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茨威格《家庭女教师》:在孩子眼中 一切的单纯善良都应得到美好

时间:2008-02-24

这句话掉落在房间里,就像一个哀婉阴郁的音符飘到了空中,片刻又复归沉寂

提示:本文共有 406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一个女孩轻轻说了一句:“可怜的小姐。”这句话掉落在房间里,就像一个哀婉阴郁的音符飘到了空中,片刻又复归沉寂。——茨威格《家庭教师》

两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她们天真而单纯,因为家庭老师最近一段时间的走神和发呆,让她俩隐隐猜测着这背后的秘密,她们猜想老师应该是跟同住在家里的表兄恋爱了。

可是,妹妹偶然撞上了老师在偷偷哭泣。她们觉得恋爱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为什么老师会悲伤哭泣。

在同情老师的背后,两个女孩开始对情感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与不安。她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无知而简单,她们总是偷偷观察老师和表兄,希望能够得到一些成年人世界中关于感情的秘密。

但不幸的是,表兄的薄情寡义让老师痛苦悲伤,她们的母亲又保守而固执,最后导致了一场悲剧。这给十分渴望看到美好的两个孩子很大的内心打击,她们在这件事中迅速长大,不再无知而单纯,开始对人疏远和仇视,并关闭了通向心灵深处美好的通道。

《家庭教师》是奥地利茨威格的一部短篇小说。透过两个女孩的视角,揭示并展现了成年人世界中那些自私与冷漠的感情,这也给了两个懵懂稚嫩的女孩带来了极大的内心冲击。

茨威格这篇小说的本意,无非是告诉我们,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聪慧,也更为积极,她们总是不断渴求探大人的世界,以为所有单纯与善良都能获得美好。可有些人,自私而顽固,轻易摧毁了孩子心中那份光明与美好。

透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见现在社会父母与孩子之间不就是这样吗?由此,我想分析这背后的原因,看看是什么导致了孩子心灵深处纯真的崩塌。

一:天真单纯的孩子,总抱着对世界的美好想象

已经熄灯睡觉的两个女孩,她们无法睡着,偷偷谈起最近家庭教师的反常。妹妹说她偶然一次去找老师,发现老师在偷偷哭泣。妹妹说:“我很想知道她为什么哭泣,最近妈妈没挑剔她,我们也没惹她,她为什么哭泣呢?”

姐姐告诉妹妹,老师应该是跟表兄奥托恋爱了。因为,最近几个月表兄都围着我们转,我们去哪儿都能遇到他,老师走哪里他就跟哪里。

可是,两个女孩觉得恋爱不是很美妙的事吗?为什么老师会这样呢。

对于孩子来说,她们会把看到的与曾经想象的进行比较,一旦发现不一样,就开始不安而迷惑。但是,不管外界怎样,孩子一定是保持着对世界的美好想象。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

每一个孩子,她们的本性都是善良而纯真的,因而对世界抱着最朴实的美好渴求,这是人性中最基础也是最原始的本能。

二:打破孩子的纯粹,往往只需一件事

孩子的内心有多纯洁而直率,每一个父母都知道。

尽管我们想要好好保护孩子,给她提供最好的条件。可是,有时你一次不经意的举动就能给孩子极大的冲击,从而让她们更加困惑。

正如这两个女孩的母亲,她给孩子们请了家庭教师,在家教她写作业,弹琴画画,教育她们,给予两个孩子最好的培养条件。但是,只因为母亲一次的固执和狭隘,就完全打破了孩子心中的单纯。

家庭教师整日郁郁寡欢终于让两个女孩的母亲发觉出了异常,她叫老师到房间来谈论。两个女孩非常想知道母亲会跟老师谈什么,所以,她们偷听到了母亲对老师的凶狠与老师的无助。

两个孩子不禁打起了寒颤,这些话她们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们只感到非常害怕。姐妹俩的眼里不由自主流出眼泪,然而母亲好像越来越愤怒了。

老师绝望的抽泣,使得这两个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第一次接触到了真实的生活。也是这一次,她们开始对父母怀有愤懑的情绪。

父母总以为自己给了孩子足够好的条件,孩子就应该完全听从我的要求,应该非常满足而高兴。

可是,孩子并不是寄养在父母身上,她们有着独立的思想和情感,一旦父母粗暴地替孩子安排,这会让孩子感到生活的真实样子与自己想象的差别很大。

打破孩子的纯粹,往往只需一件事。父母如果不顾孩子的意愿,随意专横做出决定,就能让孩子瞬间丧失对美好的期待。

知乎网友小铭分享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我记得在我8岁时,有一次,老家农村的表弟来到我家,我特别喜欢跟表弟玩,晚上我想跟表弟睡一起。可是爸妈怎么也不同意,我心里非常难过,我想,这样一个小小的要求爸妈都不同意,他们真的爱我吗?

