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端午节的由来 到底是纪念屈原 还是伍子胥 又或是曹娥?

时间:2007-03-28

下面就让我们从历史文化中找到答案,揭开端午节的面纱吧

提示:本文共有 395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端午节来临之时,我们举一杯雄黄酒,不为让那白蛇现形,而是想让端午节现出原貌。

下面就让我们从历史文化中找到答案,揭开端午节的面纱吧。

端午节的别称达二十多个,各有各的来历,下面就来了解一下端午的部分名称吧。

端五、端午节:“端”即“初”,有开始之意。在很久以前,只要是每个月的五日,都可以称为“端午”。

直到汉朝,端午才被固定在五月五日,因为开始在五月的第一个五,故为“端五”。

根据地支纪月,开始是以一月为寅月,按此顺序,五月即是“午月” ,又因为方进入五月不到几天,故称“端午”。

也有人说是因为唐玄宗李隆基的生辰在八月五日,为了避讳,所以称为“端午”,而不是“端五”。

重五、重午节:上述说过,根据地支纪月,五月为“午月”,又因为“五”谐音为“午”,两相重合,五月五称“重五”或“重午”。

解粽节:粽子味道鲜美,色相极佳。而为大多数人不知的是,粽子还可以用来做游戏。古代人喜欢在吃粽子时,解开粽叶比较长短,以长者为胜,也不失为一个好兆头。故名“解粽节”。

浴兰节:端午正是夏季,是细菌滋生,疾病多发的时期,古人把兰草做汤沐浴以减少疾病爆发的可能,后成为习俗。所以端午也可称为“浴兰节”。

龙日节:龙为古代部落的图腾。故古人经常祭祀祈求龙神。古人认为端午正是龙翔于天的日子,龙气鼎盛。端午也就成为了最隆重的祭祀日子。故其可以称为“龙日节”。

女儿节:古代民俗,在端午这天,少女们需要佩戴灵符,头上簪花,而已经嫁出的女子也要回到娘家探亲。在许多少数民族中还流传着这样的习俗,女子会以沐浴和唱歌跳舞来庆祝节日。所以也可称为“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端午时节五毒猖獗,所以这天的风俗与驱毒除邪有关,百姓也会在门上挂上艾叶、菖蒲等医书上有名的植物,故端午又可以被称为“菖蒲节”。

端午节历史由来已久,来源纷繁,各自有各自的道理。大多数人普遍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其实不然,在此之前,五月五日早已形成了端午节的部分习俗。下面来了解一下端午的来历吧。

汨罗江上忆屈原:屈原的故事想必众所周知,在这里我们不再做深入的了解,就简单说一说他的故事。

屈原是东周末年楚国人,因受诬陷而被排挤,再加上楚怀王的不信任,终被流放在外,在得知怀王身死、楚国被破后,悲愤交加间毅然于五月五日当天跳入汨罗江。百姓感其情,恐水中鱼虾毁坏其尸身,遂投下饭团、鸡蛋。之后又担心蛟龙食之,故以树叶包上饭团,缠上丝绳,又将雄黄酒倒入江中,有传言道:水面浮起蛟龙,边上有屈原衣襟碎片,人们怒之,抽其筋,系在孩童脖子和手臂上,又在孩童七窍抹上雄黄,额头写上“王”字,以其辟邪驱兽,历经数年数代的传承成为习俗。

钱塘江上忆涛神:这里的涛神指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忠臣伍子胥。伍子胥原来是楚国人,父亲是楚太子的太傅,因昏庸的楚平王相信了小人之言,伍家卷入内斗,伍子胥父兄最终皆亡于楚。在他逃亡过程中遇到一位年迈的渔翁,老人帮助掩护伍子胥,并送予他吃食,伍子胥感激老人大义,欲赠其七星宝剑,渔翁拒绝,并为了保密伍子胥的行踪,在护送他上岸后投水而亡。

后有人感动于渔夫的善良和仁义,于是在江边建立祠堂纪念此事。每逢端午,众人就举行龙舟竞渡的活动纪念伍子胥和渔翁二人。

历史总是如此相似,在伍子胥尽心尽力助吴王阖闾登上王位并报得家仇后,夫差继位成为新的吴王。越王勾践因被吴国逼至亡国境地,于是派人求和,夫差忙于争霸,遂同意了越国求和的建议。伍子胥深谋远虑,早已看出“一山难容二虎”的状况,十分确信勾践不可能没有重振山河的野心,几度向上进谏,请求吴王早日灭掉勾践。夫差不以为然,伍子胥也因此得罪了夫差。

之后夫差相信了大臣对伍子胥的陷害,逼迫伍子胥自杀,并将他的尸身投入了钱塘江。伍子胥死前仍关心国事,要求舍人将他的眼球挂在城墙上,让他看着城破的那天。

果不其然,在伍子胥死后仅仅过了十年左右,吴国就被越国攻破,堙没于历史长河中。而伍子胥则因为他不朽的丰功伟绩以及一代名臣的风范为世人铭记。

后人有传言道,因伍子胥的尸体投入钱塘江后引起了阵阵汹涌的波涛,他也被人称为钱塘江上的“涛神”,每年的端午节,吴国人民就会举行一系列的活动,如竞渡等仪式以迎接涛神现身,并与其进行沟通,以表达他们的崇敬之情和纪念之意,亦有祈福之意。

