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筑梦大蜀道

时间:2020-09-28

青川乡土故事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位于东经105゜27′至106゜04′,北纬32゜19′至32゜37′之间的嘉陵江上游,境域面积1536平方公里。1987年1月24日,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第四次全体会议,核准市中区(利州区)为省定贫困县。截止到2014年底,利州区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59个(含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5个)、贫困人口5293户18340人,贫困发生率10.24%。

奋进新时代,逐梦大蜀道。

于是,我们见证了在川北这片红色的热土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波澜壮阔的精准扶贫事业的利州实践……

第一章 气壮山河

三年,那些不泯的记忆,让我们为之震颤,为之感动。

2015年初春,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在川北大地利州区拉开了帷幕。

成立以区委书记刘襄渝和区长唐文辉任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建1个总指挥部6个协调小组和17个行业扶贫分指挥部,建立区、乡、村三级互联互通的“1236”信息化管理平台。全区机关党员干部,弘扬红军精神和灾后重建精神,喊响“人人都是扶贫干部,人人都有扶贫责任,人人都上扶贫一线”,着力向脱贫攻坚“到村到户”这个“最后一公里”聚焦发力。区四大班子31名成员,以身示范、率带引领,牵头负责43个贫困村和99个有脱贫任务非贫困村的脱贫工作。安排119个区级部门、129个驻村工作队、125名第一书记、18个农技巡回服务队,实现对129个有脱贫任务的非贫困村帮扶力量全覆盖。安排2991名机关干部,对所有贫困户进行全覆盖帮扶。

利州区创新“六个一”“五精准”“六建六改”“三机制两行动”工作法,在目标任务上着眼“双重跨越”,把握好既要率先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又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统筹衔接。在实现路径上坚持“双轮驱动”,把握好既要实施精准扶贫,又要促进区域发展的综合平衡。在着力重点上立足“标本兼治”,把握好既要摘“穷帽”又要斩“穷根”的辩证统一。

1.火车头效应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2015年8月10日,区委书记刘襄渝第一次来到白朝乡魏子村余泉家就自报家门,向他宣讲扶贫攻坚政策,并说要“包带”他脱贫致富。白朝乡山高路远,条件较差。40多岁的余泉家里很困难,两个孩子眼看就要辍学。他自己腰椎受伤,无法进行重体力劳动,全家重担落在了妻子一人身上。一家4口,就这样因病因学致贫了。

“我家当前最主要的困难就是再也拿不出钱来安装窗户和粉饰外墙,一家人连住的地方都没法弄好。”余泉对刘襄渝说道。

“这个事好办,我现在就帮你‘募集’建材和资金,把院坝硬化了才好晾晒粮食,把门窗安上,把外墙粉饰了才好居住,安居才能乐业呀!”刘襄渝热情地握住余泉的手,亲切地说。

“那好啊,那真是再好不过了。”余泉将信将疑地说。

没过几天,刘襄渝让人送来了沙石。余泉一家人从此把刘襄渝当成了自家的亲戚。

“刘书记,快来坐哦!”2015年9月12日,余泉停下给工人递砂浆的活,忙搬椅子到院坝里请“亲戚”刘襄渝落座。

“刘书记,你这么忙,就不用三天两头地来看我们了嘛!”“认亲”刚一个月,刘襄渝就第二次来看他,让余泉很感动:“我们一定自力更生,把生产生活搞好!”

“扶贫攻坚一刻也不能等啊!我来看看心里才踏实。”其实,更让余泉没想到的是,就在昨天下午,刘襄渝刚刚结束为期5天的全省贫困地区县(市、区)委书记学习贯彻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研讨班学习。刘襄渝深感扶贫攻坚时不我待,他连夜从成都赶回广元,一早便驱车六七十公里来到白朝乡……

后来,余泉利用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和小额信贷,发展5000椴木耳、1万袋香菇、3亩魔芋。这个家庭逐渐走出贫困的阴影,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龙潭乡春风村三组建卡贫困户杨永碧,是利州区唐文辉区长“包带”。她家2014年到2016年的发展规划挂上了墙:风貌塑造,硬化入户路100米,院坝100平方米;养殖生猪5头,小家禽100只,种植海椒1亩,栽核桃树100株。有了领导和干部们的帮扶,以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风貌塑造后的房前屋后焕然一新:入户路硬化了,摩托车出行顺顺当当;院坝硬化了,晒粮食和饲料很方便。尤其3000元的特惠资金,让她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那天,唐文辉又一次来到她家,一起算了一笔账。“年底留个过年猪,两头肥猪可2000多元。鸡圈里的鸡可卖3000多元,加上辣椒和打零工的收入,今年有望突破5000元。要是等两年,核桃挂果后,日子会更好过。”

“那是!那是!看来我的家底,唐区长比我自己还清楚呢!”杨永碧开怀大笑,眼眶渐渐地湿润了。

“范书记的伤势严不严重啊?我们想去看看他。”

2017年11月9日,荣山镇高旗村二组贫困户刘英秀急切地向村主任龙虎询问驻村“第一书记”范光坤的伤情。11月7日,为核对“六有”数据库返村途中的范光坤遭遇车祸,造成胸骨、腓骨骨折,小肠断裂,手术清醒后牵挂的第一件事仍然还是村上2户贫困户的入住问题。

“我虽不是范书记的帮扶户,但他时刻都是记挂着我的。”三组村民杨超常年瘫痪在床,平日里就老两口在家。杨超说:“我家修房子的时候,范书记完全当成自己的事情,几乎天天都在现场督促,确保施工安全,操心着所有的事情。他在我们这里是吃了苦头的,天晴下雨都在入户,一天三顿都吃方便面,每次留他在我家吃饭,他总是说要赶到下一家看看。”