心理学家黛博拉·泰南认为:“家庭不仅创造了孩子所在的世界,还告诉孩子这个世界是怎样被诠释的。”

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却成了孩子怀疑世界,怀疑父母的导火索。因为在孩子小小的世界里,眼中看到的一切就是全部,就是所有。如果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从不听孩子的心声,就足以让孩子丢失纯真。

三:成年人的世界,没有人真正关心过孩子的情感需求

茨威格说:“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应付生活中无边的苦难的。所以,自己需要别人帮助,自己也要帮助别人。”

是啊,人类所有的情感需求莫过于此,我们需要别人,也会帮助别人。然而,很少有父母会真正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

当两个女孩偷听到老师和表兄的谈话,得知老师居然有了表兄的孩子,两个单纯无知的孩子十分好奇,她们不明白为什么表兄会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而且还打算假装外出考试想要逃离。于是,她们十分愤怒,开始对所有人起了疑心。

她们想起那些大人们惯用的谎言,总是假装用别的事情来掩盖她们的真实目的。这个发现让姐妹俩内心十分压抑,开始忐忑不安。很想弄清这些大人的秘密,看看这个真实的世界。

可是,成年人用一种近乎冷血的理智摧毁了孩子心中最后的美好。母亲把老师赶走的决定,让两姐妹彻底崩溃,她们一直担忧同情着老师,但是根本无能为力。

除去残忍绝情的表兄不说,母亲对老师的遭遇过于固执而偏激,认为老师人品不好,继续留在这里会教坏两个女孩。所以,坚决要赶走老师。

其实,母亲这样做,看似没错。但错在太过冷静理智,又没有同孩子商量,也不曾考虑孩子是否能接受。而这个老师已经跟随孩子们三年,孩子们特别喜欢她。

在母亲心中,维护孩子是一种本能。但是,这种维护更应该考虑并理解一下孩子的情感。

很多时候,父母的爱总是过于霸道而强势,打着为你好的幌子却轻易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

四:别等到伤害太大,孩子反抗才让父母明白一切

很快,两姐妹意识到老师真的会离开她们。在最后时刻,善良的她们想用自己的力量给老师一点安慰。

于是,她们拿出全部的零用钱一大早去街上买了老师喜欢的花送给老师。可是,老师早已离开,只留下了几封信。

她们大为惊慌。姐姐说,我去找妈妈。两姐妹挺直了身体,倔强地站在母亲面前,阴沉着脸,毫不畏惧地问:“我们的老师去哪儿了?”

母亲辨解说老师应该在自己房间吧 ,可是母亲面色苍白,在孩子们愤怒的目光注视下慌乱不已。她急忙去找父亲,看了老师留下的信。

面对焦急的姐妹俩,母亲气急败坏又强硬地把她们赶到学校去了。放学回来,家里一切如常,可她们只感觉有很大不同。母亲含泪告诉她们,老师不回来了。

两姐妹早已知道结局,但还是伤心无助。她们觉得所有人都欺骗了她们,她们觉得没有人可以相信了,从现在起,她们那瘦小的肩膀就要挑起可怕的人生重担了。

对于两个孩子来说,短短三个星期发生的事,足以改变她们十多年塑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她们悲伤而恐惧。

这些伤害,有一部分是那个无情放浪的表兄给的,但另一部分是强硬的母亲给的。如果没有母亲看似为孩子好的驱逐,老师就不会走投无路,做出傻事。

如果母亲懂得尊重并聆听孩子的想法,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五:爱孩子,更要会爱孩子

这个故事背后,我们可以清晰看见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以及孩子会以什么样的态度来探索世界。在孩子内心,一切单纯与善良都应获得美好。可是,有时候因为父母的固执与偏激,让孩子看到了成年人世界的虚伪与冷漠。

因而,知道了原因,我们更应该从中得到启发,反思自己是否有这样的行为,是否在生活中因为强势与霸道,让孩子伤心无助,难过绝望。

不管怎样,父母应从现在做起改掉那些不好的行为。

1:学会尊重与聆听孩子的想法

遇到任何事,不管对孩子有多好,父母做决定之前,都应该先去问问孩子,尊重孩子的意见,听听孩子的想法。

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就是父母懂得孩子心思的好时机,这个机会可以让父母更加明白孩子内心的真实看法,由此父母才能更好地做决定。

伏尔泰说过,“聆听的通往心灵的路。”

这样的话,不管最后的决定是否完全符合孩子的意愿。但孩子一定不会太伤心难过。因为,父母最开始的尊重给予了TA极大的肯定和安慰。

2:不用偏激狭隘的眼光看待事物

有时,我们常常会对大多数人都不喜欢的事情做出人云亦云的看法,很少去想背后的原因,也没有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这样下来,在教育孩子时,思维也是僵化的,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理念和教育孩子的方法。

所以,不管遇到什么事,思维定式就很容易导致我们出现偏激和狭隘,从而忘记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建议。

因此,不要用老式狭隘的目光看世界,时刻保持一种全面积极地眼光,学会去思考和寻找原因,建立自己的独立领悟,就能在教育孩子时不冲动,也就不会无形中伤害孩子。

3: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和善意

建立了独立的思维习惯,就能有敏锐的观察意识,懂得对世界不断探索,这样就能与孩子建立一个共频与共性,能懂得孩子的想法并理解,这不仅让父母更明智,还会带来一种强大的亲和力,让孩子看见父母的乐观与好奇,从而更加激发出孩子的动力。

