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鞍山往事》38

时间:2007-02-11

鞍山民间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202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原标题:《鞍山往事》(38) 海城高跷

鞍山往事

anshan wangshi

鞍山交通广播诚意巨献《鞍山往事》栏目

爱鞍山,就来聆听《鞍山往事》

听到这欢快的节奏,收音机前的您也许会说,这不是海城高跷吗!对,没错!今天的鞍山往事我们来跟大家聊聊海城高跷。

海城高跷又称海城秧歌,它深受民众喜爱,无论是旧时的祭祀祈福、迎神赛会,还是今天的喜庆节日、集会庆典,都少不了高跷表演。民谣“锣鼓一响笑开颜,高跷秧歌扭在前”,就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对高跷的喜好爱悦之情。

有人说海城高跷表演,是把中国传统的民间戏剧搬到了高跷之上。它的表演题材大多源于生活,多为群众喜爱的戏曲和神话故事。以手绢、彩扇、烟袋、马鞭等为道具,脸谱化装比较夸张,表演装束多以大红大绿为主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表演者用夸张的手法在高跷上表现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剧情。脚踩两尺多高的高跷却如履平地,时而翻滚腾跃,时而轻歌曼舞,时而火暴热烈,时而即兴狂野。一袭黑衣的头跷、二跷挥舞着马鞭,快步如行云流水。

海城高跷表演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字:扭、逗、浪、相。

"扭",是海城高跷韵律的基本特征。其基本要领可以概括为"扭腰、展臂、挽腕、屈膝、提气"。男女演员通过令人眼花缭乱的20多种表演花样,默契配合,裙飞扇舞,扭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逗",是幽默表演逗人开心以及演员之间互相交流情感的表现手段。在逗的过程中,富有特色的抒情性动作得以充分发挥,令人耳目一新,完全表现了普通老百姓的欢乐与喜悦。

"浪",是艺人论艺术美的代称。优美、端庄、风流、潇洒的格调,洒脱、利落、柔美、俊俏的表情,将人物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浪"就是美,就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相",就是"鼓相",是海城高跷向高水平表演技巧攀登的阶梯,也是它与其它秧歌的区分点。通过"叫鼓亮相",在表演中转化情绪、变换节奏,使舞蹈呈现异峰突起之势,突出海城高跷热烈、奔放的个性。

关于海城高跷,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见于清光绪年间出版的《海城县志》:"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牛庄古镇三义庙就有高跷、旱船沿街跳舞表演"。

海城高跷的第一个发展时期,也就是艺人诞生和形成时期,是1820年至1840年,当时的著名艺人有"小金子"、"大来子"、陆鹏阁等。他们有的连真实姓名都没有留下来,但他们表演的《骂鸡》、《骂灶》、《骂菜》(俗称"三骂")和《断桥》等剧目却为观众熟知。当时每队高跷秧歌人数大多在12人左右。

第二个发展时期是在公元1860年至公元1890年,当时每队人数多达32人,艺人习惯叫32架跷。跷高多在二尺以上。

第三个发展时期,是公元1900年至公元1930年。这一时期海城高跷在东三省影响较大。各地职业、半职业高跷艺人和秧歌里手,自愿搭班结队活动,演出"夜以继日"。

第四个发展时期是从公元1931年至公元1945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高跷秧歌艺术一度走向颓废,但一些有骨气、正直的高跷秧歌艺人,一直保持高跷秧歌的朴实风格,抵制低级下流表演。

第五个发展时期是建国至今,海城高跷跨入了复兴发展时期。每当岁时节日,人们组织起来的高跷秧歌队少则百余,多则二三百支,敲起胜利锣鼓,扭着高跷秧歌,在山区、平原、沿河村镇的街头、广场表演。一批批青壮年高跷骨干先后成长,一支支高跷队伍相继组建。随着“闯关东”移民的涌入和辽南经济贸易的发展,南北方的艺术也在海城得到了广泛交流。当时秧歌会上的高跷表演还只局限于在跷上耍刀弄棒,艺人称其为“武跷”。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城的民间艺人不断探索、改进了传统高跷的艺术形式和技巧,把中国传统的汉族民间戏剧搬到高跷上,逐步形成了海城高跷独特的欢快、泼辣、粗犷的表演风格。

海城高跷之所以技高一筹,还在于它集"歌、舞、戏、杂、武"五门艺术形式的精髓于一身,并提炼升华,自成体系,塑造出一批高跷特有的人物造型和脸谱艺术,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另外,海城高跷按传统习惯,分为"四梁四柱"、上装(女演员),下装(男演员)等角色,通常是七副架(14人),十二副架(24人)组成,但现在高跷表演人数的多少一般因表演规模而定。