利州区像范光坤一样上顾不了老,下管不了小,始终把组织的任务放在第一位的帮扶干部还有很多。荣山镇岩窝村主任周兴在统计扶贫报表时突发脑溢血去世;三堆镇小河村卫生室负责人、三组组长何映祥,在去镇政府的宝珠寺电站大坝旁的公路上突然昏迷不醒,区第二人民医院得知后,迅速接到医院抢救,因心肌猝死而没成功。这之前,有人发现他脸色不正常,劝他到医院检查住院治疗,他说等忙过了再去检查。区委第四巡察组副组长、宝轮镇田垭村第一书记严玉蓉,进村第三年兼任村党支部书记时恰逢儿子高考,因脱贫攻坚任务繁重,她送儿开启新旅的心愿最终落空;三堆镇大花村村主任赵明进,面对母亲癌症晚期化疗、妻子保胎从未陪伴,父亲指责不仁不孝依然无怨无悔;工农镇林业站站长、三颗村驻村农技员宋有福,强忍病痛在村工作至入院治疗,确诊为直肠癌晚期……

2.保驾护航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没有完成时。三年来,利州区在脱贫攻坚中坚持“从严治党,执政为民”,严格实施“一案双查”,以严明“铁纪”保障脱贫攻坚。

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会主任冀健华说:“脱贫攻坚工作是全区上下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中央、省、市纪委多次强调,要严肃脱贫攻坚政治纪律和工作纪律,切实增强各级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层层压实脱贫攻坚工作责任。近年来,区纪委将严肃脱贫攻坚纪律作为工作重点,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以严的作风、实的举措、铁的纪律,为全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

区纪委紧盯脱贫攻坚工作进度和关键环节,对不敢担当不愿担当、责任落实不到位、作风不严不实、推诿扯皮、庸懒散浮拖等行为,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严肃追究责任。2015年至2018年5月,利州区共查处扶贫领域案件25件,查处和问责党员干部82人,其中纪律处分27人,诫勉谈话28人,通报、约谈27人。

……

2015年摘帽11个村,2016年摘帽17个村,贫困人口减少到9455人,历史性减少到万人以内,为2017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甩掉贫困县“帽子”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2016年11月25日,四川省深化农村改革助推精准扶贫现场推进会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总结会在利州区召开。

2017年1月5日,利州区召开脱贫“摘帽”誓师大会,动员全区人民众志成城,攻坚拔寨,率先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刘襄渝指出,部署就是命令,军令就是号令。2017年是利州区“向贫困峰顶发起冲锋的关键时刻,站在新的起点,面临冲刺脱贫‘摘帽’登顶的关键一役,全区上下要在党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擂鼓冲锋、奋勇前行,攻坚拔寨、誓破楼兰”。决战决胜贫困的铮铮誓言,犹如轰隆隆的雷声在利州大地回响!

利州区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按照建房、建园、建入户路、建沼气、建院坝、建网络,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电、改陋习,提升民居风貌、提升房屋功能、提升村民素质的“六建六改三提升”,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初步实现“业兴、家富、人和、村美”总体要求,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利州模式”。三年来,累计完成“六建六改”1675户,硬化村组道路715公里,硬化居民院坝212.8万平方米,整治土地5663亩。

人们不会忘记,2017年4月26日,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在龙潭乡柏佛村现场调研脱贫摘帽工作时给予高度肯定。5月18日,全省2017年贫困县摘帽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广元召开,利州区在会上作“围绕锁定目标对标补短”交流发言,与会人员到大石镇小学、便民服务中心、卫生院,龙潭乡曙光现代农业产业园、柏佛村委会和贫困户,现场观摩学习对标脱贫做法。

第二章 山坳上的村庄

每天清晨或傍晚,穿一身蓝色中山装的金洞乡桂花村75岁村民赵义堂都要到门前的公路上走走。为了这条路,他盼了70多年,多看上一眼也觉得心里十分的舒坦。

大山里的人们,渴望融入外面的世界。脱贫攻坚以来,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让这一切,在短短的数年时间变成了现实呢?

3.嬗变

地处最高海拔1917米的利州区白朝乡,境域面积146.25平方公里,辖13村(社区)1674户6493人,贫困户401户1699人,贫困发生率26.2%,是利州区最贫困的纯农业山区乡。受地域和交通限制,当地群众只能“守着金山要饭吃”,是利州区唯一未通等级公路的乡镇。

2014年4月,刚刚上任白朝乡党委书记的张玉全提出“生态扶贫”思路,让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水,将白朝建成秦巴山区绿色农业之乡和生态养生之乡。交通是制约发展的“瓶颈”,于是,全乡上下齐心聚力,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发动群众投入到道路建设中来,加快打通村组公路的步伐。

一台台挖掘机开挖桥台、拓宽路基,工人们忙着拉网注浆、设置抗滑桩。隆冬时节,白朝群山深处滴水成冰,而宝(轮)七(青川县七佛乡)路工地上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2015年5月,宝轮至白朝乡政府段公路建成通车。10月21日,总投资约4300万元的“宝七路”宝轮至白朝段改建工程正式开工,全长11.7公里、路基宽度6.5米、路面宽度6米,起于宝轮镇龙泉村,途经老林、田垭、徐家等村,止于白朝乡场镇,城区到白朝的时间由原来的两个半小时缩短为1小时。2017年底,白朝乡实现131户贫困户527人顺利脱贫。

2017年7月31日,金洞乡桂花村至朝天区羊木镇公路全线贯通。2017年底,全区公路网总里程288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5公里,普通国省道5条182公里,建成村级招呼站160余个,农村公路密度达到188公里/百平方公里,超过全省、全市平均水平。2018年元宵佳节,在鞭炮声中正式开工建设小河大桥。从此,金洞乡与部分村组之间绕行三堆镇几十公里成为历史。