孝名远扬小曹娥:历史上总是不乏忠孝的女子形象,曹娥虽不如孟姜女等人出名,但端午的传说亦将她记录在册。曹娥是东汉人,生长在南国水乡,她的美体现在她至纯的心。她的父亲是一位祭师,他的工作是出门唱歌迎接神的到来。

曹娥早年丧母,所以父亲也是她的母亲。有一年五月五日,曹娥父亲又一次带着当地百姓的期望去唱歌迎神,突遇风浪,在茫茫江面不见踪影,待风平浪静后,当地人民立即下水搜救寻找,但都无果。正值十四岁的曹娥听到这个消息后,当场崩溃,慌忙跑到江边去寻找父亲,几天过去了,她还是没有找到父亲下落,父老乡亲都劝她放弃,她仍倔强地守在江边近二十天,无果,于是毅然决然地跳进茫茫的江水中。

过了五天后,曹娥抱着父亲的尸身浮出水面,被发现时已停止了呼吸。曹娥,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在明知父亲不可能生还的情况下仍不懈寻找。正值花季,为了成全自己的一片孝心,早早地失去了生命。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记录于南北朝范晔的《后汉书》,其他史料也有记载。当地官员感念之,于是后葬了二人并为此专门立碑,大肆表彰曹娥的孝行。在此后的每年5月5日,当地人民都会十分隆重地纪念曹娥。

暗度陈仓练水兵: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这个历史典故普遍为人所知。而端午节与勾践有什么联系呢?这就不为人所知了。

传说在勾践被夫差放回越国后,他将之前所经受的侮辱放在心底,准备双倍奉还于吴。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将满目疮痍的国家恢复发展。但若要与吴国对抗,越国急需训练一支水军。拥有一支勇猛的水师需要大规模的训练,对于勾践来说,时间不是最关键的问题,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夫差的眼皮底下暗度陈仓,毕竟当时的情形不允许他与强大的吴国翻脸。

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解决的途径:以娱乐为名,展开龙舟比赛,日子就定在端午。他们将水兵伪装成竞赛的选手,大张旗鼓、明目张胆地训练兵士。两岸锣鼓喧天,越国百姓无不呐喊助威,场面一度轰动。这样既既能娱乐百姓,又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经过近十年的坚持,越国军队终于攻破了吴国的城门,骁勇善战的水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故而在每年5月5日,众人便展开龙舟比赛以庆祝纪念这个节日,可能也是为了铭记成功的不易。但这个传说的可信度并不高,水师的训练不可能集中在每年的一天内完成。

或者我们可以根据当时所处的时期进行思考,在汉朝前,端午可以指每个月的五日,但每年十二次显然还是不够的。有些传说只是传说,经不起推敲,留下一个美好的寓意便是。

端午祭祀龙神说:据著名的学者闻一多先生和许多考古学家考证,端午的起源可向上追溯到新石器时期,专家认为在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个把龙作为图腾的部落,他们被称为“百越族”。他们将龙作为自己的祖先,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而端午节就是他们为祭祀龙神而创立的节日。

到了这天,人们乘坐着龙形的舟在激昂的鼓声中划着整齐划一的拍子为龙神取乐,将不同的食物放在竹筒中,裹上叶子,献给水中的龙神。在这里我们也能看到民族的大融合,百越族虽不复存在。但在如今,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都是龙的传人,龙不再只是百越族的标志,更是我们整个国家的象征,这体现了文化的融合。

端午节历经千年,习俗自然有很多,但在近代,许多传统节日的习俗渐渐被人遗忘。

下面就来认识一下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有哪些习俗吧。

避五毒(部分虫蛇):在之前的叙述避五毒(部分虫蛇):在之前的叙述中,我们了解到端午节是疾病的多发期,虫蛇猖獗。为了防止疾病,人们佩香囊、贴符、沐兰草汤等等。佩戴可以驱邪的植物,最初是插民间几乎随处可见的菖蒲、艾虎,我国悬艾叶的传统已有一千多年,荆楚地区有采艾的风俗,此事要在公鸡打鸣之前就行动,采摘出最像人形的艾草,将其带回并悬挂于门上,有时还会将艾草编成老虎的形状,再将艾叶粘在上面,起名为“艾虎”。

后来随着端午节的发展,增加了蒜头等三类,被称为天中五端,可抵御五毒。《白蛇传》中传说雄黄能使白蛇现形,这一说法被百姓广为流传,于是民间便纷纷用雄黄驱除虫蝎,甚至到了现在,虽然不太常见,但这一做法仍为大众所熟知。后有人发现,雄黄含毒性,内服危害性大,所以端午节来临之际,大家还是尽量不要喝雄黄酒了。

