旧时光,在古老的留声机中不停地翻唱。回望来时走过的路,转眼已匆匆几十年,时间原来这么不经用。不由的让人们常常发出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感觉自己刚刚知道路往哪儿走就老了。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属于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再漫长,就让我们且行且珍惜吧!

作者简介:

李瑞生,1969年出生于社旗县太和镇闫店岗村。1988年毕业于饶良三高,90年入伍当兵四年汽车兵,目前在外跑运输。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社旗往事如风”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往事如风——四八八故事会

往事如风——四八八故事会

农夫,国王,故事,智慧,大臣,故事会,公爵,字据,讲故事,金子,陛下,女儿,牧人,孩子,乡巴佬,公主,吃饱喝足,大箱,尾巴,父母,犄角,百姓,补丁,驸马,鸽子,到现在,另一个,我们家,没听过,这个故事

2008-11-13 #小故事

网易云热评:青春如棋 落子无悔。往事如风 来了又走 走了又来

网易云热评:青春如棋 落子无悔。往事如风 来了又走 走了又来

网易,青春,青空,有你有我,都会,生命,会上,宴席,少年,对方,对面,时候,歌声,毫无关系,火车,终会,陌生人,过往,中会,上下铺,你一个,什么都,你在吗,你什么,往事如风,公交车上,喜欢的歌,喜欢你,我想你,我当然知道

2017-01-12 #故事大全

《我和高中体育生的爱情故事》作者:往事如风完结转载

《我和高中体育生的爱情故事》作者:往事如风完结转载

良心,我的头,李一,高二,您喜欢,文章,帅哥,下身,体重,分文,停下来,兴致,分班,喉咙,口腔,唾液,地址,插到,扶住,爱情,没羞没臊,楼主,理科,男人,身高,润滑,考验,生活,从高中,于是就

2013-09-15 #故事会

社旗县万德隆一层 松枝记社旗找工作 找人才社旗人才网社旗招聘网

社旗县万德隆一层 松枝记社旗找工作 找人才社旗人才网社旗招聘网

店长,店铺,小时,学历,年龄,排班,顾客,身体健康,消费,工作,职位描述,实际情况,具有较强,五官端正,工作时间,沟通能力,服务意识,吃苦耐劳

2020-05-24 #小故事

社旗县万德隆一层 松枝记社旗找工作 找人才社旗人才网社旗招聘网

社旗县万德隆一层 松枝记社旗找工作 找人才社旗人才网社旗招聘网

店长,店铺,小时,学历,年龄,排班,顾客,身体健康,消费,工作,职位描述,实际情况,具有较强,五官端正,工作时间,沟通能力,服务意识,吃苦耐劳

2020-05-23 #故事阅读

「社旗民间故事」蝎子山

「社旗民间故事」蝎子山

大成,韩大,那女人,媳妇,母亲,老头,蜘蛛,蝎子,眼泪,银针,婆婆,破庙,老太太,砍柴,朱师傅,大蝎子,小山,大嫂,女人,庙里,尾巴,很穷,擦擦,手帕,把手,日子,树林,翻墙,辈子,黑紫

2008-02-09 #长篇故事

社旗故事乡村“瞎话儿”——老猴精传说

社旗故事乡村“瞎话儿”——老猴精传说

老猴精,妇人,喜鹊,姑娘,女儿,母亲,猴王,山洞,屁股,村民,村人,母女俩,碾盘上,母女,碾盘,草堆,孙焕,众人,姥姥,娘家,猴子,怪物,意思,桥头镇,洞口,狂风,精怪,门户,邻居,到一个

2020-08-28 #故事会在线阅读

社旗故事乡村“瞎话儿”——老猴精传说

社旗故事乡村“瞎话儿”——老猴精传说

老猴精,妇人,喜鹊,姑娘,女儿,母亲,猴王,山洞,屁股,村民,村人,母女俩,碾盘上,母女,碾盘,草堆,孙焕,众人,姥姥,娘家,猴子,怪物,意思,桥头镇,洞口,狂风,精怪,门户,邻居,到一个

2020-08-29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