……

三年来,利州区交通运输局立足于“补短板、保基本、兜底线”,精准施策,大力推进交通专项扶贫攻坚,有效消除公路发展薄弱环节,完善农村公路网络,提高贫困村的道路运输服务水平。全区完成交通扶贫投资50亿元以上,2014年率先实现通村公路100%乡镇通油路、100%建制村通油路“两个100%”的基础;2015年对村道公路通畅深度进行延伸完善,2016-2017年对贫困村通村委会道路进行加宽改造,村道路面宽4.5米,特殊困难路段路面达3.5米,增加错车道和安保设施;提升通组入户路覆盖率和通达率解决贫困村道路“微循环”问题;2017年完成通组路160公里,完成入户路63公里,贫困村通组率达到90%以上。

“通水咯……”2014年6月22日,荣山镇大山村口老柿子树下,看着白哗哗的自来水,村主任严金玉与全村老少欢呼雀跃,奔走相告,高兴得跟过大年似的。

海拔1100米的大山村,属典型的漏斗型卡斯特地貌,世代饱受缺水之苦。引水上山,经过前期实地勘测、设计,2013年8月,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整合人畜饮水资金、农业提灌资金、农村“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和部门帮扶资金共60余万元的大山村三级提灌站正式动工建设。选点、开路、建池、架电、铺设管线,看似几项简单的流程,却要面对悬崖绝壁、山高林密、沟壑纵横的考验。从朝天区麻柳峡取水点到大山村供水站,铺设的25公里管线,要翻越3座大山,其中滴水岩高达1600余米。

“最难的就是在峭壁上架电杆、搬运变压器,全靠大家肩挑背扛。”说起建设艰辛,村民严金喜依然唏嘘不已,“首先要在悬崖上劈出一条路来,然后七八十个人,抬的抬,推的推,拉的拉,半天才能拉一根电杆。”

经过10个月的日夜奋战,提灌工程终于竣工通水,实现了祖祖辈辈吃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的梦想。

……

三年来,利州区整合水利扶贫资金4632万元,先后吸引社会民间资金320万元投向贫困村。自2015年来,累计投入饮水安全项目资金3994.97万元,有效解决了13个乡镇(街道)123个村,48100人(其中:贫困户3105户10707人)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问题,全区建卡立档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实现全覆盖,全区农村生活用水集中供水率达到8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100%。

“魏子村以前栽的是木电杆,全村只有一台50千伏安的变压器,供电线路老化,平常天气还能勉强用电,一遇刮风下雨就停电,天晴后还要去清理线路上的树梢,电力损耗很严重。用电电经常扯拐,电价还贵得不得了。”白朝乡魏子村村民赵情文说。

“我家2017年彻底脱了贫,我去年卖金耳、银耳、木耳和香菌,收入了七八万元。以前我们这里电力不行,想发展产业也发展不起来,也莫法发展。现在电力好了,水泥路也通到了家里,我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起来了,今年还要大力发展。”余泉指着院坝里大大小小的耳棒,估算着大棒能产多少耳子,小棒能产多少耳子。

三年来,利州区区投入资金1476.45万元,完成贫困村井井通、村村通动力电工程和中心村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实现城乡供电均等化。”

4.洞开财富门

廖华作为利州区农业局农业技术员,被派驻白朝乡新华村。2016年,新华村获得3万元产业发展补助资金,为产业脱贫及产业发展的实施增添了新动力。全村规划24户种养殖大户,分户制定了科学的产业发展步骤和办法,针对14户依靠产业脱贫贫困户制定了产业脱贫计划。邀请有关农业专家给农户、专业户作技术指导和授课,开展生产和管理知识培训,发放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资料。

2017年,新华村基本实现家家有一个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明白人”。全村共发展重楼、乌药等中药材种植10余亩,香菇、木耳、银耳等食用菌10万余椴,魔芋200余亩。发展黄羊1200余只、土鸡2000余只、养鱼2万余尾。全村依靠核桃、板栗使人均增收达到了270元。全村魔芋种植30户,其中贫困户15户、65人种植魔芋60亩,魔芋使全村人均增收2016元。全村12户养殖黄羊,其中贫困户5户,养殖黄羊680只,贫困户年出栏黄羊204只,使贫困人口16人年均纯收入达3410元。贫困户王蓉发展香菇5000袋,银耳3000袋,付贵昌发展香菇3000袋,年纯收入达4500元。全村中药材重楼、乌药种植面积达12亩,贫困户5亩,年人均增收960元。新华村被列为全区农业产业技术扶贫工作示范基地,并成功摘掉贫困村帽子。

……

三年来,利州区以“企业+三园共建+贫困户”模式,先后建成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9个,建立脱贫产业示范园72 个,带动贫困户发展户办小庭园7220个,撬动龙头企业和业主投入6.73亿元。引进龙头企业36家,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89家,建家庭农场308家,农业社会化服务超市27家,种养殖专业大户1300户,流转农户土地1.8万余亩,蔬菜面积发展达22.2万亩,水果产量达5.6万吨,出栏生猪16万头,出栏肉羊4.2万只,出栏肉牛0.55万头,出栏小家禽160万只,水产品总产量达4500吨。全区建休闲观光农业景点32处,打造农家乐180余家、乡村酒店16处,引进培育旅游龙头企业22家。

利州区大力培育和推介“利州香菇”““利州金耳”等特色区域品牌,大力开展贫困村“三品一标”创建工作,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特色优势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拓展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全区龙头企业及合作组织注册各类农产品商标达到210余个,“一村一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上档升级。

今天,我们走进利州山野田间,看到的是漂亮的民居星罗棋布,田成方,路成网,渠成链,树成行,菜成片,万亩农业园区欣欣向荣,随着前行的脚步,新农村的美丽画卷正在眼前徐徐展开。