更重要的是,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与善意,我们才能看见孩子的内心,不再焦虑着急,面对孩子的问题会更客观与理智,这是父母能够做好父母的基础,也是父母能够更加爱孩子的重要力量。

柏拉图说过:“教育非他,乃是心灵的转向。”

任何时候,父母懂得爱孩子,但更要会爱孩子,不要因为一时冲动和狭隘给孩子内心造成极大的伤害。因为,在孩子内心,一切的单纯善良都应得到美好。

而这份美好,首先是来自孩子内心。只有当孩子的善良与纯真在父母的良好教育下变得更好,她们未来才能给予美好出去。

正如罗曼罗兰所言:“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父母首先要保护好孩子心中的 阳光和美好,才能让他们生出更多美好。愿同所有父母共勉。

参考资料《家庭女教师》——斯蒂芬·茨威格

梁小小,多家平台签约作者 读者新媒体学院讲师 多篇文章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夜读翻牌。代表作《最好的爱,是成全》《一个家庭最大的福报,是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愿过去所有的遗憾,都是今后惊喜的铺垫》等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茨威格《家庭女教师》:在孩子眼中 一切的单纯善良都应得到美好”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最了解女人的作家——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书评

最了解女人的作家——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书评

茨威格,故事,母亲,感情,秘密,男孩,世界,孩子,女人,象棋的故事,博士,笔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生,个人,人物,先生,小男孩,形象,心理,爱情,豆瓣,走来走去,生活,弗洛伊德,他不知道,爱的,作家,一面,全身

2020-07-30 #故事会

国际安徒生奖得主莉丝白·茨威格的经典童话世界

国际安徒生奖得主莉丝白·茨威格的经典童话世界

茨威格,故事,情绪,插画家,创作,作品,内页,插画,时候,画面,不一样,国际,孩子,方式,表情,亨塞尔,格莱特,莉丝白·茨威格,插画师,爱丽丝漫游仙境,大奖,小红帽,父亲,读者,影响,安徒生,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经典故事,都会

2009-09-15 #经典故事

茨威格最好的小说:两盘象棋和两个变态的故事

茨威格最好的小说:两盘象棋和两个变态的故事

脾气,茨威格,先生,世界冠军,时候,人物,众人,小说,和棋,套路,棋局,漏洞,黑方,下一盘,每走一步,这位先生,来一盘,一盘棋,兴趣,兴致,半吊子,对手,对方,心理,方面,故事,棋子,棋谱,神父,精神分裂

2019-07-02 #故事阅读

中篇遗作《象棋的故事》 隐藏茨威格跟纳粹对弈的最后寄望

中篇遗作《象棋的故事》 隐藏茨威格跟纳粹对弈的最后寄望

茨威格,博士,象棋的故事,纳粹,托维奇,希特勒,人物,内心,天赋,故事,那盘棋,我感到,中篇小说,一生,作家,巴西,很紧,情节,时候,极致,极端,棋王,欲望,男人,激情,犹太人,犹太,精神分裂,象棋,作为一名

2009-12-12 #短篇故事

我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书评

我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书评

茨威格,小说,译本,序言,中国,一滴水,天空,书籍,原著,励志,力量,人物,冷暖,会通,功底,地方,女人,知己,想法,影评,情感,心房,来信,故事,电影,片尾,真假,知人,第一人称,语气

2020-08-11 #经典故事

我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书评

我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书评

茨威格,小说,译本,序言,中国,一滴水,天空,书籍,原著,励志,力量,人物,冷暖,会通,功底,地方,女人,知己,想法,影评,情感,心房,来信,故事,电影,片尾,真假,知人,第一人称,语气

2011-03-10 #故事大全

茨威格遗作《象棋的故事》:人生很多痛苦 都是自己和自己较劲

茨威格遗作《象棋的故事》:人生很多痛苦 都是自己和自己较劲

博士,茨威格,小说,象棋,盲棋,精神世界,下象棋,头脑,法西斯,双方,对手,时候,荣誉,希特勒,世界象棋冠军,作家,个人,人性,压力,战争,欲望,棋王,神父,空间,生活,曾国藩,他做什么,头脑简单,对自己,象棋的故事

2015-07-09 #故事会在线阅读

茨威格:42岁丧偶贵妇24小时经历哪些“惊心动魄”?让她终生难忘

茨威格:42岁丧偶贵妇24小时经历哪些“惊心动魄”?让她终生难忘

夫人,年轻人,男人,丽埃,女人,故事,丈夫,旅馆,激情,男孩,二十四小时,惊心动魄,圣母,时候,暴雨,深渊,爱情,罪行,贵族,身份,赌徒,迷乱,回家,在赌,一个女人,一生中,这个男人,茨威格,凌冽,歇斯

2019-02-14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