系五彩丝:古代人崇尚五色,并将其作为吉祥的象征。五色按五行学说可代表金木水火土,将这五色合为一条绳,并系在脖颈和手足上可逢凶化吉,延长寿命。因此在端午的早上。家长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为自己的孩子系上五彩丝。系丝时,孩子不能说话,之后也不能自行拆除它,只能等到夏天的第一场大雨或者第一次洗澡时,将其丢到河里。这也就意味着将疾病抛到河里,使其被河水冲走,远离孩子。有保佑孩子健康成长之意。

吃鸡蛋:在5月5日的早晨,孩子们还没有起床时,大人们就会把鸡蛋送到他们面前。民间认为鸡蛋的形状像心形,蛋能够补充人的精气神。东南地区有许多地方流行着端午节立蛋的习俗。甚至在台湾也保留着这样的习俗。

总结:相较于辟邪一说,爱国主题则更符合统治者的需要,这一点也更符合大众的文化需求和社会风尚,故而端午节形成了以屈原为文化主流的趋向。在今天,我们的民族精神仍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端午的精神也正在于此。从外即修身,由内则正气,这亦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也体现了古人趋吉避凶的传统观念。端午更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现代,端午节的寓意逐步被淡化,对于节日的来源和习俗,我们不应遗忘,而应铭记。品端午文化,承端午精神。

参考资料:《端午节》孙正国著《中国节日文化》杨键、王康编著《端午旧事》韩养民主编 韩贵新著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端午节的由来 到底是纪念屈原 还是伍子胥 又或是曹娥?”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端午节到底是纪念谁的?屈原 还是伍子胥 抑或另有他人?

端午节到底是纪念谁的?屈原 还是伍子胥 抑或另有他人?

曹娥,屈原,伍子胥,传说,为了纪念,农历,五月初五,传统节日,投江,江中,五月五日,人们,后人,尸体,来历,父亲,说法,屈原投江,牵强附会,于舜,吴王夫差,曹娥江,舜江,四大,中国,东汉时期,习俗,军事家,传闻,南朝梁

2008-05-27 #故事阅读

《端午节—纪念屈原 伍子胥 曹娥》

《端午节—纪念屈原 伍子胥 曹娥》

伍子胥,嘉兴,老街,粽子,曹娥,乌镇,南湖,姑苏,屈原,故事,朋友,老者,革囊,门票,米香,吴王夫差,有纪,一直以来,一行,亭台楼阁,企业,传说,历史,满屋,楚歌,后人,古镇,吴王,商铺,投江

2020-05-19 #短篇故事

屈原 伍子胥……关于端午节的传说你知道哪些呢?

屈原 伍子胥……关于端午节的传说你知道哪些呢?

子胥,屈原,夫差,赤水,越国,伍子胥,粽子,蒸笼,屈大夫,曹娥,人们,传说,吴国,尸体,楚国,渔夫,游客,父兄,腊肉,美食,蛟龙,蒸制,饭团,食物,龙舟,独竹漂,乘风破浪,余晓,吴伐楚,吴军

2007-11-13 #故事会在线阅读

端午人物起源说 究竟是屈原投江说更得人心 还是伍子胥强势居上

端午人物起源说 究竟是屈原投江说更得人心 还是伍子胥强势居上

伍子胥,屈原,曹娥,人们,尸体,精神,起源,节日,人物,夫差,文化,说法,应是,历史人物,舜江,中国,习俗,事迹,内容,传说,先民,大江,情怀,投江,故事,昼夜,诗人,重点,争论,一个重要

2013-12-17 #小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故事有什么 除了纪念屈原还有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由来故事有什么 除了纪念屈原还有孝女曹娥

屈原,屈大夫,人们,传说,渔夫,饭团,蛟龙,雄黄酒,传统,医师,包饭,故事,节气,节日,民间,楚国,楝树,由来,汨罗,水兽,百姓,船只,真身,食物,身体,风俗,鸡蛋,鱼龙,龙舟竞渡,发展

2020-09-02 #故事会

伍子胥 曹娥和端午节的故事

伍子胥 曹娥和端午节的故事

伍子胥,曹娥,人们,故事,悲剧,投江,父亲,水神,伍奢,吴王阖闾,吴王夫差,迎涛,上虞,人物,传统,信仰,历史,吴国,学者,形象,尸体,符号,直谏,神祇,公子光,吴王僚,楚平王,楚昭王,相国公,五月初五

2009-05-08 #故事会

端午节最初不是为了纪念屈原?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

端午节最初不是为了纪念屈原?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

子胥,夫差,传说,屈原,越国,伍子胥,五月初五,屈大夫,顺阳,农历,中国,一带,人们,吴国,尸体,节日,百越,渔夫,父兄,雄黄酒,饭团,龙舟竞渡,五月五日,孝女曹娥,吴伐楚,吴军,大宰,曹娥,楚平王,越王勾践

2010-07-10 #短篇故事

端午的由来 关于屈原的故事

端午的由来 关于屈原的故事

屈原,子胥,伍子胥,曹娥,夫差,楚王,越国,五月五日,孝女曹娥,传说,习俗,投江,雄黄酒,屈大夫,为纪念,是他们,由来,人们,吴国,寒衣,尸体,楚国,汨罗,渔夫,父兄,祖国,百越,蛟龙,节日,饭团

2020-09-19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