第三章 乡村的笑靥

摆脱贫困,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利州区通过派干部、给政策、送岗位、传技术、搞产业,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着力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那些绽放在乡村的笑脸,让我们感到由衷的欣慰。

6.根植乡土

三堆镇小河村地处高寒山区,山高沟深,全村4个村民小组430人分散居住在方圆10多平方公里的大山上。二组、三组、四组分别分布在龙池山、虎头山、鲜花山、狗老壳林、岩背子等五座大山的山腰或山巅上。一条在宝珠寺电站蓄水期深达40多米的唐天溪,把一组隔在了河的对面。“不说一个村,就是一个社集中开会都难。”村党支部书记徐长均说。

徐长均与帮扶部门区委宣传部、区湖泊管理局、区供销联社和镇村干部反复磋商,以五公里为半径,在每个组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一个村民活动中心,开启了组组有“活动中心”之先河。一组立足白龙湖渔业资源亲水垂钓,规划建设渔村文化广场。二组立足于农耕文化传承,建起了农耕文化广场。三组立足于“川北唢呐发源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建起了唢呐文化广场。四组立足于地道小河山歌的优势,建起了山歌文化广场。

在小河,山歌也是一种深受欢迎的表演形式。精彩的山歌对唱,唱出了小河人民炽热的情感、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因为保护和传承唢呐和山歌,三堆镇被省文化厅评为2014 2016年“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被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

……

“现在图书室一来了种养方面的新书,村广播里就要通知,而且借书随时都能找到人。”正在村图书室借书的荣山镇峰岩村村民赵连忠高兴地说。

利州区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像赵连忠一样,享受到了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便捷和实惠。利州区实现广播村村响、农家书屋、本地电视节目信号“三个全覆盖”。全区建无线数字电视信号直放站25个,本地节目无线信号已覆盖全区95个行政村,信号覆盖率达60%以上;村广播站、农家书屋逐步投入使用,利用率达80%以上。

2014年12月19日,以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创办“小而优、小而美”的乡村学校,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为目的的微型学校发展联盟成立,发展联盟由利州区14所小微学校自愿组成的合作组织,范家小学校长张平原担任理事长。区教育局每年拿出5万元作为联盟活动经费,实行微型学校公用经费10万元保底划拨,投入24万元为24个农村教学点配备大屏幕液晶电视、电脑、电子白板和卫星接收设备,实现“教学点远程教育资源全覆盖”。

三年来,利州区积极宣传扶贫助学相关政策,确保不让一户建卡贫困户家的孩子辍学。启动实施幼儿园、中小学、中高职扶贫助学政策和“雨露计划扶贫助学”项目。建卡贫困户扶贫助学129名学生受惠。教育惠民工程让39所农村学校的学生吃上了营养餐,40所学校的45000余名学生享受到了生本教育,29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15000余名学生洗上热水澡。

7.福音

“前几天手机收到短信,叫我领取住院退费补助,没想到真有好事。”赤化镇幸福村八组建档立卡贫困户杨超从银行取钱出来,满脸喜色。

杨超因腰椎间盘突出、糖尿病等4种疾病,到赤化卫生院住院治疗6天。总共花了2901.43元,先报销了2081.17元,由于是建卡贫困户,按照有关扶贫政策,最近政府再退费675.19元,他个人只花了100多元。

……

三年来,利州区大力实施健康扶贫行动,坚持“救大病、管慢病、治未病”原则,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机制保障。全区总投入1.2亿元,加强区级医院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远程医疗为核心的能力建设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区级医院对200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率达95%以上,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进一步完善,确保96%以上贫困患者在县域内就诊。全区总投资1.1亿元,添置DSA治疗系统、光子CT、直线加速器等各类医疗设备1320台(件),区第一人民医院建成国家肿瘤微创治疗示范中心、区域眼科治疗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健康扶贫基本实现了“平时少生病、治病少花钱、大病有救助、生病不致贫”的目标,切实保障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为辖区群众的身心健康筑起一道道坚实的绿色屏障。

“现在体育场馆免费开放,方便大家锻炼,真是太好了!”家住利州区南河街道体育场社区的李大爷乐呵呵地说,“以前附近的体育场馆没怎么利用时,我没事就在茶馆打麻将,现在天天去健身,整个人感觉精神多了。”

在利州区,还有更多群众和李大爷一样,真切地感受到了体育设施改善带来的便捷和健康。全面改造体育中心,篮球、乒乓球等室内外体育场馆一律免费开放;定期为居民开放城区、乡镇学校体育场馆和塑胶跑道。以丰富的主题活动和“一街一镇一特色,一村一社一亮点”的体育特色活动带动全民健身,举行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10余场,参与群众累计达20余万人。

三年来,全区累计投入体育管理设施建设资金2亿余元,形式多样、功能齐全的运动设施、文体活动广场,夯实全民健身基础,加快推进农村30分钟健身圈、城市15分钟健身圈建设,满足了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健身的需求。全区既有登大雅之堂的“健身秧歌之乡”等特色体育品牌,又有接地气的“寻找登南山最快的人”等群众性体育竞赛。

龙潭乡金鼓村二组贫困户曹富忠因患小儿麻痹症腿部残疾,不能下重力,与70岁的父亲相依为命,区帮扶部门、帮扶干部走访问意愿,并与企业对接,通过餐饮服务培训后,推荐他到村里的大型农家乐四季绣从事后勤工作,农家乐包吃住,稳定收入每月1800元。他父亲虽然年纪大了,但身体还硬朗,后来也主动申请到四季绣打零工,有时到园子里种菜收菜,每天收入60元。

曹富忠仅是利州区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的一个缩影。利州区在实施就业扶贫工作中为全区3962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家庭建立了贫困户劳动力就业信息登记表,以户为单位制定了就业帮扶计划书3730份,为8782名贫困人员量身定制了帮扶方案。利州区就业局与企业一道制定倾斜政策,联合100余家企业开设“扶贫车间”,让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