海城高跷秧歌不仅在咱们本地,而且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影响。1988年它在全国广场民间舞蹈大赛中一举夺冠,1997年以来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盛大演出,其表演独树一帜,显示出东北地区高跷秧歌的特色。海城市也因此被称为“高跷艺术之乡”。2006年5月20日,海城高跷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鞍山地区唯一的舞蹈门类保护项目,它是海城的艺术之母,也是打造海城外向型文化艺术的一张城市名片。

节目编辑:楚 默

节目录制:楚 默

文字编辑:楚 默

微信编辑:许 媛

资料提供:张毓春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鞍山交通广播荣誉出品

鞍山交通广播

微信号:asjt995

节目调频:FM99.5 AM1458 节目时间:每周一、三、五 22:30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鞍山往事》38”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鞍山少儿口才表演培训——语言口才表演课程——鞍山唯美童星梦工厂语言表演学校

鞍山少儿口才表演培训——语言口才表演课程——鞍山唯美童星梦工厂语言表演学校

孩子,鞍山,口才,能力,语言,内容,口腔,绕口令,培养孩子,学什么,教学目,能达到,让孩子,少儿,双簧,小品,技巧,相声,节目,讲故事,快板等,成品,表演培训,学员,机构,素养,老师,课文,语言表达,表演

2020-09-16 #故事会

安徽马鞍山 半城山水半城诗 安徽工业大学助力马鞍山一马当先!

安徽马鞍山 半城山水半城诗 安徽工业大学助力马鞍山一马当先!

马鞍山,当涂县,历史,安徽省,皖江,李白,安徽工业大学,安徽,马鞍山市,本科,前身,哈萨克斯坦,和县,含山县,学院,当涂,工学院,汉人,长江,行政区划,马鞍,南迁,东晋时期,碎叶城,经济发展,衣冠南渡,诗仙李白,余人,出生于,楚霸王

2009-05-21 #故事大全

鞍山文化以及文化产品盘点

鞍山文化以及文化产品盘点

质地,河磨玉,黄白,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岫岩,广义,璞玉,湖水,珍品,碧玉,瓦沟,矿石,绿色,色泽,蛇纹,鞍山市,透闪石,通透,中国历史上,一种珍,四大名玉,而得名

2009-12-04 #故事会

鞍山奇景——百年“梧桐”在千山

鞍山奇景——百年“梧桐”在千山

梓树,梧桐,凤凰,地区,树身,千山风景区,中国,丹东,人们,古树,叶子,岁月,鞍山,枝条,桑树,称呼,豇豆,荚果,龙泉寺,分布在,乡土树种,于文,为正,唐王征,周公旦,林子中,贾思勰,金风,在今天,串一串

2020-08-03 #故事大全

鞍山民间文化有什么

鞍山民间文化有什么

岫岩,海城,满族,鞍山,皮影戏,剪纸,喇叭,历史,评书,地区,千山,文化,风格,表演,千山寺庙音乐,海城高跷,民俗文化,全国,新韵,汉族,民间,民间舞蹈,艺术,造型,道教,高跷,刘兰芳,单田芳,岫岩玉雕,人物

2015-12-22 #短篇故事

鞍山民间传说故事述略

鞍山民间传说故事述略

传说,鞍山,民间故事,故事,千山,故事传说,人们,海城,唐王,历史,风物,管宁,天狗星,人民,景物,药山,丁令威,张作霖,王寨,民间,地名,石棚,辽东,魁星,生活,唐王征,来鹤亭,王尔烈,艾蒿,中所

2018-10-11 #经典故事

鞍山挖掘保护民间故事

鞍山挖掘保护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传说,鞍山,岫岩,鞍山市,艺术创作,研究所,文广新,崔勇,牧牛乡,王臻,钟明,责任编辑,专家,岫岩满族自治县,地名,媒体,当前页,故事,景物,电视台,组织,记者,趣味性,题材,合作,调研,专家们,实地调研,内容丰富

2016-08-24 #故事大全

潼南茶店马鞍山的传说

潼南茶店马鞍山的传说

木马,小金,村民,泥潭,山坡,地质队,小马,脚力,马鞍山,克木,山唤,龙形镇,到坡,小公路,座山,土语,三座山,三天三夜,上半身,低下头,传说,上金,中金,五行,体力,全身,入村,半山坡,削壁,力竭

2020-06-06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