利州区因地制宜扶持贫困户发展香菇、木耳、灵芝、杜仲鸡等特色农业产业,开发保洁、护林等农村公益性岗位285个,到位专岗补助171万元。建成16个返乡创业园,提升贫困群众就近就业的比例和效益。组织送岗位下乡进村等活动,新增村级就业服务工作站22个,发布用工信息2568条,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区转移。开展“百企进百村”和“三送一招”等活动,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1079名贫困群众获签长期用工合同,全区8782名贫困劳动力获得稳定就业。

第四章 留住乡愁的家园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在农村,住房不仅仅具有居住功能,它更是体现农民是否生活得体面或有尊严的重要标志之一。

家是温馨的代名词,却在当下的旧貌换新颜中,赋予崭新的内涵,成为人们心底一座资深地标,一框鲜艳风景。我们看到农村的希望,看到土地所喷发出生机和魅力……

8.逐梦

在白朝乡观音村中药材产业园的河沟对面,八幢共居住34人的白墙、青瓦顶“小别墅”格外惹眼,客厅、卧室、书房、洗手间等功能室一应俱全。我们从二楼还能到宽大的露台上喝茶聊天,随眼就看到产业园里人们的劳动场面。房后山上树木森森,遮天蔽日;房前,一条小溪潺潺而过,产业园里栽植了五味子、黄精等中药材。山清水秀、绿意盎然,正是人们心目中的田园风光。

2017年11月8日,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后,抬的抬,背的背,三堆镇金峰村最后一户搬迁安置贫困户喜迁新居。至此,利州区符合政策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全部住进新家温暖过冬。

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央确定的“五个一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既要“挪穷窝”,也要“换穷业”“拔穷根”,最终目的是通过彻底改善搬迁贫困群众生活居住环境和生产发展条件以实现稳定脱贫。利州区围绕“建得好、搬得快、能致富”的要求,通过“强化三大保障、统筹三大配套、拓宽三大路径”,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基础,以提升增收致富能力为核心,早谋划、早启动,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

三年来,利州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058户3637人,补助资金总额2.08亿元(其中住房建设补助9092.5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补助11703.9万元),四川省农发行发挥政策性银行金融支持优势,在落实8亿元易地扶贫搬迁贷款基础上,历史上第一次与县级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再次授信42亿元用于利州区贫困村区域发展。

2017年,利州区获得全省易地扶贫搬迁考核全省县级考核第一名。

9.乡村的笑声

安居才能乐业,脱贫必先安居。

利州区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建、科学规划、突出特色、确保重点、兼顾一般、公平公正、程序透明、经济适用、注重安全”的原则,坚持“一个统领、两个结合、三个措施、四个保障、五个强化”,明确分工、细化责任、狠抓落实,成功探索出一条农村危房改造新路。

新建成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15个,新增乡村农家乐、乡村酒店40家,新建微田园4375处,实现78个村具有规模100亩以上的产业园。宝轮镇范家村、龙潭乡柏佛村、金洞乡站湾村、白朝乡月坝村把昔日破旧的农房改造成为一幢幢风格独特、一排排错落有致具有厚重历史文化的“传统村落”和“川北民居”,成为大九寨旅游环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年来,利州区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3807户,不安全住房比例由2013年的18.70%下降到9.38%;建成幸福美丽新村56个,新村建成率36.8%。2017年,2039户6814人全面完成“住房安全”达标认定。

小桥流水、庭院深深、秧田绿波、幽竹人家、瓜果飘香……这是赤化镇泥窝新社区,展现出的现代文明与农村情趣交相辉映的“微田园”画卷。

泥窝村,过去是当地出了名的落后村。在建设过程中,泥窝村充分利用青竹江、竹子溪“一江一溪”的山水资源,建设竹子溪微型湿地公园,配套别致的凉亭、舒适的休闲椅、沿沟步游道等设施,形成山水相依的人文自然景观,发展以近郊农业观光为支柱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着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环社区交通干线,打造竹溪湿地特色田园风情长廊、现代蔬菜产业园、特色经果产业带。

雪峰街道办事处雪峰村地处城乡结合部,这里的农村变城区,村民变市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逐渐融入城市生活的不仅有雪峰村的“原住民”,还有200多人的“新雪峰人”,他们是居住生活在雪峰、户籍却不在雪峰的亭子口库区移民。2010年,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开始建设,部分库区移民投亲靠友入住雪峰村。“库区移民不同于流动人口,他们选择在雪峰安家,就是我们雪峰人。”村党支部书记邓元礼介绍说,“在街道办的统一部署下,我们通过开展活动邀请参加、安排工勤岗位与失地村民同等对待等方式,逐步消除他们‘外来户’的思想,让他们迅速融入本地生活。”2017年,雪峰村代表利州区成功迎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测评验收,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四好村”。

三年来,利州区着力一盘棋,先抓点、再连线,最后形成生态康养旅游示范带、现代农业园、特色产业示范园、微田园“三园”共建示范带、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脱贫奔康示范带、脱贫摘帽示范带、库区脱贫攻坚示范带等5条示范带,涉及10个乡镇(街道)56个村,实现了一、三产业互动共赢。就近就地解决就业,多渠道助力老百姓增收致富奔小康,创造了广元农业现代园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一个新速度。

条条玉带似的公路蜿蜒在绵绵青山中,栋栋灰瓦白墙的川北民居掩映在红花白花之间,片片绿意盎然的蔬菜地里不时传出欢乐的歌声……走进利州山乡,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田园诗画般的美景。

第五章 一道靓丽的风景

母庸置疑,在脱贫攻坚中支部堡垒作用凸显,凝心聚力、率先垂范,可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利州大地上,由特殊材料构成的党员,是怎样用自己的言行出现在人民群众的视野里呢?

我们的采访本上,留下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10.神奇的党小组

草长莺飞的时候,我们来到宝轮镇范家村的方家山。当地老百姓都说,2018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

那天,我们坐在宝轮镇范家村蔬菜种植大户方贵先的院坝里,与他非常融洽地攀谈开了。他说,去年仅番茄销售7万多斤,加上茄子、丝瓜、白菜、苦瓜,收入有10余万元。春旱时节,村支部书记、第一党小组组长靳德贵了解到种植大户方贵先的蔬菜地里缺水,当即派人购买水管400米,与贾兴富、李成炳一起忙活了一天,终于将高处防旱池的水引到干渴的蔬菜地里……

讲这些的时候,55岁的方贵先眼里含着热泪。俗话说,吃菌子不忘疙瘩恩。从2015年起,方贵先每年为附近老百姓以成本价供应辣椒、茄子等种苗12万株,帮带雷修双等4户贫困户和10户非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一个普通的村民有这样的觉悟,究其根源来自于榜样的力量传递。

老百姓眼里,方家山的魂是党支部。而在利州区1538平方公里土地上,55万干部群众齐心聚力的根源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啃下硬骨头”的决心和勇气。我们仿佛看见利州大地上,漫山遍野飘扬着红艳艳的党旗。

回龙河街道学工村享天瞾山之福,生龙活虎,瓜果飘香。党总支书记王行忠说:“学工村根据产业发展特点,集聚设置了果蔬、核桃、蘑菇、樱桃产业四个党小组,不但实现了资源整合,而且还在党小组工作方面形成互相竞争态势。”

2012年9月,天曌山果蔬农民合作社成立,王军当选为社长,经营过程中因为一度亏损引发了一些小纠纷,甚至出现了一个社员的退股。2016年7月,建立果蔬党小组后,大小事情的决策却是党小组长王军和6名党员共同“担责”,替代了过去“一言堂”,党组织为产业“问诊号脉”的新机制逐渐显露生机。王军负责销售,往返成都数十次,建立起郫都鹃城豆瓣厂海椒“订单”链条,每年销售海椒1500余吨。他早已习惯了起早贪黑,白天蹲守在蔬菜基地采收现场,深夜12点到南河批发蔬菜,一直到早上6点,然后往蔬菜零售店送菜……大学生彭光明、龚平精明能干,将电商平台、市场调查、财务打理得井然有序。2016年2月,彭光明在走访市场时发现,香菜只有冬天才有,学工村地处天曌山脚,大约3度的温差。夏天种植反季节香菜的大胆想法,提交党小组研判,迅速形成统一意见。试种成功后,2017年开始大规模发展,蔬菜基地种植香菜20亩,卖出价钱也好,仅此一项,营业收入10万元。

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张宗虎说:“党小组要成为支部的有力战斗单位,设置就不能拘泥于地域限制,更多的要注重村(社区)重点工作和区域发展需要,实现党员间能力的强强组合,这样才有活力。”正是如此,2016年开始,全区各地按区域、功能、产业等方面,重新划定组建了2133个党小组,每个党小组配备一名组长,每个党员联系4至6名群众,让9000余名基层党组织党员双向选择进入新的党小组开展活动。党小组“扎”进田间、“扎”进楼栋,深入到村、社区的“神经末梢”,搅动了全区基层党组织这一池“活水”。

11.锻造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利州区“筑牢堡垒”队伍,建立“联动考核”机制和“末位约谈”制度,充分调动干部、党员脱贫攻坚激情。组建11支巡回督战队,累计整改大小问题1.2万个,整顿提升21个后进村党组织。大力倡树先进典型,86个帮扶单位、102名干部受省、市、区表彰奖励。全覆盖谈心谈话,有效提振干部和党员精气神。“党建扶贫示范行动”催生区、乡两级创建命名党建扶贫示范户、村、项目等835个。出台《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十项要求”》《脱贫攻坚问责办法》,全区3000多名干部“白天下村搞帮扶、晚上加班抓业务”成为常态。723名干部带病坚持工作。33名县级领导、110名乡镇(街道)和部门单位“一把手”以党性作保、拿成绩“赎身”,向区委作出“群众不摘穷帽、我就自摘官帽”的誓言。

“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习近平。”在龙潭乡柏佛村67岁的老党员樊三田用“不可想象”四个字形容柏佛村的变化,“我本来打算砍个院坝,至少有200多个平方,结果国家帮我砍起了。现在村里32贫困户个个脱了贫。”

2017年3月28日,村里搞建设要占用村民田边地角,樊三田主动挖掉粮食作物,光蒜苗就扯了三背篼。樊三田年轻时就爱读书,点起煤油灯在灶门口传个火都要看书,有时看着看着就发笑,最爱看的书是《三国演义》《林海雪原》。自打村里建起了图书室,他最爱去的地方就是图书室。看的书倒是转了方向,多是果树管理等科普类的书籍,他说:“不学不行啊,技术上掌握不了就跟不上形势!”

精准识贫、产业扶贫、结对帮扶,道路交通建设、安全饮水工程、山坪塘建设、“土坯房革命”、“ 坡改梯”土地整理 ……扶贫攻坚战打响后,一曲攻坚脱贫“交响曲”在柏佛村奏响。

2017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柏佛村成立了以村主任为理事长、村支部书记为监事长、28户贫困户和10户村组干部为社员的“广元鑫泽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闲置荒废的土地资源,形成“公司+合作社+贫困户”三者利益联盟机制,带领贫困户集中发展高山露地蔬菜、中药材等致富产业,种植蔬菜50亩、中药材40亩,已初显成效,解决了贫困户务工,在增加贫困户务工收入的同时,按入股资金比例的5%实现了保底分红。

经过鏖战,改善的不仅是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贫困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我们踏进乡村旅游服务站,“电商扶贫,让农产品在网上飞”这些语句像磁石一般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农产品展示柜里,存放着富硒挂面、菜籽油、天麻等农产品。展柜顶端,八张照片一字排开,灿烂的笑容摄人心魄,极富感染力。八张笑脸,多么好的比喻啊。相由心生,八张笑脸的背后,一定都有他们的故事以及笑的理由。

第六章 湛蓝的天空

事实上,“两扶一树”犹如一颗颗闪光的种子,播撒在利州这片热土地里,发芽、生根,终会结出累累果实。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种在我们心里,长在我们的灵魂。

12.一名退休职工的故事

60岁的柯金发退休前是利州区林业局职工,他偶尔喜欢写点文章,一次,因为受脱贫攻坚战役感染撰写了一篇关于第一书记的散文,被利州区作家协会主办的《作家印象》杂志采用。他便隔三岔五往编辑那里跑,闲聊中获知农村红白喜事的知客,可以发挥这个群体宣传党的政策,为利州区“脱贫摘帽”鼓劲呐喊。2017年3月,柯金发通过电话、微信联系活跃在农村的知客,积极联络了全区乡镇50余人,区作协发文通过乡镇统计增加到123人,后来筛选确定111人。4月16日,利州区知客协会成立,柯金发当选为会长。

成立会那天,金洞乡龙洞村48岁的李树培,因左腿受伤,拄着拐棍来参加。他说:“从来都是单枪匹马唱戏,有这样的协会,就像有了娘家一样。”三堆镇大高村周福良,快70岁了,由女婿陪同转了四次车来参会,他兴高采烈当场说了祝贺的段子。

柯金发显得比以前上班更忙碌了,他知道知客这个传统不能丢,引导知客们用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式更好地发挥作用,让老百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感化。搞知客培训、编顺口溜、建立党风廉政党员知客宣讲队,先后编印知客资料10多万字,大力宣传“党风廉政、脱贫攻坚、两扶一树”。

摘录“利州知客”一些顺口溜精彩的片段,以飨读者:

山区农村条件差,国家扶贫起变化/修房国家有补助,医疗保障进农家/现在农民种庄稼,国家还要补粮差/家家住上新房子,硬化公路通我家/户户都有电气化,农村变化真的大/永远不忘党的恩,紧跟时代大步伐……

13.清河村舞狮的背后

郑炳先有句口头禅:再苦再累也要干事情,人活的就是精气神。金洞乡清河村郑炳先原先在村里开过商店,后来出外承包工程。2010年夏天,乡党委动员他回来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在郑炳先看来,乡党委交给的重任,不干就罢了,要干就要干出名堂来。他从清河村的出行道路入手,没有项目投资,他就拿出自家的钱垫上,买来材料,请来挖掘机。为了将清河村争取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他收集资料、设计图纸……

随着村里一天天的面貌改变,郑炳先看到春节期间村民们的主要文化娱乐活动就是看电视和打牌,他有了将清河舞狮倒腾出来的想法。村里挤出资金买来所需材料和锣鼓,让年长的教小字辈舞狮。趁腊月出外的人都回来的时候,热火朝天地训练基本功,慢慢就有年轻一辈掌握了踩梅花桩、到翻筋斗等技能。从2012年开始,郑炳先带领清河村舞狮队走村串户兴起了“金狮闹春”的习俗。正月初一起灯,正月十五倒灯,给金洞附近乡镇干部群众送去了欢乐。

……

金洞乡5个贫困村均建立30人以上的农村巾帼互助队,建起了247名妇女参与的微信群,蓬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家庭联盟”,营造互帮互助互比氛围,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利州作家深入精准扶贫一线,撰写报告文学作品62篇,《蜀道重镇看宝轮》《宝轮之光》《决战贫困》《月亮村巨变》等先后出版,区作协编辑《作家印象:脱贫攻坚专刊》《利州脱贫攻坚纪实》《泥土芬芳》《取金》等书籍,出版脱贫攻坚战画册《丰碑永存》,为脱贫攻坚摇旗呐喊,鼓劲助威,给干部群众送去精神食粮。

三年,利州区举办专场报告会216场次、文明礼仪教育活动108场次,在54个贫困村普遍建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倡树文明村风民风,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利州好人榜”实现乡镇全覆盖,“百姓好人榜”实现54个贫困村全覆盖,累计上榜好人达1500余人……

14.感恩的情怀

贫困户祁玉龙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家庭人均年收入远远超过脱贫标准,不仅圆了八年的住房梦,还被评为首届“广元百佳示范脱贫户”。颁奖大会那天,60岁的祁玉龙笑了,他说:“我做梦也没想这辈子还能站在千人大会的领奖台上领奖,上一回电视。”

打了“翻身仗”的祁玉龙现在逢人便说“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不能老当‘伸手派’问国家要,要勤快,有人拉一把,自己更要攒劲!”

2017年12月13日,农历十月二十六,心怀感恩的龙潭乡官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樊万华,宰了两头毛重400多斤的年猪,请全村的大人小孩吃了一顿“感恩宴”,热热闹闹坐了18桌。临走时,还给70岁以上的老人送上一刀4斤左右的肉……

2015年,樊万华的妻子患上肺癌,一家人用尽了积蓄,被列入因病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头发几近花白的樊万华没有气馁,看到官山村的山林环境,在帮扶干部的建议下,樊万华决定和当兵退伍回家的儿子樊松搞跑山猪养殖。樊松说:“猪圈有200多个平方米,我跟我爸两个人修了接近两个多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方面主要是考虑到节约成本,说实话,那时候家里也没钱请人干活。”猪圈建好了,惠农扶贫无息贷款又帮了樊万华的大忙。利用5万元贷款和亲戚那里借来的钱,还有6000元的产业发展资金,他流转了50亩林地,买回了第一批20头乳猪,创办了火地坡家庭农场。

在驻村农技员的指导下,樊万华养猪坚持只喂包谷,不喂饲料。每天,他还要把猪赶出猪圈,放归山林跑个大半天,让猪做做运动、晒晒太阳,这一来,“跑山猪”在当地渐渐有了名气。

2017年11月,樊万华的首批10多头“跑山猪”卖给了慕名而来的人,赚了1万多元,他心里乐开了花。他筹划着把火地坡跑山猪注册商标,还要扩大规模实现年出栏80头跑山猪的梦想。他说:“我的农场用工让本组老百姓来干,我要带着村民们一起干,共同过上小康日子”。

……

尾声

季节交替,春华秋实写辉煌。

三年来,利州举全区之力,与贫困进行殊死较量。我们有幸成为这场脱贫攻坚战的目击者,内心波涛滚滚,热泪盈眶,秉烛难书那一幕幕刻骨铭心的动人场景。“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一年同步小康”梦想蓝图,利州人民正一步步变为现实:崭新的民居、整齐的庭院、干净的自来水,宽阔的水泥公路通村入户,群众看病读书不再犯愁,就业、产业成支撑,感党恩、颂深情蔚然成风,好习惯、好风气如雨后春笋 ……

2017年底,利州区贫困发生率降至0.13%,达到贫困县摘帽标准贫困发生率3%以下的标准,实现摘除贫困帽的宏伟目标。

2018年6月27日,四川省脱贫攻坚办发布四川2017年度脱贫攻坚“1+3”考核评比结果,利州区被评为摘帽工作先进县,获奖励1000万元,成为广元市首个贫困县摘帽县区。

天瞾山可以作证,南河可以作证。

利州区三年脱贫攻坚,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奇迹!

作者简介:

严映明,广元市利州区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供职于广元市利州区委宣传部。曾任区文联副主席、区作协党支部书记。著有长篇历史小说《胡耀邦在川北》、长篇报告文学《赶考路上》等,策划的广播剧《社区巧管家》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小品《习惯成自然》获四川省委宣传部“群星奖金奖”。

何先鸿,广元市苍溪县人,中国报告文学会会员,广元电视台记者。著有长篇报告文学《惊天动地》《赶考路上》等。

伊国华,广元市苍溪县人,四川省作协会员,文学工作者。著有长篇小说《妻子》、长篇报告文学《赶考路上》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4)
  1. 风、井2022-12-12 18:11风、井[天津市网友]103.251.204.7
    喜欢这种类型的游戏,有着浓厚的中华文化背景,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蜀道的历史知识。
    顶0踩0
  2. ━═☆落幕2022-05-25 12:50━═☆落幕[云南省网友]203.10.95.37
    画面精美,操作简单,非常适合放松和消磨时间。
    顶10踩0
  3. 谭友科2021-11-05 07:29谭友科[陕西省网友]202.86.249.243
    @w.y.d.梦兮、花已落、玩过一遍就爱上了,无论是建设道路还是设计城市,都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顶0踩0
  4. w.y.d.梦兮、花已落、2021-04-18 02:08w.y.d.梦兮、花已落、[黑龙江省网友]116.0.24.95
    这是一款令人兴奋的建造游戏,让你在游戏中体验建设大蜀道的快感。
    顶0踩0
相关阅读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蜀道难》中用神话传说表现蜀道开辟之难和来历之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蜀道难》中用神话传说表现蜀道开辟之难和来历之

题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蜀道难》中用神话传说表现蜀道开辟之难和来历之神奇的句子是 , 。(2)吴均在《与朱元思书》的中说让自己乘坐的小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苏轼在《赤壁赋》中...

2020-09-13 #短篇故事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 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 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

题文(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 , 。(2)《劝学》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 , 。(3)谨庠序之教, ...

2020-08-12 #故事会在线阅读

名篇名句默写。1《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增添浪漫气息的句子是:

名篇名句默写。1《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增添浪漫气息的句子是:

题型:情景默写 难度:0.65 组卷:85 更新时间:2017/04/10 11:03:43 题号:4940592 名篇名句默写。(1)《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增添浪漫气息的句子是: , 。(2)《秋兴八首》(其一)中借捣衣之声寄托...

2020-08-11 #经典故事

求历史典故!!!我记得有个跟蜀道有关的历史故事。

求历史典故!!!我记得有个跟蜀道有关的历史故事。

五丁开山 杜宇传帝位给鳖灵,鳖灵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子孙。后来,他们又把首都迁移到成都。当时强大的秦国,常想吞灭蜀国。但是蜀国地势险要,蜀话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军队不容易通行,硬攻显然不是办法。狡猾的...

2020-05-29 #经典故事

图片故事:“蜀道难” 细数山区孩子走过的艰辛上学路

图片故事:“蜀道难” 细数山区孩子走过的艰辛上学路

原标题:图片故事:“蜀道难”,细数山区孩子走过的艰辛上学路 2009年11月3日,上学路上,一位小学教师背着年幼点的学生,年龄大点的则手牵着手、光着脚踏着冰冷的河水一起渡河。(来源:视觉中国) 2009年3月3日,断桥...

2020-08-24 #长篇故事

蜀道难——听妈妈讲故事之一

蜀道难——听妈妈讲故事之一

那时,很少能经常拍照留念。这是我和妈妈、妹妹摄于1952年夏天,我家门口。听妈妈讲故事之一蜀 道难那时(1952年11月),我刚刚两岁,妹妹也就半岁多,外公去世几个月了,外婆一人带着小舅舅(当时只有12岁)和七舅住在...

2020-06-02 #故事阅读

《蜀道难》原文翻译及神话故事

《蜀道难》原文翻译及神话故事

引导语:《》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全诗二百九十四字,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其气象之宏伟,其境界之阔大,确非他人可及。 蜀道...

2020-05-06 #故事大全